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反思女儿学棋路_连载(转)

332734家有小学生

这篇成长的足迹,我觉得很值得我们学习。经过和原作者的沟通,她同意我转载,方便分享。征文比赛的三等奖

反思女儿学棋路http://www.weiqibar.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104

可可升2段,实至名归

       可可在刚刚结束的岭南耀国杯的一段组比赛中,获得了预期中的五胜,实至名归地升上2段。从两年前的岭南耀国杯,非常疲软地升到1段,到现在即便参加2段组也不是弱手的实至名归,整整花了一年半的时。回顾起来,所耗的时间和金钱,与其他棋友相比,算是比较小的。

       可可在一年半前的岭南耀国杯中所得的1段,是非常缺乏含金量的。 在一个六十人的分组中,水平从冲段的,到刚刚知道围棋是黑白的,参差不齐;年龄也限制在一二年级的幼童。升段的名额却是前两名。实际上就是将1-10级混编后,5%升段。这恐怕是有史以来含金量最低的1段。甚至于这个程度,可可也只是得了第3名,却宝贝似地自已捧着那个第3名的滥杯走回家,可可却算是“骗”了一个一段证书回来。

所以可可一段证书的含金量之低,我是心知肚明,只是不愿打击女儿的积极性。随后是试验性地,继续到东湖参加冲段赛,(因为心知可可不具一段实力,到一段组里只是挨打),可可八轮只是得到四胜,而且不是高含金量的四胜,负盘的含金量也不高。从定段组要冲段,正常情况下需要有六胜,极少数情况下,高含金量的五胜也可以定段。含金量的高低,取决于前三轮的胜负。前三轮(特别是首轮)胜,则后面的负盘含金量也高,名次就会靠前(即小分较高),反之前面如果负,则后面胜盘的含金量就低,意味着前面输给了弱手,就算五胜也上不了段。

所以可可今天得到的七轮五胜,与去年东湖定段组时试刀的八轮四胜之间,表面上“差一级,也差一胜”,实际上含金量的高低迥异。以1段升2段的七轮五胜而言,五胜的含金量高低,也是强弱之间的分界线。可可在已经拿到一段证书后,再到东湖冲段组试剑,实际只得到含金量不高的四胜,可见她的差距有多大。即便是要得到正常冲段(即1段)的水平,可可还需要先达到高含金量的五胜的水平,然后者一段,然后在一段组里再达到高含金量的五胜,然后才能真正上2段。所以当可可一年前冬天,第一次参加岭南的1段赛时,我们甚至预备她全负而归。

谁想到第一轮刚过,可可笑盈盈地跑出来,“我赢佐咯,不用数棋啊(赢得太多了)”,那样子让人想起了《范进中举》:“噫,我中啦!”;令人诧异!可可第一位手谈中的负方,是一位“胡氏”的小朋友。今天回顾起来,可可此胜就更令人诧异,因为在刚刚结束的比赛中,胡小朋友列1段组的后卫,一场未胜,全部送分。换言之,可可在最需要信心鼓励的时侯,得到了1段组中一年多来最弱的小朋友的帮助,可谓雪中送炭。

信心看来是老天爷送的,那一次可可得到了三胜,女儿两个一下子以为自已真的有了一段的实力。平心而论,在升1段后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可可的棋力是长的,可以从几次市级小学生比赛和百强赛的成绩中看出来,但差距其实太大。因此当随之以来的两三次升段赛,可可都输得一塌糊涂,最惨的一次,可可七战只得一胜。水平相近的对抗比赛能力,明显偏弱。到此时,女儿的信心都开始出现了动摇,特别是当升段已经1年多以后,本以为再脆弱的基础也应该已经补齐的时侯,输棋的劲头仍然一点不减,甚至给人以退步的感觉。(其实不是,另解)。

稍作回顾,可知可可此次的五胜,所负者唯冠军,另一盘输半目,所胜者几乎全部是强手。2段实力实至名归,与升1段时迥然不同。

2014/03/26
全部回帖

可可在段位赛中曾输得一塌糊涂的几个原因

可可在升段后的第二个半年,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低谷,表面上看,段位赛的成绩,甚至退步了。实际上是面临着比赛环境的转变,自已棋风的转变,自已实力也的确不济的三重压力。实力不济是不言而喻的,毕竟那个1段不是很硬朗打回来的一段,比赛环境的转变,则是从玩乐型的比赛,转向水平均衡的,带竞技性质的比赛时,比赛习惯的不适应,成绩自然相应下滑。

