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开幕式岂能扰民?
昨日有消息称,亚运会开、闭幕式期间,珠江新城临江大道上能看到海心沙会场的住户都要暂时搬离。(7月14日《信息时报》)
每年的瑞士达沃斯大会,各国首脑齐聚小镇。某些政要想要吃小吃,根本就无法如愿。不是当地政府强制店主关门,而是小镇的人们每年那时都会结伴出游,即使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是如此。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闭幕式期间,周边的住户却要被迫搬离。同样是开大会,周边居民受到的待遇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这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警方这样做的理由无非就是为了安保,因为住户呆在家里能够看到亚运会,万一有狙击手潜伏到楼房里搞暗杀,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乎,就想出这个“坚壁清野”的方法来。这样的想法简直就是理发洗脚面——从上错到下,真是愚不可及,简直能让人笑掉大牙。住户呆在楼房里能够互相监督,歹徒自然无法藏身;而住户都撤离了,一旦有歹徒混进去,岂非更容易隐藏呢?
警方想要做好亚运会的安保工作,这无可非议。但是,总不能开汽车上大树——瞎折腾吧?把广州城里的群众都撤离,势必会保证亚运会开幕式的安全,警方能这样做吗?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住户买了房子,交了相关的费用,住在自己家里何错之有呢?警方有什么权力让他们离家躲避亚运会开幕式呢?警方这样做就是滥用公权,就是胡作非为,群众有权拒绝这种无理要求。
警方的目的根本就无法实现。让群众暂时离家躲避亚运会开幕式,从道理上、从法律上都说不通,必然会遭到很多人的坚决反对。有些群众就是不离开家,难道警方能够予以停水、停电、停有线、停网线、停手机信号吗?如果真那样做,势必会酿成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的和谐。因此,警方还是应该在加强安检上下功夫,对小区进行严格管理,让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逼迫住户搬家。
俗话说:“群众利益无小事。”举办亚运会是为了给群众带来欢乐,而不是为了给群众添堵。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打着办亚运的幌子干出伤害群众的事情。亚运会如果不能给群众带来好处,反而给群众增添了不便,那就是最大的失败,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大家说,是吧?
采集时评 希望得到MM们的帮助 更希望自己可以坚持下来
33801179家有中学生
我的工作就在网上, 我女儿寄宿,在学校看到的新闻不够我海量,所以我请缨了这项工作,反正议论文的东西天南地北, 海阔天空, 希望有心的MM 看到好的帮我跟下帖, 复制份给我,更希望自己可以将这项工作能够坚持下来, 采集到女儿高考.
2010/11/28
全部回帖
状元坊楼板凳
且放下“值不值”的追问(人民论坛)
沈应举《 人民日报 》( 2010年11月30日 04 版)
提起郭明义,有人犯嘀咕:自家小日子还没过好,就可着劲儿捐助别人,值吗?献血20多年,万一献坏了身体,值吗?
值吗?这确实是个问题。
不管是老人跌倒时却袖手旁观,还是乞讨者擦身而过却视而不见,相信都不是绝对冷漠的选择,而是经过了复杂的利益考量:值吗?扶起老人,可能会反被诬陷,值吗?施舍乞讨者,可能是落入圈套,值吗?很多善行义举,就是在这个追问面前而延宕,而止步。
“值不值”的考量,背后的问题是“交换”。投之以桃就要报之以李,付出一袋白面就要收获一袋面包,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之下,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了“福利”,为了“效益”。于是,在一些人眼里,善良变为筹码,爱心成了债券,善行义举被换算成“投资回报率”:我付出,不管是有形的财物,还是无形的感情,都要有等值或者超值的回报,这才值。
然而,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只是解释人类行为的一种理论,还有其他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些时候,问的不是“值不值”,而是“该不该”;有些情况,遵循的不是市场的交换原则,而是内心的信仰与道德的律令。正如郭明义,16年时间里捐出了全部收入的1/3,这当中,肯定少了“值不值”的掂量,更多的是“要如此”、“该如此”的自觉道德追求。
实际上,郭明义的心中,也有自己的等式。面对“为什么坚持做好事这么多年”的问题,他回答:“做好事挺快乐的。”继续追问,郭明义说了六个字:“吃得香,睡得着。”
一般人对“值不值”的回答,更多的是在物质的层面上。然而,人的快乐和满足无法变成枯燥的数字,奉献与助人时的精神收获无法放入坐标中权衡。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幸福还是不幸福,取决于人的自我灵魂。”如果幸福是最大的“福利”,而幸福的源泉正在于扶危济困、帮助他人,那么在“值不值”的问题上,肯定的答案将是必然的选择。这也正如郭明义所说:“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然而,“值不值”的问题,却总是充斥着我们的心灵。毋庸讳言,对于普通人,“值不值”的追问,在情理之中。谁也不愿惹上麻烦,谁也不愿爱心白费。在纷繁的利益关系之中,在纠结的人际格局之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完全放开“值不值”的追问,不现实,甚至也不理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郭明义彰显出了新时代道德楷模的价值。如果他的行为能使人在问“值不值”的时候,也问一问“该不该”,定会有更多的人遵从内心的选择;如果他的行为能让人在掂量“值不值”的时候,也掂量一下精神之获、心灵之获,定会有更多的人感受到纯粹、高尚的快乐。
不仅是在善行义举前,我们可以暂时放下“值不值”的追问,更多时候,如果抛却一份功利之心、放下一点得失之恋,在物质潮流中笃定自己的信仰,在患得患失间寻求精神的超拔,同样能让我们进入一个不同的境界。比如读书,比如为官,比如做人。
沈应举《 人民日报 》( 2010年11月30日 04 版)
提起郭明义,有人犯嘀咕:自家小日子还没过好,就可着劲儿捐助别人,值吗?献血20多年,万一献坏了身体,值吗?
