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近日,澳贝“童心同享”关爱留守儿童的全国公益活动正式拉来了帷幕,消费者只需要购买了澳贝的玩具,便会获得一张爱心卡片,然后登录新浪微博@澳贝婴幼玩具,通过活动主界面的app应用输入序别码确认后,澳贝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基金便自动增加1元,活动结束后,活动主办方将送出等同金额的玩具,并通过全国各地关爱留守儿童的民间公益组织或政府相关机构,将玩具交到那些0-3岁的留守儿童手中。据了解,这次公益活动和其他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最大的不同就是:这次关爱的对象都是0-3岁的留守儿童。关于0-3岁的留守儿童,他们需要社会怎么样的关爱,他们的成长需要怎么样教育,这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思考。
“妈妈的膝盖时间”的错失
曾经有研究者将0-3岁儿童的社会生活描述成“妈妈的膝盖时间”,这样的描述直观形象地展示出,妈妈在儿童早期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也点明了孩子的幼年阶段,理应围绕在妈妈的身边,享受母爱,感受天伦之乐。
然而,当今现实生活中,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离开他们,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在这种生活模式里,我们的社会中就出现了相当多的留守儿童。其中必须提到的就是0-3岁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均在外打工,主要由老人照顾或是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孩子只能在逢年过节的特殊日子里,才能见到父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除农村的留守儿童外,城镇和大城市中,也同样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有的是周末才能和父母见面的留守儿童,也有白天留守,晚上才能和父母相聚的儿童。这些不同形式的留守,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比如有的孩子表现出特别黏父母、五六岁以后还经常尿床、恐惧黑暗、胆小、内向、情感冷漠、不爱说话、缺乏信任、暴躁易怒等等。因此,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加用心地维护彼此的亲子关系,努力为孩子建构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对父母有亲切感,喜欢和父母亲近,有较好的安全感。
“三期”抓紧和留守孩子沟通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不够充分。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最需要的就是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每天陪伴孩子,但由于并不真正用心,虽然孩子不是留守儿童,但却造成隐性失陪现象,即父母虽然陪在孩子身边,但是孩子在心灵和精神上并没有体验到父母的陪伴,仍然是十分孤寂的状态。鉴于此,澳贝早期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北京大学幼教中心的赵红梅博士特别提示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定要抓住一切时机,为孩子提供真正的陪伴,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即使大多时候不能亲自陪着孩子,也要保持彼此的感情纽带。赵红梅博士认为以下几种特别的时期,父母更要注意和孩子的互动交流:
A
分别时期的沟通
也许孩子尚小,但我们不得不跟孩子说“再见”。面临这种情境时,如果可以选择,最好错开孩子14、15个月的时候。因为研究发现,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与父母分开时,所感受到的痛苦程度是最高的。在其他时间段和孩子分开时,要注意给孩子提供心理上的准备,即在离开的前几天,就要和孩子念叨要分开的事情,并告诉孩子自己一定会回来看TA。尽管孩子有可能会变现出特别黏父母,非常脆弱,喜欢哭闹,但实际上这是孩子感情上的一种准备,他们试图在分期发泄自己的不满和焦虑。有了这样的准备,孩子在与分母分开后,才能尽快地适应新生活,等待父母再次归来。切忌不能,在孩子全然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地溜走,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将来有很强烈的不安全感。
B 团聚时期的沟通
当我们忙碌了很长时间,终于要和孩子见面了,我们的心情往往是非常激动和兴奋的,我们也会给孩子准备各种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新衣服,与此同时,我们期待孩子跟我们一见面就又搂又抱的。可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再次见到我们时,极有可能表现出抗拒,有的孩子还会踢咬自己的父母,或是迅速逃离开。家长一定要理解孩子此时的行为,他们没有我们成人那样理性,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和父母的亲密,千万不能勉强孩子立刻跟我们友好,一定要用玩具吃的以及好玩的游戏,想方设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愿意放下戒备心理,主动接近我们。大约一天左右的时间,孩子就会再次和我们亲热起来,这是一个需要预热的过程,一定要对孩子有耐心,不能责备孩子。
C 分开时期的沟通
当我们不能和孩子在一起时,也要想尽办法保持和孩子的联系。可以定期打电话,通过网络和孩子视频通话,给孩子写信(小孩子同样适用),将自己和孩子在一起时候的照片冲洗几张,放在家里,让孩子能够在想念父母时可以看到父母的模样。无论你工作有多忙,对于小孩子,最好能够每一到两个月寄些好吃的或是好玩的玩具给孩子。有了这些媒介,孩子就会“睹物思人”,感受到来自远方父母的关爱,体会到父母的爱。与此同时,父母一定要多打听孩子成长的状况,多了解孩子的生活琐事,以备再次见面时,对孩子了如指掌,没有生疏感。
除了以上几种时期的沟通要注意外,赵红梅博士还为大家提供一个亲子小游戏,她认为父母与孩子在一起时,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可以弥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时间缺失。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也不要过于悲观,认为由于自己,给孩子造成了很多成长中的缺失。要知道,有些丧失是我们现实生活所无法逃避的,我们必须要积极勇敢地面对。正如《必要的丧失》一书中写到的:爱、梦幻、依赖和不能实现的期望,是我们为成长所必须放弃的。
亲子小游戏:《包饺子》
适用年龄:1-3岁
发展和干预目标:
1.
发展幼儿的触觉,使幼儿的身体放松,在成人的爱抚中逐步缓解紧张情绪。
2.
增进家长和幼儿的感情,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
3.
扩展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为幼儿积累词汇量。
4.
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会模仿成人做动作。
活动材料:
儿歌:《包饺子》
擀擀皮,活活馅。
捏捏饺子剁三下。
煮一煮,翻一翻。
捞起饺子凉一凉。
闻闻饺子香不香。
活动准备: 幼儿平躺在毛巾毯或垫子上,家长跪坐旁边。
活动步骤:
1.
家长一边做动作边说儿歌。
擀擀皮,活活馅。(家长用双手的手掌在幼儿肚皮上轻轻按摩,方向:画圆)
捏捏饺子剁三下。(家长用手分别捏幼儿的胳膊,方向:由上而下)
煮一煮,翻一翻。(家长用双手推动幼儿的身体使幼儿的身体翻滚)
捞起饺子凉一凉。(家长用双臂抱起幼儿使幼儿的身体在家长的胸前。方向:左右摇晃)
闻闻饺子香不香。(家长用脸贴近幼儿的脸做亲吻的动作)
2.
根据幼儿的情绪,家长和幼儿可以反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