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外地的朋友问我哪里人,我说南海人,会有好些人不认识。或者从爷爷的这篇《省会附邑说南海》,会让你知道一点南海与广州的关系。而我也是从此书才明确知道这样一段历史的细节与渊源。
六十八,省会附邑说南海 (摘自《百岁忆旧》)
现在,南海是佛山市的一个区,称之为佛山市南海区。佛山市是个地级市,南海就是个县级区。
我小时候,南海并不是这样的。当时叫南海县,是广州府直管的两个县之一(另一个是番禺县)。它的范围除了现在的区域外,还包括佛山的禅城区(当时的佛山只是南海县的一个镇),更包括半个广州城(广州市区西部属南海,东部属番禺)。县衙就设在广州。所以长期以来南海就具有省会附邑的特殊地位。
从历史上看,秦朝统一岭南,就设立南海郡、郡治就在广州…明朝的洪武二年(1569年)改广东为省,下设府、县二级机构,广州府辖15县,府治南海、番禺二县。清朝沿用这一行政编制。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南海县范围的来历。
正因为历史上广州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行政概念,而广州城的一半是南海县的范围,于是就有许多人把“广州”和“南海”混为一淡,甚至把“南海”说成是“广州”。比如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写过一首《送郑尚书赴南海》的五言诗,这个南海实际上就是广州。清朝的文学家李调元写过一批《南海竹枝词》,这个南海也是指广州。而南宋人陈大震写了部广州路的地方志,当时广州路这个行政建制包括南海、番禺、东莞、增城、香山、新会、清远7个县,但他不取广州之名,却把书名定为《南海志》,成为广东最早的一部方志。
也正因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广州的范围包括南海、番禺两县的地域,所以,历史上的“羊城八景”就有景点在今天的南海,如明、清两代的“羊城八景”先后有“灵洲鳌负”(又称“金山古寺”)和“西樵云瀑”。灵洲在今南海区里水镇的和顺,当年的官窑涌曾是珠江的主航道,相当宽阔,河中一洲状似鳌鱼。这个洲就叫灵洲,小山头叫金山,山上有一间古寺叫宝陀寺。虽然现在这条古航道淤塞了,宝陀寺也在上世纪60年代所谓“大跃进”时期彻底消失了,但这个地方历史上却很有名气,从中原来的官吏、文人、墨客到此都登岸游寺,如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留下诗篇和逸事(在《泛舟闲访古》一文中已有叙述)。至于“西樵云瀑”那是指西樵山的“飞流千尺”瀑布,这里属今南海区的西樵,离广州市区的距离就更远一些,但当时却是广州府直管的地域范围,自然也可以成为“羊城八景”之一。
。。。解放后,广州一直作为广东省的省会,现在是副省级城市。佛山原来是南海的一个镇,解放后建市;另外,广东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专员公署也设在佛山,这就先后有佛山专区和佛山地区。改革开放后,佛山建制成地级市,下辖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四县,根据发展的需要,这四县又撤县建市。近年,因为要把佛山打造成广东第三大市,进而撤市改区,佛山就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下辖5个区,即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和禅城区(即原来的佛山城区)。
