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太搞了
说说我的“净化心灵之旅”也可以称为“找虐之旅”
10248135谈天说地
全部回帖


2009/12/07回复

禅修十日,让自己体会了很多东西。
给同修们也带来许多益处。
通过了解,才知道,我们吃的,住的,用的,包括盖的被子和变天时提供的冬衣,全部都是旧生们所捐献的。
老师、事务长,本来以为是属于内观中心的员工,没想到并不是,他们也是义工来的,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老师都七十岁了,不知是什么力量,能让这位老人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与大家共处十日。事务长,一个年纪挺大的阿姨,每天见她忙上忙下,督促学员,从早到晚,什么事都归她管,十日下来,她憔悴了。
还有各位厨房里、搞卫生的任劳任怨的姐妹,也全部都是义工,看她们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是很端庄很有学识教养的人。
是什么力量,什么力量促使她们这么做?什么力量促使大家能这样走在一起,促使这样的课程能够维持下去。
给同修们也带来许多益处。
通过了解,才知道,我们吃的,住的,用的,包括盖的被子和变天时提供的冬衣,全部都是旧生们所捐献的。
老师、事务长,本来以为是属于内观中心的员工,没想到并不是,他们也是义工来的,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老师都七十岁了,不知是什么力量,能让这位老人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与大家共处十日。事务长,一个年纪挺大的阿姨,每天见她忙上忙下,督促学员,从早到晚,什么事都归她管,十日下来,她憔悴了。
还有各位厨房里、搞卫生的任劳任怨的姐妹,也全部都是义工,看她们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是很端庄很有学识教养的人。
是什么力量,什么力量促使她们这么做?什么力量促使大家能这样走在一起,促使这样的课程能够维持下去。
2009/12/07回复

看到大家,很是欣慰,“找虐”之人原来并不止自己一人。
自己并不是孤独的在此道路上前行,虽然照书所说,修行之路是孤独的,是寂寞的,是残酷的,不知何时是尽头的.......但是看到此情形,只会觉得心里是温暖的。
修行绝不是消极沮丧之路,而是积极向上的。
在妈网里,喜欢在爱心捐助版里上串下跳的妈妈,为了弃儿上下忙碌的妈妈,一心助人为乐的妈妈,她们何尝又不是走在修行之路,她们修的还是大慈大悲菩萨之道。
自己并不是孤独的在此道路上前行,虽然照书所说,修行之路是孤独的,是寂寞的,是残酷的,不知何时是尽头的.......但是看到此情形,只会觉得心里是温暖的。
修行绝不是消极沮丧之路,而是积极向上的。
在妈网里,喜欢在爱心捐助版里上串下跳的妈妈,为了弃儿上下忙碌的妈妈,一心助人为乐的妈妈,她们何尝又不是走在修行之路,她们修的还是大慈大悲菩萨之道。
2009/12/07回复

呵呵,比起圣人,咱做个凡人就好
凡人自然有凡人的烦恼,痛并快乐的
当然圣人自己也很快乐.....
但是圣人的家人朋友未必快乐
所以为了自己、爱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的快乐
偶还是做个普通人,偶尔学点佛教的思想和精神沉静一下自己在尘世中沉浮躁动的心灵就好
出世太远,某种程度上就是完全靠自己想自己了,不自觉和家人会疏离淡漠
很多人亲近宗教也是某种程度上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不满乃至不适应,于是寻求一种心灵的慰籍和寄托,靠宗教为自己构建一套让自己愉悦安心平衡的价值体系....
那种被逼上绝路的投靠佛门是一种,对现实不满逃避寻求平静的是一种,好象佛祖那样有天赋有使命感的又是一种......
我觉得衡量一个人的伟大是在于他无私地给于他人多少的关爱和付出,而不是他个人的心理领悟和境界有多高...........所以比起深山修行的修道院院士我更尊重入世的德兰修女.....
凡人自然有凡人的烦恼,痛并快乐的
当然圣人自己也很快乐.....
但是圣人的家人朋友未必快乐
所以为了自己、爱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的快乐
偶还是做个普通人,偶尔学点佛教的思想和精神沉静一下自己在尘世中沉浮躁动的心灵就好
出世太远,某种程度上就是完全靠自己想自己了,不自觉和家人会疏离淡漠
很多人亲近宗教也是某种程度上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不满乃至不适应,于是寻求一种心灵的慰籍和寄托,靠宗教为自己构建一套让自己愉悦安心平衡的价值体系....
那种被逼上绝路的投靠佛门是一种,对现实不满逃避寻求平静的是一种,好象佛祖那样有天赋有使命感的又是一种......
我觉得衡量一个人的伟大是在于他无私地给于他人多少的关爱和付出,而不是他个人的心理领悟和境界有多高...........所以比起深山修行的修道院院士我更尊重入世的德兰修女.....
2009/12/07回复

