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stanlyqiu 的帖子
兴趣、父母、老师,谁才是神话的缔造者
孩子能不能开始学习乐器,具体判断标准有三点:
·手、手指、手臂的发育程度符合学习乐器的要求。
·孩子的注意力能保持15分钟以上(最少不能少于10分钟)。
·能遵从老师的指令,做相应动作。
以上所说的“不少于10分钟的注意力”是指孩子在学习、工作,甚至是自己不感兴趣的某件事上的注意力,绝非游戏时间。
高考如果是声乐的话现在准备也不迟 不过要先从视唱练耳跟乐理入手,当然也要找个比较好的声乐老师,文化课也不能掉,最后最好请安排一下时间去学习基本钢琴,加试可以加分
兴趣、父母、老师,谁才是神话的缔造者
其实,在学乐器的过程中,兴趣的流失几乎是必然的。每天练琴1小时和每天疯玩1小时,这两个选项摆在孩子面前,相信后者绝对是大多数孩子的选择。
如何保持孩子在学乐器过程中的兴趣,这本身就是学乐器的关键所在,这当中需要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一些“策略”。
案例:琴童小小(琴龄3年)
小小属于琴童中的第二类——中庸型,妈妈让我来学,好吧!学就是了。
因为本来就对学琴没有什么兴趣,对枯燥的练习就更没兴趣了。小小曾经问袁来爸爸一个问题:“你知道世界上最难听的曲子是什么吗?”
袁老师一脸茫然,小小认真地告知:“是练习曲!”
诚然,有的练习曲的确比较枯燥,但练习曲的存在就是为了让练习者通过系统的、针对某项技术的练习,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提高相应的手指技巧。就好像语文课里大量的阅读是为了扩大词汇语汇量,数学课里不断地演算为了掌握运算技巧和公式,英语课背单词默课文是为了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一样,练习曲就算让人觉得再枯燥,还是得练习。
那在日常的练习中如何调动琴童的兴趣呢?
袁老师想出了在教材上做调配,将简单、枯燥、易学和有难度的曲目综合搭配起来让孩子练习,甚至刻意找些孩子熟悉的儿童歌曲充入练习曲中。家长们会发现,对于自己熟悉的曲子,琴童们练起来会比较有积极性,进步也会比较快,对于生涩的练习曲往往掌握起来比较慢。将二者融合起来,既保证了技巧的练习,也保持了琴童的兴趣。
除了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做调整,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下面有几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琴童爸妈们不妨试一下。

学琴攻略第一期——要不要让孩子学乐器
Q1: 我该让孩子学乐器吗?
Q2: 我的孩子是学乐器的料吗?
Q3: 怎么用音乐点亮孩子的智慧?
学琴攻略第二期——被神化了的“兴趣”
Q1: 学乐器,兴趣重要吗?
Q2: 兴趣,父母,老师,谁才是神话缔造者
Q3: 几岁学乐器正当时
Q4: 玩玩”的态度要不得
学琴攻略第三期——钢琴,小提琴,其他乐器
Q1: 学钢琴,小提琴的7大误区
Q2: 小心对待孩子的选择——钢琴pk小提琴
Q3: 买琴,给父母支招
Q4: 别“吊死”在钢琴这棵树上
Q5: 电子琴转钢琴=走弯路
学琴攻略第四期——给孩子选个好老师
1.学琴市场上的N类老师
2.大课、小课,孩子该选哪一课
3.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老师
4.如何找到好老师
学琴攻略第五期——父母,你们准备好了吗
1.准备好!孩子一定会反抗
2.琴童心理分分类
3.应对孩子反抗的实用战术
4.父母,请不要这样做……
学琴攻略第六期——陪练的力量
1.陪练,陪的是什么?
2.如何陪孩子走过"沟沟坎坎"
3.是时候请个专业陪练了
注:本文摘取自作者袁泉/于佳夫妇(袁来爸爸妈妈)的《孩子学琴的那些事儿》,大家如有兴趣,可以购买原版书,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