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越早读经典,人生大不同

188721幼儿园早教

一、经典的力量

“经典”这个词,本身就给人一种威严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那么何谓之“经典”呢?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老子、论语、圣经、金刚经。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就有此殊荣。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指出: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卡尔维诺认为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经典,有种子的力量!

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曾经说过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们念这些古书(《史记》《汉书》),暑假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我觉得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常可贵。我认为念中国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

   如此一来,对于读书这件大事儿,我们便知晓该从何入手了。

二、读经之意义

首先,在此处所说,‘读经’,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

‘经’,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常理常道。‘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这些书自古流传,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上共认的‘经书’,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圣经等,大体都是给人安身立命的典册。她是人类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抟造文化推动历史的动力核心。

今日我们提倡的‘读经’教育,所说的‘经’,定义较为松动些,亦即说为:‘最有价值的书’。范围是举凡经、史、子、集皆可,而且其价值性亦可以由个人的认定去选取。只要你认为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即可自己选为‘读经’之教材。(不过,你如真读破万卷之后,很可能你也会同意古人之选取。)

2011/09/28
全部回帖
为什么非要提倡读经,非要鼓励选读最有价值的书不可呢?因为我们所说的‘读’,是‘熟读’的意思。人的生命有限,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吾人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的吸取到人生的智慧,较迅速的启迪自己的理性。而后对比较浅显性,应用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并且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一较为全面性较为合理性的规划与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亦即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要启发理性,开拓见识,教养文化,除‘读经’外,恐怕别无切实可行之方。
三、成人读经
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读经,也应该读经。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都是文言、白话兼擅的。正式书面文章用文言,游戏之作用白话。以文言为主,白话为辅,所以不仅文言文写得好,要写白话文更是得心应手。举例而言,胡适之所特别推崇的白话文泰斗施耐庵、曹雪芹,他们本来就是饱读诗书的古文高手!再如胡适之本人,他自以为他的白话文写得好,学问广博,好像是天生的,其实,他忘了他是从四岁开始就读文言文了,他十一岁就读资治通鉴,十三岁就读左传了!其他那些五四时代自以为白话文写得好的人,无不是个个经典满腹的。
但是,多年来我们忽略了文言白话本来可以并存的事实,也忘了文言是白话的基础,他更没考虑到千古以来,经史子集,几乎所有书籍都是文言文。本来古人只要以三五年时间学会读文言文,则上下三千年的一切书籍,皆可优游其中,‘文言文’不只不是文化传播的障碍,反而是一种使文化承继可大可久的设计。不能读文言文,就等于不能读古典书籍,就永远得不到传统文化的薰习。这必使此一民族的文化传承产生断层,甚至消亡。而丧失其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很容易同时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而这种效应已明显见于今日。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只凭短短的白话文历史而立教,是把自己简化为浅陋,只凭学习西方,是文化的自我矮化,从此中国将永远培养不出大人才来。看来我们这两三代人,是白白被牺牲了。
而经典的研读正是一面提升语文能力,一面启发理性开拓胸怀的最直截有效的教育。因为从语文方面说,‘经典’正是最优美的文言文,所谓‘大文皆自六经来’,有了经典的语文训练,看其他的古文书籍就不在话下了,能读古文,对白话文之欣赏写作必多有帮助。‘经典’也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而涵养出广阔的心胸和互敬互重的美德。
2011/09/28回复
如果一位中国的作家、律师、医生、钢琴家或科学家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应该不会妨碍其专业成就,反而将因此而更富有创造的心灵。众所周知,牛顿、爱因斯坦也是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人,胡适之所崇拜的罗素,也是自小背古诗长大的。因为有了自我文化素养的人,才有足够的眼光来鉴察别人的文化,才有足够的能力来学习别人的文化。所以,想要彻底而深入的吸收西方文化,也须自己先打好基础来!否则,所吸收的,必停留在浅浮而枝末上,这大概是中国费了七八十年时间,而并未学得西方精髓的缘故罢!
成人读经的要诀是:先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
2011/09/28回复
四、儿童读经之基本理论
从儿童时期起给予读经,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实施起来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但因为民国以来的教育观念太片面僵化了,所以一般人很难想像其合理性,不易接受这样的方式。因此,也必须略作理论之说明:
民国以来的教育观念,大体是以美国二十世纪初年的实用主义为主导,也可以说是以‘儿童中心本位’为主。其施教理论的大要是:一、教材的选编要按照类化原则,也就是教材要依儿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他能懂的才教给他。二、教育的目标是遵循实用原则,也就是他生活上有需要的才教给他。三、教学方法要注意兴趣原则,也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兴趣,有兴趣才学得好。如果依照这三原则去推论,是不可以教儿童读经的。
不过,以上三原则,虽在某方面看似是很合理,不可反对,但其实是值得商量的。
首先,以类化原则说,要求教材依深浅的顺序,以适合理解力,这只是应用在‘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才完全必要,而人类的学习,不只是科学知识技能。占很重要一面的有关精神性的,文化性的,人格性的陶冶培养,是否也必定要遵守‘理解而后学’的原则?又什么叫做理解?是不是所有理解都像理解数学那样才算理解?这些都是一直被含混的问题。
2011/09/28回复
其次,所谓实用,有当前儿童期马上可实用的东西,也有他将来成长后所需的东西,要不要一起照顾?儿童能不能学他现在用不到的东西?需不需要学他将来才用得著的东西?这在当前教育理论中是尚未深切讨论的问题。其三,所谓兴趣,是可以用各种方式培养的,是否一定要游戏才有兴趣?是否不了解的东西,就没有兴趣?这种问题,应该由实验来判断才对。
姑且举音乐之学习为例,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一向只教他能懂的音乐,只教他当时要用的音乐,则一个国小儿童因为只懂儿歌,所以只能教儿歌。如是,小学毕业时,他只有小学音乐水准。升国中,便觉儿歌太浅,用不上,必须再学少年之歌,国中三年又只学少年歌,毕业时,只有国中的音乐程度,到高中,国中音乐又无用,必须再学青年之歌。如此,每长一岁,便没有音乐可用,须学新的音乐,从国小到高中十二年的音乐教育,到高中毕业,只有高中水准。除了音乐系之外,我们所有大学生,所有成人,一辈子的音乐素养只停留在高中水准,成人而只有高中水准,便是没有水准,难怪我们的社会中的成人,一辈子只能跟著儿女听流行歌。这真是音乐的白痴,十余年的音乐教育,只成就了‘音乐白痴’之名!
如果换个教育思想,知道教育除了有知识性的学习,和当时年龄实用性的学习之外,另外有性情美感上的学习,和属于永恒性的学习。则在其理解性的、技巧性的学习,如乐理和歌唱乐器上的学习,遵照类化实用原则,配合年龄,由浅到深以外,在其精神性的欣赏方面,却多用高水准的有美感的音乐,让他多听,多接触。这样做,不见得儿童就会排斥,但他的音乐鉴赏力必能在耳濡目染中渐渐培成,而永远成为一个有音乐审美素养的人。请看有些音乐家庭,儿童自出生起即听正式音乐,没听说这孩子会掩耳不听,但其音乐感受力自然与众人不同。
若要问儿童不懂那么深的音乐,怎么学?则须知,懂音乐和懂数学不一样,我们如要用现在唯一的知识性的考试方式去考他,那他当然一点也‘不懂’,但如教育思想不那么僵化,如果我们肯从长远的历程看,应该可以推断,他当时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实他有某种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个生命里去,或许这才是‘懂’的真意!毕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为儿童不懂,甚至连儿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到时候就会‘豁然开朗’。我们应给教育保留这一扇人生的可贵之门才好。我们当然尊重科学,但一切以科学为标准,泛科学化可能会抹杀了一些人生很宝贵的面向。
2011/09/28回复
语文的学习也一样,可分技能性实用性的一面和文化性永恒性的一面。技能性大体是认字写字的问题,实用性则照顾他现实上所须用的语文技术和生活观念。依照流行的教育理论,我们的小学国语课本,便只想供应这些东西。而儿童所能知所须用的东西甚为简单,因此我们的国语课本的内容就也跟著简单以适应之,乃至钱穆先生批评之为‘小猫叫小狗跳的教育’。如此教下去,到了国中、高中,他除了认得一些字外,其他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便不够用,他必须再打基础,这时他已经太忙了,基础打不起来,他已不可能从语文教育学到深入的永恒的东西了。若不是大学语文系的人,一生便只能保有高中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他永远成为一个语文低能和人文素养空白的人。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人人一辈子都在缺乏之感中,十余年的语文教育,这样的浪费,是非常冤枉的。古人所谓十年寒窗,便能考状元,具有一生受用不尽的才华,此种教育成就是可以让我们反省反省的。
其实,如果只期望儿童学到两三千个字,以及学会应付他生活的语言,能够表达他一点文采,是不须要像现今的六年国语课这样大费周章的。我们的教育把它弄得太扭曲繁难了,姑且从认字说起,低年级的认字能力是已经很强了,但是写字用字则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认字大体是靠记忆力,而写字和应用须有很强的理解力才行。本来,低年级理解力弱,应著重认字,而少要求书写及应用。字会认了,便可阅读,阅读时不太明白也没有关系,从糊里糊涂的大量阅读中,自有一些吸收,自可培养出理解力,而大量阅读的同时也增加认字数量,认字如滚雪球,会愈认愈多,一般智力的儿童,在两三年内,几乎可以认完一辈子所需用的字。起先是会认不会写,会读不会用,但这都不要紧,等长大了,理解力提高了,自然会认就会写会用,这岂不简单而自然!但是我们的教育观念认为,每教一字就要写一字,就要会用这一个字,才算学会,号称‘深究’。其实这是强他所难,所以老半天教不好一个字一个词。最后,认为既然不会写不会用,就是不懂,不懂就不要教。所以课本就那样简单,但虽然教得很少,却要学得很精,天天在原地磨。老师教得很吃力,儿童也学得很痛苦,不知错过了多少时机,浪费了多少心血,阻塞了多少才华!
2011/09/28回复
路过看看,帮顶
2011/09/28回复
谢谢楼主!!!之前正在考虑孩子教育的问题!现在可以关注一下读经的事了!!!!!
2011/09/28回复
6我们平时很忙,没人教,肿么办???
2011/09/28回复
路过看看,帮顶
2011/09/28回复
LZ分享得真详细啊~中国人多少要读点经典的~
2011/09/29回复
咪咪朱:
6我们平时很忙,没人教,肿么办???
查看原文
我的孩子就是送幼儿园,送那些培训机构,幼儿园总感觉学不到什么东西.......6
2011/09/29回复
说实话,本人对经典实在是怀疑多多,也不觉得那些经典能给人生带来多大的不同。自己都不信,孩子也算了吧。
2011/09/29回复
宝宝优先:
我的孩子就是送幼儿园,送那些培训机构,幼儿园总感觉学不到什么东西.......6
查看原文
还有专门教孩子读经典的机构啊?请教楼主,我在广州天河区,哪里有专业的教读经典的?
2011/09/30回复
楼主楼主!!!各位亲爱的妈妈!推荐下天河区这边好点的机构呀!!!!
2011/09/30回复
咪咪朱:
楼主楼主!!!各位亲爱的妈妈!推荐下天河区这边好点的机构呀!!!!
查看原文
天河区这边我去过“博明典学国学书院”,感觉还不错,在天润路那边,网上可以查到相关的信息。这个书院场地很大,环境比较好,就是现在招的学生还不是很多,建议你过去实地考察一下。毕竟孩子的教育是个大事!你也可以在网上多查一些其他的国学机构!自己亲自带着孩子过去看看,对比一下再做决定!
2011/09/30回复
宝宝优先:
我的孩子就是送幼儿园,送那些培训机构,幼儿园总感觉学不到什么东西.......6
查看原文
读经对孩子是很重要,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培训机构上,父母自己教出来的,对孩子太是真的好!

