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的护理详解加上自己的亲身体验总结多种退烧方法可参考
168816627婴幼育儿
如何物理护理以下有讲解,关键什么时候吃药,怎样能达到不吃药或少吃药。孩子精神好,胃口好,不吐不腹泻,大小便正常,肯喝水,没有高温惊厥史,也没有家族遗传这个,建议物理方法及仔细观察。
孩子发烧护理加上自己的亲身体验 正确对待小儿感冒发热
孩子受凉感冒,很容易发高烧,特别是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有的家长非常紧张,而有的家长却又不甚在意,究竟小儿感冒发热可不可怕,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对待?发热其实是人体患病后有益的反应,如果体温不是持续超过38.5度到39度则不应急于退热。如患儿体温超过39度或39.5度,应赶紧去医院就诊。
从容应对发热宝宝
发烧了
如果孩子的口腔温度超过37.5摄氏度,直肠温度超过38.0摄氏度或腋下温度超过37.0摄氏度,孩子就发烧了。
正常体温:孩子的腋下温度在37.0摄氏度左右,一天中稍有波动。
低热:腋下体温在37.5摄氏度-38.0摄氏度。
中度热:腋下体温在38.1摄氏度-39.0摄氏度。
高热:腋下体温在39.1摄氏度-41.0摄氏度。
超高热:腋下体温在41.0摄氏度以上。
量体温
5岁以下的宝宝,可以测量腋下和直肠的体温。
腋下测温:将体温计夹在腋窝下,让孩子屈臂放在胸前,夹紧体温表;5分钟后,读数。
肛门测温:让孩子测卧,膝盖弯曲;将体温表插入肛门内3.3厘米左右;3分钟后,读数。
提示:
1.测量前,需将水银柱甩至35.0摄氏度以下:
2.不要在孩子哭闹时测体温,哭闹会使孩子的体温升高。
3.饭后不宜立即测体温,进食会使孩子体温升高,饭后30分钟再量。
4.测腋窝温度前,应先将腋窝皮肤擦干,否则汗液蒸发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发热探源
发热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疾病,可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正常生理反应,以促进代谢、增强免疫力从而战胜疾病。一般发热(体温37.5摄氏度-40.0摄氏度)对孩子是无害的。孩子发热,多数是由病毒感染造成的,有的是由细菌感染造成的。任何感染都可能引起发热:
呼吸道感染:是孩子最常见的发热原因,包括感冒、气管炎、肺炎等,孩子常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
中耳炎:如果孩子体温较高,哭闹不止,耳朵流出液体,揪耳朵孩子哭闹加剧,可能是中耳炎。
颌下淋巴结炎:孩子头部难以转动,受摸颌下有肿块,触摸哭闹加重,可能是颌下淋巴结炎。
疖子:有时长在肛门周围,不易被发现,疖子局部红肿、发硬、一碰就疼。
泌尿系感染:多见于女孩,孩子尿尿时,伴有灼热、疼痛。
幼儿急疹:发热3-4天后,全身皮肤出现红疹子,疹子褪了,病也就好了。
提示:过度保暖也会引起发热。有的爸爸妈妈常担心幼小的宝贝会冻着,给孩子穿得过多,盖得过厚,孩子体温调节能力不完善,常会出现体温升高。此时,应立即脱减衣物,让孩子多喝一点清凉饮料,一般2-3小时,体温就可以恢复正常。
护理好发热的宝宝
退烧药,吃还是不吃?