值吗?这确实是个问题。
不管是老人跌倒时却袖手旁观,还是乞讨者擦身而过却视而不见,相信都不是绝对冷漠的选择,而是经过了复杂的利益考量:值吗?扶起老人,可能会反被诬陷,值吗?施舍乞讨者,可能是落入圈套,值吗?很多善行义举,就是在这个追问面前而延宕,而止步。
“值不值”的考量,背后的问题是“交换”。投之以桃就要报之以李,付出一袋白面就要收获一袋面包,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之下,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了“福利”,为了“效益”。于是,在一些人眼里,善良变为筹码,爱心成了债券,善行义举被换算成“投资回报率”:我付出,不管是有形的财物,还是无形的感情,都要有等值或者超值的回报,这才值。
然而,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只是解释人类行为的一种理论,还有其他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些时候,问的不是“值不值”,而是“该不该”;有些情况,遵循的不是市场的交换原则,而是内心的信仰与道德的律令。正如郭明义,16年时间里捐出了全部收入的1/3,这当中,肯定少了“值不值”的掂量,更多的是“要如此”、“该如此”的自觉道德追求。
实际上,郭明义的心中,也有自己的等式。面对“为什么坚持做好事这么多年”的问题,他回答:“做好事挺快乐的。”继续追问,郭明义说了六个字:“吃得香,睡得着。”
一般人对“值不值”的回答,更多的是在物质的层面上。然而,人的快乐和满足无法变成枯燥的数字,奉献与助人时的精神收获无法放入坐标中权衡。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幸福还是不幸福,取决于人的自我灵魂。”如果幸福是最大的“福利”,而幸福的源泉正在于扶危济困、帮助他人,那么在“值不值”的问题上,肯定的答案将是必然的选择。这也正如郭明义所说:“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然而,“值不值”的问题,却总是充斥着我们的心灵。毋庸讳言,对于普通人,“值不值”的追问,在情理之中。谁也不愿惹上麻烦,谁也不愿爱心白费。在纷繁的利益关系之中,在纠结的人际格局之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完全放开“值不值”的追问,不现实,甚至也不理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郭明义彰显出了新时代道德楷模的价值。如果他的行为能使人在问“值不值”的时候,也问一问“该不该”,定会有更多的人遵从内心的选择;如果他的行为能让人在掂量“值不值”的时候,也掂量一下精神之获、心灵之获,定会有更多的人感受到纯粹、高尚的快乐。
不仅是在善行义举前,我们可以暂时放下“值不值”的追问,更多时候,如果抛却一份功利之心、放下一点得失之恋,在物质潮流中笃定自己的信仰,在患得患失间寻求精神的超拔,同样能让我们进入一个不同的境界。比如读书,比如为官,比如做人。
2010/11/30回复
状元坊楼4楼
善做重要而不紧迫的事(人民论坛)
刁传东《 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01日 04 版)
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根据事情本身的轻重缓急,分出既重要又紧迫、重要而不紧迫、不重要但紧迫几种类型来,并采取不同的对策。这原本不错,但实际情况是,有很多重要而不紧迫的事,往往因为时间要求不太急,便一拖再拖,始终没时间去干,甚至越拖越糟,以致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比如学习。这事太重要了,不过却并非一定要在某天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今天工作忙就可以放在明天。结果在一些人那里,因为可以放一放,就一直明日复明日下去。畅销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认为,达到事业的至高境界,需要经历至少1万小时的刻苦学习,也就是连续10年,每天3小时,任何人都不例外。学界流行的“知识折旧律”显示,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人才学中的“蓄电池理论”表明,一块高能电池的蓄电量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地进行周期性充电,才能可持续地释放能量。身处信息时代,要想不落伍、不掉队,就要做学习的“快手”,在变革速度上先人一步。只要学起来,学习永远不晚。
又比如规划。没有规划,就如同盲目行驶的船只,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规划设计原本是干事创业的龙头,应当在第一时间完成。但有时因为当初误了,规划失去第一时间约束,也便成为可以放一放的重要事。许多人惧于规划需要“而今迈步从头越”,怕动作太大、伤筋动骨,结果越拖越被动,再行规划起来已是尾大不掉了。一些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使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就源于当初没搞好规划,意识到规划重要却没能及时纠正,到了非重新规划不可的地步时,其劳民伤财之严重不禁令人慨叹“早干什么去了”!发展规划如此,人生规划亦然。一些人梦想和计划受挫,往往是由两个小问题导致的:早上起不来床,晚上下不了线。不抓紧、抓不紧、不紧抓,规划搁浅,梦想落空。
再比如健康。“不少人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腿脚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没有人不知道健康的重要,有些人却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把适度运动和合理饮食这两位“良医”拒之门外。还有些人任由心浮气躁、攀比嫉妒等“毒素”在体内潜滋暗长,却迟迟不愿让感恩、宽容的阳光洒满心田。身体保健需趁早,心灵营养更需及时,拖延不得。
还比如行善,只要利他,凡事皆善,不必等到发达时;比如尽孝,孝不能等,否则徒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比如人才培养,等到人才断层断档、青黄不接时再去培养,事业早被耽误;比如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怕是不那么灵光……
时刻保持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那些“重要而不紧迫”的事,才不会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窘境
刁传东《 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01日 04 版)
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根据事情本身的轻重缓急,分出既重要又紧迫、重要而不紧迫、不重要但紧迫几种类型来,并采取不同的对策。这原本不错,但实际情况是,有很多重要而不紧迫的事,往往因为时间要求不太急,便一拖再拖,始终没时间去干,甚至越拖越糟,以致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比如学习。这事太重要了,不过却并非一定要在某天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今天工作忙就可以放在明天。结果在一些人那里,因为可以放一放,就一直明日复明日下去。畅销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认为,达到事业的至高境界,需要经历至少1万小时的刻苦学习,也就是连续10年,每天3小时,任何人都不例外。学界流行的“知识折旧律”显示,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人才学中的“蓄电池理论”表明,一块高能电池的蓄电量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地进行周期性充电,才能可持续地释放能量。身处信息时代,要想不落伍、不掉队,就要做学习的“快手”,在变革速度上先人一步。只要学起来,学习永远不晚。
又比如规划。没有规划,就如同盲目行驶的船只,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规划设计原本是干事创业的龙头,应当在第一时间完成。但有时因为当初误了,规划失去第一时间约束,也便成为可以放一放的重要事。许多人惧于规划需要“而今迈步从头越”,怕动作太大、伤筋动骨,结果越拖越被动,再行规划起来已是尾大不掉了。一些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使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就源于当初没搞好规划,意识到规划重要却没能及时纠正,到了非重新规划不可的地步时,其劳民伤财之严重不禁令人慨叹“早干什么去了”!发展规划如此,人生规划亦然。一些人梦想和计划受挫,往往是由两个小问题导致的:早上起不来床,晚上下不了线。不抓紧、抓不紧、不紧抓,规划搁浅,梦想落空。
再比如健康。“不少人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腿脚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没有人不知道健康的重要,有些人却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把适度运动和合理饮食这两位“良医”拒之门外。还有些人任由心浮气躁、攀比嫉妒等“毒素”在体内潜滋暗长,却迟迟不愿让感恩、宽容的阳光洒满心田。身体保健需趁早,心灵营养更需及时,拖延不得。
还比如行善,只要利他,凡事皆善,不必等到发达时;比如尽孝,孝不能等,否则徒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比如人才培养,等到人才断层断档、青黄不接时再去培养,事业早被耽误;比如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怕是不那么灵光……
时刻保持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那些“重要而不紧迫”的事,才不会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窘境
2010/12/01回复
状元坊楼5楼
网络热词,凭什么一语风行
《 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02日 06 版)
“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
网络热词这么“热”,深层原因何在?它折射出了怎样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如何理性看待网络热词?怎样客观评价网络热词的社会文化功能?在词汇爆炸的时代,我们怎样兼顾文化的活力与品质?怎样最大程度发挥网络热词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如何促使其成为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正面推动力量?本期“时事观察”,我们一起讨论“网络热词”。
网络热词为什么这么“热”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刁晏斌
网络热词走红,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集中表现了国人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也反映了“雷人”、调侃、“山寨”等社会心理和文化征候。
其实,网络热词不只是“词”:小到一个词或词的构成单位,大到一个完整的句子,都在它的所指范围内。并且,无论从来源渠道还是使用范围来说,网络热词也不仅仅限于网络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也经常见到它们的身影。
网络热词为什么会“热”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是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的满足并有了一定的保障,这才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刺激和满足;二是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社会氛围宽松自由;三是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巨大便利。
