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换了是别人,没做举怔的事, 我提出疑问他家人的事,你还这么说吗?
删帖
46206340谈天说地
全部回帖
中国什么时候有这种规定了,那大街上可随便抓人了。
2012/06/29回复
耿银平:“区伯抓公车”是稀缺的公民精神
2012-06-29 18:37 来源:新民网 作者:耿银平 新民网编辑:
【新民网评】6月2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区少坤被广州人亲切地唤作“区伯”。他的出名,与抓拍公车私用有关, 6年"解救"百余辆。有人说他“有钱有闲”,但他每月只拿480元低保费,一家四口的租住房不足48平方米。有人质疑他“作秀”,但“6年来,经常被骂、被吐口水,几次被打,谁愿意作这样的秀?”有网友这样反问。 但被骂后,区伯脖子一挺,照样。他还立誓:“只要活着一天,我就监督下去。”
虽然区伯抓拍公车私用仍然解决不了公车私用,但追求廉洁政务的路途,从来都充满了辛苦坎坷、阻碍荆,只要我们对于公正、廉洁精神的追求和跋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哪怕每一次的抓拍公车私用只能让廉洁政治、公共精神向前迈进一小步,或者仅仅得到了“微米的进步”,那也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前进。毕竟,更多公开精神得到了唤醒,更多公车私用受到了责问,这就非常难得。
通过区伯的行为,我们终于知道了官员就是浴缸里的鱼儿,随时随地都应该接受公众的公共监督。现代行政理论就认为,官员在公共利益需要面前,没有所谓的隐私权,因为这种所谓的隐私权容易成为“腐败避风港”。我们还知道了,加强监督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趋势,比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上任伊始首先就进行财产公开等。“2009年梅德韦杰夫签署了一项反腐败五年计划,规定所有国家公务员都必须每年申报个人收入,这其中也包括总统本人。申报内容包括每年的收入、私有资产的数额,甚至房产数量”。接受社会的全方位监督。在无形的持久的推进中,有了这些“监督积累”,总有一天,公开和公共监督精神会成为慷慨的公共精神。
面对公共监督,既得利益者从来都是振振有词的,会想方设法阻止监督,遏制公开精神的萌芽。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作为进步的公开力量和作为落伍的不公开力量,也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博弈。所以,面对这种顽固,公民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不厌其烦、大声呐喊、坚韧推进。
社会观念、民众观念的转变,总需要时间和过程,而非一蹴而就。比如,法国普选3%达到99%,用了将近300年的时间。所以,我们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用坚韧的力量推动陈旧的观念,用制度的坚韧清除顽固的阻碍。只要公开诉求不间断、时常有,就像区伯一样,谁说不是一种积极而充满朝气的推动力呢?
可面对这种公开诉求,仍有人在嘲讽,“有毛病”,这种态度不可取,自己不去努力争取、积极担当也就算了,别人做了,却说风凉话。不积极弘扬探索精神,不认同诉求中的宝贵的公民性格和勇气,实在是一种精神麻木。
这就是时下,不少人的一种“发展急躁症”、“认知幼稚病”,总希望社会一下子就能达到公平公正、决无贪腐、没有徇私舞弊等状态,总希望社会变革一夜之间就发生。期望值很高,可实际行动却没有。这简直就是白日梦。没有基层群众的观念觉醒和行动参与,社会公开、公正如何得到循序落实呢?
什么也不要说了,公开、透明、监督精神的全面铺开,不仅需要区伯们的积极担当,更有赖于你我他的积极推进,身体力行;透明行政、廉洁政务不仅需要制度设计,更需要公众睁开火眼金睛提高监督力和围观力。人人都成了“区伯们”,不放弃一丝一毫的推动和坚守,社会期待的公正公平、廉价高效等发展新气象,就能早日降临!
2012-06-29 18:37 来源:新民网 作者:耿银平 新民网编辑:
【新民网评】6月2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区少坤被广州人亲切地唤作“区伯”。他的出名,与抓拍公车私用有关, 6年"解救"百余辆。有人说他“有钱有闲”,但他每月只拿480元低保费,一家四口的租住房不足48平方米。有人质疑他“作秀”,但“6年来,经常被骂、被吐口水,几次被打,谁愿意作这样的秀?”有网友这样反问。 但被骂后,区伯脖子一挺,照样。他还立誓:“只要活着一天,我就监督下去。”
虽然区伯抓拍公车私用仍然解决不了公车私用,但追求廉洁政务的路途,从来都充满了辛苦坎坷、阻碍荆,只要我们对于公正、廉洁精神的追求和跋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哪怕每一次的抓拍公车私用只能让廉洁政治、公共精神向前迈进一小步,或者仅仅得到了“微米的进步”,那也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前进。毕竟,更多公开精神得到了唤醒,更多公车私用受到了责问,这就非常难得。
通过区伯的行为,我们终于知道了官员就是浴缸里的鱼儿,随时随地都应该接受公众的公共监督。现代行政理论就认为,官员在公共利益需要面前,没有所谓的隐私权,因为这种所谓的隐私权容易成为“腐败避风港”。我们还知道了,加强监督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趋势,比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上任伊始首先就进行财产公开等。“2009年梅德韦杰夫签署了一项反腐败五年计划,规定所有国家公务员都必须每年申报个人收入,这其中也包括总统本人。申报内容包括每年的收入、私有资产的数额,甚至房产数量”。接受社会的全方位监督。在无形的持久的推进中,有了这些“监督积累”,总有一天,公开和公共监督精神会成为慷慨的公共精神。
面对公共监督,既得利益者从来都是振振有词的,会想方设法阻止监督,遏制公开精神的萌芽。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作为进步的公开力量和作为落伍的不公开力量,也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博弈。所以,面对这种顽固,公民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不厌其烦、大声呐喊、坚韧推进。
社会观念、民众观念的转变,总需要时间和过程,而非一蹴而就。比如,法国普选3%达到99%,用了将近300年的时间。所以,我们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用坚韧的力量推动陈旧的观念,用制度的坚韧清除顽固的阻碍。只要公开诉求不间断、时常有,就像区伯一样,谁说不是一种积极而充满朝气的推动力呢?
可面对这种公开诉求,仍有人在嘲讽,“有毛病”,这种态度不可取,自己不去努力争取、积极担当也就算了,别人做了,却说风凉话。不积极弘扬探索精神,不认同诉求中的宝贵的公民性格和勇气,实在是一种精神麻木。
这就是时下,不少人的一种“发展急躁症”、“认知幼稚病”,总希望社会一下子就能达到公平公正、决无贪腐、没有徇私舞弊等状态,总希望社会变革一夜之间就发生。期望值很高,可实际行动却没有。这简直就是白日梦。没有基层群众的观念觉醒和行动参与,社会公开、公正如何得到循序落实呢?
什么也不要说了,公开、透明、监督精神的全面铺开,不仅需要区伯们的积极担当,更有赖于你我他的积极推进,身体力行;透明行政、廉洁政务不仅需要制度设计,更需要公众睁开火眼金睛提高监督力和围观力。人人都成了“区伯们”,不放弃一丝一毫的推动和坚守,社会期待的公正公平、廉价高效等发展新气象,就能早日降临!
2012/06/29回复
还是那句,多少人公司配车,没用来顺路送孩子上学饿
2012/06/29回复
公车是纳税人给钱买的车,是ZF的财政支出,是明文规定不能私用的!公司配车是老板出钱配给员工使用的,老 ...
2012/06/2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