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去看一群自闭症的孩子,请问什么礼物比较合适呢?
712415谈天说地
全部回帖

靖羽妈妈:
看报道说,狗医生对弱智患儿有医疗辅助作用,不知道注册的狗医生合不合适患自闭症的孩子
对 的。
狗医生主要治疗对象是孤寡老人和有心理障碍的孩子
持牌的狗医生,特温顺,一般孩子都喜欢去抚摸。。。

几个月前在报纸在见过一篇报道,广州招募狗医生,是真正的狗,但有很多斟选条件:相当聪明,很有耐性,温顺可爱等,很多狗主人帮自己的爱犬报名,但能当上持牌的狗医生就寥廖无几。患者通过对狗只的抚摸,与狗只交流情感,舒缓病情......(我了解的比较浅薄,应是有很多功能的)
2个月前路过共和村,还见到过一位老太太,牵着4只金毛巡回犬,她很自豪地介绍,其中一只是广州第一只拿牌的狗医生


给你的参考:
自闭症儿童感受快乐
昨天上午,西安义工联盟的网友们在兴庆公园为来自5个家庭的自闭儿童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party。
昨日上午,记者在兴庆公园见到了来自西安义工联盟特殊教育组的志愿者们和5个特殊家庭。大家在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老师的组织下,特意为在3月份过生日的5名孩子举办了一个生日party。由于这些孩子或轻或重患有自闭症,根本不愿和父母之外的人交流。为了带动起孩子们的兴趣,志愿者们和老师给每个孩子发了气球和写有祝福语的卡片,让大家把卡片放入气球,再把吹好的气球绑在脚上。大家围成一圈开始踩对方的气球,然后把里面装入的“祝福”捡起来,看谁收到的“祝福”多。这时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其中一个叫小晨晨(化名)的孩子捡到了7个祝福语,是在场收到“祝福”最多的。他把得到的“祝福”都分给了在场的其他小朋友。上面有写着“快乐成长每一天”,有写着“我们都在关注你的成长,别怕”等等。在场的所有人还一起唱了“生日快乐”歌。老师和志愿者们也为孩子们准备了小礼物。小晨晨现场给大家表演唱了一首英文歌。
网名叫“只是个孩子”的志愿者告诉记者,她们是义工联盟特殊教育组的成员。特教组是于上周成立的。现有6名固定成员,还有一些流动成员,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热心人士。听说在3月份有5个儿童要过生日,她们就在网上发帖子,很快大家就纷纷跟帖表示要给孩子们过一个特殊的难忘的生日。她们专门为孩子们准备了小礼物和游戏节目。2007年是志愿年,她们准备开展一个“一帮一”活动,给更多需要帮助和关怀的特殊家庭送去她们的温暖。
特殊教育中心老师说,他们这里的孩子大都是发育迟缓、脑瘫,但还是自闭的多一些,就是自闭的程度不同。这次活动就是想让“新、老”家长交流一下,使那些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的家长了解到该如何去引导自己的孩子走出自闭与人交流。他们与志愿者们已经合作很多次了,非常感谢志愿者们,每次有活动都来帮忙,给予他们很大的支持。(张黎娜冬雪海鹏)
[此帖子已被 九月微凉 在 2007-6-28 18:19:24 编辑过]