网络热词是当今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直接反映,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最主要的就是集中表现了国人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角色定位日趋理性、合理,由此而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某些事件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都空前地增强;而人们的关心和参与更多地集中在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方面,并有非常明显的褒贬倾向,由此就体现了很强的批判意识。
从最初的网络流行语到现在的网络热词,其实已经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由网友们别出心裁、主要只是自娱自乐的新奇样式转而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新锐话语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热词也可以称之为社会热词,它们往往直接反映某一个或一些成为一时焦点的社会现象与事件,并且这种反映还是即时性的。比如“涨价系列”的“蒜(算)你狠”,与之同类的还有“油(由)不得你、棉(勉)为其难”等。随着涨价风的持续不断,类似的热词也在不断地产生,如食糖也开始涨价,于是就有了“糖(唐)高宗”,而这几天价格又开始下跌,使人们有些看不懂,所以又有了“糖(唐)玄宗”一词。
通过数量众多、范围广泛、面目各异的网络热词,可以基本把握社会生活的脉搏。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刚刚发布的20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列出了五大年度热词“躲猫猫、七十码、蜗居、钓鱼执法、楼脆脆”,无疑都是非常深刻的年度记忆。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它的重要载体。所以,要了解、认识网络热词,试图给出一个较为恰当的定位和评价,就必须更多地结合当今社会文化语境和背景。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对当今的社会文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向作出概括的话,笔者会选择“多元”。多元的社会,一定具有高度的文化包容性,而网络热词的走热,正是这种包容的结果。就网络热词本身而言,它也是多元的:从内容来说,既有针砭时弊的,也有弘扬正气的,既可直指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不排斥细枝末节的小事;从形式来看,既有符合语言规范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也有随心所欲、兴之所至的“编造”;而在品位方面,则更是集合了高雅、平淡乃至低俗等各种“品类”。所以,我们还可以说,网络热词也正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网络热词除了反映当今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外,更直接地表现出当今社会表达中的一些普遍心理和追求,而这也是我们全面了解和认识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是“雷人”心理。早就有人指出,人民群众是最伟大的语言学家,这话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和最充分的证明。在网络热词的创造者一方,以前通常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今则是“语不雷人死不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惜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奇乃至于怪异的形式;而就接受和使用者一方来说,往往也是喜闻乐用、趋之若鹜。我们甚至可以说,“雷人”已经成为全民话语时代的一个显著标签。
二是“调侃”心理。这一心理经常借助于游戏性的语言形式来实现。语言有游戏功能,传统的字谜以及回文诗等都是,而现代人借助新的媒体形式,在新的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牵引、作用下,更是把语言的这一功能发挥到极致。然而,这里的调侃早已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文字游戏,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心理层面的无奈、排遣与宣泄。看一看、想一想“逗(豆)你玩”吧,人们对绿豆涨价的不满和无奈,竟然采用了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有人把无房、无车、无女朋友的“三无”男青年称为“低碳哥”,相应的也有“低碳姐/妺”,堪称现代版的黑色幽默。
三是“山寨”心理。当今的“山寨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它的实质一是“拿来主义”,二是从众心理。网络热词创制及使用中的山寨心理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借用与改造已有形式(如谐音改字,类推仿造等),另一方面表现为更多人的即时接受、使用和传播,由此往往造成了某些网络热词一时的“井喷式”爆发。
网络热词早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还寄寓了人们丰富的社会情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面对着铺天盖地的网络热词,我们既需要开放胸怀,也需要理性鉴别,去粗取精,去莠存良,善加引导, 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作用。
网络热词的表达为什么“怪”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薛国林
网络热词是一种民意表达,这种表达是自我意识的自然流露,是对社会现象的发问,目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对民生热点的关注、对不良现象的批评。
网络热词的传播、流行、使用等,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景观。这种“文化景观”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表达方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曲线的表达,诸多热词的背后透露出网民对公共事件的普遍关注;二是它的影响力,影响社会生活——不少热词的流传推动了相关事件的解决,一些热词甚至进入**代表们的议案提案,如去年网络热词“躲猫猫”、“打酱油”和“楼脆脆”等。但是,从总体看仍然处于“围观”状态。五花八门的网络热词,业已成为世态人心的一个重要观测点。
从表面上看,网络热词的表达往往新颖、怪异、“雷人”,在社会话语体系中独树一帜,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这里面有修辞的力量、网民的巧思,这是技术层面的原因。另一方面,这种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民意表达。这种表达是自我意识的自然流露,是对社会现象的发问,目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对民生热点的关注、对不良现象的批评。
网络热词的出现最初是网民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如2008年,虎照谎言被戳穿,“周老虎”一词成了指代“蓄意造假和欺世盗名”的代名词。去年的“躲猫猫”,源自云南省晋宁县被拘押男青年李荞明意外死亡事件,当地警方称该狱犯是在与同监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身亡。此解释一出,一时“躲猫猫”成为继“俯卧撑”之后,又一个可致人死命的吊诡词汇。之后的“欺实马(70码)”、“楼脆脆”、“洗脸死”等等,这些热词都折射出网络舆论对于不靠谱结论的不信任,想了解事实真相的急切心情。网友乐此不疲地运用这些网络热词,一定程度而言,既是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也是一种意见表达。
其次是反映民生热点。去年随着电视剧《蜗居》的热播,蚁族、蜗牛、杯具、餐具等网络热词,成为众多网民喜欢的网络新语言。今年以来,蚁族群体广受关注,深度报道屡见报端。同年,“逃离北上广”成为一些白领们热捧的网络流行语,反映出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城市的生存压力。
还有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在各种调查中屡屡“被代表”的网友,通过“被XX”的传播,诉说出一些无奈和委屈,但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其权利诉求。“我爸是李刚”事件发生后,网民蜂拥跟帖,戏仿“我爸是李刚”的诗词、歌曲、顺口溜等铺天盖地,显示了网民对恃权作恶、违法乱纪行为的义愤,尽管这些表达不无偏激、过激之处,但其主流意识还是文明理性的:权力再大,也是公民,也得守法做人。
尽管我们说网络热词是一种社会表达。但网络生态异常复杂,不可避免会出现泥沙俱下的现象,出现低俗化、过度阐释、泛娱乐化等问题。那些“泥沙”之流,是一些无聊者的恶搞和游戏,甚至是网络热词推手的别有用心,它们只能昙花一现,注定没有生命力。虽则如此,也要加以规范,不能任由泛滥,谬种流传。
源自网络,融入生活。网络热词产生之初,就像一种社会方言,有其特定的发源地和特定的使用人群,它由网络催生,并被网民大量使用。而如今,网络热词不仅被各大传统媒体争相转载使用,更日渐被除网民之外的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使用,这反映出网络热词的一种发展趋势,即它由一种“社会方言”正变成一种“社会共同语”。如近期《人民日报》头条标题使用网络热词“给力”之后,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给力风”。而一些热词在二次、多次传播中仍经久不衰,如“囧”“雷人”“山寨”等词语已经成为我们经常使用的日常词汇。
网络热词是互联网时代产生并与之相适应的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景观,它真实地折射出这个时代大众的社会诉求和心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未来的发展轨迹,也必然与时代需求与发展走向相契合。
《 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02日 06 版)
“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
网络热词这么“热”,深层原因何在?它折射出了怎样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如何理性看待网络热词?怎样客观评价网络热词的社会文化功能?在词汇爆炸的时代,我们怎样兼顾文化的活力与品质?怎样最大程度发挥网络热词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如何促使其成为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正面推动力量?本期“时事观察”,我们一起讨论“网络热词”。
网络热词为什么这么“热”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刁晏斌
网络热词走红,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集中表现了国人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也反映了“雷人”、调侃、“山寨”等社会心理和文化征候。
其实,网络热词不只是“词”:小到一个词或词的构成单位,大到一个完整的句子,都在它的所指范围内。并且,无论从来源渠道还是使用范围来说,网络热词也不仅仅限于网络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也经常见到它们的身影。