可可从小参加的比赛,包括升段成功的“岭南杯”,所有出成绩的时侯,都是在参差不齐的对手环境中取得。大致上,如果要打七轮,至少有两三轮是不用担心的廉价胜利,又有两三轮是不必指望的必然失败,关键的场次只有一两场。赢了这一两场,名次就上去了,输了就下来了。碰到这种情况,可可的发挥也会比较正常。结果就经常出现“最后一个获奖”的惊喜。近来好了一点,进化到了第六名获奖。

反之,甚至在六级和四级的比赛(如果连续4-6场以上是水平接近和相当的比赛),她在心理上自已就撑不住了,后面的场次会哗啦地输下来。甚至到了六级(四级?)的比赛时,就已经重演了“最后一名获奖(升级)”,原因已经不是实力问题,比赛心理本身就是问题。这种情况在黄闻睿,以及如王彦雅的身上也有表现。可能也是吸引爱好时的比赛,与定段升段赛最大的区别。如果不适应新的比赛环境,很难通过定段赛。缺点不仅仅是比赛时水平不稳定,还在于习惯于廉价的胜利和无望的失败,小朋友就缺乏平时做题和训练的积极性。

对比一下段位赛(包括定段赛)与级位水平的比赛,除了比赛的对手环境“均衡”程度不同以外,还可以发现,业余段位选手的棋,开始出现了专业的含量。大致上就是一般都会有几手自已擅长的定式、手筋,以及习惯棋型中的死活,简单说就是有几手拿手的招式;尽管除此以外,几乎就是凭感觉的随手棋。级位棋手全盘就是随手棋,难得看到比较工整的定式和手筋,而无论级位棋手下棋下得有多勤奋,定式和手筋这些基本功,很难凭天赋自已掌握。当这些勤奋的棋手碰上人家练定的招式时,是非常吃亏的,渐渐地自已信心就不足了。

但是已经习惯于“廉价的胜利+无望的失败”,级位上来的棋手,精神和注意力都集中到“拼刺刀”的一两盘上。他们不感到平时的做题摆定式之类的训练,对于增加廉价的胜利,能有什么帮助,也没有感受到,能够免于高手泰山压顶般的实力,因此他们平时就不愿意付出代价。所以这些棋手一到达定段和升段的比赛,就会因为比赛环境的落差,输得稀里花拉的。可可实际上是在一段组里,重新开始了定段和升段的历程,当然就要经历一段输得稀里花拉的过程,直到她发现,自已钻研定式和手筋,真的能在比赛发挥作用后,情况就好转了。

不过,可可在一段组中,一度输得稀里花拉的,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棋风转变过程中,有些短边,相对她的新棋风(比较搏杀型),开始显得很致命。这种短边在稳打稳打的棋局中,暴露得不明显,但是在搏杀型的战略中,就非常需要弥补。

2014/03/26回复

可可棋风转变的得与失


       可可在一段组中看似停滞的最后一个原因,可能是她的围棋老师也不是很理解,实际上是可可棋风转变过程中的困惑,而棋风的转变,则是围棋老师的引导。对于老师来说,当然只是把自已认为最好的那种战术和技巧教给自已中意的学生,而不存在转变不转变的问题。但是对于可可来说,就是从较保守的防守型棋风,转向凶悍得多的攻击型的棋风。长远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有可能为可可在两三年内升到五段,打好基础。毕竟必须善于攻击对方的弱子,才能有效地完成自已的防守,才有可能在段位以上水平的对局中,围到自已的大空。

但是棋风的转变,也意味着适用的手筋,定式应用上的转变。这种变化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高段棋手来说,可能只是棋风大开大阖时的临场选择,但是对于习惯于防守的低段新手来说,短时间内要具备高段棋手成熟的手筋和对局经验,真是谈何容易;更何况低段棋手在手筋定式等 基本功力上,常常是一遍空白。结果就是,他们只是主观上希望吃人家的大龙,客观上并不具备吃同级对手的大龙的实力,在比赛中表现出来,就是自已的棋攻击性虽然强,但在攻击的过程中,很容易崩。反之,当面对高段棋手,自已处理守势时,反而经常能赢。