chkj2009:
看到大家,很是欣慰,“找虐”之人原来并不止自己一人。自己并不是孤独的在此道路上前行,虽然照书所说,修行之路是孤独的,是寂寞的,是残酷的,不知何时是尽头的.......但是看到此情形,只会觉得心里是温暖的。修行绝不是消极沮丧之路,而是积极向上的。在妈网里,喜欢在爱心捐助版里上串下跳的妈妈,为了弃儿上下忙碌的妈妈,一心助人为乐的妈妈,她们何尝又不是走在修行之路,她们修的还是大慈大悲菩萨之道。
查看原文爱心版的修行更是考验一个人的慈悲、忍耐和智慧
呵呵,爱心版不妨增设挂单斑竹.......
让慈悲善心的人士多一个修行的场所
让社会多一分正面的力量
呵呵,爱心版不妨增设挂单斑竹.......
让慈悲善心的人士多一个修行的场所
让社会多一分正面的力量
2009/12/07回复

回家之后,老公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或许他真怕我离开家庭去出家。
将来的事,谁也预料不到,但在当前,自己确实没这想法。我对他说,我们好好过日子,明年把儿子接回身边来,已经分开五个月,甚是想念。
老公放轻松,于是他就说了一个“看见她就想扁她”的故事。
某人语无伦次的描述着这个“看到她就想扁她”的女人,用了N多句“看到她就想扁她”这样的词句。
他如此描述:那个女人,年轻得很,35岁,还本科毕业呢,两个小孩,迷上这个后(指佛法),就什么都不干了,六亲不认,谁说都不听,天天就打坐念佛。家里不管,小孩也不管,她父母都不认她了,当没生过。到了后来,买了木鱼,更加离谱。现在出家了。别人讲她劝她骂她,什么都听不进了,也没反应。像是着魔似的,整天见人就一句阿弥陀佛,让人“看到她就想扁她”......
后来没得办法,她一直坚持,只能让她出家,本来她老公不放手不肯签字(指签字离婚),后来有个据说是德高望重的老和尚下山劝,说什么与佛有缘,说什么宿世善根......满口的佛言佛语“看到他就想扁他”。本来几个家人商量着把那个老和尚捆起来暴打一顿,后来没有施行.......
现在她出家了,家里一点都不管,看见自己亲生父母也不叫,就一句“阿弥陀佛”。现在她在寺庙呆着,一个月有一千八百块钱,一分都不拿回家,每个月一发到钱就放生,买那些黄鳝泥鳅青蛙之类的放生,不停的折腾。但是对于家人完全不管不顾。“看到她就想扁她”......
上次放生还不小心摔断手臂了,家人关心她,她居然说什么?说这是前世做错事的报应,那种态度那种说话的语气,让人“看到她就想扁她”......
我一直在笑,笑得全身无力。
将来的事,谁也预料不到,但在当前,自己确实没这想法。我对他说,我们好好过日子,明年把儿子接回身边来,已经分开五个月,甚是想念。
老公放轻松,于是他就说了一个“看见她就想扁她”的故事。
某人语无伦次的描述着这个“看到她就想扁她”的女人,用了N多句“看到她就想扁她”这样的词句。
他如此描述:那个女人,年轻得很,35岁,还本科毕业呢,两个小孩,迷上这个后(指佛法),就什么都不干了,六亲不认,谁说都不听,天天就打坐念佛。家里不管,小孩也不管,她父母都不认她了,当没生过。到了后来,买了木鱼,更加离谱。现在出家了。别人讲她劝她骂她,什么都听不进了,也没反应。像是着魔似的,整天见人就一句阿弥陀佛,让人“看到她就想扁她”......
后来没得办法,她一直坚持,只能让她出家,本来她老公不放手不肯签字(指签字离婚),后来有个据说是德高望重的老和尚下山劝,说什么与佛有缘,说什么宿世善根......满口的佛言佛语“看到他就想扁他”。本来几个家人商量着把那个老和尚捆起来暴打一顿,后来没有施行.......
现在她出家了,家里一点都不管,看见自己亲生父母也不叫,就一句“阿弥陀佛”。现在她在寺庙呆着,一个月有一千八百块钱,一分都不拿回家,每个月一发到钱就放生,买那些黄鳝泥鳅青蛙之类的放生,不停的折腾。但是对于家人完全不管不顾。“看到她就想扁她”......
上次放生还不小心摔断手臂了,家人关心她,她居然说什么?说这是前世做错事的报应,那种态度那种说话的语气,让人“看到她就想扁她”......
我一直在笑,笑得全身无力。
2009/12/07回复

