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唱好广州!【转给所有爱广州的人们】怀旧广州!【大量广州老照片&视频】

52397551谈天说地


原标题[转给MW热衷地域人士看]轉載香港《明周》的文章





唱好廣州 身份迷失 重尋源流

廣東人一向被北方人稱為「南蠻」,廣東人袁崇煥為明朝捍缳江山,崇禎皇帝稱他為「蠻子」,今天仍有不少人指 廣東為「文化沙漠」,有國內著名學者指「廣州文化不如北京、上海之大氣」,又指廣州存在「那種根深蒂固的狹隘的地域文化偏見」。實際上,人們(包括外省人 和廣東人自己)對廣東或者廣州的偏見,似乎才是真正根深蒂固的狹隘的地域文化偏見。

[ 本帖最后由 nicoleBB 于 2011-3-8 22:09 编辑 ]
2010/05/28
全部回帖
哈密瓜公主:
呵呵,买用3万几买左广园的来啦 当年是19848 已经有商品房可以自由买卖嘎啦
查看原文
这不欺负人嘛!
我想想我84年在哪呢?
中六外婆家拆迁,搬到了西关,开始我在西关的童年,周末到广卫路坐很久很久的22路到总站,路过华工的大操场,还有大片的农田,到茶山脚下外婆家的临时宿舍里家庭大聚会。
2011/03/07回复
nicoleBB:
这不欺负人嘛!我想想我84年在哪呢?中六外婆家拆迁,搬到了西关,开始我在西关的童年,周末到广卫路坐很久很久的22路到总站,路过华工的大操场,还有大片的农田,到茶山脚下外婆家的临时宿舍里家庭大聚会。
查看原文
田园风光很好哦,小时候一直在市区,觉得自己都没什么童真似的,搬到广园之后,天天在菜地里面耍2 ,整个人的性格都好像变了,可惜今天小瓜也没这样的机会了,不像从前4
2011/03/07回复
哈密瓜公主:
田园风光很好哦,小时候一直在市区,觉得自己都没什么童真似的,搬到广园之后,天天在菜地里面耍2 ,整个人的性格都好像变了,可惜今天小瓜也没这样的机会了,不像从前4
查看原文
以前广园的菜都是柯子岭的菜地里摘出来卖的,那叫一个新鲜啊!
2011/03/07回复
nicoleBB:
以前广园的菜都是柯子岭的菜地里摘出来卖的,那叫一个新鲜啊!
查看原文
9
我喜欢捞福寿螺,养起来,能生上百个小螺,有时候心理变态就去踩那些粉红色的卵
2011/03/07回复
哈密瓜公主:
9 我喜欢捞福寿螺,养起来,能生上百个小螺,有时候心理变态就去踩那些粉红色的卵
查看原文
我顶多去麓湖捞蝌蚪,养到出脚就放返返去......
2011/03/07回复
意外找到这张对比照,06年还在中六骑楼底下栖息的羊城美发,小时候第一个“男仔头”就是帮衬这里剪的,老式的理发椅上搭块木板,唰唰几下就把我的小孖辫剪去。。。。。。10年,已经变成了地产中介了。。。。。。

[ 本帖最后由 nicoleBB 于 2011-3-7 20:35 编辑 ]
2011/03/07回复
你还记得以前长堤上珠江边的塔影楼,是这般模样的?
2011/03/07回复
1978年的这条路,你认得吗?如果这时要把广州选为宜居城市,我想人人都举脚赞同了!
2011/03/07回复
现在认得这条路吗?30年的变化让人唏嘘

补这条路一张1988年的照片


[ 本帖最后由 nicoleBB 于 2011-3-8 22:13 编辑 ]
2011/03/07回复
读城记 广州

易中天

一 怪异的城市

  在中国,也许没有哪个城市,会更像广州这样让一个外地人感到怪异

  乘火车从北京南下,一路上你会经过许多大大小小城市:保定、石家庄、邯郸、郑州、武汉、长沙、衡阳等等。这些城市多半不会使你感到奇异陌生,因为它们实在是大同小异。除了口音不大相同,饮食略有差异外,街道、建筑、绿化、店面、商品、服务设施和新闻传媒,都差不太多。只要你不太坚持自己狭隘的地方文化习惯,那么,你其实是很容易和这些城市认同的。