体温在39.0摄氏度以下,不必吃退烧药,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防御性反映,使机体的代谢增强、免疫功能活跃、抗体增多,增强对抗疾病的能力。在炎症没有控制的情况下,盲目使用退烧药,不但不利于控制疾病,还可能会影响病情的诊断。
体温超过39.0摄氏度,需要服用退烧药,如果孩子的体温超过39.9摄氏度,很可能引起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退烧药,必要时,每4-6小时服一次。
物理降温
对于发热的宝宝,物理降温不但有效,而且更加安全。
温水浴用38.5摄氏度左右的温水给发热的宝宝洗澡,能帮助宝宝暂时降低体温。
酒精擦身妈妈可以用纱布蘸上30%的酒精(用75%的酒精和温水按1:1的比例混合而成)擦试孩子的腋窝、腹股沟、脖子等处,可使孩子的体温降低0.5摄氏度。 (我感觉这种方法尽量少用,酒精对孩子的皮肤不好,用温水就可以)
良好的休息环境
调理好饮食
发烧时,机体消耗增加;消化酶的活力降低,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肠胃运动缓慢,容易出现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所以,饮食需要格外精心调理。
发热期间,妈妈应当多为孩子准备一些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如粥、蛋羹、面片等。不要让孩子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炸鸡、奶油蛋糕等),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孩子食欲差,千万不要强迫孩子进食。如果孩子伴有呕吐,可以让孩子多吃几顿,每次少吃一点。
多饮水 (我觉得可以在温水里加点点盐,淡盐水也有退热的作用)
发热时,出汗增多,机体水分消耗大大增加,妈妈应当鼓励孩子多喝一点水和果汁,但不要强迫他。(不吃东西但要有体力就喝点葡萄糖水,胃口好的话一定要吃才能体力发汗,妈妈不可以控制饮食不给他吃这是错误的,可以清淡,少食多餐也行,大量出汗就喝葡萄糖水,如果家里临时没有可以自制,加适量盐和白糖,不可太多,淡淡的味道就行)
减少衣物
尽量给孩子少穿一定衣服,机体热量主要通过皮肤散失。千万不要将孩子裹得严严的,这样会使孩子的体温进一步升高。如果孩子觉得冷或打寒战,可以给他加盖一个毯子。
随时观察病情
最简单的监测体温的方法就是时常用手摸摸孩子的头部(尤其是后脑勺),就可以大致了解体温的高低;最好的方法还是每天给孩子量上几次体温,并认真记录下来。体温的高低并不完全代表病情的轻重。
观察一般状况
孩子发热期间,爸爸妈妈需要密切注意孩子的精神、饮食和大小便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
就医征象
如果发热的宝宝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2个月以下的宝宝出现发热;
孩子的体温超过40.0摄氏度;
孩子哭闹不止;
孩子不易被叫醒;
孩子的脖子发硬;
孩子的皮肤出现紫色斑点;
清理完鼻涕后,孩子依然呼吸困难;
孩子吞咽困难;
孩子看上去病得很重。
如果发热的宝宝出现以下情况,应在24小时内就医:
2-4个月的宝宝发烧;
体温在39.0摄氏度-40.0摄氏度,特别是2岁以下的宝贝;
尿尿时,伴有疼痛;
孩子发热超过24小时,无明显原因和感染的征象;
孩子曾发生过热惊厥。
以上是在网上转载内容,仅供参考,各位妈妈觉得不妥的地方,我们及时讨论加以修改。
[ 本帖最后由 xgtllove 于 2011-4-13 22:45 编辑 ]
2009/06/27
精选回帖
王送妹209楼
好伤心,儿子发烧38.4度,LG带他去打针了,晚上退烧至第二天早上都是37度,到了下午2点烧到39.7度,我要用这个方法试试,JG不让,一定要带他去医院,结果打了吊瓶还有屁股针,第三天早上37.5度,又是吊瓶,虽然是退烧了. 可是好担心,我儿子出生到现在连药都没吃过,这次........怕以后成依赖呀.......
2009/09/07回复
1970/01/01回复
1970/01/01回复
BoNnie.Von608楼
对啊 今天给宝宝量了下体温确实36度不到 我给她多盖了被子 喝了些温水了 好像好点了 真是谢谢啊 是不是因为现在身体很虚啊?今天早上到现在体温没有回升 是不是就表示好了呢?
