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HK保险为何就是比内地保险便宜?
业界比较认可的解释有三:
一是其价格计算中,人口死亡率、发病率等采用发达地区的人口数据,赔付率低;
二是投资范围广、经验丰富,投资类产品的收益足以补贴;
三是运营成本低。
前两点不足为奇,第三点“运营成本”有点意思、值得探讨。
因为成本=纯运营成本+ying销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赔付成本
现在和大家细细分析和对比:
说到“纯运营成本”,有些内地同仁反驳:
移动展业+自动核保+电子保单,又快又省钱,成本肯定更低!香港有吗?
确实,内陆保险业界首创的“移动展业”快捷高效低成本,香港——乃至全世界都鲜有耳闻。但每单节省的成本寥寥,即便量大不过千万级,无法抵消其它pei 训、销售、管理、赔付动辄上亿的成本。
发展初期,需要多投入市场教育的成本。也就是保险认知和接受,通俗而言,就是“该不该买保险”等消费者教育问题。很多国内从业人员上的第一节课几乎都少不了“保险功能与意义”。这是培训的成本!央视播放的“保险,让生活更美好”行业广告,实质上出钱的人不是保监会,而是你我这些买保险的人。换句话说,如果有办法让消费者接受保险快一点、早一点,成本也会低一些——羊毛,终究还是要出在羊身上,用高价格买保险,等同于让消费者为自己的“不懂”买单。
其次,渠道能力不足,不得不消耗管理成本。销售成本,例如大进大出的销售人员,职业素养跟不上消费者成长。从业者给人的印象,仍然是“大妈”。与此相反,高素质人群,意味着培训成本的低廉、稳定的高收入和低流失。
再次,渠道管理能力侵占了成本。从内外勤人力比的角度来看,香港保险(1:15~20)优于内陆(1:5~10)。内外勤知识结构、职业技能、文化背景的反差,带来巨大的沟通成本,在没有更强能力的管理人才、编制受限的窘境下,只好通过临时工等形式来救急。“临时工”心态传染给不少代。理人,“捞一把就走”、“赚快钱”的潜意识,加上保险公司金钱观的强力宣传,导致了保单品质下降、续期缴费不理想。而保险恰恰需要长期交费才有利润——既然赚不到未来的钱,那就提高价格、短期少赔一点吧!
最后,道德水平也会影响保费价格。香港保险的销售过程中,签约的环节则相对复杂、繁琐,比如“面签”要求一定要到认证。类似的场景可在香港电影《夺命金》中看到,要求客户复述风险条款并有录音。
内地保险销售中也有品质控制环节,但明显有漏洞可用。两相比较,香港的原则是“严进宽出”,理赔简单便捷,而内陆则恰恰相反,在业绩指标的重压下,变成“宽进严出”,前有误导,后必纠纷,进而恶性循环。
限定条件方面,香港保险在投保之初愿意相信投保人都是善意、诚实。而内地保险公司的条款中的种种严格限制,也最后导致结果是——多数好人得为少数坏人带来的成本增加而买单!
买卖双方相互忽悠的结果,就是理赔成本增加,进而被精算师们计入成本,推高保险价格同时,还互相视为坏人,承保条款中的种种限定越来越苛刻,让人越来越不舒服。
在从业多年,虽然购买香港保险的时间成本并不低,得亲自跑去香港、手续繁杂。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买香港保险的多是时间比金钱还宝贵的“高端客户”,他们并不觉得繁冗的手续、不厌其烦的风险确认是障碍!
感谢你们的支持和帮助,你们帮助我成长,我也看到你们的与众不同!我为你们骄傲,也希望你们为选择我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