  然而广州却不一样。
2011/03/07回复
改革开放以前,外地人第一次进广州,感觉往往都很强烈。第一是眼花缭乱,第二是晕头转向,第三是不得要领,第四是格格不入。你几乎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对于你来说完全陌生的城市。它的建筑是奇特的,树木是稀罕的,招牌是看不懂的,语言更是莫名其妙的。甚至连风,也和内地不一样:潮乎乎、湿漉漉、热烘烘,吹在身上,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如果你没有熟人带路,亲友接站,便很可能找不到你要去的地方。因为你既不大看得懂地图和站牌,又显然听不明白售票员呼报的站名。也许,你可以拦住一个匆匆行走的广州人问问路,但他多半会回答说“muji”,弄得你目瞪口呆,不明白广州人为什么要用“母鸡”来作回答。即便他为你作答,你也未必听得清楚,弄得明白。何况广州人的容貌是那样的独特,衣着是那样的怪异,行色又是那样匆匆,上前问路,会不会碰钉子你心里发怵。
2011/03/07回复
当然,最困难的还是语言。广州话虽然被称作“白话”,然而一点也不“白”,反倒可能是中国最难懂的几种方言之一(更难懂的是闽南话)。内地人称之为“鸟语”,并说广州的特点就是“鸟语花香”。语言的不通往往是外地人在广州最感隔膜之处。因为语言不但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而且是一个人获得安全感的重要前提。一个人,如果被一种完全陌生的语言所包围,他心里是不会自在的。幸亏只是“鸟语”如果是“狼嚎”,那还得
2011/03/07回复
广州话听不懂,广州字也看不懂(尽管据说那也是“汉字”)。你能认出诸如“呒”、“(口甘)”、“(口既)”,见过“(口者)”、“叻”、“(口岩)”之类的字就算你认识那些字,也不一定看得懂那些词。比方说,你知道“士多”、“架步”是什么意思你当然也许会懂得什么是“巴士”,什么是“的士”。但懂得“的士”,却不一定懂得“的士够格”(决非出租车很够规格的意思)。至于其他那些“士”,比如什么“多士”、“卡士”、“菲士”、“波士”、“甫士”、“贴士”、“晒士”①之类,恐怕也不一定懂。最让人莫名其妙的是“极骨”。前些年,广州满街都是“钅及骨立等可取”的招牌(现在不大能看见了),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广州满街都是骨科大夫,却又不明白疗伤正骨为什么会“立等可取”,而广州的骨伤又为什么那么多?其实所谓“钅及骨”,不过就是给裁好的衣料锁边,当然“立等可取”;而所谓“又靓又平”,则是“价廉物美”的意思。然而广州人偏偏不按国内通行的方式来说、来写,结果弄得外地人在广州便变成了“识字的文盲”。听不懂,也看不懂,“真系(是)蒙查查(稀里糊涂)啦”。
2011/03/07回复
  结果,一个外地人到了广州,往往会连饭都吃不上,因为你完全可能看不懂他们的菜谱:猪手堡、牛腩粉、云吞面、鱼生粥,这算是最大众化的了,而外地人便很可能不得要领。至于“蚝油”、“焗”、“(火屈)”之类,外地人更不知是怎么回事,因而常常会面对菜谱目瞪口呆,半天点不出一道菜来。有人曾在服务员的诱导下点了“牛奶”,结果端上来的却是自己不吃的“牛腩”,其哭笑不得可想而知,他哪里还再敢问津“獭尿虾”。

  更为狼狈的是,外地人到了广州,甚至可能连厕所也上不成。因为广州厕所上写的是“男界”、“女界”。所谓“男界”,是“男人的地界”呢,还是“禁止男人进入的界限”外地人不明所以,自然只能面面相觑,不敢擅入。