搞清南海、佛山、广州行政区域建置的沿革,对历史上的一些事情就清楚了。比如,詹天佑是哪里人?众所周知,他是伟大的爱国工程专家,早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05年任京张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修成这条难度极高的铁路,为中国人争了光,长了志气。他选用1.435米的标准铁路轨距,一直沿用到今天. 詹天佑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出生于广州西关十二甫,但在其以中文书写的履历表上一直是“广东南海人”。为什么呢?原来,他的上辈是从安徽省移民来的,到了广州,要读书、考功名,就要“入藉”(相当于现在迁移入户口)。当时广州西关属南海县管辖,詹天佑的祖父是嘉庆年间入籍的,其“籍贯”自然是南海了。读报所知,现在位于西关十二甫的詹天佑故居已重新修复,供人参观游览。
再如寥仲恺的夫人何香凝,解放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她是1878年出生于香港,但籍贯一直是写“广东省南海县”。其实,她的家乡是现今的广州市芳村区。而她出生的那个年代,芳村也是南海县的范围,她当然也就是广东南海县人了。
。。。。。。
[ 本帖最后由 jasminelove 于 2010-11-29 14:23 编辑 ]
格桑妈-如歌的衣裳无声的诗(八十五,从化石门森林公园)
107073561时尚扮靓
每件衣裳是我的花儿
它们不说话
却如歌如诗
天晴了
它们开得阳光灿烂
有时下雨
还带点忧伤
有时在现实中我们走得太快
来不及看多眼身边的风景
但请用心留意那些微小的美好
细心收藏
寂寞的时候
听着花儿在内心歌唱
没有了烦恼也没有了那悲伤
这是一个关于衣衣的帖子,我希望把它做得美美的,和JM们分享,也会有真人SHOW,但更多的真人SHOW已经在另一个帖子里展示过,如果没看过,可以点这里:
格桑妈的十年穿衣-披着波西米亚的驴将混搭进行到底
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804153&extra=page%3D2
[ 本帖最后由 jasminelove 于 2011-1-5 11:03 编辑 ]
2010/10/09
全部回帖
2010/11/29回复
依然是我爷爷的回忆:
六十九,我的“摩登爱好”——摄影 (摘自《百岁忆旧》)
《丰冈百姓》(村报)创办之始,丰冈博物馆馆长来找我,要了丰冈一组旧照片共五张,刊登于第4期。这些照片都是上个世纪30年代照的,几个历史的珍贵镜头。
“摩登”是英语“MODERN”一词的音译词,过去很流行,相当于20年前“时髦”或当今“酷毙”之类的说法。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发明的,19世纪末传到中国,为“老佛爷”慈禧太后留下照片。上世纪初,小皇帝宣统玩上照相机和自行车,乐不可支!到了二三十年代,相机在中国社会还是挺稀罕之物。那么,我一个普通人是怎样玩上摄影这“摩登爱好”的呢?
追根溯源,是由于美国柯达的商业诱惑。
父亲早年在粤北小镇城口开了间叫“佑利”的杂货店,我成年之后,即随父到店里工作。每年跑几次丰冈-广州-韶关-仁化-城口这条路线,其中,广州是省城,韶关是粤北重镇,仁化有著名的风景区丹霞山。这条线路既繁华风光又好,于是逐渐产生一个念头:如能把这些用图片记录下来就好。此其一。其二,1926年北伐之后,特别是到了30年代初陈济棠主政之后,广东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我那时也有20元的月工资,一家人解决温饱之后还有盈余。有这两条,在我看了一期《柯达》杂志后,便对摄影突然心动。
现在,谁人都知道“柯达”——美国著名公司,创办于1880年纽约,老板叫乔治.伊斯曼,是世界上生产使用胶卷相机的最早厂家。百年之后,其胶卷(白话人都读其英文谐音“菲林”)在改革开放之后长驱直入中国,打败了所有国产菲林,与日本“富士”几乎平分了大陆市场。
