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旅游文化区改造,征地补偿才3.6万/方?
42101250房产楼市
2018/09/15
全部回帖

jw8292:
北京路更多的代表老广,天河路更多的代表新广的文化,定位并无冲突,只是领导个人喜好有别和天河路商圈已经成形上规模.
查看原文你这是人为割裂开新广和老广吧,反正我最近去了北京路两次,年轻人真的很多很多,
2018/09/16回复

jw8292:
希望北京路旅游文化区改造不要成为一个烂摊子,讲实话,北京路已经错失了十几年的黄金岁月,在这十几年里,天河路商圈崛起,不管宣传的万亿规模和中国第一商圈是否事实,但至少它是成功的异军突起了.
查看原文
这是时代变迁,也不能说是错失了吧。市政府决心要打造大客厅,将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歌剧院、广州塔、政务中心都搬去珠城,几乎集全市之力打造珠城,这是任何一个没法比,也不是越秀区的错,这是市政府的政策决定的。
2018/09/16回复

jw8292:
纠正你一句,天河路商圈比珠江新城早,珠江新城有自己的商圈,天河城开业时天河是个什么样子还记得吗,很落后很农村,或许正因此拆迁没阻力.
查看原文天河住左6年,小时候看着中信广场崛地而起,还偶尔穿过天河东的菜地😂。广州市政府规划不好地方就是规划差,片区功能划分错乱,把图书馆、少年宫、歌剧院、博物馆、政务中心、商检、医院等等这些文化教育卫生公共设施全塞进一个商业中心,以后将会变成一个交通拥塞的停车场,再过二三十年,又会类似以前南方大厦成一死城。
2018/09/16回复

如果选择珠光路回迁房也是很好的:珠光路上三栋回迁房隔壁是8万/平米的文德先生一手楼,一路之隔还有粤海地产开发待售的丽江晓岸一手楼(吹风价已经过9万了)。这样看,政府的房屋补偿条件很好的,不一定非要政府出高价的补偿现金
2018/09/16回复

jw8292:
如天河城乡结合部真还好多那发展潜力不得了因为现在都是全市第一了,去过龙洞吗,那里的村中著名的幼儿园实验小学中学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冒头...
查看原文怎么着都是村小,都没有越秀老城区的名校多...
2018/09/16回复

jampo:
如果选择珠光路回迁房也是很好的:珠光路上三栋回迁房隔壁是8万/平米的文德先生一手楼,一路之隔还有粤海地产开发待售的丽江晓岸一手楼(吹风价已经过9万了)。这样看,政府的房屋补偿条件很好的,不一定非要政府出高价的补偿现金
查看原文问题是,
人地证40方,地40方,楼高六米,内可建两层,实用连天台120方,三代同堂宽松居住无问题,仲有块永久地皮。
赔珠光路,只能赔44方。
换你,你愿意换吗?
仲有,大小马户户一楼小商业开档营生,珠光路有吗?
仲有,北京路地皮,同珠江路楼上,价值有得比吗?
人地证40方,地40方,楼高六米,内可建两层,实用连天台120方,三代同堂宽松居住无问题,仲有块永久地皮。
赔珠光路,只能赔44方。
换你,你愿意换吗?
仲有,大小马户户一楼小商业开档营生,珠光路有吗?
仲有,北京路地皮,同珠江路楼上,价值有得比吗?
2018/09/16回复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北京路、文德南、传统中轴线(近代)等历史
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批复
市国土规划委: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关于呈报北京路、文德南、传统中轴线(近代)三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请示》(穗国土规划报〔2016〕758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同意《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文德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请你委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规定程序向社会公布,并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将外迁过万名居民
广州房地产网2017-01-20 07:54:02来源:大洋网
从越秀公园到中山纪念堂,再到人民公园、海珠广场的约3公里传统中轴线,不仅凝聚了广州的历史,也是广州山水格局的唯一完整传统风貌区。近日,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通过市政府批复,并在昨日正式公布。...