网络热词为什么会“热”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是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的满足并有了一定的保障,这才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刺激和满足;二是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社会氛围宽松自由;三是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巨大便利。
网络热词是当今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直接反映,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最主要的就是集中表现了国人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角色定位日趋理性、合理,由此而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某些事件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都空前地增强;而人们的关心和参与更多地集中在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方面,并有非常明显的褒贬倾向,由此就体现了很强的批判意识。
从最初的网络流行语到现在的网络热词,其实已经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由网友们别出心裁、主要只是自娱自乐的新奇样式转而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新锐话语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热词也可以称之为社会热词,它们往往直接反映某一个或一些成为一时焦点的社会现象与事件,并且这种反映还是即时性的。比如“涨价系列”的“蒜(算)你狠”,与之同类的还有“油(由)不得你、棉(勉)为其难”等。随着涨价风的持续不断,类似的热词也在不断地产生,如食糖也开始涨价,于是就有了“糖(唐)高宗”,而这几天价格又开始下跌,使人们有些看不懂,所以又有了“糖(唐)玄宗”一词。
通过数量众多、范围广泛、面目各异的网络热词,可以基本把握社会生活的脉搏。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刚刚发布的20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列出了五大年度热词“躲猫猫、七十码、蜗居、钓鱼执法、楼脆脆”,无疑都是非常深刻的年度记忆。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它的重要载体。所以,要了解、认识网络热词,试图给出一个较为恰当的定位和评价,就必须更多地结合当今社会文化语境和背景。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对当今的社会文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向作出概括的话,笔者会选择“多元”。多元的社会,一定具有高度的文化包容性,而网络热词的走热,正是这种包容的结果。就网络热词本身而言,它也是多元的:从内容来说,既有针砭时弊的,也有弘扬正气的,既可直指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不排斥细枝末节的小事;从形式来看,既有符合语言规范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也有随心所欲、兴之所至的“编造”;而在品位方面,则更是集合了高雅、平淡乃至低俗等各种“品类”。所以,我们还可以说,网络热词也正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网络热词除了反映当今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外,更直接地表现出当今社会表达中的一些普遍心理和追求,而这也是我们全面了解和认识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是“雷人”心理。早就有人指出,人民群众是最伟大的语言学家,这话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和最充分的证明。在网络热词的创造者一方,以前通常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今则是“语不雷人死不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惜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奇乃至于怪异的形式;而就接受和使用者一方来说,往往也是喜闻乐用、趋之若鹜。我们甚至可以说,“雷人”已经成为全民话语时代的一个显著标签。
二是“调侃”心理。这一心理经常借助于游戏性的语言形式来实现。语言有游戏功能,传统的字谜以及回文诗等都是,而现代人借助新的媒体形式,在新的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牵引、作用下,更是把语言的这一功能发挥到极致。然而,这里的调侃早已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文字游戏,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心理层面的无奈、排遣与宣泄。看一看、想一想“逗(豆)你玩”吧,人们对绿豆涨价的不满和无奈,竟然采用了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有人把无房、无车、无女朋友的“三无”男青年称为“低碳哥”,相应的也有“低碳姐/妺”,堪称现代版的黑色幽默。
三是“山寨”心理。当今的“山寨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它的实质一是“拿来主义”,二是从众心理。网络热词创制及使用中的山寨心理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借用与改造已有形式(如谐音改字,类推仿造等),另一方面表现为更多人的即时接受、使用和传播,由此往往造成了某些网络热词一时的“井喷式”爆发。
网络热词早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还寄寓了人们丰富的社会情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面对着铺天盖地的网络热词,我们既需要开放胸怀,也需要理性鉴别,去粗取精,去莠存良,善加引导, 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作用。
网络热词的表达为什么“怪”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薛国林
网络热词是一种民意表达,这种表达是自我意识的自然流露,是对社会现象的发问,目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对民生热点的关注、对不良现象的批评。
网络热词的传播、流行、使用等,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景观。这种“文化景观”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表达方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曲线的表达,诸多热词的背后透露出网民对公共事件的普遍关注;二是它的影响力,影响社会生活——不少热词的流传推动了相关事件的解决,一些热词甚至进入**代表们的议案提案,如去年网络热词“躲猫猫”、“打酱油”和“楼脆脆”等。但是,从总体看仍然处于“围观”状态。五花八门的网络热词,业已成为世态人心的一个重要观测点。
从表面上看,网络热词的表达往往新颖、怪异、“雷人”,在社会话语体系中独树一帜,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这里面有修辞的力量、网民的巧思,这是技术层面的原因。另一方面,这种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民意表达。这种表达是自我意识的自然流露,是对社会现象的发问,目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对民生热点的关注、对不良现象的批评。
网络热词的出现最初是网民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如2008年,虎照谎言被戳穿,“周老虎”一词成了指代“蓄意造假和欺世盗名”的代名词。去年的“躲猫猫”,源自云南省晋宁县被拘押男青年李荞明意外死亡事件,当地警方称该狱犯是在与同监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身亡。此解释一出,一时“躲猫猫”成为继“俯卧撑”之后,又一个可致人死命的吊诡词汇。之后的“欺实马(70码)”、“楼脆脆”、“洗脸死”等等,这些热词都折射出网络舆论对于不靠谱结论的不信任,想了解事实真相的急切心情。网友乐此不疲地运用这些网络热词,一定程度而言,既是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也是一种意见表达。
其次是反映民生热点。去年随着电视剧《蜗居》的热播,蚁族、蜗牛、杯具、餐具等网络热词,成为众多网民喜欢的网络新语言。今年以来,蚁族群体广受关注,深度报道屡见报端。同年,“逃离北上广”成为一些白领们热捧的网络流行语,反映出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城市的生存压力。
还有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在各种调查中屡屡“被代表”的网友,通过“被XX”的传播,诉说出一些无奈和委屈,但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其权利诉求。“我爸是李刚”事件发生后,网民蜂拥跟帖,戏仿“我爸是李刚”的诗词、歌曲、顺口溜等铺天盖地,显示了网民对恃权作恶、违法乱纪行为的义愤,尽管这些表达不无偏激、过激之处,但其主流意识还是文明理性的:权力再大,也是公民,也得守法做人。
尽管我们说网络热词是一种社会表达。但网络生态异常复杂,不可避免会出现泥沙俱下的现象,出现低俗化、过度阐释、泛娱乐化等问题。那些“泥沙”之流,是一些无聊者的恶搞和游戏,甚至是网络热词推手的别有用心,它们只能昙花一现,注定没有生命力。虽则如此,也要加以规范,不能任由泛滥,谬种流传。
源自网络,融入生活。网络热词产生之初,就像一种社会方言,有其特定的发源地和特定的使用人群,它由网络催生,并被网民大量使用。而如今,网络热词不仅被各大传统媒体争相转载使用,更日渐被除网民之外的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使用,这反映出网络热词的一种发展趋势,即它由一种“社会方言”正变成一种“社会共同语”。如近期《人民日报》头条标题使用网络热词“给力”之后,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给力风”。而一些热词在二次、多次传播中仍经久不衰,如“囧”“雷人”“山寨”等词语已经成为我们经常使用的日常词汇。
网络热词是互联网时代产生并与之相适应的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景观,它真实地折射出这个时代大众的社会诉求和心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未来的发展轨迹,也必然与时代需求与发展走向相契合。
2010/12/02回复
状元坊楼6楼
老师的财富(且行且思)
张守红 安佰秀《 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03日 18 版)
有这样一幅画面令人感动:一群孩子背着书包,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位中年女教师,抱着一位更小的学生,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走着;路边的小树小草好像在向她们微笑……这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山村教师王生英日常生活中的一幕。虽然腿脚残疾,可是,她每天都走到山下,把学生们接到学校。就这样,大手牵着小手,王生英在太行山里坚持从教37年。不论是当“民办教师”还是当“公办教师”,清贫一直伴随着她,可是她很快乐,她说:“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昂起头走向社会,这就是我拥有的最大财富!”
