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回归的兴趣本身,兴趣必定是一条曲线,不可能是平直的直线,也不会是斜向上的直线或向下的直线。任何一种都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明白,孩子现在有兴趣,也许到某一个时刻会下降,比如遇到难点,遇到需要反复练的片段。另外,孩子现在没有兴趣,不代表将来一定一直都不会有兴趣。比如到某一个时刻,当钢琴的音乐给他带来满足感或者情感共鸣感又或者很实惠的好处等等。
还有,表现音乐一定是孩子比较喜欢的,但是没有技术支撑,只能是一时表面繁华。苦练技术一定是孩子觉得不感兴趣,枯燥的,但是要让他明白练基础是为了更好的表现音乐。两者似乎毛段实则统一,整一个的学习是相互依存相互转换,你中有我的。而何时转换,两者的比例在何时调配,这就是教师的个人经验与逻辑判断。因此,作为教师是实现两者的关键者,而作为家长,应该,搞清楚,孩子现在有或没有兴趣是因为他走到了什么阶段。更可以和老师沟通。而不是简单进行判断。
从上海牛牛老师六一的公开课想到关于学钢琴的兴趣
1271371家有小学生
当学琴的孩子通过学琴获得某种荣耀,满足或者是内心情感的交流,这时孩子对钢琴的兴趣可能会慢慢增长。上周,
在上海有个牛牛老师的公开课。参加的都是水平较专业的年轻人和业余的钢琴演奏爱好者,年轻人通过这种开放的平台,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从弹琴,音乐到政治,哲学,人生和人类美好的钢琴爱情。非常正能量。这些年轻人内心都有着真正的审美情结。到这个时刻,钢琴对于他们不仅仅是兴趣了,而是一个更深刻的理解,面对这个世界的工具,和平台。但是无一人不承认感谢小时的坚持和家长的付出。
当然楼主不是要说非得学钢琴才能获得这种能量。但是对于一个孩子,要对钢琴所弹奏所代表的古典音乐以及背后需要的技巧知识具有长期性,坚持性的兴趣,这个任务太大,超出是孩子单独所能承受的能力。学琴儿童的家长是应该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如果家长没有这个时间和能力,也别光把这个帽子扣在孩子自己的头上。因为这个东西确实不是好理解的。因此还有个好办法,就是家长紧跟老师的步伐,每堂课都去听。这样,你可以参与孩子的辅导中。
在每年广州,上海的大师班,我们都会看到出色的琴童后面有个同样兴致盎然拿着笔记本或者摄像机的家长。
记得其中有个孩子要跟随她的老师出国做音乐交流访问旅游,她的爸爸为这个孩子写了封信,信中说道,孩子,到了国外,不要看那些表面光鲜的东西。在哪里哪里,是谁做了某首曲子,哪里哪里,是某个乐曲的首演,你去感受这些立式,你还应该去看画展等等之类的心灵指引。
诚然,一般的家长不可能做到这一些。但是关心你的孩子的演奏,去聆听。不仅仅是付学费。大家都在谈论兴趣,但是否想到兴趣其实和每个家长本身也有着联系呢。
2013/06/06
全部回帖

飞乐无限:
另外,回归的兴趣本身,兴趣必定是一条曲线,不可能是平直的直线,也不会是斜向上的直线或向下的直线。任何一种都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明白,孩子现在有兴趣,也许到某一个时刻会下降,比如遇到难点,遇到需要反复练的片段。另外,孩子现在没有兴趣,不代表将来一定一直都不会有兴趣。比如到某一个时刻,当钢琴的音乐给他带来满足感或者情感共鸣感又或者很实惠的好处等等。还有,表现音乐一定是孩子比较喜欢的,但是没有技术支撑,只能是一时表面繁华。苦练技术一定是孩子觉得不感兴趣,枯燥的,但是要让他明白练基础是为了更好的表现音乐。两者似乎毛段实则统一,整一个的学习是相互依存相互转换,你中有我的。而何时转换,两者的比例在何时调配,这就是教师的个人经验与逻辑判断。因此,作为教师是实现两者的关键者,而作为家长,应该,搞清楚,孩子现在有或没有兴趣是因为他走到了什么阶段。更可以和老师沟通。而不是简单进行判断。
查看原文说得很好,请问下在是老师,还是家长呀,
2013/06/07回复

很有道理,我就是楼主说的那种与孩子一起上课,记录,陪练,虽然我对钢琴一窍不通,但还是逼得自己和孩子一起学习.目前,从老师的反映来看,觉得孩子是同龄小朋友里面弹得比较好的.呵呵.
2013/06/07回复
楼主说得有道理。
2013/06/07回复

家里10几年前就已经买了钢琴,我自己也会弹,儿子现在5岁,他对音乐很有兴趣,一首歌听两遍就能完整唱下来,拍子还抓得很准,可是他就是没办法坐下来上完一节钢琴课,坐5分钟就跑到外头去再也不肯上了,很想知道有什么具体的办法去引导他
该回复来自[广州妈妈iPhone客户端]
该回复来自[广州妈妈iPhone客户端]
2013/06/0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