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和我讨论一二年级要不要送孩子去作文培训班,通常我会发张图给对方看,彼此心领神会。
很多人认为我特别爱带小孩去机构上课,其实这是误读,我一点也不爱,天啊,谁想把自己心肝宝贵的小孩在周末和闲暇时带去闷不透气的机构,一坐几个小时坐得腰酸腿痛痔疮都要发了,只是有需要的课我确实会带去,但作文这事,其实和数学英语还真不太一样。
早期接触英语,很大程度上还是培养语感,语言的学习能力在幼年阶段属于无意识状态,对语法的学习倒可以略往后放,家庭教育的弱项在于难于贯彻,较难系统;而数学的学习,在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的阶段,早起思维训练表面上看是对知识的学习,实质上是最接近对智慧的锤炼,做的是小棍搭房子的教学实践,而随着知识点的累加,对于广度的要求变大,对于难度和深度的要求并未随之正向增长。
而早期学作文,这却有点不同,本身识字量还不够,表达能力还停留在对周边事物的描述,这个时候的培训很大程度在于字词句的训练,这个部分的学习,99%的学校学习都可以覆盖,剩下1%是应该被取缔办学资格的。这个阶段的作文培训班有没有实效,有,但是却多多少少牺牲了同期可以用来阅读优质绘本的时间精力,最大的收益是孩子很早就可以写出成段成篇的文章,但是谈不上任何独特“观点”。
从作文培训的内容来说,可以培训的是行文的思路建立和积累词汇,但是通过大量过度的训练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你不会要一个刚学走路的小孩子去走猫步甚至提醒他抬头挺胸,刚开始走路的要求就是不摔且能自主控制方向,想象一个孩子在开始喜欢说话的时候不断的被打断,告诉他你的发音不准,这里应该卷舌,那里有后鼻音,或者要求你每天一定要说话多少字,这都是很荒唐的事情。
如果习惯在条框中和草稿中写的写作,准确的来说,那其实只是比较长的填空,这种方式的“写作”最大的作用就是成功的磨损孩子对于写作作为天然表达方式的兴趣。作文机构大致分成:
A完全重建,直接教套路,类似整容,还非得整成大众脸;
B适度美化,帮学生积累好词好句认真丢书袋,引导孩子立论并阐述;
C 鼓励阅读,发掘孩子的个性特点,从“心”引导;
其中A耗时最短,最易见效,但最为普遍,因为容易开展标准化教学。强调先打条框,建立骨架,A以往在考前突击,但现在爪子往下伸到学龄前儿童。要识别这种机构很容易,基本上加盟式没跑。刚开始进入这种机构学习,家长觉得成效快,写得又多又快,但是慢慢就发现自己孩子写的东西千人一面,或者“美则美矣,却没有灵魂”,恰恰真正作文或者考试的改卷老师见过太多套路化“美女”,去伪存真的能力还是很强的。钟楚红,张曼玉,王祖贤长的大相径庭,却让人印象清晰。但辨识度“灵气”恰恰是作文的核心竞争力。即便在科班学习写作的人,最后也没有出来几个作家,多数人能写个公众号卖段子过个生活都不错了。更何况小学阶段的套路学习?大多数都不会赞同裹小脚的做法,但是在小学四年以前的作文学习,字都没有认全,世界观正在形成中,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裹小脚呢?原生态当然有原生态的可取之处。
秉持B理念属于还有办学理想和良心尚存型,但是很难做到的是根据每个孩子的思维特点去寻求美化形式,每个人往课堂一坐老师就开讲,也没错,我连你妈贵姓都不知道,怎么实现从兴趣和背景出发?
至于秉持C理念,实际操作基本和培训机构无缘。
原因出在哪,作文到底是什么,叶圣陶说过,作文就是用笔说话。那么,输入不够,你指望孩子输出什么?输入包括阅读,更包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过程,这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乃至财力支持。没有过程,何来结果。一堆人坐在教室里学习如何描述梨子的滋味,不如真的去尝尝梨子,少年儿童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童真,这恰恰不是作文培训能给予他们的营养。未来社会竞争的重点,不是在于你如何利用华丽的辞藻,而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言之有物,这是一种感性能力。而在大量的写作训练和阅读范文之后,这种能力反而会被废黜。意识形态的自由度关乎未来是否能正常的生存。也许钻进一个套里会令有一些人感受到安全,但是在要孩子钻套之前,不妨自己再多想一下。“语文”这个学科,远不仅仅是看书写字那么简单
有时候我谈到写作文培训苦不堪言,有人说也许是因为你小时上过培训班所以有“底”,老实说我听归听,我从来不管老师怎么讲,我爱怎么写还是怎么写。
去参加作文培训的原因只是因为拗不过老师和家长,所以我不得不把我唯一一个周日贡献给作文班们,内心深处不置可否。如果我不去上作文班,我还可以读更多我感兴趣的书籍。为了考试或者竞赛突围的那一点点优势,付出时间和精力,值得吗?
可是,少年时代如我般我行我素的人很少,很多人被戕害了愿意用文字去表达的乐趣。如果你家里和我家里一样,孩子不多,不愿意拿孩子前途和时间来冒险,这件事不如再慎重点。作文培训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快40年,这么多年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可见这个学科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