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的心情我能理解,因为几乎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然也包括我的女儿,以前看到女儿被男孩打自己又来不及挡的时候,是非常心疼的。
但LZ的教育方式我并不认同,因为宽容并不是这样子的,也并不应该教育孩子被别人打的时候不还手,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这样子的孩子肯定会很吃亏的。在金X贝上课时,我女儿也曾被男孩子打,我告诉她,下次再有这样的情况,你就大声说:“请不要打我!”如果打人方还是继续的话,我是支持孩子还手的。
还有一点,孩子打人的确是一种不太好的表达方式,但其实孩子的本质是无邪的,他的打人只是他认为这是一种特别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坏的。孩子没有错,错只在大人。
LZ看上去好像很宽容,教育孩子哪被挨打了,也不要还手,但LZ的贴上却表达出非常不满。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千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我们不能保证任何一个人都是我们想象中那样子的,孩子也是,有时让孩子受些挫折,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还有一点,被打的孩子是孩子,打人的孩子也是孩子,LZ一直说要教育孩子宽容,倒不如宽容一点看待这个打人的孩子和他的妈妈。
真的抱歉,可能我的回贴让您不愉快了。
从女儿被打思考真不知如何教育
1103388幼儿园早教
我想,这样一个MM,本来这样的家教,还上早教有什么用?从她的语气中我知道她是买了课程的。我认为小朋友最好的早教是从家里出发,有好的家教才去谈什么早期教育吧。
但我也不知道怎样教育女儿不自私了。
2011/01/22
全部回帖
地点是在儿家早教?
2011/01/24回复

不知道那个气愤的MM 看到了什么? 什么叫只是相信她看到的? 你看到事情的经过? 和LZ不一样。
虽然小孩子之间打架吵闹很正常,但是作为父母只是在旁边不理睬, 就是不对。 最起码都要教育之间的孩子这样不对,要道歉
虽然小孩子之间打架吵闹很正常,但是作为父母只是在旁边不理睬, 就是不对。 最起码都要教育之间的孩子这样不对,要道歉
2011/01/24回复