高第街改造后效果图
从越秀公园到中山纪念堂,再到人民公园、海珠广场的约3公里传统中轴线,不仅凝聚了广州的历史,也是广州山水格局的唯一完整传统风貌区。近日,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通过市政府批复,并在昨日正式公布。该保护规划提出,要疏解街区人口,鼓励居民外迁,规划的外迁人口约14684人;此外,为了塑造有活力、充满特色的历史街区,规划要求保护区内禁止设置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并将地段的批发业外迁。
措施一:外迁人口约14684人
根据规划,广州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人口密度较大,要通过建筑更新整治,疏解街区人口。严格控制街区内的人口数量,鼓励居民外迁,同时应保持一定的居住人口,优先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原住居民。据悉,历史文化街区内现状居住人口约34500人,规划控制居住人口约19816人,外迁人口约14684人。
此外,要严格保护中山纪念碑看镇海楼、中山纪念堂;六榕寺花塔看镇海楼、解放大桥看镇海楼、永安堂看镇海楼、沿江西路看镇海楼、南华医学堂旧址看镇海楼的视线通廊,严格控制视线通廊的建筑高度。遮挡视廊的现状建筑近期保留,远期择机降层处理。
与此同时,要为街区内的居民营造更多的公共空间,增加9处街头广场,面积是9000平方米;增加19处街头或社区绿地,面积是14000平方米。增加拜庭许大夫家庙东侧步行街、龙藏街步行街(兼消防车道),拓宽惠福东路步行道。
措施二:禁止设置批发市场用地
保护规划同时提出,广州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紫线范围内,街区内现状以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行政办公用地为主,大量居住建筑改为仓储库房,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上的功能不相符合。
根据街区特色空间规划,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中段核心保护范围、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南段核心保护范围用地划定为保护区用地。保护区用地禁止设置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枢纽用地、批发市场用地、(大型)医院用地、(大型)教育科研用地。鼓励布置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娱乐康体设施用地、居住用地。
规划提出,要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用地性质进行置换,例如,在街区的南段:以商住混合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为主。规划将高第街居住用地调整为商住混合用地;置换许地居住用地为文化设施用地;置换五仙门发电厂旧址地块为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置换太平通津居住用地为商业服务设施用地;重点调整高第街批发市场住改仓储用房,规划置换为商住混合功能和商业服务设施功能。
措施三:三大路径串联“亮点”
对于街区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规划中也提出进行整合,将文化遗产资源导入旅游休闲体系中,打造3条不同主题的展示路径,串联分散的历史资源点,打造区域精品旅游线路。
近现代革命史迹展示路径:长约3.5公里,途经传统中轴线(近代)北段、传统中轴线(近代)中段、传统中轴线(近代)南段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主要路线是广州解放纪念像-广州起义路南段-大新路-大德路-广州起义路北段-人民公园-连新路-吉祥路-中山纪念堂-越秀山。
古城特色传统文化展示路径:长约2.0公里,途经传统中轴线(近代)中段、传统中轴线(近代)南段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主要路线是高第街-拜庭许大夫家庙-书坊街-青云书院-盐运西正街-教育路-小马站。
珠江水岸休闲文化展示路径:长约1.5公里,主要路线是五仙门发电厂旧址-中央银行旧址-天字码头-北京南路-太平沙-木排头-水母湾美洲同学会旧址。
同时,依据保留遗产资源点和现状街区功能,形成“四带五轴四片多点”的整体空间结构。
“四带五轴四片多点”
四带:起义路近代城市功能活力综合带、中山路现代商务休闲带、玉带濠商贸文化休闲带、珠江滨江景观休闲带。
五轴:教育路、西湖路、惠福东路、高第街、泰康路城市功能联系活力带。
四片:北部市民旅游休憩后花园及行政中心区、中段书院文化展示和旅游休闲商业区、中南段休闲文化和特色商贸创意区、南段滨江商务金融办公区。
特色节点:中山纪念堂教育节点、人民公园市民休憩节点、小马站书院文化展示节点、许地家庙博物馆节点、北京路休闲创意节点、起义路商业休闲节点、海珠广场滨江休闲节点。
3公里传统中轴线
有80条传统街巷
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北段、中段、南段3个片区,范围南至珠江岸线,北至越秀山镇海路,西到解放路,东边界经吉祥路起,经中山五路、小马站、惠新西街、惠福东路,至北京南路,总面积130.42公顷。
该街区共有80条传统街巷和8条(段)骑楼街,这些街巷格局保留较完整,突出体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传统商业和民居洋房风貌。此外,街区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
基于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及现状格局,其保护结构为“三轴、一带、三片、多点”的整体结构。其中:
三轴:指见证广州近代城市发展的近代传统中轴线——越秀山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海珠广场、海珠桥及广州起义路;中山路传统商务休闲轴;沿江路近代休闲景观轴。
一带:玉带濠历史水系轴带。
三片:北段的人民公园、越秀公园遗产资源点聚集区;中段的棉苑里、盐运西、大小马站遗产资源点聚集区;南段的高第街遗产资源点聚集区。
多点:分布在街区范围内的3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焦点一:高第街打造商贸文化休闲片区
在广州传统中轴线南段,高第街是一个关注度很高的街区。
规划提出,首先,要对高第街进行空间抽疏,打通街区与外部的通道;根据历史肌理及建筑现状评价打通横向街巷,增强可达性;清理非法占道,合理安排街道功能,更新老化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设置指示标识,正确引导人流。营造开放公共空间,恢复空间格局,设置5处小型广场。
与此同时,保留北京路骑楼街、高第街沿街建筑及历史建筑;内部进行填补式置换;更新地段采用地下停车库,建筑形体设计尊重地段原有肌理;进行立面改造,使现代建筑尺度与传统相协调。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提出了要对高第街进行功能置换,将低端的仓储物流、批发功能外迁,打造商贸文化休闲片区。将部分居住功能转变为文化、特色商业、创意产业等功能。
焦点二:玉带濠将连接东濠涌荔枝湾涌
广州古有“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之称,所谓的六脉渠就是贯通老城区南北的六条主渠,其中不少就位于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内。不过规划部门经过调查发现,目前街区历史水系或已淤塞或入地盖板改为道路,由历史水系淤塞而形成的历史街道缺乏应有的可识别性,且环境较差。如六脉渠中的右一正渠、左一正渠、原护城濠位置上的玉带濠等改为道路,并位于街巷背面,街巷空间狭窄,开放性不强。
为此,规划中提出,要对玉带濠历史水系轴带进行保护。近期拆除违章建筑,提升商业业态,鼓励开发利用现状建筑,整治街巷两侧建筑立面。通过铺装、绿化强化、水道景观等设计手段刻画玉带濠历史景观水系脉络。远期清淤通渠,向东连接东濠涌,向西连接西濠涌、荔枝湾涌,逐步恢复玉带濠水系格局以及历史核心功能地位。
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批复
市国土规划委: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关于呈报北京路、文德南、传统中轴线(近代)三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请示》(穗国土规划报〔2016〕758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同意《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文德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请你委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规定程序向社会公布,并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将外迁过万名居民
广州房地产网2017-01-20 07:54:02来源:大洋网
从越秀公园到中山纪念堂,再到人民公园、海珠广场的约3公里传统中轴线,不仅凝聚了广州的历史,也是广州山水格局的唯一完整传统风貌区。近日,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通过市政府批复,并在昨日正式公布。...
高第街改造后效果图
从越秀公园到中山纪念堂,再到人民公园、海珠广场的约3公里传统中轴线,不仅凝聚了广州的历史,也是广州山水格局的唯一完整传统风貌区。近日,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通过市政府批复,并在昨日正式公布。该保护规划提出,要疏解街区人口,鼓励居民外迁,规划的外迁人口约14684人;此外,为了塑造有活力、充满特色的历史街区,规划要求保护区内禁止设置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并将地段的批发业外迁。
措施一:外迁人口约14684人
根据规划,广州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人口密度较大,要通过建筑更新整治,疏解街区人口。严格控制街区内的人口数量,鼓励居民外迁,同时应保持一定的居住人口,优先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原住居民。据悉,历史文化街区内现状居住人口约34500人,规划控制居住人口约19816人,外迁人口约14684人。
此外,要严格保护中山纪念碑看镇海楼、中山纪念堂;六榕寺花塔看镇海楼、解放大桥看镇海楼、永安堂看镇海楼、沿江西路看镇海楼、南华医学堂旧址看镇海楼的视线通廊,严格控制视线通廊的建筑高度。遮挡视廊的现状建筑近期保留,远期择机降层处理。
与此同时,要为街区内的居民营造更多的公共空间,增加9处街头广场,面积是9000平方米;增加19处街头或社区绿地,面积是14000平方米。增加拜庭许大夫家庙东侧步行街、龙藏街步行街(兼消防车道),拓宽惠福东路步行道。
措施二:禁止设置批发市场用地
保护规划同时提出,广州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紫线范围内,街区内现状以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行政办公用地为主,大量居住建筑改为仓储库房,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上的功能不相符合。
