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文章,在一本杂志看到的。
如果你有机会养育一个孩子
我朋友生了孩子,跟自己的妈妈抱怨,说没时间读书旅游,也没时间和朋友闲坐聊天。谁知她妈妈不为所动,反而冷嘲热讽:现在你知道,你给我添了多大的麻烦了吧。我朋友当即跳起来大喊一声:而且还知道,我给你添了多少人生乐趣。
许多母亲都像我朋友的母亲,她们不是不爱孩子,但她们从来不会告诉孩子养育一个孩子的快乐。她们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总是过分强调养育的艰辛,并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孩子的回报,她们喜欢把自己扮成--烛光里的妈妈,让孩子充满内疚,似乎这样她们才感到满足。还有一些母亲,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立刻会悲从中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你还有没有良心,我为了你心都操碎了,头发都全白了。仿佛,如果没有生养,她的头发就不会白似的。
不要做这样的母亲,如果你有机会养育一个孩子。
我认为你可以不必那么辛苦,甚至可以自私一点,在有了孩子以后还保留一部分自己的时间。我劝你不要做一个过于伟大过于无私过于牺牲自己只为孩子的母亲,因为你的孩子承担不起!而你也要知道,实际上你并没有你自己想象的那样伟大和无私,你所付出的一切,虽然嘴上说不求回报,但你心里还是有所指望的,所以,你会认为你有特权指挥你的孩子,对她的未来指手画脚,甚至横加干涉。如果你的孩子不肯按照你的预想生活,或没有达到你期望的高度,你就会感到失望,而这种失望将会深深地伤害你的孩子。
我常听一些母亲在训斥孩子时,几乎冲口而出:我白养你了!我建议,如果你有机会做母亲,永远不要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这是母亲这个职业的大忌,因为一旦说出这类话,你就等于扯掉母子之间那层温情脉脉的轻纱,使养育孩子堕落成一种商业行为--你是投资方,而白养就是投资失败。你要记住,你做了母亲,养育了一个孩子,但居然白养了,那么,主要责任在你而不在孩子,因为是你选择了他而不是相反。何况,作为一个母亲,你怎么可能从中得不到一丝快乐呢?是你心太贪还是记性太差?
不要去做--烛光里的妈妈,做孩子的朋友要比做她的恩人更好,因为恩意味着一种偿还的压力,你愿意你的孩子从小就背负起这么沉重的包袱吗?
育儿分享----一个全职妈妈的育儿笔记
12573103幼儿园早教
全部回帖