自闭症患儿普遍就读难 部分被无奈“圈养”家中
2007-6-02 11:02 作者: 网络转载 来源: 上海青年报
<“实际上,欢欢的病情在学校的30多个孩子当中,算是程度比较严重的,但欢欢离开了,我有点难过。”王老师坦言。自欢欢进入上海这家培训学校以来,一直是王老师负责他的教育和培训。“他现在还极少讲话,但他已经不像开始时那样抵抗我了,有时他会特别专注地看我一眼,我相信那是他对外界还是有感觉的,希望他和他的母亲在北京能够顺利。”
记者调查
又到六一国际儿童节,这是天下孩子的快乐节日。但对于自闭症患儿来说,诊断缺乏规范、就学难、社会排斥是他们目前面临的三大难题。
自闭症患儿普遍就读难
“孩子已经8岁了,我最希望的是他能够上学,其实他病得并不重,他很聪明,特别擅长画汽车,眼下我最大的烦恼就是给他找学校。”一开始,毛毛的妈妈试着打电话。后来干脆直接带着孩子上门,让孩子当着老师的面画、念字,希望这样他们能够相信这个孩子可以读书。但自去年年初到现在,孩子上学的事还是一筹莫展。
对于毛毛的情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老师对记者说,“班级里如果收了这样的孩子,很可能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们对其他孩子怎么交代;以前学校曾尝试在班级里收了一名自闭症患儿,虽然那孩子表现不错,可是班里的许多家长都到学校来抗议,学校毕竟还是要考量大多数家长的意思的。”
据悉,理论上,进入学龄的孤独症儿童可以在正常学校跟班就读或者就读于为智障者专设的培智学校,但实际上两种途径往往都很难走通:进正常学校跟读的难度可想而知;而培智学校因为生源多学校少而难以进入,为了让孩子能上学,有的父母曾经辗转疏通达3个月之久,并且要进行试读———自身条件差的孩子达不到学校要求的,也会被拒绝。
部分患儿被无奈“圈养”家中
据悉,1982年,“中国儿童精神医学之父”南京脑科医院教授陶国泰发表了一篇论文,报道了4名儿童被确诊为孤独症,这是在我国最早发现并确诊的孤独症患儿。至今,在我国人们对自闭症的认知已有25年;但由于社会对他们接纳程度较低,这些孩子要走进社会简直难上加难,部分孩子只能无奈地被“圈养”在家中。
“走进社会,是自闭症患儿逐步认知世界的一扇窗户。但是社会给予他们的出路却相当狭窄。自闭症患儿长大了以后生活的自理程度,除了病情的轻、重外,除了确诊后的有效干预和训练外,社会的接纳程度、就学、就业的机会至关重要。”杜亚松主任说。
每个自闭症患者家庭都有自己的一摞辛酸事。一位父亲告诉记者,他带着患自闭症的儿子去参加婚宴,16岁的男孩俨然已是个“小大人”,但却依然严重缺乏行为能力,解手时进了女厕所,结果被一位女士逮住,还叫来保安,众目睽睽之下,男孩视若无人,尴尬的父亲解释了半天,却换回一句:“这样的孩子就不要出来了。”
相关链接
了解他们所以关怀他们
自闭症患儿外表看上去与正常的孩子无异。当他们表现出异常举动时往往招致旁人的白眼。以下是他们在生活中经常遭遇的尴尬:
(1)地铁上
在地铁上,尤其人特别拥挤时,明明会感到很不舒服,于是便扭动着身体,小脚丫踢来踢去,经常遭到周围人的斥责。当人群被告知孩子患有自闭症时,斥责停止了,但奇怪的事却发生了,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条隔离带。
(2)超市中超市是自闭症孩子接触社会的良好渠道,到超市去,孩子便能把学校学到的东西与实物相对照,因此老师经常鼓励家长带孩子去超市。孩子们进了超市往往特别兴奋,什么东西都要拿在手里捏一捏,家长稍微不注意,他们就有可能把某个包装弄损,有的售货员根本不容家长做任何解释,马上要求家长付账。
(3)在家中
在家中由于经常将绒毛玩具扔到楼下,不断受到邻居的白眼,甚至辱骂,最后孩子的父母只能把房子置换到底楼。
包容是我们最好的礼物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如是说。人的心灵之所以美丽而广阔,正是因为它开放而包容。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每个孩子都在期待一份礼物,而对于“孤独的天使们”,最好的礼物就是人们的包容。
孤独症患儿的孤独并非是一个人的孤独。杜亚松主任说,一个孩子一旦被确诊为孤独症,往往随之而来的是被社会的拒绝;在冷漠中,受围困的是整个家庭可能逐步走向抑郁、焦虑、孤独。让我们如此震惊的是,真正给这些孩子带来孤独的并非疾病本身,而是拦在他们与社会之间有一堵“看不见的墙”,这“看不见的墙”叫偏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正是上海这个城市的精神品格。自闭症在我国被发现已有25年的历史了,至今疾病的研究仍无进展。不过专家却说,社会的接纳却是让他们成人后生活自理的“一帖良药”。这帖“良药”需要的唯一配方是包容,一个微笑可以让孩子少一些哭泣,一句劝慰可以让他们的父母更加坚强,一种理解就可以让他们融入社会,享受阳光。
为保护采访对象,本文隐去治疗机构名称,所提及的人名均为化名。
[此帖子已被 九月微凉 在 2007-6-28 18:21:19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