其实早在七八十年前,柯达就有这个野心,其市场营销策略在旧中国就有独到之处。一次,我在广州随手买了一本《柯达》杂志,立即被它吸引住了。这是一本32开的小书,胶版纸印刷。当时中国的书大多用土纸印,好的用进口新闻纸印,最好的是用宣纸印。这些纸印照片的效果都不好,只有胶版纸最好。里面的照片如同当时广州照相馆的一样,清晰、逼真。尽管是黑白的,但层次异常丰富,特别是人物照片和风光照片,在真实的基础上有那么一点夸张、美化的成份,令人觉得世间真是美好!
杂志是柯达公司在中国办的,没有过多的洋气,完全是中国现代风格,一些风景照、花卉照,象国画一样,很符合中国人的胃口。其内容,既有名家名作,经验之谈,又有初学者的习作与一些普及性的摄影知识。我翻到最后一页,这里,《柯达》杂志表示,对读者“一视同仁,欢迎垂询,有问必答”。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杂志写了封信,说自己想学摄影,怎样学好?然后按地址“上海圆明路XX号”寄出。
半月后,我在城口收到了回信。杂志编辑首先肯定我是个“有高尚爱好的青年人”;然后根据我的经济条件提出,先买一些简单的、能入门的效果又较好的相机,并提供了几个牌子和型号;再是以优惠的价钱鼓励我订杂志,说要多看、多学、多实践才能提高。
这封回信令我感动,于是,按编辑的话,买邮票寄去上海先订一年的杂志。这些杂志出版后一个星期即到城口,最迟也不过10天,一本不缺。而我在广州,又按编辑提供的意见,用12元买了一部德国“爱克发”牌120单镜头相机。至于120黑白菲林,当时是4毫一卷,只能在广州和韶关冲印,5个仙一张。这部相机,我爱之如命,别人碰别想碰,只能看着我神气地去照相。
我玩摄影,只是自娱自乐,
除了照路上看到的风景,以及为熟人拍人物照,能获得亲朋戚友的赞叹就是最大的心理满足。我订了几年柯达杂志,玩的相机,除了上面所说那部外,再是10多元的美国货。最后一部档次高点,玩到120元的德国西士牌相机。可惜好景不长,只10年时间我这“摩登爱好”就在日军侵华的枪声中结束了。
同时结束的还有我那部西士相机,在抗战期间被母亲作为破烂卖给了“收买佬”;而我在家乡保存下来的上百本《柯达》杂志,也在“文X革”中被XX 派一夜之间全部抄空。。。孙子前段时间在网上查了一下,30年代的《柯达》杂志,目前每本叫价三五百元,如果是一年的合订本,那便价值几千了。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套一句现在流行的广告词,依然为自己曾有10年的“摩登爱好”而高兴,它为我留下及带来很多美好及珍贵的回忆。
[ 本帖最后由 jasminelove 于 2010-11-29 14:15 编辑 ]
六十九,我的“摩登爱好”——摄影 (摘自《百岁忆旧》)
《丰冈百姓》(村报)创办之始,丰冈博物馆馆长来找我,要了丰冈一组旧照片共五张,刊登于第4期。这些照片都是上个世纪30年代照的,几个历史的珍贵镜头。
“摩登”是英语“MODERN”一词的音译词,过去很流行,相当于20年前“时髦”或当今“酷毙”之类的说法。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发明的,19世纪末传到中国,为“老佛爷”慈禧太后留下照片。上世纪初,小皇帝宣统玩上照相机和自行车,乐不可支!到了二三十年代,相机在中国社会还是挺稀罕之物。那么,我一个普通人是怎样玩上摄影这“摩登爱好”的呢?
追根溯源,是由于美国柯达的商业诱惑。
父亲早年在粤北小镇城口开了间叫“佑利”的杂货店,我成年之后,即随父到店里工作。每年跑几次丰冈-广州-韶关-仁化-城口这条路线,其中,广州是省城,韶关是粤北重镇,仁化有著名的风景区丹霞山。这条线路既繁华风光又好,于是逐渐产生一个念头:如能把这些用图片记录下来就好。此其一。其二,1926年北伐之后,特别是到了30年代初陈济棠主政之后,广东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我那时也有20元的月工资,一家人解决温饱之后还有盈余。有这两条,在我看了一期《柯达》杂志后,便对摄影突然心动。