谢谢分享
2013/01/15回复

八,自由与独立
有一段时间(三岁左右),婷婷不怎么愿意刷牙,经常把爸爸妈妈搞得气急败坏,但也毫无办法。一次,婷婷又不肯刷牙,推三阻四之后勉强答应了,说“我不要这个牙刷,我要蓝色的。”这本来也可能只是缓兵之计,但爸爸灵机一动,把三支牙刷三支牙膏都拿出来给婷婷挑。从那以后,让她刷牙似乎不需要像以前那么费劲了。
孩子不刷牙的原因,并不一定就是没有选择的自由,但爸爸这一做法,至少消灭了她一个推脱的理由,把问题“你刷不刷牙?”转变为“你用哪个牙刷牙膏刷牙?”,这样,她刷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又有一次,因为没有想到新的办法,爸爸只好釜底抽薪了,跟婷婷说,你愿意刷就刷,不愿意刷就可以不刷,给她完全自由,不再强迫她。刚开始,婷婷很开心,连续几天都不刷,然后是偶尔刷一下,大概十天之后,就开始很自觉地刷牙了。
毫无疑问,在这一过程中(包括不限定她刷牙的时间、次序),孩子感受到了信任和尊重。因为获得了选择的自由,所以,刷牙这件事就变成了她自己的需要(本应如此),是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而不是为了爸爸妈妈而刷牙了。
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是对她的信任和尊重,这样的机会、次数越多,孩子就越有可能学会自信和自尊(行为主义的观点),而独立性是孩子在获得自由之后,自发的必然的需求(蒙特梭利的观点),所以,因为得到自由而自信自尊的孩子,自然也就会成为独立自主的孩子。
据我所知,很多妈妈都很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但所用方法大多是强迫性的,最极端的就是送孩子去全托。强迫性做法的特点,从效果上讲,短期见效快但长期会反复,从后果上讲,会造成自卑和偏执。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成年人,有些看起来很独立,但后面透着一股自卑和孤僻,这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强迫搞的鬼。
所以想提醒一下妈妈们:培养孩子的良好素质,除了独立性之外,还有很多别的也很重要的东西,不要顾此失彼,因为有时候确实是得不偿失。
前段时间(四岁半),婷婷可能觉得自己长大了,跟爸爸提议说:早上你帮我刷牙,晚上我自己刷。爸爸答应了。从更长远的意义上讲,她这是在参与建立游戏规则,这正是独立性增强的表现。有的妈妈要笑话了---四岁多还要爸爸帮忙刷牙算什么独立性?呵呵,不好意思,那是你的标准,我的标准是:六岁前能自己刷牙就可以了,原因就是上面所说的。
当然,刷牙仅仅是一个例子,我拿来说是想展示一种思想和观点,至于具体做法,因人而异,切勿照搬,否则,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婷婷就因为爸爸这样的做法,有了几颗蛀牙(如果你觉得牙齿比性格重要的话)。
有一段时间(三岁左右),婷婷不怎么愿意刷牙,经常把爸爸妈妈搞得气急败坏,但也毫无办法。一次,婷婷又不肯刷牙,推三阻四之后勉强答应了,说“我不要这个牙刷,我要蓝色的。”这本来也可能只是缓兵之计,但爸爸灵机一动,把三支牙刷三支牙膏都拿出来给婷婷挑。从那以后,让她刷牙似乎不需要像以前那么费劲了。
孩子不刷牙的原因,并不一定就是没有选择的自由,但爸爸这一做法,至少消灭了她一个推脱的理由,把问题“你刷不刷牙?”转变为“你用哪个牙刷牙膏刷牙?”,这样,她刷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又有一次,因为没有想到新的办法,爸爸只好釜底抽薪了,跟婷婷说,你愿意刷就刷,不愿意刷就可以不刷,给她完全自由,不再强迫她。刚开始,婷婷很开心,连续几天都不刷,然后是偶尔刷一下,大概十天之后,就开始很自觉地刷牙了。
毫无疑问,在这一过程中(包括不限定她刷牙的时间、次序),孩子感受到了信任和尊重。因为获得了选择的自由,所以,刷牙这件事就变成了她自己的需要(本应如此),是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而不是为了爸爸妈妈而刷牙了。
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是对她的信任和尊重,这样的机会、次数越多,孩子就越有可能学会自信和自尊(行为主义的观点),而独立性是孩子在获得自由之后,自发的必然的需求(蒙特梭利的观点),所以,因为得到自由而自信自尊的孩子,自然也就会成为独立自主的孩子。
据我所知,很多妈妈都很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但所用方法大多是强迫性的,最极端的就是送孩子去全托。强迫性做法的特点,从效果上讲,短期见效快但长期会反复,从后果上讲,会造成自卑和偏执。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成年人,有些看起来很独立,但后面透着一股自卑和孤僻,这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强迫搞的鬼。
所以想提醒一下妈妈们:培养孩子的良好素质,除了独立性之外,还有很多别的也很重要的东西,不要顾此失彼,因为有时候确实是得不偿失。
前段时间(四岁半),婷婷可能觉得自己长大了,跟爸爸提议说:早上你帮我刷牙,晚上我自己刷。爸爸答应了。从更长远的意义上讲,她这是在参与建立游戏规则,这正是独立性增强的表现。有的妈妈要笑话了---四岁多还要爸爸帮忙刷牙算什么独立性?呵呵,不好意思,那是你的标准,我的标准是:六岁前能自己刷牙就可以了,原因就是上面所说的。
当然,刷牙仅仅是一个例子,我拿来说是想展示一种思想和观点,至于具体做法,因人而异,切勿照搬,否则,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婷婷就因为爸爸这样的做法,有了几颗蛀牙(如果你觉得牙齿比性格重要的话)。
2013/01/18回复

(四岁)
妈妈:婷婷,你长大了想和谁结婚啊?
婷婷:我想和爸爸结婚。
妈妈:那我怎么办呢? (爸爸只有一个,你和他结婚那我怎么办?)
婷婷:女生和女生不可以结婚的。(你想和我结婚啊,对不起,不可以)
妈妈:但是我已经和爸爸结过婚了啊。
婷婷:那你还想和我结婚啊?(你太贪心了,每人只能结一次婚。)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从“我”出发,可见一斑。
爸爸:宝宝,你觉得爸爸喜欢妈妈吗?妈妈喜欢爸爸吗?
婷婷:(不想回答,顾左右而言他。)
爸爸:那你希望爸爸喜欢妈妈吗?
婷婷:我希望你喜欢我。
爸爸:哦!我知道了。爸爸喜欢你的,也喜欢妈妈。
有些妈妈把这些当作孩子“自私”,视之如洪水猛兽,严加打压。其实是很有问题的。孩子六七岁前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做不到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可以说,自私(其实不能叫自私)是孩子的天性,顺从孩子的天性,才能够帮助孩子建构完整和谐的自我。
妈妈:婷婷,你长大了想和谁结婚啊?
婷婷:我想和爸爸结婚。
妈妈:那我怎么办呢? (爸爸只有一个,你和他结婚那我怎么办?)
婷婷:女生和女生不可以结婚的。(你想和我结婚啊,对不起,不可以)
妈妈:但是我已经和爸爸结过婚了啊。
婷婷:那你还想和我结婚啊?(你太贪心了,每人只能结一次婚。)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从“我”出发,可见一斑。
爸爸:宝宝,你觉得爸爸喜欢妈妈吗?妈妈喜欢爸爸吗?
婷婷:(不想回答,顾左右而言他。)
爸爸:那你希望爸爸喜欢妈妈吗?
婷婷:我希望你喜欢我。
爸爸:哦!我知道了。爸爸喜欢你的,也喜欢妈妈。
有些妈妈把这些当作孩子“自私”,视之如洪水猛兽,严加打压。其实是很有问题的。孩子六七岁前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做不到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可以说,自私(其实不能叫自私)是孩子的天性,顺从孩子的天性,才能够帮助孩子建构完整和谐的自我。
2013/01/20回复