我给儿子坚持读三字经,弟子规,德道经,几个月了,发现儿子在很多方面的表现我都很满意,他会学以致用,有时我做错了什么事,他还会给我讲道理,不得不佩服经典的力量!
2011/09/30回复
猜你喜欢

小学三年级孩子的语文学习经验

古诗文学习从诗经开始

找到几本小朋友听的有声书,宝宝很喜欢听,免费下载推荐给大家

【早教大家谈】孔子诞辰日,来聊聊国学!妈网国学妈妈大集合!你让孩子学国学了吗?

3岁儿子读过的书(附图和简单感受)

转:《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郁静

热点推荐

带娃去大澳渔村 泡水吃海鲜,晒成小黑炭!

小学三年级写作业到11点 真的无法接受

不可思议!在市场被偷走半只鸡!

房子卖不出?还不如装修好继续住

在家用电饭煲煮关东煮 好吃没负担

2025妈网装修交流群 省钱不踩坑

实现牛腩自由!电饭煲焖腩超省心

三升四,小孩对KET排斥,每天就是看中文书

分享生活#国泰平安

被挑食娃夸爆的午餐!芝士焗南瓜牛肉饭

强降水+8级大风!强劲冷空气已启程!多地高

58送上门的烧鸡 皮脆肉嫩还带竹筒粉

梅花园阿强家吃哭了!记忆中的味道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