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辰对自我的攻击,看似是自责与检讨,其实是在逃避:一方面她需要为母亲的死伤痛欲绝,以降低外界对她以及她对自己的指责,缓解内心的罪恶感;另外一方面,这种伤痛欲绝也是对自己无辜地成为“凶手”的一种哀悼。
更进一步说,在这种内疚与自我攻击的氛围中,她下意识地美化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
“妈妈是爱我的,为了我能学琴,她卖掉了自己最心爱的手镯,那还是外婆留给她的遗物。”
“妈妈是爱我的,她带我认识了音乐大师的魅力,丰富了我的人生。”
“妈妈是爱我的,她脾气不好,可是当听到我拉琴的声音,她总是笑得很温柔。”
……
可是,如果你的母亲真如你所形容的那样爱你,为什么会采取这样一种绝对会伤害你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我问出这句话,未辰号啕大哭。
【连载】爱暴力:献给那些在爱中挣扎的孩子及父母们
4618111婴幼育儿
全部回帖

云博记得成绩出来那一天,父亲毫不掩饰内心的沮丧,把自己锁进了里屋。他坐在客厅里,胆战心惊地听着父亲压抑住的哭声。母亲惊慌失措,用力拍着房门,语无伦次地安慰着父亲。全家人中,只有姐姐是平静的,她似乎并不期待任何人的安慰,甚至轻轻地哼起了歌。
显然,姐姐在那一天,就已经决定了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显然,姐姐在那一天,就已经决定了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2013/07/13回复

云博给我看了他偷偷保存的姐姐的遗书:
我恨妈妈,她的眼里只有我爸爸一个人。我更恨爸爸,因为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我恨音乐,可我除了音乐一无所长。想到自己的人生还要这样重复不断地延伸,我感到绝望。以前我总觉得,忍耐吧,总有熬出头的那天。可是,现在我等不到那一天了。
我恨妈妈,她的眼里只有我爸爸一个人。我更恨爸爸,因为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我恨音乐,可我除了音乐一无所长。想到自己的人生还要这样重复不断地延伸,我感到绝望。以前我总觉得,忍耐吧,总有熬出头的那天。可是,现在我等不到那一天了。
2013/07/14回复

云博的父亲将音乐作为自己对幸福的全部期待。梦想受挫的他,希望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的父母总是对孩子说:“这一切都是为你好,都是出于对你的爱。”然而,他的儿子和女儿却说:“我恨他。他根本就不爱我们。他只爱他自己。”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路人甲不爱你,你会因此感到绝望吗?
答案是“不会”。人们只会为得不到自己所爱的人的爱而痛苦。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路人甲不爱你,你会因此感到绝望吗?
答案是“不会”。人们只会为得不到自己所爱的人的爱而痛苦。
2013/07/14回复

人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然而,这恰恰是一个最大的认知谬误。爱,是一种相互之间进行良性传递之后获得的感受,付出爱需要有回应,那样才会内心温暖;付出爱需要被接受,那样才有尊严。
事实上,婴儿年龄段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条件相对单一的。无论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处在人生初期的孩子都会绝对依赖他们。因为父母是他们接触世界、认知世界,进而建设自我的唯一渠道和模本。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认可、关怀,受到伤害时,会本能地寻求父母的保护。当父母受到伤害的时候,再弱小的孩子也会忠诚地捍卫自己的父母。婴幼儿在生命初期需要更多的是生存需求的满足和安全感的获得,由于婴儿对于自我建设和自尊的需求还没有那么强烈,所以,只要父母提供给孩子一个温暖、食物充分的环境,他就会紧紧的依赖于你。这是最简单的爱的关系建立的基础。
事实上,婴儿年龄段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条件相对单一的。无论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处在人生初期的孩子都会绝对依赖他们。因为父母是他们接触世界、认知世界,进而建设自我的唯一渠道和模本。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认可、关怀,受到伤害时,会本能地寻求父母的保护。当父母受到伤害的时候,再弱小的孩子也会忠诚地捍卫自己的父母。婴幼儿在生命初期需要更多的是生存需求的满足和安全感的获得,由于婴儿对于自我建设和自尊的需求还没有那么强烈,所以,只要父母提供给孩子一个温暖、食物充分的环境,他就会紧紧的依赖于你。这是最简单的爱的关系建立的基础。
2013/07/14回复