有类似苦恼的父母找找原因吧,百分百是父母造成的。每个孩子成长过程都差不多的,找不到原因是因为你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罢了。
一、成长发育的一些因素导致打人
1.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2.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3.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
4.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情心。
5.看电影、电视上有大人打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6.寻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
二、身体、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打人
1.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烦躁,比如在饿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况下,打人就比较多。
2.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等。不知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是挥动手臂,无目的地乱打。
三、父母的态度也决定着宝宝的行为
1.对宝宝冷漠、经常拒绝他的要求、无视宝宝表现出的“暴力”冲动,这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带有攻击性的孩子。因为他们总是挫伤宝宝的需要,在幼小心灵中埋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种子;
也有的父母过于严厉,靠体罚来约束宝宝,更让他懂得了如何才能伤害他人;
或者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宝宝开始打人的时候没有严厉制止,甚至觉得被宝宝打不算大事,一味纵容宝宝,使宝宝形成了打人习惯。
2.家庭成员间发生分歧时互相攻击、哭叫、打闹、吵架也会对宝宝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宝宝树立正确的榜样。
那么,宝宝打人后怎么办呢?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能对宝宝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要立规矩,这并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要告诉他打人不好,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反复地讲,具体地讲,会有效果。
如果宝宝打人了,应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宝宝感到自己错了,等宝宝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要严肃地告诉他打人是不可以的,孩子会懂得不可以的含义,出现孩子打人情况时,可以有一些惩罚措施,例如告诉孩子因为打人别人不再理他,可以5-10分钟不理他,但不要大声训斥或打骂孩子,孩子打人时也不要笑或作出夸张的动作,以免孩子误认为好玩儿而强化其行为。
其次不要体罚宝宝。当宝宝打人时,父母千万不能用打宝宝的方式来惩罚他,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多说,更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当宝宝情绪激动时,应避免出现越讲道理越僵,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况。
如果宝宝能表达,就要鼓励他说出打人的原因。也许他说不清楚,大人要帮助他表达清楚,然后帮他分析。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积木,他要不回来,就打小朋友。这时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礼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请他还回来。
第三,积极的鼓励不可少。父母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宝宝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平时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宝宝的父母,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给他模仿的“榜样”。鼓励能够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使宝宝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父母应对宝宝充满信心。
第四,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反应。当宝宝在家里打人时,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开心地享受宝宝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更不应主动逗宝宝发脾气、打人。让宝宝感受到,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时间久了,宝宝明白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
第五,为宝宝提供非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条件。如果明知宝宝自尊心脆弱,就不要拿他的弱点与其他宝宝的长处相比;多了解宝宝的需要以及独到之处,从他能接受的角度尊重宝宝;让宝宝独立做事情,担负一定责任,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经常说“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再努力一下”、“妈妈为你骄傲”之类的话,以此打开宝宝的心扉,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到被爱,被注意,帮助他成长。
第六,平时多关注宝宝的需求,一是要关心他的病痛,疲倦,饥饿,尽量替他解决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高他的能力。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图拼不上、踢球踢不准等。这时可以帮助他做好这些事情。并在以后着意训练。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
红字部分是亲身感受到这样的小孩,他们的父母素质都很高的,很重视教育的,但是很喜欢逗小孩,惹小孩使用打人招数来玩。或者爱有事无事不知轻重捏小孩脸蛋或身体等等。
[ 本帖最后由 慧MM 于 2011-1-25 00:00 编辑 ]
一、成长发育的一些因素导致打人
1.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2.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3.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
4.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情心。
5.看电影、电视上有大人打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6.寻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
二、身体、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打人
1.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烦躁,比如在饿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况下,打人就比较多。
2.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等。不知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是挥动手臂,无目的地乱打。
三、父母的态度也决定着宝宝的行为
1.对宝宝冷漠、经常拒绝他的要求、无视宝宝表现出的“暴力”冲动,这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带有攻击性的孩子。因为他们总是挫伤宝宝的需要,在幼小心灵中埋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种子;
也有的父母过于严厉,靠体罚来约束宝宝,更让他懂得了如何才能伤害他人;
或者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宝宝开始打人的时候没有严厉制止,甚至觉得被宝宝打不算大事,一味纵容宝宝,使宝宝形成了打人习惯。
2.家庭成员间发生分歧时互相攻击、哭叫、打闹、吵架也会对宝宝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宝宝树立正确的榜样。
那么,宝宝打人后怎么办呢?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能对宝宝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要立规矩,这并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要告诉他打人不好,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反复地讲,具体地讲,会有效果。
如果宝宝打人了,应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宝宝感到自己错了,等宝宝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要严肃地告诉他打人是不可以的,孩子会懂得不可以的含义,出现孩子打人情况时,可以有一些惩罚措施,例如告诉孩子因为打人别人不再理他,可以5-10分钟不理他,但不要大声训斥或打骂孩子,孩子打人时也不要笑或作出夸张的动作,以免孩子误认为好玩儿而强化其行为。
其次不要体罚宝宝。当宝宝打人时,父母千万不能用打宝宝的方式来惩罚他,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多说,更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当宝宝情绪激动时,应避免出现越讲道理越僵,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况。
如果宝宝能表达,就要鼓励他说出打人的原因。也许他说不清楚,大人要帮助他表达清楚,然后帮他分析。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积木,他要不回来,就打小朋友。这时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礼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请他还回来。
第三,积极的鼓励不可少。父母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宝宝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平时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宝宝的父母,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给他模仿的“榜样”。鼓励能够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使宝宝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父母应对宝宝充满信心。
第四,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反应。当宝宝在家里打人时,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开心地享受宝宝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更不应主动逗宝宝发脾气、打人。让宝宝感受到,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时间久了,宝宝明白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
第五,为宝宝提供非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条件。如果明知宝宝自尊心脆弱,就不要拿他的弱点与其他宝宝的长处相比;多了解宝宝的需要以及独到之处,从他能接受的角度尊重宝宝;让宝宝独立做事情,担负一定责任,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经常说“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再努力一下”、“妈妈为你骄傲”之类的话,以此打开宝宝的心扉,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到被爱,被注意,帮助他成长。
第六,平时多关注宝宝的需求,一是要关心他的病痛,疲倦,饥饿,尽量替他解决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高他的能力。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图拼不上、踢球踢不准等。这时可以帮助他做好这些事情。并在以后着意训练。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
红字部分是亲身感受到这样的小孩,他们的父母素质都很高的,很重视教育的,但是很喜欢逗小孩,惹小孩使用打人招数来玩。或者爱有事无事不知轻重捏小孩脸蛋或身体等等。
[ 本帖最后由 慧MM 于 2011-1-25 00:00 编辑 ]
2011/01/24回复

