1,物价升幅不足1000倍并不代表货币发行量不高.cpi2%?现在的cpi有谁会信呢?自己看广州菜篮子报价,看看市场里能买到那个价格吗?
2,80年的时候买东西要靠票.大家都必须排队买东西.你很多的理论都在谈楼价点暴跌点不合理.但是无谈到以前的人生活是如何的.假如楼价真是跌回原点,大家排队拿票去换生活用品,这是代表社会倒退还是进步呢?
3,人均住房面积的增加说明了大家对改善性住房的需求不断提高.以前住4平方很满足了,接着是8平方,16平方...这种情况下房屋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你所说的所谓7套房并不能成为跌价的理由.很简单地说,比如东山区的房子,有多少人不是打爆头都要抢住入去?但是越秀区统计局数据显示老龄化程度15%,全市最高.价格依然坚挺上升.
4,任何时代买楼对于一般人都不是个轻松的问题.从数据就可以看到即使80年代东湖新村如此"低廉"的房价,相对比当时普通人收入都是偏高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觉其实当年的高点已经成为现在的低点.
论公积金先生理论之谬误
18217房产楼市
1,1978年广州市居民人均年生活收入为442.08元,1980、1985和1987年分别提高到554.52元、1046.52元和1415.4元。1988年又继续提高到1743.55元,比1978年增长2.94倍。
1988年末,广州市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0.86亿元,比1978年4.88亿元增长13.5倍。
=======================================
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广州市统计局昨日公布,2008年度广州城镇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已达45365元
2008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317元,比1978年增长56.3倍,年均增长14.4%;广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28元,比1978年增长45.2倍,年均增长13.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5.6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867.29亿元,年均增长26.7%。
分析:居民收入增长率非常高,储蓄也是.因此未来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恐怕让人无法预料.
2,1988年广州市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达8.2平方米,比1978年的4.5平方米,增长82.22%。居民住房紧张状况开始得到缓和,无房户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81年为0.4%,1988年已全获解决;住房4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81年35.7%,下降到1988年的30%;人均居住面积4~6平方米的狭窄户和不方便户的人口比重由1981年42.3%下降到1988年的13.71%;人均超过6平方米户的人口比重由1981年21.6%,上升到1988年的56.29%。住房配套设施也明显改善,1988年居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100%,其中独用自来水的户由1983年的60%上升到1988年的79.33%;有厨房设备的户占98.67%,其中独用厨房的户由1983年的64%上升到1988年79.33%;宅内有卫生设备的户由1983年的48%上升到1988年的74%。其中独用卫生设备的户由1983年的29%上升到1988年的58.67%。
=================================================
在各方通力合作下,1980年11月,东湖新村首期1—5栋封顶,这些房子全部交给港方。在尚未封顶时,港方已将这部分物业在香港预售,这5栋楼总共才140个单元,但广告一打出后,当天即有1800多人排队抢购,售价达港币2300—2500元/平方米。
分析:按照公生的分析,当年收入得400多的居民们,楼价居然卖2000多/平,必然会暴跌到合理的价格?
不论以前人均居住面积多少,时间过去都应该折旧?那么我们按公生的折旧理论算算.
东湖新村售价2500,1980年建成,到现在建筑物折旧就是2500*(70-23)/70=1678/平.
加上地价(公生会告诉大家,土地是国有的不能算入价钱中去,我们拿2000计算),最多应该4000元就可以了.
现实呢?
2010年,广州东湖新村均价11100 元/平米
呵呵...
201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