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病毒
感觉就是扎堆来袭
萌萌哒身边有不少朋友
又开始了感冒发烧
而前两天
杭州“有学校一个班9人发烧请假”
引发关注
9岁的圆圆
在杭州滨江区某小学念三年级
最近班上有9个同学因为发烧请假在家
且病毒各不相同
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都有
圆圆学校规定
班上超过5个学生因病请假
要实施班级隔离
该班已于5月16日开始班级隔离
据媒体报道
广州各大医院的急诊人数
也有所上升
近期流行的呼吸道疾病
以甲型流感、百日咳
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为主
近一周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
患儿数量明显增多
多名专家表示
目前门诊量与往年相比基本持平
多数患儿的症状较轻
公众无需过分担忧
面对夏季呼吸道疾病共同流行的局面
除了做好个人防护外
尽快接种疫苗
是预防呼吸道疾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
(资料图,与本文无关)
甲型流感多发
门诊发热的患儿明显增加
5月15日11时45分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儿内科候诊区仍有大量患儿在候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呼吸科主任医师印根权表示
近两周接诊的患者中
发热的患儿明显增加
以感染流感病毒为主
大部分是上学的孩子
“不少家庭从大人到孩子都轮流得了一遍流感”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儿科
也出现同样的情况
该科主任郝虎表示
近期的患者以感染甲型流感病毒为主
手足口病患儿数量也有快速增多趋势
郝虎发现
部分流感患儿的症状较重
治疗时间偏久
同时
出现流感并发症的患儿数量较以往有所增多
少数患儿会出现神经系统或心肺系统并发症
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图片来源:南方+客户端)
为何夏季还会出现流感高峰?
医生介绍
每年12月至次年7月
本就是广东的流感高发期
“流感有‘破窗效应’”
医生解释称
人感染流感病毒后
呼吸道黏膜会损伤
身体抵抗力会明显降低
原本定植在口腔内的
条件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等成为致病菌
便会出现流感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
医生分析
这还与流感毒株进化速度快有关
以甲型流感病毒为例
他解释道
一个甲型流感病毒可能会感染成千上万人
感染人群基数变大后
容易导致流感毒株变异
“但我估计随着人们不断接触病原体
自身抵抗力会得到锻炼
可能明年的情况会好很多”
医生建议
孩子一旦出现发烧
最好第一时间做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
若确诊为流感
要在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
(资料图,与本文无关)
医生提醒:
不建议患者自行用药
5月15日9时
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儿科急诊取药报到机前
阿臻(化名)焦急地扫描着药单上的二维码
为她的孩子取药
4月27日
阿臻的3岁儿子出现咳嗽
严重时还发出了鸡鸣样吸气吼声
最初,阿臻以为儿子得的是普通感冒
直到3天后
她的4月龄女儿也出现了咳嗽
这才引起了她的疑虑
随后,两个孩子被医院确诊为百日咳
(资料图,与本文无关)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小儿门急诊负责人吴渚
在门诊经常遇见
一个家庭的两个孩子同时来看病
或两个孩子先后来看病
“不要把孩子发烧、咳嗽不当一回事
稍微拖几天可能会酿成大错”
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呼吸科主任医师印根权接诊的患儿中
存在少部分反复、交叉感染的孩子
比如接连感染了肺炎支原体、百日咳、流感等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他分析与孩子们免疫力和抵抗力弱有关
印医生权表示
可通过正确的护理、全面的营养
适当的锻炼和开心的心情
来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
“高质量的睡眠是第一位的
孩子吃得好、休息得好
抗病能力自然就会增强”
针对反复生病、免疫力特别差的孩子
医生建议通过药物治疗的方式
服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
以降低感染病原体的概率
(资料图,与本文无关)
印医生权表示
科学及时地接种疫苗同样重要
比如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
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重症的风险
又比如,接种百白破疫苗
可有效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
“建议将疫苗的接种时间提前至2月龄
孩子5岁时再打一个加强针
可有效减少百日咳发病率”
针对已经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患儿
医生建议
除了个人戴好口罩、做好手卫生等
不要去密集场所
尤其是学校,以防出现交叉感染
(资料图,与本文无关)
另外
居家检测服务目前被广泛使用
医生提醒
由于核酸检测极为灵敏
检测结果可能会出现误报或“假阳性”
导致治疗方向完全错误
若检测结果的病毒定量极高
如超过正常范围几百甚至几千倍
阳性的概率较高
相反
若病毒或者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定量非常低
不一定是阳性致病微生物
不建议患者自行买药
患者可到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
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
合理使用正确的药物
街坊们前往人多的地方
还是要戴上口罩
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资料来源南方+、中国新闻社、都市快报、广州日报、广州妈妈网往期推文、网络等,图片来源见标注,如侵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封面图为资料图,与本文无关。
病毒扎堆?流感高峰再出现!已有学校实施班级隔离!师生家长都要警惕!至于广州的情况
8212谈天说地
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