小小芝麻08:
LZ的心情我能理解,因为几乎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然也包括我的女儿,以前看到女儿被男孩打自己又来不及挡的时候,是非常心疼的。但LZ的教育方式我并不认同,因为宽容并不是这样子的,也并不应该教育孩子被别人打的时候不还手,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这样子的孩子肯定会很吃亏的。在金X贝上课时,我女儿也曾被男孩子打,我告诉她,下次再有这样的情况,你就大声说:“请不要打我!”如果打人方还是继续的话,我是支持孩子还手的。还有一点,孩子打人的确是一种不太好的表达方式,但其实孩子的本质是无邪的,他的打人只是他认为这是一种特别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坏的。孩子没有错,错只在大人。LZ看上去好像很宽容,教育孩子哪被挨打了,也不要还手,但LZ的贴上却表达出非常不满。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千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我们不能保证任何一个人都是我们想象中那样子的,孩子也是,有时让孩子受些挫折,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还有一点,被打的孩子是孩子,打人的孩子也是孩子,LZ一直说要教育孩子宽容,倒不如宽容一点看待这个打人的孩子和他的妈妈。真的抱歉,可能我的回贴让您不愉快了。
查看原文认同
2011/01/25回复

慧MM:
有类似苦恼的父母找找原因吧,百分百是父母造成的。每个孩子成长过程都差不多的,找不到原因是因为你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罢了。一、成长发育的一些因素导致打人1.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2.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3.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4.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情心。5.看电影、电视上有大人打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6.寻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二、身体、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打人1.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烦躁,比如在饿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况下,打人就比较多。2.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等。不知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是挥动手臂,无目的地乱打。三、父母的态度也决定着宝宝的行为1.对宝宝冷漠、经常拒绝他的要求、无视宝宝表现出的“暴力”冲动,这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带有攻击性的孩子。因为他们总是挫伤宝宝的需要,在幼小心灵中埋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种子;也有的父母过于严厉,靠体罚来约束宝宝,更让他懂得了如何才能伤害他人;或者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宝宝开始打人的时候没有严厉制止,甚至觉得被宝宝打不算大事,一味纵容宝宝,使宝宝形成了打人习惯。2.家庭成员间发生分歧时互相攻击、哭叫、打闹、吵架也会对宝宝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宝宝树立正确的榜样。那么,宝宝打人后怎么办呢?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能对宝宝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要立规矩,这并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要告诉他打人不好,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反复地讲,具体地讲,会有效果。 如果宝宝打人了,应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宝宝感到自己错了,等宝宝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要严肃地告诉他打人是不可以的,孩子会懂得不可以的含义,出现孩子打人情况时,可以有一些惩罚措施,例如告诉孩子因为打人别人不再理他,可以5-10分钟不理他,但不要大声训斥或打骂孩子,孩子打人时也不要笑或作出夸张的动作,以免孩子误认为好玩儿而强化其行为。 其次不要体罚宝宝。当宝宝打人时,父母千万不能用打宝宝的方式来惩罚他,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多说,更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当宝宝情绪激动时,应避免出现越讲道理越僵,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况。 如果宝宝能表达,就要鼓励他说出打人的原因。也许他说不清楚,大人要帮助他表达清楚,然后帮他分析。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积木,他要不回来,就打小朋友。这时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礼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请他还回来。 第三,积极的鼓励不可少。父母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宝宝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平时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宝宝的父母,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给他模仿的“榜样”。鼓励能够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使宝宝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父母应对宝宝充满信心。 第四,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反应。当宝宝在家里打人时,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开心地享受宝宝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更不应主动逗宝宝发脾气、打人。让宝宝感受到,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时间久了,宝宝明白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 第五,为宝宝提供非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条件。如果明知宝宝自尊心脆弱,就不要拿他的弱点与其他宝宝的长处相比;多了解宝宝的需要以及独到之处,从他能接受的角度尊重宝宝;让宝宝独立做事情,担负一定责任,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经常说“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再努力一下”、“妈妈为你骄傲”之类的话,以此打开宝宝的心扉,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到被爱,被注意,帮助他成长。 第六,平时多关注宝宝的需求,一是要关心他的病痛,疲倦,饥饿,尽量替他解决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高他的能力。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图拼不上、踢球踢不准等。这时可以帮助他做好这些事情。并在以后着意训练。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红字部分是亲身感受到这样的小孩,他们的父母素质都很高的,很重视教育的,但是很喜欢逗小孩,惹小孩使用打人招数来玩。或者爱有事无事不知轻重捏小孩脸蛋或身体等等。[ 本帖最后由 慧MM 于 2011-1-25 00:00 编辑 ]
查看原文认真拜读
2011/01/25回复