在现实生活中,像王生英这样的老师有很多很多,他们热爱孩子,热爱讲台,不论是在大山深处,还是偏远牧区,凡有校园的地方,就有他们坚守的身影。他们曾经一个月几十块甚至十几块工资,他们很少有人能享受“福利住房”的待遇,清贫是他们多年生活的写照,虽然近年来工资增加了,条件改善了,可是,他们根本谈不上富有。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让他们穷并幸福着?是爱!他们把无私的爱奉献给学生,并从孩子们的成长中得到幸福的回报;他们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世界里,谁能说他们不是富翁?
然而,有一种事实也不能回避:今天,老师的生活中也有这样那样的诱惑,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他们对职业、生活等有各种各样的追求,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不是从内心深处热爱教育,就很难坚守在校园里,更不可能在艰苦的环境下默默奉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渴望提高待遇,特别是对那些贫困地区、偏远山区的教师,决不能亏待了他们;但同时,教师也不能忘记“师者,世之模范”的古话,不能缺失为人师表的道德标准和精神风范。
王生英、陆永康、冯志远、孟二冬……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些名字不应该陌生,因为,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心血甚至生命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他们用自己几十年的坚守证明一个哲理:看着自己教过的孩子们长大成人,教师,你的精神世界其实并不贫穷!
张守红 安佰秀《 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03日 18 版)
有这样一幅画面令人感动:一群孩子背着书包,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位中年女教师,抱着一位更小的学生,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走着;路边的小树小草好像在向她们微笑……这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山村教师王生英日常生活中的一幕。虽然腿脚残疾,可是,她每天都走到山下,把学生们接到学校。就这样,大手牵着小手,王生英在太行山里坚持从教37年。不论是当“民办教师”还是当“公办教师”,清贫一直伴随着她,可是她很快乐,她说:“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昂起头走向社会,这就是我拥有的最大财富!”
在现实生活中,像王生英这样的老师有很多很多,他们热爱孩子,热爱讲台,不论是在大山深处,还是偏远牧区,凡有校园的地方,就有他们坚守的身影。他们曾经一个月几十块甚至十几块工资,他们很少有人能享受“福利住房”的待遇,清贫是他们多年生活的写照,虽然近年来工资增加了,条件改善了,可是,他们根本谈不上富有。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让他们穷并幸福着?是爱!他们把无私的爱奉献给学生,并从孩子们的成长中得到幸福的回报;他们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世界里,谁能说他们不是富翁?
然而,有一种事实也不能回避:今天,老师的生活中也有这样那样的诱惑,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他们对职业、生活等有各种各样的追求,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不是从内心深处热爱教育,就很难坚守在校园里,更不可能在艰苦的环境下默默奉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渴望提高待遇,特别是对那些贫困地区、偏远山区的教师,决不能亏待了他们;但同时,教师也不能忘记“师者,世之模范”的古话,不能缺失为人师表的道德标准和精神风范。
王生英、陆永康、冯志远、孟二冬……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些名字不应该陌生,因为,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心血甚至生命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他们用自己几十年的坚守证明一个哲理:看着自己教过的孩子们长大成人,教师,你的精神世界其实并不贫穷!
2010/12/03回复
状元坊楼7楼
周立波,你凭什么乱“杀”无辜!
2010年12月01日 09:39:07 来源: 华龙网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11月16日凌晨,周立波在短短8分钟内连发两篇微博,除了为胶州路火灾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默哀祈祷,也赞许了消防队员的快速反应与英雄行径,更承认自己看火灾画面哭得很惨,这两篇微博一经发表,引来近3000回复,不少网友认为其措辞有肉麻、拍马之嫌,对此,周立波速速予以反击,他抛出的“网络公厕论”引起轩然大波。周立波在微博中写道:“网络是一个泄“私粪”的地方,当“私粪”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变成“公粪”,那么,网络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公共厕所!大家也就有空来拉拉!!”
周立波的“网络公厕论”漏洞百出、不值一驳,他犯了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它相当于看见一个90后伤风败俗,就一口咬定:“现在的90后没救了!”周立波就像一个被抛弃的怨妇,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周立波发了“为胶州路火灾感动落泪,为消防英雄喝彩”的微博,遭到一些网友说他“肉麻、拍马”的批驳,周立波怒火中烧,就把整个网络骂做公共厕所,这不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是什么?!如果网络是公共厕所,你周立波何尝不是在“拉”,就好像骂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的怨妇,她的父亲、兄弟、男性祖宗何尝不是男人!
网络是个自由空间,人员复杂,无可否认,的确有些人在借着网络泄私愤,这是无法避免的,就好像你想打开窗户迎接阳光,苍蝇蚊子也会趁虚而入。正如的确有些90后的行为方式让人无法接受,但也仅仅是一些人而已,你不能看见一棵树倒下了就污蔑整片森林,你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你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网民一网打尽。作为名人,岂能只有赞美,没有批评,打开窗户,飞进来的岂会只有蜜蜂蝴蝶,没有苍蝇蚊子!对于不顺耳的批评,你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也可以不屑一顾,完全不必大动干戈,就算要反驳,也不必伤及无辜。周立波如果把“网络是一个泄“私粪”的地方”这句话改成“网络是一些人泄“私粪”的地方”,何至于引起轩然大波!何至于群情激奋!轩然大波、群情激奋,或许正是周立波想要的效果,炒作?
有的人借着网络泄私愤,更多人却是利用网络口诛笔伐、伸张正义,不平之事引起众怒的坏人与网民无冤无仇,何来“私愤”!古代侠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义薄云天,现在是文明社会,警察不仅不让拔刀相助,还要菜刀实名,正义之士无可奈何只能敲敲键盘、表达愤怒。网民的正义之举却被周立波侮辱为“上厕所”“泄私粪”,周立波,你在帮谁说话?我看你在帮凤凰关岭保定那些坏人为虎作伥!就算藐视网络民意的贪官污吏,尚且不敢说网民是“上厕所”、“泄私粪”,周立波你比贪官污吏更猖狂!
周立波,你的艺术成就不说有目共睹,至少我是欣赏有加,但是你的奇谈怪论恕我不敢苟同。赶紧停止口无遮拦的谩骂吧!不用磕头认罪,请向被你骂做“上厕所”“泄私粪”的无辜网民真诚地道个歉!喜剧演员不需要靠骂人来显示口才,需要的是人格魅力与艺术光彩。(秀才江湖)
2010年12月01日 09:39:07 来源: 华龙网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11月16日凌晨,周立波在短短8分钟内连发两篇微博,除了为胶州路火灾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默哀祈祷,也赞许了消防队员的快速反应与英雄行径,更承认自己看火灾画面哭得很惨,这两篇微博一经发表,引来近3000回复,不少网友认为其措辞有肉麻、拍马之嫌,对此,周立波速速予以反击,他抛出的“网络公厕论”引起轩然大波。周立波在微博中写道:“网络是一个泄“私粪”的地方,当“私粪”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变成“公粪”,那么,网络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公共厕所!大家也就有空来拉拉!!”
周立波的“网络公厕论”漏洞百出、不值一驳,他犯了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它相当于看见一个90后伤风败俗,就一口咬定:“现在的90后没救了!”周立波就像一个被抛弃的怨妇,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周立波发了“为胶州路火灾感动落泪,为消防英雄喝彩”的微博,遭到一些网友说他“肉麻、拍马”的批驳,周立波怒火中烧,就把整个网络骂做公共厕所,这不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是什么?!如果网络是公共厕所,你周立波何尝不是在“拉”,就好像骂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的怨妇,她的父亲、兄弟、男性祖宗何尝不是男人!
