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经典的力量
“经典”这个词,本身就给人一种威严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那么何谓之“经典”呢?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老子、论语、圣经、金刚经。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就有此殊荣。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指出: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卡尔维诺认为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经典,有种子的力量!
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曾经说过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们念这些古书(《史记》《汉书》),暑假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我觉得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常可贵。我认为念中国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
如此一来,对于读书这件大事儿,我们便知晓该从何入手了。
二、读经之意义
首先,在此处所说,‘读经’,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
‘经’,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常理常道。‘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这些书自古流传,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上共认的‘经书’,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圣经等,大体都是给人安身立命的典册。她是人类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抟造文化推动历史的动力核心。
今日我们提倡的‘读经’教育,所说的‘经’,定义较为松动些,亦即说为:‘最有价值的书’。范围是举凡经、史、子、集皆可,而且其价值性亦可以由个人的认定去选取。只要你认为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即可自己选为‘读经’之教材。(不过,你如真读破万卷之后,很可能你也会同意古人之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