(四岁)
爸爸:婷婷,你觉得爸爸喜欢你多一点还是喜欢妈妈多一点?
婷婷:喜欢妈妈多一点。
爸爸:为什么?(大感意外)
婷婷:因为你总是和我吵架,很少和妈妈吵架。
爸爸:哦!是爸爸不好,爸爸不跟你吵架了。
父母做错事的时候勇于承认错误,给孩子一个榜样,让孩子感到犯错误并不可怕,大人也会犯错,这样她就会慢慢养成不怕犯错的习惯或素质(不怕犯错是成功者的素质),做错了事也愿意讲出来--这就是诚实了(诚实是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的基石)。你会发现,当你愿意向孩子认错的时候,孩子会更加尊敬你,也会很开心地原谅你。
爸爸:婷婷,你觉得爸爸喜欢你多一点还是喜欢妈妈多一点?
婷婷:喜欢妈妈多一点。
爸爸:为什么?(大感意外)
婷婷:因为你总是和我吵架,很少和妈妈吵架。
爸爸:哦!是爸爸不好,爸爸不跟你吵架了。
父母做错事的时候勇于承认错误,给孩子一个榜样,让孩子感到犯错误并不可怕,大人也会犯错,这样她就会慢慢养成不怕犯错的习惯或素质(不怕犯错是成功者的素质),做错了事也愿意讲出来--这就是诚实了(诚实是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的基石)。你会发现,当你愿意向孩子认错的时候,孩子会更加尊敬你,也会很开心地原谅你。
2013/01/22回复

过了年孩子就五岁了,抱着感觉很沉了,昨天在公园里玩,忽然想到--总有一天,想抱她也抱不动了!就改了《至少还有你》的歌词,唱给她听:
我怕来不及,我要抱着你,直到感觉你的体重,超过双手的力气。总有一天你会远离,虽然今天还在这里,你长大,我欣喜!
抱也抱不动,也要看着你,直到感觉你的背影,透出自由的信息。就算视线变得模糊,不管你在何时何地,爱相随,永不移!
孩子听了很激动,明亮的眼睛放出光芒,也许,这就是幸福的感觉吧!当然,提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总有一天要远离?听了我简单的解释,然后一本正经地告诉我---我还会回来的!
我怕来不及,我要抱着你,直到感觉你的体重,超过双手的力气。总有一天你会远离,虽然今天还在这里,你长大,我欣喜!
抱也抱不动,也要看着你,直到感觉你的背影,透出自由的信息。就算视线变得模糊,不管你在何时何地,爱相随,永不移!
孩子听了很激动,明亮的眼睛放出光芒,也许,这就是幸福的感觉吧!当然,提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总有一天要远离?听了我简单的解释,然后一本正经地告诉我---我还会回来的!
2013/03/05回复

结语:爱和自由
其实,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别人用了有效的方法自己用了未必有效,尤其是越细节的东西越没用,说太多反而不好,所以,还是那句话--育儿有风险,父母须谨慎!
但是,话说回来,因为都是孩子,所以也有共通之处,这也正是育儿这项如此个性化的工作,可以分享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说,有一个育儿的总原则或共同的规律,那我认为,就是--爱和自由!
给孩子单纯的无条件的关爱和照料,以及自由成长的空间,然后静静地,耐心地等待孩子自己建构自己的人生--自爱自尊自信自立的人生。
父母单纯无私的关爱,是孩子热切期盼的眼中深不可测的无边大海;是孩子紧抓不放的手里能感受到的无穷力量。
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是深沉的大海上频繁而随意泛起的朵朵浪花;是辽阔的天空中绵密而舒心展开的片片白云。
谢谢大家!
后面有更新,关于听话,延迟满足,性教育。
其实,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别人用了有效的方法自己用了未必有效,尤其是越细节的东西越没用,说太多反而不好,所以,还是那句话--育儿有风险,父母须谨慎!
但是,话说回来,因为都是孩子,所以也有共通之处,这也正是育儿这项如此个性化的工作,可以分享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说,有一个育儿的总原则或共同的规律,那我认为,就是--爱和自由!
给孩子单纯的无条件的关爱和照料,以及自由成长的空间,然后静静地,耐心地等待孩子自己建构自己的人生--自爱自尊自信自立的人生。
父母单纯无私的关爱,是孩子热切期盼的眼中深不可测的无边大海;是孩子紧抓不放的手里能感受到的无穷力量。
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是深沉的大海上频繁而随意泛起的朵朵浪花;是辽阔的天空中绵密而舒心展开的片片白云。
谢谢大家!
后面有更新,关于听话,延迟满足,性教育。
2013/03/07回复

学习一下。
2013/03/07回复

谢谢分享!
2013/03/0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