心稍微能沉淀后,平时没留神过,现在稍微留神一会就知道自己各种各样的毛病一大堆,多得不得了。然后反省、忏悔,但不一会儿,念头一来,心就又被拉走。浮躁得很。
最喜欢妄语,骗别人不说还骗自己,说话不算数,虚荣,死撑要面子,虽然不知面子是啥,乱七八糟的欲望太多,想得多做得少,眼高手低。
以前总说找不到安静的地方,现在总算明白,内心安静,哪里都静,内心不静,躲去深山老林照样鸡飞狗跳。
以前遇事,总爱埋怨别人,责怪别人,自己心情不好也怪别人。现在总算明白,关别人啥子事啊。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很多时候就是爱这么无聊的硬是要连接起来。拉不出屎怨地硬这句话简直就是经典写照。
欠别人的债务,总希望别人忘记,其实明明知道,忘不掉的是自己。一日不还清,不是别人不放过自己,而是自己不放过自己。累世经劫,总会有要还的时候。当然,答应别人的事,也就像欠了别人的债一样。
发现正视自己很重要。
逃避得了一时逃避不了一世。
最喜欢妄语,骗别人不说还骗自己,说话不算数,虚荣,死撑要面子,虽然不知面子是啥,乱七八糟的欲望太多,想得多做得少,眼高手低。
以前总说找不到安静的地方,现在总算明白,内心安静,哪里都静,内心不静,躲去深山老林照样鸡飞狗跳。
以前遇事,总爱埋怨别人,责怪别人,自己心情不好也怪别人。现在总算明白,关别人啥子事啊。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很多时候就是爱这么无聊的硬是要连接起来。拉不出屎怨地硬这句话简直就是经典写照。
欠别人的债务,总希望别人忘记,其实明明知道,忘不掉的是自己。一日不还清,不是别人不放过自己,而是自己不放过自己。累世经劫,总会有要还的时候。当然,答应别人的事,也就像欠了别人的债一样。
发现正视自己很重要。
逃避得了一时逃避不了一世。
2009/12/07回复

所有的一切,需向内求,积极自审,平等的对待每个感受,每一件事,这样才能止息痛苦。
心外去求,无论寄托在任何人和事身上,终将导致痛苦。
只有无常,没有恒常,因为“永远”是不存在的。
2009.12.07
心外去求,无论寄托在任何人和事身上,终将导致痛苦。
只有无常,没有恒常,因为“永远”是不存在的。
2009.12.07
2009/12/07回复

所有的一切,需向内求,积极自审,平等的对待每个感受,每一件事,这样才能止息痛苦。
心外去求,无论寄托在任何人和事身上,终将导致痛苦。
说得好,将希望付托于别人,只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心外去求,无论寄托在任何人和事身上,终将导致痛苦。

2009/12/07回复

给各位推荐一个我喜欢的漫画家----丰子恺,他的画不知别人怎么看,但每看一次都能触及我心灵深处,特别是<<护生画集>>,引人深思,当然他的杂文也不错,<<缘缘堂随笔>>建议有心人看看.还有一位是近代高僧----李叔同,传奇人生经历令人叹服,我等俗辈可能一生也到不了这个高度,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李叔同也是丰子恺的老师.丰子恺并未出家,最后成了在家居士,他对宗教有自己的理解.
当然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陶渊明老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多么优美的东方意境!
当然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陶渊明老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多么优美的东方意境!
2009/12/07回复

liyifan:
都这样出世的话,谁来创造价值?谁来养家活儿,谁在供养这些宗教人士?宗教真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获得心灵平静的一种自我催眠和排解,若要走到连生存能力都没有了,视家人的关爱为羁绊,冷漠待之;为解脱烦恼而寻求宗教解释,让别人主导你的人;生,我反而觉得这是极自私懦弱的行为,只顾自己的感受而不顾家人的感受。走火入魔和悟性上层次也就是只差一线。很多信佛的婆婆初一十五上香礼佛从不间断,在车上一个师傅对她说少拜神多读书才是正路。多读书多涉猎各方理论学说,兼容并蓄形成自己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体系,自然对不同事物有自己更高一个层次的观感,烦恼的事情自然就会少了。这个某种程度上和宗教的理论学说有共通之处。
查看原文
2009/12/0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