  于是,外地人就会纳闷:我还在中国

  当然是在中国,只不过有些特别罢
2011/03/07回复
的确,包括广州在内,远离中央政权的岭南,历来就是中原文化的“化外之地”。

  有句话说:“千里同风不同俗”,广东却是连“风”也不同的。大庚、骑田、萌诸、都庞、越城这“五岭”把北方吹来的风挡得严严实实,而南海的风又吹不过五岭。于是岭南岭北,便既不同风又不同俗,甚至可能不“同种”。岭南人颧骨高,嘴唇薄,身材瘦小,肤色较深,与北方人在体质上确有较明显的区别。再加上语言不通,衣食甚异,这就难怪北方人只要一踏上粤土,便会有身在异域的怪异之感
2011/03/07回复
于是,在中原文化被视为华夏正宗的时代,岭南文化当然也就会被视为“蛮族文化”,岭南人当然也就会被视为“蛮野之人”。直到现在,不少北方人还把广东人视为茹毛饮血的吃人生番,因为据说他们嗜食活老鼠和活猴子,自然离吃人也不太远。即便不吃人吧,至少吃长虫(蛇)、吃蛤蟆(青蛙)、吃蚂蚌(实为禾虫)、吃蟑螂(名曰龙虱,实为水蟑螂),吃猫吃狗吃果子狸吃穿山甲,吃各种北方人不吃的东西。这就不能不使北方人把广东人视为怪异而与之划清界限。据说,当年六祖慧能向五祖弘忍求法时,弘忍便曾因他是“岭南人”而不肯收留,说:“汝是岭南人,怎生作佛?”谁知慧能答道:“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一句话,说得湖北人(一说江西人)弘忍暗自心惊,另眼相看,不但收留了慧能,而且把衣钵也传给了他。

  慧能无疑是使北方人对岭南人刮目相看的第一人。他得到禅宗衣钵后,连夜逃出湖北,回到岭南,隐居十几年,后来才在广州法性寺(原制旨寺,今光化寺)脱颖而出,正式剃度受戒为僧,以后又到广东曹溪开山传教。不过,慧能开创的禅宗南宗虽然远播中土,风靡华夏,成为中国佛教第一大宗,也使“岭南人”大大地露了一回脸,但他传播的,却并不是“岭南文化”。佛教和禅宗的主张,是“众生平等,人人可以成佛”,怎么会有“地域文化”的特征?我甚至相信,慧能的弟子们到中原去传教时,说的一定不是“岭南话一。
2011/03/07回复
岭南文化的真正“北伐”,是在今天。

  北伐的先遣军虽然是T恤衫、牛仔裤、迷你裙以及唱碟、雪柜等新潮商品,但让文化人最感切肤之痛的还是那铺天盖地的粤语。今天,在中国一切追求“新潮”、“时髦”的地方,包括某些边远的城镇,饭店改“酒楼”(同时特别注明“广东名厨主理”),理发店改“发廊”(同时特别注明“特聘广州名美容师”)已成为一时之风尚。(图二十四)在那些大大小小的“酒楼”里,不管饭桌上摆的是不是“正宗粤菜”,人们都会生硬地扣指为谢,或大叫“买单”。“打的”早已是通用语言,“镭射”、“菲林”、“派对”、“柏拖”等粤语音译或广东土著名词也颇为流行。一些内地传媒也开始频繁使用“爆棚”、“抢眼”之类的字眼,并以不使用为落伍、为土气。至于“芝士圈”、“曲奇饼”之类大人们不知为何物的食品,更早已成为“中国小皇帝”们的爱物。

  一句话,过去的怪异,已变成今日之时髦。
2011/03/07回复
猜你喜欢

求介紹廣醫三院中醫科哪位醫生睇不孕醫術高明

香港東方日報今日港聞--穗婦直通車產女

生孩子那些事~廣藥附一醫院(原鐵路醫院)順産紀實,寶寶提前17天髮動,超詳細哦。

和家婆分開住,你會主動打電話給她嗎?

说说最近发生的几件小事(364楼转广州日报的几点建议:)

更新断夜奶经验---分享廣醫二院生仔經驗&凑仔经验

热点推荐

从120分到75分 孩子遇挫不想继续上学

盈香乐园一日游 娃把机动游戏刷了一遍

儿女不在身边 爸妈被江湖郎中骗买神药

永旺均一人气爆棚!10-30元买疯了!

到盈香玩机动啊

我的广州塔广场见闻

分享旅游#五台山

高州笔架山

铁定出游,已出去程票:广州--重庆,2026.1

广州塔下百事可乐快闪店

天河城全运会新展

打卡广州国际媒体港超巨型全运会吉祥物

有看番禺房子的么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