网络是个自由空间,人员复杂,无可否认,的确有些人在借着网络泄私愤,这是无法避免的,就好像你想打开窗户迎接阳光,苍蝇蚊子也会趁虚而入。正如的确有些90后的行为方式让人无法接受,但也仅仅是一些人而已,你不能看见一棵树倒下了就污蔑整片森林,你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你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网民一网打尽。作为名人,岂能只有赞美,没有批评,打开窗户,飞进来的岂会只有蜜蜂蝴蝶,没有苍蝇蚊子!对于不顺耳的批评,你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也可以不屑一顾,完全不必大动干戈,就算要反驳,也不必伤及无辜。周立波如果把“网络是一个泄“私粪”的地方”这句话改成“网络是一些人泄“私粪”的地方”,何至于引起轩然大波!何至于群情激奋!轩然大波、群情激奋,或许正是周立波想要的效果,炒作?
有的人借着网络泄私愤,更多人却是利用网络口诛笔伐、伸张正义,不平之事引起众怒的坏人与网民无冤无仇,何来“私愤”!古代侠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义薄云天,现在是文明社会,警察不仅不让拔刀相助,还要菜刀实名,正义之士无可奈何只能敲敲键盘、表达愤怒。网民的正义之举却被周立波侮辱为“上厕所”“泄私粪”,周立波,你在帮谁说话?我看你在帮凤凰关岭保定那些坏人为虎作伥!就算藐视网络民意的贪官污吏,尚且不敢说网民是“上厕所”、“泄私粪”,周立波你比贪官污吏更猖狂!
周立波,你的艺术成就不说有目共睹,至少我是欣赏有加,但是你的奇谈怪论恕我不敢苟同。赶紧停止口无遮拦的谩骂吧!不用磕头认罪,请向被你骂做“上厕所”“泄私粪”的无辜网民真诚地道个歉!喜剧演员不需要靠骂人来显示口才,需要的是人格魅力与艺术光彩。(秀才江湖)
2010/12/03回复
状元坊楼8楼
看哭网友的公务员日记为何震撼心灵
2010年10月18日 10:32:18 来源: 人民网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今年9月11日,在唐昌镇川电南小区重建住房项目工作现场,四川郫县唐昌镇城建办副主任税成康突患病毒性脑炎,经抢救无效去世。他留下的4本工作日记陆续发在互联网上后,在网友们的心中掀起波澜,深深感动了广大网友,怀念这位素不相识却让他们感动的公务员。(10月18日 人民网)
“‘5·12’大地震过去已经一年有余了。关于政策,已熟稔于心,关于程序、规范已了然于胸。”、“给我10分钟,让我美美地睡上一觉吧。”、“祈福家人,愿小女早日康复。” 日记中万千行蝇头小字,有他心灵感受的倾诉,有他对工作情况的描绘,有对他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记叙,还有事关群众利益的大大小小事情的备忘录,税成康用生命的记录描绘了共和国公务员的崇高形象。
“看哭网友”的税成康日记,透出普通基层干部的灵魂和精神。一个普通公务员不经意的日记,折射出平凡、质朴、勤勉和实干,让广大网友怦然心动。基层干部,处在工作一线,离群众最近。他们的行为,他们的状态,具体而直接地体现着执政能力,代表着形象,无疑“年度最感人日记”,是一个普通公务员勤勉状态的缩影。
“看哭网友”的税成康日记,感动网友的是税成康那种无私忘我的精神。税成康的工作日记,网络点击量达到1400多万次,发帖6万多条,被网友称为“本年度最感人的日记”。许多网友为他辛劳工作哭得“稀里哗啦”,许多网友称他的日记朴实无华,震撼心灵!“年度最感人日记”是一杆秤,称出了一个基层公务员沉甸甸的分量;是一面镜子,还原了一个普通公务员的真实形象!
“看哭网友”的税成康日记,是学习税成康精神的无声号召。税成康是许许多多基层干部的样本。读税成康日记是一种感动,更是一种觉醒。觉醒的背后是行动,要把税成康的日记作为学习资料,学习他勤奋敬业的精神,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学习他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埋头苦干;学习他为民爱民的精神,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舍小家为大家,不计个人名利;学习他锐意改革的精神,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大力弘扬税成康这个普通公务员平凡而又伟大的精神,努力争做和谐社会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余兴辉 原题:普通公务员的“最感人日记”为啥震撼心灵)
2010年10月18日 10:32:18 来源: 人民网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今年9月11日,在唐昌镇川电南小区重建住房项目工作现场,四川郫县唐昌镇城建办副主任税成康突患病毒性脑炎,经抢救无效去世。他留下的4本工作日记陆续发在互联网上后,在网友们的心中掀起波澜,深深感动了广大网友,怀念这位素不相识却让他们感动的公务员。(10月18日 人民网)
“‘5·12’大地震过去已经一年有余了。关于政策,已熟稔于心,关于程序、规范已了然于胸。”、“给我10分钟,让我美美地睡上一觉吧。”、“祈福家人,愿小女早日康复。” 日记中万千行蝇头小字,有他心灵感受的倾诉,有他对工作情况的描绘,有对他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记叙,还有事关群众利益的大大小小事情的备忘录,税成康用生命的记录描绘了共和国公务员的崇高形象。
“看哭网友”的税成康日记,透出普通基层干部的灵魂和精神。一个普通公务员不经意的日记,折射出平凡、质朴、勤勉和实干,让广大网友怦然心动。基层干部,处在工作一线,离群众最近。他们的行为,他们的状态,具体而直接地体现着执政能力,代表着形象,无疑“年度最感人日记”,是一个普通公务员勤勉状态的缩影。
“看哭网友”的税成康日记,感动网友的是税成康那种无私忘我的精神。税成康的工作日记,网络点击量达到1400多万次,发帖6万多条,被网友称为“本年度最感人的日记”。许多网友为他辛劳工作哭得“稀里哗啦”,许多网友称他的日记朴实无华,震撼心灵!“年度最感人日记”是一杆秤,称出了一个基层公务员沉甸甸的分量;是一面镜子,还原了一个普通公务员的真实形象!
“看哭网友”的税成康日记,是学习税成康精神的无声号召。税成康是许许多多基层干部的样本。读税成康日记是一种感动,更是一种觉醒。觉醒的背后是行动,要把税成康的日记作为学习资料,学习他勤奋敬业的精神,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学习他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埋头苦干;学习他为民爱民的精神,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舍小家为大家,不计个人名利;学习他锐意改革的精神,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大力弘扬税成康这个普通公务员平凡而又伟大的精神,努力争做和谐社会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余兴辉 原题:普通公务员的“最感人日记”为啥震撼心灵)
2010/12/05回复
状元坊楼9楼
撑伞
广雅中学高一(3)班 吴诗语
灰色的水泥路面上出现一个又一个圆墨点,空气里沉闷的湿气忽然化成水滴有了触感,身旁的妈妈缓缓地撑起那把伞,“走,我们回家去……”
多么熟悉的放学镜头,在生命的年轮里一次又一次不断重复着,特别是在广州这个多雨的城市。每次遇上下雨,妈妈总会熟练地撑起那把棕色的大伞——巨大的伞,伞盖几乎足以容纳四五个人,木制的手柄,铁制的伞骨,给人一种沉重但又无比坚固、耐用的感觉。的确,在我记事以来,这把伞从来都是这么稳当,似乎从未因风力左摇右摆,也未曾让一星点儿的雨打湿衣服。
这伞一定很好撑了,我常这样想,想试一下撑这把伞。而且我现在长得比妈妈都高了,跟妈妈走在一起撑伞时,妈妈都要吃力地举高伞来遮我了。
于是在这个下雨天,我对妈妈说:“让我来撑吧,我可以的。”
我们两个就这样并肩走着,像记忆里无数个昨日,但变了,伞的位置变了,人也变了。我长高了,但——长大了吗?