现在,谁人都知道“柯达”——美国著名公司,创办于1880年纽约,老板叫乔治.伊斯曼,是世界上生产使用胶卷相机的最早厂家。百年之后,其胶卷(白话人都读其英文谐音“菲林”)在改革开放之后长驱直入中国,打败了所有国产菲林,与日本“富士”几乎平分了大陆市场。
其实早在七八十年前,柯达就有这个野心,其市场营销策略在旧中国就有独到之处。一次,我在广州随手买了一本《柯达》杂志,立即被它吸引住了。这是一本32开的小书,胶版纸印刷。当时中国的书大多用土纸印,好的用进口新闻纸印,最好的是用宣纸印。这些纸印照片的效果都不好,只有胶版纸最好。里面的照片如同当时广州照相馆的一样,清晰、逼真。尽管是黑白的,但层次异常丰富,特别是人物照片和风光照片,在真实的基础上有那么一点夸张、美化的成份,令人觉得世间真是美好!
杂志是柯达公司在中国办的,没有过多的洋气,完全是中国现代风格,一些风景照、花卉照,象国画一样,很符合中国人的胃口。其内容,既有名家名作,经验之谈,又有初学者的习作与一些普及性的摄影知识。我翻到最后一页,这里,《柯达》杂志表示,对读者“一视同仁,欢迎垂询,有问必答”。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杂志写了封信,说自己想学摄影,怎样学好?然后按地址“上海圆明路XX号”寄出。
半月后,我在城口收到了回信。杂志编辑首先肯定我是个“有高尚爱好的青年人”;然后根据我的经济条件提出,先买一些简单的、能入门的效果又较好的相机,并提供了几个牌子和型号;再是以优惠的价钱鼓励我订杂志,说要多看、多学、多实践才能提高。
这封回信令我感动,于是,按编辑的话,买邮票寄去上海先订一年的杂志。这些杂志出版后一个星期即到城口,最迟也不过10天,一本不缺。而我在广州,又按编辑提供的意见,用12元买了一部德国“爱克发”牌120单镜头相机。至于120黑白菲林,当时是4毫一卷,只能在广州和韶关冲印,5个仙一张。这部相机,我爱之如命,别人碰别想碰,只能看着我神气地去照相。
我玩摄影,只是自娱自乐,
除了照路上看到的风景,以及为熟人拍人物照,能获得亲朋戚友的赞叹就是最大的心理满足。我订了几年柯达杂志,玩的相机,除了上面所说那部外,再是10多元的美国货。最后一部档次高点,玩到120元的德国西士牌相机。可惜好景不长,只10年时间我这“摩登爱好”就在日军侵华的枪声中结束了。
同时结束的还有我那部西士相机,在抗战期间被母亲作为破烂卖给了“收买佬”;而我在家乡保存下来的上百本《柯达》杂志,也在“文X革”中被XX 派一夜之间全部抄空。。。孙子前段时间在网上查了一下,30年代的《柯达》杂志,目前每本叫价三五百元,如果是一年的合订本,那便价值几千了。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套一句现在流行的广告词,依然为自己曾有10年的“摩登爱好”而高兴,它为我留下及带来很多美好及珍贵的回忆。
[ 本帖最后由 jasminelove 于 2010-11-29 14:15 编辑 ]
2010/11/29回复
jennyhml:
喜欢,楼主很会搭配。英国名牌LEE COOPER 2010秋新款透气面料时常修身外套。特价1.6折(专柜价869元,现只需1.6折139元)超省钱哦!喜欢的亲们欢迎Q我632474061[图片]
查看原文谢谢!
2010/11/29回复
七十一,继续家居影像(父母家)
刚过去的周末回家同老爸庆祝生日,他们也住万科,不过是佛山的万科。顺便拍下家里的一些家具与摆设,这段时间没空拍衫衫,先和JM们分享一些杂乱的东西,YY有空再一起多多地上。
父母家的家私全部是我自己挑的,在之前工作过的那间法国家具厂,全出自法国设计师杰夫之手,他说他最早前是在联邦家私做的,那间在广佛路上的最早的旗舰店便是出自他的设计。
我拿回家的价钱是成本价再打五折,但全部是拆装家具,要另外请了工人回家去帮忙安装,但依然是白菜价啊。
这套餐台的桌面是竹的,其它部分是加拿大铁杉,台面可伸缩,餐椅是仿磨沙皮坐垫。全套总价好象三百元不到吧。