父母对孩子的爱,却往往不是这么纯粹。
未辰的母亲、云博的父亲,他们都在有意无意中,将孩子当成了实现自身梦想的工具。他们的行为以爱为名,本质却是利用。
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利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当云博的父亲为给孩子买乐器而与妻子一起拾废品卖钱,当未辰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学费而卖掉母亲传给她的镯子,当他们面对着孩子的成绩露出欣慰的微笑时,有人能怀疑他们的爱吗?
唯有他们的孩子,从心底深处,感觉不到这份爱。因此,他们才会痛苦、挣扎,他们努力地向父母的目标靠近,以期得到父母真正的爱,但他们发现,这种挣扎是徒劳的。父母褒奖他们是因为他们在为实现父母的梦想而努力;他们稍一违背父母的心愿,就要面对父母的长吁短叹甚至严厉责罚。也许他们心里明白,但不愿承认,父母给予他们的不是爱,而是“非爱”,是以爱为名加诸于他们身心的暴力。
未辰的母亲、云博的父亲,他们都在有意无意中,将孩子当成了实现自身梦想的工具。他们的行为以爱为名,本质却是利用。
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利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当云博的父亲为给孩子买乐器而与妻子一起拾废品卖钱,当未辰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学费而卖掉母亲传给她的镯子,当他们面对着孩子的成绩露出欣慰的微笑时,有人能怀疑他们的爱吗?
唯有他们的孩子,从心底深处,感觉不到这份爱。因此,他们才会痛苦、挣扎,他们努力地向父母的目标靠近,以期得到父母真正的爱,但他们发现,这种挣扎是徒劳的。父母褒奖他们是因为他们在为实现父母的梦想而努力;他们稍一违背父母的心愿,就要面对父母的长吁短叹甚至严厉责罚。也许他们心里明白,但不愿承认,父母给予他们的不是爱,而是“非爱”,是以爱为名加诸于他们身心的暴力。
2013/07/14回复

这个女孩,有一对成功而强势的父母。父母很在乎家族的荣誉,他们给孩子设定了很多学习任务,孩子获得了成绩,他们便四处炫耀。女孩众多的学习项目当中有一项是芭蕾舞,或许女孩在这方面真的很有天赋,她很快就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也拿了很多奖。然而,在一次大赛前夕,女孩的脚踝受伤了,虽然不至于残疾,但她每一次立起脚尖时都觉得筋骨要断裂了,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让她想要放弃最后的决赛。
这时,妈妈对女儿说:“你不能放弃,因为我已经告诉所有的亲戚朋友,你会参加这次比赛。如果你进入前三名,咱们就可以一起去欧洲巡演,你还会拿到某个高等艺术学校的录取名额,那样不仅是我们家庭的荣誉,更会让你前途一片光明。”
这时,妈妈对女儿说:“你不能放弃,因为我已经告诉所有的亲戚朋友,你会参加这次比赛。如果你进入前三名,咱们就可以一起去欧洲巡演,你还会拿到某个高等艺术学校的录取名额,那样不仅是我们家庭的荣誉,更会让你前途一片光明。”
2013/07/14回复

这是发生在我咨询生涯里较早的一个案例。前段时间,我看了获得2011年多项奥斯卡奖项的电影《黑天鹅》,看着那个为实现母亲芭蕾人生的梦想而最终精神分裂的小女孩,这个女孩的身影突然又浮现在了我的记忆中。
我记得,坐在我工作室里的女孩,脸色苍白,满眼都是对父母的恨意。她说,自己之所以沦落到这个地步,全是被父母害的。她恨父母,但也痛恨现在的自己。她觉得,解除耻辱、结束痛苦的唯一途径,便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女孩的母亲则哭诉,说女儿这样伤害自己,是对她的报复。
“报复”这个词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母亲似乎从未想过,女儿为何要报复她?
我记得,坐在我工作室里的女孩,脸色苍白,满眼都是对父母的恨意。她说,自己之所以沦落到这个地步,全是被父母害的。她恨父母,但也痛恨现在的自己。她觉得,解除耻辱、结束痛苦的唯一途径,便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女孩的母亲则哭诉,说女儿这样伤害自己,是对她的报复。
“报复”这个词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母亲似乎从未想过,女儿为何要报复她?
2013/07/14回复