当我第一次撑起这伞的时候,所有对它的美好幻想完全打破了,它真的很沉,太沉了,撑不了一会儿手臂就酸酸的痛。风又是那么不听话,不断地向伞发起一轮又一轮攻击。我双手死死地握住伞把,都扛不住风力,任伞一下左一下右地摇晃,歪歪斜斜的。
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蜷缩在伞下的我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安全感。我记得那天豆大的雨粒砸下来,风呼呼地乱刮着,惊雷在头顶“轰”地一下炸开,但头顶上的伞依然冷静地立着,不曾有一丝颤抖。我抬起头,看见妈妈坚定的脸。
伞原来是这么难撑的,但是妈妈,当初的你,究竟是怎样能在风雨中依然稳稳地撑着伞?
我也曾这样问过你,你说,自己其实一开始也撑不好,后来就好了。原来我忽略了这一点,几十年前,当你和我一般大的时候,也是这样躲在姥姥的伞下的吧。后来你长大了,长高了,又接过姥姥的伞,庇护我这个小小的孩子,学会在风雨中为我开拓一片干燥的、安宁的区域,像你小时候,像无数位母亲的小时候那样。
妈妈,现在即使我还没有完全长大,还不够力气去撑起这么大的伞,但请不要过来帮我,我已比您要高了,终有一天我会撑起这把伞的。你明白,我也明白。一代又一代这伞不断地被传递,而一代人都在风雨中不断历练着撑好这把伞,而这伞越来越稳了。但为什么要练着撑好这伞呢?是因为伞下遮着的是孩子、是老人、是家庭……
多少年之后,或许我已学会撑好了这把伞,或许我的伞下是另一个幼小的孩子,而妈妈也撑不起这伞了。那就在雨点渐密时,让我撑起这伞,说着“走,我们回家去……”
编辑点评
作者用“伞”作“线”串起全篇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平实的语言表现生活中“爱”的伟大。
广雅中学高一(3)班 吴诗语
灰色的水泥路面上出现一个又一个圆墨点,空气里沉闷的湿气忽然化成水滴有了触感,身旁的妈妈缓缓地撑起那把伞,“走,我们回家去……”
多么熟悉的放学镜头,在生命的年轮里一次又一次不断重复着,特别是在广州这个多雨的城市。每次遇上下雨,妈妈总会熟练地撑起那把棕色的大伞——巨大的伞,伞盖几乎足以容纳四五个人,木制的手柄,铁制的伞骨,给人一种沉重但又无比坚固、耐用的感觉。的确,在我记事以来,这把伞从来都是这么稳当,似乎从未因风力左摇右摆,也未曾让一星点儿的雨打湿衣服。
这伞一定很好撑了,我常这样想,想试一下撑这把伞。而且我现在长得比妈妈都高了,跟妈妈走在一起撑伞时,妈妈都要吃力地举高伞来遮我了。
于是在这个下雨天,我对妈妈说:“让我来撑吧,我可以的。”
我们两个就这样并肩走着,像记忆里无数个昨日,但变了,伞的位置变了,人也变了。我长高了,但——长大了吗?
当我第一次撑起这伞的时候,所有对它的美好幻想完全打破了,它真的很沉,太沉了,撑不了一会儿手臂就酸酸的痛。风又是那么不听话,不断地向伞发起一轮又一轮攻击。我双手死死地握住伞把,都扛不住风力,任伞一下左一下右地摇晃,歪歪斜斜的。
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蜷缩在伞下的我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安全感。我记得那天豆大的雨粒砸下来,风呼呼地乱刮着,惊雷在头顶“轰”地一下炸开,但头顶上的伞依然冷静地立着,不曾有一丝颤抖。我抬起头,看见妈妈坚定的脸。
伞原来是这么难撑的,但是妈妈,当初的你,究竟是怎样能在风雨中依然稳稳地撑着伞?
我也曾这样问过你,你说,自己其实一开始也撑不好,后来就好了。原来我忽略了这一点,几十年前,当你和我一般大的时候,也是这样躲在姥姥的伞下的吧。后来你长大了,长高了,又接过姥姥的伞,庇护我这个小小的孩子,学会在风雨中为我开拓一片干燥的、安宁的区域,像你小时候,像无数位母亲的小时候那样。
妈妈,现在即使我还没有完全长大,还不够力气去撑起这么大的伞,但请不要过来帮我,我已比您要高了,终有一天我会撑起这把伞的。你明白,我也明白。一代又一代这伞不断地被传递,而一代人都在风雨中不断历练着撑好这把伞,而这伞越来越稳了。但为什么要练着撑好这伞呢?是因为伞下遮着的是孩子、是老人、是家庭……
多少年之后,或许我已学会撑好了这把伞,或许我的伞下是另一个幼小的孩子,而妈妈也撑不起这伞了。那就在雨点渐密时,让我撑起这伞,说着“走,我们回家去……”
编辑点评
作者用“伞”作“线”串起全篇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平实的语言表现生活中“爱”的伟大。
2010/12/06回复
状元坊楼10楼
爸爸的脚
广州白云区西洲中学 初二(8)班 黄美云
指导教师:张健
我的爸爸很平凡,他却有着不平凡的职业,为了这个家,他每天都是早出晚归。
每次出去工作他都要穿着皮鞋,并且袜子一定不离脚。夏天的时候,妈妈常劝他说:“天气这么热,别穿皮鞋,穿凉鞋出去吧!”爸爸却一本正经地说:“那像什么样子,一个老板竟穿着凉鞋去工作!”妈妈知道爸爸的性格,只好由着他。当他出门后,妈妈就对我说;“你爸那个人就爱面子,脚都起疮了,还勉强!”唉,谁叫我爸是个“工作狂”。
直到今年的父亲节,我走进了爸爸的世界。
那天是周五,老师给我们每位同学布置了一项父亲节的任务——为爸爸洗一次脚,并且要把洗脚的过程写成一篇作文。我一听,想起了爸爸那双长期穿着袜子的脚,马上全身毛骨悚然。
父亲节到了,晚饭后,爸爸还未回家,我想他肯定又在忙他的工作了。妈妈对我说:“你爸这个人工作起来就什么事都忘了,别等了,你快去睡觉吧,明天还要上学呢!”其实我知道妈妈只是嘴硬,刚才吃晚饭的时候妈妈不是看时间就是往门外看。一年才一次父亲节,可不能让爸爸过得那么枯燥无味,所以我坚持着要等爸爸回来为他做一件事。
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门外传来了沉重的脚步声,我知道那是爸爸的脚步声,我赶紧打开门,看到了爸爸那杂草般的头发和疲惫的表情。“爸”,我心疼地喊了一声,爸爸用那双布满红丝的眼盯着我说:“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去睡觉,明天还要上学呢!”明显地,爸爸的声音是沙哑的。
我把学校要求为爸爸洗脚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爸爸,爸爸一听,难为情地说:“不用了,我……”他开始不答应,脸上显得有些疑惑:“怎么了?难道我的女儿变懂事了?”经过我一番劝说,爸爸最终答应了我的要求。
我小心翼翼地端来了一盆温水,为爸爸脱下袜子,我看到了爸爸那双脚的“真面目”——长满疙瘩并且脱了皮,但就是这双脚支撑着我们家。我小心翼翼地把爸爸的双脚放入水中,他的脚很粗糙,像布满了刺,生怕大力摸下去会被扎出血。在我印象里,爸爸的脚是又大又结实的,但现在变得又瘦又黑。我一边用抹布轻轻地为爸爸洗着一边说:“爸,你这双脚该好好休息了吧!”爸爸靠在沙发上说:“是啊!这双脚为这个家,东奔西跑,跑累了,是该休息休息了。今天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我女儿第一次为我洗脚。”当我抬头瞅了瞅爸爸,看到他眼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在闪烁。
看着爸爸那双树皮般的脚,脚趾也有些僵硬,我恨,我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早发现这些,爸爸为了这个家,不知奔波了多少路程,放弃了多少东西,而我却多少次惹爸爸生气,眼泪不知不觉地冲出了眼眶,落入了水中。我要用女儿的爱去为他搓去满身的疲惫和辛劳。
我想:这仅仅是一个家庭作业吗?不,它使我和爸爸的心更近、更近!
