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外地的朋友问我哪里人,我说南海人,会有好些人不认识。或者从爷爷的这篇《省会附邑说南海》,会让你知道一点南海与广州的关系。而我也是从此书才明确知道这样一段历史的细节与渊源。
六十八,省会附邑说南海 (摘自《百岁忆旧》)
现在,南海是佛山市的一个区,称之为佛山市南海区。佛山市是个地级市,南海就是个县级区。
我小时候,南海并不是这样的。当时叫南海县,是广州府直管的两个县之一(另一个是番禺县)。它的范围除了现在的区域外,还包括佛山的禅城区(当时的佛山只是南海县的一个镇),更包括半个广州城(广州市区西部属南海,东部属番禺)。县衙就设在广州。所以长期以来南海就具有省会附邑的特殊地位。
从历史上看,秦朝统一岭南,就设立南海郡、郡治就在广州…明朝的洪武二年(1569年)改广东为省,下设府、县二级机构,广州府辖15县,府治南海、番禺二县。清朝沿用这一行政编制。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南海县范围的来历。
正因为历史上广州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行政概念,而广州城的一半是南海县的范围,于是就有许多人把“广州”和“南海”混为一淡,甚至把“南海”说成是“广州”。比如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写过一首《送郑尚书赴南海》的五言诗,这个南海实际上就是广州。清朝的文学家李调元写过一批《南海竹枝词》,这个南海也是指广州。而南宋人陈大震写了部广州路的地方志,当时广州路这个行政建制包括南海、番禺、东莞、增城、香山、新会、清远7个县,但他不取广州之名,却把书名定为《南海志》,成为广东最早的一部方志。
也正因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广州的范围包括南海、番禺两县的地域,所以,历史上的“羊城八景”就有景点在今天的南海,如明、清两代的“羊城八景”先后有“灵洲鳌负”(又称“金山古寺”)和“西樵云瀑”。灵洲在今南海区里水镇的和顺,当年的官窑涌曾是珠江的主航道,相当宽阔,河中一洲状似鳌鱼。这个洲就叫灵洲,小山头叫金山,山上有一间古寺叫宝陀寺。虽然现在这条古航道淤塞了,宝陀寺也在上世纪60年代所谓“大跃进”时期彻底消失了,但这个地方历史上却很有名气,从中原来的官吏、文人、墨客到此都登岸游寺,如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留下诗篇和逸事(在《泛舟闲访古》一文中已有叙述)。至于“西樵云瀑”那是指西樵山的“飞流千尺”瀑布,这里属今南海区的西樵,离广州市区的距离就更远一些,但当时却是广州府直管的地域范围,自然也可以成为“羊城八景”之一。
。。。解放后,广州一直作为广东省的省会,现在是副省级城市。佛山原来是南海的一个镇,解放后建市;另外,广东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专员公署也设在佛山,这就先后有佛山专区和佛山地区。改革开放后,佛山建制成地级市,下辖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四县,根据发展的需要,这四县又撤县建市。近年,因为要把佛山打造成广东第三大市,进而撤市改区,佛山就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下辖5个区,即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和禅城区(即原来的佛山城区)。
搞清南海、佛山、广州行政区域建置的沿革,对历史上的一些事情就清楚了。比如,詹天佑是哪里人?众所周知,他是伟大的爱国工程专家,早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05年任京张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修成这条难度极高的铁路,为中国人争了光,长了志气。他选用1.435米的标准铁路轨距,一直沿用到今天. 詹天佑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出生于广州西关十二甫,但在其以中文书写的履历表上一直是“广东南海人”。为什么呢?原来,他的上辈是从安徽省移民来的,到了广州,要读书、考功名,就要“入藉”(相当于现在迁移入户口)。当时广州西关属南海县管辖,詹天佑的祖父是嘉庆年间入籍的,其“籍贯”自然是南海了。读报所知,现在位于西关十二甫的詹天佑故居已重新修复,供人参观游览。
再如寥仲恺的夫人何香凝,解放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她是1878年出生于香港,但籍贯一直是写“广东省南海县”。其实,她的家乡是现今的广州市芳村区。而她出生的那个年代,芳村也是南海县的范围,她当然也就是广东南海县人了。
。。。。。。
[ 本帖最后由 jasminelove 于 2010-11-29 14:2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