我记得,在一次心理咨询师的交流会议上,老师们讨论了弗洛伊德关于控制的关系的理论。
孩子在二至四岁期间会经历一个很有意思的时期:从生理上看,那就是孩子从无法控制自己排便,到肛门的括约肌发育成熟能够控制自己大小便的排泄;从心理角度来说,这是孩子第一次领悟到控制的重要性。弗洛伊德把孩子这个时期的精神结构发展命名为“肛欲期”。
孩子的肛门期一般经历**结束,然后转入下一个阶段的心理发展。
然而,在我们国家,很多父母也会在这个时期开始给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直到现在,父母选择的音乐启蒙乐器大部分会是钢琴或小提琴。
孩子在二至四岁期间会经历一个很有意思的时期:从生理上看,那就是孩子从无法控制自己排便,到肛门的括约肌发育成熟能够控制自己大小便的排泄;从心理角度来说,这是孩子第一次领悟到控制的重要性。弗洛伊德把孩子这个时期的精神结构发展命名为“肛欲期”。
孩子的肛门期一般经历**结束,然后转入下一个阶段的心理发展。
然而,在我们国家,很多父母也会在这个时期开始给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直到现在,父母选择的音乐启蒙乐器大部分会是钢琴或小提琴。
2013/07/14回复

所以有的老师打趣说:“在中国,应该把弗洛伊德命名的‘肛门期’换成‘钢琴期’。”
或许通过钢琴或者其他乐器来学会控制也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不能够忽略的:小孩子通过大小便学会的控制,是自己控制自己的意志和躯体;而父母通过让孩子学习乐器获得的控制,是孩子通过顺从父母的意志来完成对自己意志和躯体的控制。
前者主动,后者是被动接受。
或许通过钢琴或者其他乐器来学会控制也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不能够忽略的:小孩子通过大小便学会的控制,是自己控制自己的意志和躯体;而父母通过让孩子学习乐器获得的控制,是孩子通过顺从父母的意志来完成对自己意志和躯体的控制。
前者主动,后者是被动接受。
2013/07/14回复

学习音乐能够锻炼孩子的耐性,能够让孩子获得良好的气质,能够让孩子获得敏锐的情感捕捉能力,一句话——能给孩子带来很多的益处。
我记得,我喜爱的作家三毛,她的父亲从小也要求她们姐妹学钢琴。她父亲说:“并不是想让你们以此为生,但当你以后的人生遇到重大的悲伤时,音乐可以安慰你。”
所以,让孩子学习音乐本身没有错,但很多父母的出发点,是将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理想转嫁到孩子的身上。
这样一来,孩子即便获得了成功,也是用他获得的成功来成就父母的幸福感受。
我记得,我喜爱的作家三毛,她的父亲从小也要求她们姐妹学钢琴。她父亲说:“并不是想让你们以此为生,但当你以后的人生遇到重大的悲伤时,音乐可以安慰你。”
所以,让孩子学习音乐本身没有错,但很多父母的出发点,是将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理想转嫁到孩子的身上。
这样一来,孩子即便获得了成功,也是用他获得的成功来成就父母的幸福感受。
2013/07/14回复

这种成功,不能转化为孩子自身的幸福感,更何况,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音乐之路上获得成功。由此而来的挫败感,加上对父母的负疚感,让孩子在痛苦中迷失。孩子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父母用来实现梦想的工具,却又不敢面对自己不被爱的事实。他们努力地想找回属于自己的人生,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受伤。
很多孩子因为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信任,因为有过被当成工具的感受,从而无法获得温暖的爱,甚至进而放弃自己、放弃生命,就像云博和他的姐姐。
很多孩子因为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信任,因为有过被当成工具的感受,从而无法获得温暖的爱,甚至进而放弃自己、放弃生命,就像云博和他的姐姐。
2013/07/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