我的孩子被人打过也打过人。小孩子打架有什么奇怪的,楼主不用太计较!否则,以后连幼儿园、小学都可以不用去上了。
[ 本帖最后由 hurricane 于 2011-1-25 11:57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hurricane 于 2011-1-25 11:57 编辑 ]
2011/01/25回复

最早我也像楼主般生气,认为对方父母应该道歉。可是我的孩子看到我的反应,就哭得更厉害,而且还跑去回打对方。我觉得这样毫无必要,回让孩子太娇气,而且睚眦必报,所以后来就再也没有这样做了。只是教他一些格当的方法,告诉他,自己不要打人,但也不要被人打。
[ 本帖最后由 hurricane 于 2011-1-25 11:58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hurricane 于 2011-1-25 11:58 编辑 ]
2011/01/25回复

我老公这样教女儿:你不要先欺负别人,但如果有人敢欺负你,你不要怕,马上给我还手,重重的还手!如果别人想要你的命,你也不要怕,给我狠狠的打,打死最好!你是正当防卫,无罪的.
2011/01/25回复

作为家长,孩子被别人打,肯定心里难受,打人孩子的妈妈应该马上道歉让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对的,
大字报妈妈太激动了,楼主只是反应了一件普遍存在的事情,我觉得大家应该多点讨论如何避免孩子被打或者孩子主动打人,而不是讨论楼主的激动与否
大字报妈妈太激动了,楼主只是反应了一件普遍存在的事情,我觉得大家应该多点讨论如何避免孩子被打或者孩子主动打人,而不是讨论楼主的激动与否
2011/01/25回复

小孩子在一起玩,偶尔的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情,我之前看到一则笑话
说是两个小孩在一起玩着玩着就打起架来了,两个大人为了各自的小孩也吵起来了,结果那两个小孩看着两个大人在吵,他们笑笑,又在一起玩了,两个大人还不知道呢,还在争吵中。。。。。
呵呵,其实小孩子的世界并不能用我们大人的想法去解释,他们往往在一起玩的时候,打架了,吵口了,可是一会儿又和好了,又玩在一起了
只不过做为大人,看到自己小孩动手打了人,都要教学他先说声对不起,这是最起码的做人原则。
说是两个小孩在一起玩着玩着就打起架来了,两个大人为了各自的小孩也吵起来了,结果那两个小孩看着两个大人在吵,他们笑笑,又在一起玩了,两个大人还不知道呢,还在争吵中。。。。。
呵呵,其实小孩子的世界并不能用我们大人的想法去解释,他们往往在一起玩的时候,打架了,吵口了,可是一会儿又和好了,又玩在一起了
只不过做为大人,看到自己小孩动手打了人,都要教学他先说声对不起,这是最起码的做人原则。
2011/01/25回复

慧MM:
1歲兩個月,媽媽自己要看好點,大一點的孩子動作有些多(愛動手打人的多數是家教不當吧)。LZ的心情可以理解的,只是等孩子慢慢大了,打打鬧鬧這種事你會看開很多。小朋友總會長大,在沒辦法保護自己的情況下,媽媽就要操點心了。至於被打怎麼解決,孩子大到三四歲時會有自己的想法的,只是兩三歲的時候,是非觀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應該早早站出來,握著打人的孩子的小手,讓他對你的孩子說聲對不起,不管他說不說不重要,重要的是告訴你的孩子,任何事情自己都要承擔後果。別人的孩子教育如何,不要太生氣了,那些苦惱也是留給他娘,沒必要操那份心。更不要想著上幼兒園如何如何被打不還手,其實不打人講禮貌講秩序的孩子更有自信,不會天天給老師批評教育,不會天天給其他家長賠不是。更何況,哪個老師吃飽沒事主張讓孩子打架比賽啊,安全是第一的。但是自己是先排隊的,自己先拿的,自己站在有理一方的時候,就要大聲表明自己的想法,聲音要大,遇上不講理者沒必要退縮。在這種情況下,同齡的孩子打起來,大人不要插手,他們自己會解決得很好的。
查看原文这位妈妈说的很好啊,学习了,确实在公共场所,作为妈妈也有责任看好自己的孩子的,不管是打别的孩子还是被打,就可以尽量避免了,也很同意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毕竟教育就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部分构成的,所以很多时候,孩子都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所以为人父母,都要慎言慎行啊,呵呵。。。
2011/01/2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