根据街区特色空间规划,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中段核心保护范围、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南段核心保护范围用地划定为保护区用地。保护区用地禁止设置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枢纽用地、批发市场用地、(大型)医院用地、(大型)教育科研用地。鼓励布置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娱乐康体设施用地、居住用地。
规划提出,要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用地性质进行置换,例如,在街区的南段:以商住混合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为主。规划将高第街居住用地调整为商住混合用地;置换许地居住用地为文化设施用地;置换五仙门发电厂旧址地块为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置换太平通津居住用地为商业服务设施用地;重点调整高第街批发市场住改仓储用房,规划置换为商住混合功能和商业服务设施功能。
措施三:三大路径串联“亮点”
对于街区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规划中也提出进行整合,将文化遗产资源导入旅游休闲体系中,打造3条不同主题的展示路径,串联分散的历史资源点,打造区域精品旅游线路。
近现代革命史迹展示路径:长约3.5公里,途经传统中轴线(近代)北段、传统中轴线(近代)中段、传统中轴线(近代)南段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主要路线是广州解放纪念像-广州起义路南段-大新路-大德路-广州起义路北段-人民公园-连新路-吉祥路-中山纪念堂-越秀山。
古城特色传统文化展示路径:长约2.0公里,途经传统中轴线(近代)中段、传统中轴线(近代)南段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主要路线是高第街-拜庭许大夫家庙-书坊街-青云书院-盐运西正街-教育路-小马站。
珠江水岸休闲文化展示路径:长约1.5公里,主要路线是五仙门发电厂旧址-中央银行旧址-天字码头-北京南路-太平沙-木排头-水母湾美洲同学会旧址。
同时,依据保留遗产资源点和现状街区功能,形成“四带五轴四片多点”的整体空间结构。
“四带五轴四片多点”
四带:起义路近代城市功能活力综合带、中山路现代商务休闲带、玉带濠商贸文化休闲带、珠江滨江景观休闲带。
五轴:教育路、西湖路、惠福东路、高第街、泰康路城市功能联系活力带。
四片:北部市民旅游休憩后花园及行政中心区、中段书院文化展示和旅游休闲商业区、中南段休闲文化和特色商贸创意区、南段滨江商务金融办公区。
特色节点:中山纪念堂教育节点、人民公园市民休憩节点、小马站书院文化展示节点、许地家庙博物馆节点、北京路休闲创意节点、起义路商业休闲节点、海珠广场滨江休闲节点。
3公里传统中轴线
有80条传统街巷
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北段、中段、南段3个片区,范围南至珠江岸线,北至越秀山镇海路,西到解放路,东边界经吉祥路起,经中山五路、小马站、惠新西街、惠福东路,至北京南路,总面积130.42公顷。
该街区共有80条传统街巷和8条(段)骑楼街,这些街巷格局保留较完整,突出体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传统商业和民居洋房风貌。此外,街区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
基于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及现状格局,其保护结构为“三轴、一带、三片、多点”的整体结构。其中:
三轴:指见证广州近代城市发展的近代传统中轴线——越秀山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海珠广场、海珠桥及广州起义路;中山路传统商务休闲轴;沿江路近代休闲景观轴。
一带:玉带濠历史水系轴带。
三片:北段的人民公园、越秀公园遗产资源点聚集区;中段的棉苑里、盐运西、大小马站遗产资源点聚集区;南段的高第街遗产资源点聚集区。
多点:分布在街区范围内的3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焦点一:高第街打造商贸文化休闲片区
在广州传统中轴线南段,高第街是一个关注度很高的街区。
规划提出,首先,要对高第街进行空间抽疏,打通街区与外部的通道;根据历史肌理及建筑现状评价打通横向街巷,增强可达性;清理非法占道,合理安排街道功能,更新老化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设置指示标识,正确引导人流。营造开放公共空间,恢复空间格局,设置5处小型广场。
与此同时,保留北京路骑楼街、高第街沿街建筑及历史建筑;内部进行填补式置换;更新地段采用地下停车库,建筑形体设计尊重地段原有肌理;进行立面改造,使现代建筑尺度与传统相协调。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提出了要对高第街进行功能置换,将低端的仓储物流、批发功能外迁,打造商贸文化休闲片区。将部分居住功能转变为文化、特色商业、创意产业等功能。
焦点二:玉带濠将连接东濠涌荔枝湾涌
广州古有“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之称,所谓的六脉渠就是贯通老城区南北的六条主渠,其中不少就位于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内。不过规划部门经过调查发现,目前街区历史水系或已淤塞或入地盖板改为道路,由历史水系淤塞而形成的历史街道缺乏应有的可识别性,且环境较差。如六脉渠中的右一正渠、左一正渠、原护城濠位置上的玉带濠等改为道路,并位于街巷背面,街巷空间狭窄,开放性不强。
为此,规划中提出,要对玉带濠历史水系轴带进行保护。近期拆除违章建筑,提升商业业态,鼓励开发利用现状建筑,整治街巷两侧建筑立面。通过铺装、绿化强化、水道景观等设计手段刻画玉带濠历史景观水系脉络。远期清淤通渠,向东连接东濠涌,向西连接西濠涌、荔枝湾涌,逐步恢复玉带濠水系格局以及历史核心功能地位。
2018/09/1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