这是我最喜欢的餐具柜,放在餐区,有很多藤篮代替柜桶,此系列叫QUEBEC(魁北克,加拿大一个法语区),我从进那公司开始便一直深深钟情这个系列,有一种北欧家庭小园的风情,没想到有一天可以拥有。于是一下子买了两大个,并非放在一齐


餐柜旁边放了个小脚几,上面摆了老爸的根雕,这角几其实又是另一个系列,做得粗粗笨笨的,很喜欢

电视柜又是另一系列,颜色偏红


CD架和餐台同一系列,上面都是竹子的

一看会以为这些是父母以前留下来的老柜子,其实也是一起从工厂买回来的噢

娘家当然要留给我一个小房间啦,还放着那么多少女时候的秘密,小柜子都是自己画图叫师傅做的,柜门中间的镶嵌本来要用布的,但师傅不肯做,说太麻烦,于是贴的是有萤光的墙纸,效果还不错




最后整理完发出来一看,怎么象成了那工厂的代言了,好象是全部系列的一种堆砌:)
[ 本帖最后由 jasminelove 于 2010-11-30 19:01 编辑 ]
刚过去的周末回家同老爸庆祝生日,他们也住万科,不过是佛山的万科。顺便拍下家里的一些家具与摆设,这段时间没空拍衫衫,先和JM们分享一些杂乱的东西,YY有空再一起多多地上。
父母家的家私全部是我自己挑的,在之前工作过的那间法国家具厂,全出自法国设计师杰夫之手,他说他最早前是在联邦家私做的,那间在广佛路上的最早的旗舰店便是出自他的设计。
我拿回家的价钱是成本价再打五折,但全部是拆装家具,要另外请了工人回家去帮忙安装,但依然是白菜价啊。
这套餐台的桌面是竹的,其它部分是加拿大铁杉,台面可伸缩,餐椅是仿磨沙皮坐垫。全套总价好象三百元不到吧。


这是我最喜欢的餐具柜,放在餐区,有很多藤篮代替柜桶,此系列叫QUEBEC(魁北克,加拿大一个法语区),我从进那公司开始便一直深深钟情这个系列,有一种北欧家庭小园的风情,没想到有一天可以拥有。于是一下子买了两大个,并非放在一齐


餐柜旁边放了个小脚几,上面摆了老爸的根雕,这角几其实又是另一个系列,做得粗粗笨笨的,很喜欢

电视柜又是另一系列,颜色偏红


CD架和餐台同一系列,上面都是竹子的

一看会以为这些是父母以前留下来的老柜子,其实也是一起从工厂买回来的噢

娘家当然要留给我一个小房间啦,还放着那么多少女时候的秘密,小柜子都是自己画图叫师傅做的,柜门中间的镶嵌本来要用布的,但师傅不肯做,说太麻烦,于是贴的是有萤光的墙纸,效果还不错




最后整理完发出来一看,怎么象成了那工厂的代言了,好象是全部系列的一种堆砌:)
[ 本帖最后由 jasminelove 于 2010-11-30 19:01 编辑 ]
2010/11/30回复

MW的MM都很有才啊 一直潜水 忍不住要上来冒个泡 格桑 真好听的名字 记得去稻城时 导游曾告诉我们那生长在高原上的黄色的花就叫着格桑花 那是还嚷着要导游给我起一个藏名:拉姆 意思是仙女 哦哦哦 那时候真的沉迷了好一段时间 继续关注
2010/12/01回复

jasminelove:
是好久没见你来,原来去了云之南,都去了哪些好地方,和大家分享分享
查看原文一直住束河,周边去了茶马古道、拉什海、丽江古城、玉湖(顺道参观了洛克故居),拼车去了梅里、香格里拉的纳泊海、松赞寺、普达措,后面还去了泸沽湖,回昆明坐飞机时趁有半天时间去了滇池溜达
2010/12/02回复

那年那人:
真羡慕LZ的生活,诗一般。。。。。。
查看原文我看你好,你看我好嘛
2010/12/02回复

tcshu:
乍一看我以为全套红木
,我对红木家私情有独钟。竹质桌面也不错,我喜欢敽吉它的声音。还会有种很干净的感觉。
查看原文

原来你喜欢红木呀,红木的在这里,也是上星期去看同学的新房时拍的,她对红木酸枝也是非常钟爱,房子还没搬进去,有点空阔。
她说这是大红酸枝,四万多银,很有霸气地横在客厅。冬天的时候铺张软垫,像张床。说是明式的。以前我对这种家私不懂得欣赏,觉得那是父母辈才喜欢的风格,现在开始慢慢去了解并欣赏。[localimg=600,402]2[/localimg]

这是花梨,便宜一点

这个叫紫檀

茶室

她说这是大红酸枝,四万多银,很有霸气地横在客厅。冬天的时候铺张软垫,像张床。说是明式的。以前我对这种家私不懂得欣赏,觉得那是父母辈才喜欢的风格,现在开始慢慢去了解并欣赏。[localimg=600,402]2[/localimg]

这是花梨,便宜一点

这个叫紫檀

茶室

2010/12/02回复

虎仔咪咪:
MW的MM都很有才啊 一直潜水 忍不住要上来冒个泡 格桑 真好听的名字 记得去稻城时 导游曾告诉我们那生长在高原上的黄色的花就叫着格桑花 那是还嚷着要导游给我起一个藏名:拉姆 意思是仙女 哦哦哦 那时候真的沉迷了好一段时间 继续关注
查看原文嗯,拉姆仙女,好美
还没去过稻城呢
还没去过稻城呢
2010/12/0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