2011/09/19回复
全部回帖
弈翔妈:
超过38.5°c 就应该敷额头降温,一定保护好小脑袋不要烧坏。因为每个个体都存在着差异,别的孩子42°C都没事,不能代表自己的孩子39度肯定没事。我从事特殊教育,见得最多的就是因儿时发烧出处理不当,耽误病情而引起的残疾。(如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 如果高烧时,不能使用耳毒性药物:卡那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详情请阅读:至今已有18 类100 多种药物被证实对听力有影响, 每一类致聋药物机理不尽相同, 有些药物导致的耳聋是可逆的, 有些则可造成听力永久性损害。 1 耳毒性药物的种类及致聋机制 1.1 抗生素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AmAn): 人类对药物引起听力下降的研究始于1945 年发现链霉素对耳的毒性, 几乎与它的诞生同时出现。在我国, 由于误用或滥用AmAn 致聋位于国内药物致聋的首位, 是最重要、最常见的药物致聋原因, 并逐渐发展成为导致新生儿先天和后天性耳聋以及成人耳聋的各种致聋因素之首。 AmAn 致聋机制及途径: ①抑制毛细胞蛋白质合成。②与细胞膜脂质体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 导致钙离子结合和磷酸化过程发生障碍, 并能抑制多磷酸肌醇而损害细胞膜通透性, 导致毛细胞变性; ③延迟作用。耳毒性损害最初发生于内耳分泌和吸收组织, 经过一段潜伏期, 该组织不能维持内淋巴的平衡, 从而导致毛细胞的延迟损害; ④内耳色素作用。它与某些药物在内耳的积蓄和代谢有关; ⑤噪声与AmAn 的联合作用可以加重药物对内耳的毒性损害; ⑥自由基致伤效应; ⑦对碳酸酐酶抑制作用, 影响到耳的代谢, 从而产生前庭毒性损害。但是, 急性和慢性耳毒性产生的机制又有所不同, 急性耳毒性是由于钙离子拮抗和离子通道的阻塞,而慢性耳毒性则被认为形成了有毒的氨基苷药物代谢。 四环素类: 包括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及半合成四环素类多西环素、美他环素和米诺环素。研究表明,四环素类药物产生耳毒性剂量依赖性非常明显。 大环内酯类: 如琥乙红霉素, 能产生剂量依赖性的、可逆的双侧听力损害, 通常还伴有耳鸣。 糖肽类抗生素: 如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 具有一定肾、耳毒性, 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耳鸣、不可逆的听力损害。 氟喹诺酮类: 氟喹诺酮类是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人工合成抗菌药, 口服或静脉滴注给药均见有耳毒性的报道, 经停药后, 症状多见缓解或消失。 β- 内酰胺类: 有资料表明氨苄青霉素、氯唑青霉素、苯乙青霉素、苯丙青霉素等青霉素类以及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头孢菌素类也具有耳鸣或听力减退的不良反应, 尤其对肾功能不良的患者, 但通常停药后症状即可缓解。 其他耳毒性抗生素: 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氯霉素、异烟肼、甲硝唑等在临床应用时都有产生耳毒性症状的报道。 1.2 水杨酸盐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如乙酰水杨酸、吲哚美辛, 最常见的耳毒性表现是耳鸣, 停药后可消失。该类药物诱发耳毒性的机制是多因素的, 包括内耳及第八颅神经的生化、电生理变化。 1.3 细胞毒性药物 如顺铂、卡铂、长春新碱、氮芥、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博来霉素等, 该类药物中顺铂主要损伤耳蜗的外毛细胞, 可产生较高发生率的不可逆的耳聋及短暂或持久的耳鸣, 但顺铂诱发的前庭毒性较为少见。环磷酰胺可引起持久性耳聋, 甲氨蝶呤、卡铂则具有耳蜗、前庭毒性, 氮芥可引起耳蜗听觉感受器毛细胞的结构破坏。这些药物所致耳聋部分可恢复。 1.4 袢利尿剂 如依他尼酸、呋塞米、呋喃苯胺酸、布美他尼等,这类药所造成的听力损伤是双侧对称性, 伴耳鸣, 短期内停药耳毒性是可逆的, 但在肾功能不全或与氨基糖苷抗生素合用时则很容易生耳毒性, 造成永久性耳聋。这主要是因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内耳毛细胞膜接触, 增加了内耳毛细胞的通透性, 而袢利尿剂以较高的浓度进入到细胞内, 引起了毛细胞的损伤。 1.5 抗疟药 如磷酸氯喹、奎宁、氯喹、羟氯喹、乙胺嘧啶等, 其耳毒性以耳鸣和耳聋为主, 毒性作用主要在螺旋神经节。短期停药常可恢复, 若长期大剂量使用可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失。 1.6 抗霉菌药物 如灰黄霉素, 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耳鸣、耳聋,停药后症状多可消失, 致聋机制尚不清楚。 1.7 重金属 如铅、汞、砷、铊、镉等在用于治疗或误用、误接触时有耳鸣、耳聋发生, 严重的可导致包括听力在内的其他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 1.8 局部麻醉剂 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可卡因等, 这类药物可直接经圆窗膜透入内耳而产生毒性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a+通道、递质释放过程以及膜表面电荷改变有关。 1.9 其他 如丙二醇、酒精、甲醇等药的溶媒在局部使用时,以及部分抗肝素化制剂(保兰勃林) 、铊化物制剂(反应停) 、一氧化氮制品、抗抑郁药(丙米嗪)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 、口服避孕药、甲醛、吸收性明胶海绵等在应用中也有听力损害的报道。
查看原文谢谢这位妈妈顶贴,也提供一些护理资料
2010/03/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