编辑点评
对生活和身边人的细致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本文表达流畅,充满真情实感。
广州白云区西洲中学 初二(8)班 黄美云
指导教师:张健
我的爸爸很平凡,他却有着不平凡的职业,为了这个家,他每天都是早出晚归。
每次出去工作他都要穿着皮鞋,并且袜子一定不离脚。夏天的时候,妈妈常劝他说:“天气这么热,别穿皮鞋,穿凉鞋出去吧!”爸爸却一本正经地说:“那像什么样子,一个老板竟穿着凉鞋去工作!”妈妈知道爸爸的性格,只好由着他。当他出门后,妈妈就对我说;“你爸那个人就爱面子,脚都起疮了,还勉强!”唉,谁叫我爸是个“工作狂”。
直到今年的父亲节,我走进了爸爸的世界。
那天是周五,老师给我们每位同学布置了一项父亲节的任务——为爸爸洗一次脚,并且要把洗脚的过程写成一篇作文。我一听,想起了爸爸那双长期穿着袜子的脚,马上全身毛骨悚然。
父亲节到了,晚饭后,爸爸还未回家,我想他肯定又在忙他的工作了。妈妈对我说:“你爸这个人工作起来就什么事都忘了,别等了,你快去睡觉吧,明天还要上学呢!”其实我知道妈妈只是嘴硬,刚才吃晚饭的时候妈妈不是看时间就是往门外看。一年才一次父亲节,可不能让爸爸过得那么枯燥无味,所以我坚持着要等爸爸回来为他做一件事。
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门外传来了沉重的脚步声,我知道那是爸爸的脚步声,我赶紧打开门,看到了爸爸那杂草般的头发和疲惫的表情。“爸”,我心疼地喊了一声,爸爸用那双布满红丝的眼盯着我说:“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去睡觉,明天还要上学呢!”明显地,爸爸的声音是沙哑的。
我把学校要求为爸爸洗脚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爸爸,爸爸一听,难为情地说:“不用了,我……”他开始不答应,脸上显得有些疑惑:“怎么了?难道我的女儿变懂事了?”经过我一番劝说,爸爸最终答应了我的要求。
我小心翼翼地端来了一盆温水,为爸爸脱下袜子,我看到了爸爸那双脚的“真面目”——长满疙瘩并且脱了皮,但就是这双脚支撑着我们家。我小心翼翼地把爸爸的双脚放入水中,他的脚很粗糙,像布满了刺,生怕大力摸下去会被扎出血。在我印象里,爸爸的脚是又大又结实的,但现在变得又瘦又黑。我一边用抹布轻轻地为爸爸洗着一边说:“爸,你这双脚该好好休息了吧!”爸爸靠在沙发上说:“是啊!这双脚为这个家,东奔西跑,跑累了,是该休息休息了。今天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我女儿第一次为我洗脚。”当我抬头瞅了瞅爸爸,看到他眼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在闪烁。
看着爸爸那双树皮般的脚,脚趾也有些僵硬,我恨,我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早发现这些,爸爸为了这个家,不知奔波了多少路程,放弃了多少东西,而我却多少次惹爸爸生气,眼泪不知不觉地冲出了眼眶,落入了水中。我要用女儿的爱去为他搓去满身的疲惫和辛劳。
我想:这仅仅是一个家庭作业吗?不,它使我和爸爸的心更近、更近!
编辑点评
对生活和身边人的细致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本文表达流畅,充满真情实感。
2010/12/06回复
状元坊楼11楼
别让实用主义遮蔽大学精神
人民网-《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
纪宝成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核心观点
“宁静的校园”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今天的大学管理者,尤其要努力摒弃市场经济和知识商品化带来的浮躁与纷杂,自觉守护大学精神
我们常用象牙塔一词来比喻大学,就是认为大学是探求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关注人类命运的崇高学术殿堂。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走出象牙塔”的口号声中,实用主义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大学精神的光芒。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保护,在大学似乎不再那么重要。
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一所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应该严肃反思今天的大学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象牙塔的精神实质?我们在鼓励学生“脚踏实地”的同时,有没有提醒他们“仰望星空”?在这样的背景下,弘扬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
第一,素质教育首先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的精神格局,素质是知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因此素质教育和人格养成必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第二,素质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要注重综合性的、反映人类文明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今天的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当然也就很难培养出大师。夯实人类文明的知识基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
第三,素质教育也是一种熏陶教育,要注重教师以及校园环境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有具备人格魅力、学术魅力的高素质教师。如果老师不能为人师表,不能行为世范,是不能有什么真正的素质教育的;如果一位老师除了本专业,其他什么知识都不清楚,对文学、历史毫无兴趣,对绘画、音乐一窍不通,也就很难把优雅的精神气质传给学生。
人文素养高的老师往往是一所学校亮丽的风景线。纵观百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史,不少学贯中西、多才多艺而又关爱学生的大师被他们的学生口口相诵。所以,我们要下功夫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兼备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大力减少发生“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和“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素质教育也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在当前,素质教育尤其应当落实于“宁静的校园”,这是教师潜心治学和学生认真读书的前提,甚至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今天的大学管理者,尤其要努力摒弃市场经济和知识商品化带来的浮躁与纷杂,自觉守护大学的精神。
(人民网记者赵婀娜根据作者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整理)
人民网-《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
纪宝成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核心观点
“宁静的校园”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今天的大学管理者,尤其要努力摒弃市场经济和知识商品化带来的浮躁与纷杂,自觉守护大学精神
我们常用象牙塔一词来比喻大学,就是认为大学是探求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关注人类命运的崇高学术殿堂。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走出象牙塔”的口号声中,实用主义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大学精神的光芒。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保护,在大学似乎不再那么重要。
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一所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应该严肃反思今天的大学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象牙塔的精神实质?我们在鼓励学生“脚踏实地”的同时,有没有提醒他们“仰望星空”?在这样的背景下,弘扬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
第一,素质教育首先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的精神格局,素质是知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因此素质教育和人格养成必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第二,素质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要注重综合性的、反映人类文明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今天的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当然也就很难培养出大师。夯实人类文明的知识基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
第三,素质教育也是一种熏陶教育,要注重教师以及校园环境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有具备人格魅力、学术魅力的高素质教师。如果老师不能为人师表,不能行为世范,是不能有什么真正的素质教育的;如果一位老师除了本专业,其他什么知识都不清楚,对文学、历史毫无兴趣,对绘画、音乐一窍不通,也就很难把优雅的精神气质传给学生。
人文素养高的老师往往是一所学校亮丽的风景线。纵观百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史,不少学贯中西、多才多艺而又关爱学生的大师被他们的学生口口相诵。所以,我们要下功夫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兼备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大力减少发生“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和“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素质教育也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在当前,素质教育尤其应当落实于“宁静的校园”,这是教师潜心治学和学生认真读书的前提,甚至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今天的大学管理者,尤其要努力摒弃市场经济和知识商品化带来的浮躁与纷杂,自觉守护大学的精神。
(人民网记者赵婀娜根据作者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整理)
2010/12/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