这恐怕就是可可在升段比赛中,成绩一向不佳,但是在市级学生比赛中,总是有惊喜得多的成绩的原因。根本原因就在于,市级比赛更高规格,但实际参赛选手,实力参差,依然是那种(几盘廉价的胜利+几盘无望的必败),打两三场硬仗后决定名次的比赛。此时可可相对低位的段位,面对稍高位的对手的攻击,以防守的姿态应之,防守反击,反而是可可从小就最擅长的战术。只要人家还当她是弱手,她的胜面就总是比预想的更高。此时关键场次的胜利,份量非同小可,因此可可也就有了“最后两三名领奖”的获奖经历。

这是一对很矛盾的症结。如果可可不是擅长下位的防守的话,她不会从幼儿院的比赛开始,就一直带来“最后一两名获奖”的惊喜,也不会想到最后冲段,当然也不会遇到一段赛中的一连串惨败。实际上,可可防守型的棋风,就是在我教她下棋时,因为让子棋后的攻击和防守,练习出来的。但如果棋风不转变,世界上大概也没有只会防守的高段棋手。这种攻击棋风的转变,也只能在外面的比赛才能得到。到今天为止,可可的攻击,仍然不对我构成威胁,与我对局,可可也不会采取攻击的战术。所以棋风转变的路,可可是一定要自已走下去的。

这个转变的过程是难免的,一连串的惨败也是痛苦的。类似的转变的痛苦,也出现在表弟黄闻睿的身上。只不过黄闻睿没有岭南杯迅速上一段的好机会,在冲段赛上就已经惨败连连;同时黄闻睿并没有可可幼年时的棋的防守经历。可可这次实至名归地升上2段,说明她已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自已弱点。曾老师教导下的战术,开始发挥出有效的攻击力;同时也为可可进一步向高段位攀升,打开了向上空间。如果不是由于这一连串棋风转变的惨败,可可或者可以终归挨上2段,但极难再往上走到3段,4段。所以说,可可确实是似有神助。

2014/03/26回复
幼儿围棋教育中的应试误区

“ 职业棋手整盘,只有几处俗手(败着);业余棋手整盘只有几处正着(不是俗手),定段前的级位棋手,整盘都是随手棋”。我简单地向可可解释了,几个级别棋手的行棋特点。逻辑上也意味着,已经广为人知的结论:“职业棋手之间的胜负,取决于谁犯的错误少;业余棋手之间的胜负,取决于谁的妙手多,初学者之间的胜负,取决于谁的棋感更好一点”。所谓“初手者的棋感”,意味着他们下的是随手棋。

这两段话也意味着,职业棋手必须具备自已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任何老师不可能代替职业棋手,做到“只有几次败着”。业余棋手需要有自已学习的能力,学生自已不愿意花功夫学手筋,练死活,摆定式,试布局,棋盘上千变万化,任何老师都不可能让学生自已记住特定的走法。相比之下,级位水平的棋手,启蒙上要容易得多,老师甚至只需要让学生彼此之间多点对局,偶而指点几招手筋或定式秘着即可。

由此可以解读,为什么很多年幼时轻易冲段的棋手,在稍年长时成绩就停滞不前,而无论家长们是如何重视,如何强化投资,收效总是极微。勉强挨到高年级,学习的兴趣开始出现时,又迫于其他功课的紧迫,和围棋毕竟是边缘性的教育,最终被迫放弃。幼年启蒙时的多下棋,或者请来启蒙名师(多半是拔苗助长),似乎出了点成绩,也很容易让骄傲的父母,误以为自已的孩子是神童,误以为加强投资,即有正比的收益。实际情况殊非如此。因为“自已的学习能力”毕竟是需要与年龄和周边教育相匹配。绝招可以填鸭,学习能力却只能慢慢培养。

结果就是,过早的投入,只不过是在孩子还未具备学习能力以前,就通过“名师指导的某种秘技”,强行拔高到本应通过自已学习,弥补短板后的业余段位的水平。但孩子并不是真的具备段位级别的基本功和学习能力,只不过是博闻强记了几许绝招而已。老师之间的比试,成为谁知道谁的几招的比试,孩子实际上成为应试教育中的棋子。应试教育可以得到某种好成绩,但没听说过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科学家。

可可围棋入门是与爸爸下棋培养出来的“防守特长的随手棋”。 这一阶段的效果,可以从可可一系列从市级幼儿院到中小学生比赛的成绩看出来,至少没有表现出与科班培养的棋手的明显的差距。但是客观上,可可如果自已未能具备学习能力,就总是不以从“被对方几招妙手”的挨打之中,慢慢地学到应对的办法。当可可自已没有察觉这个问题,只是追逐于比赛领奖的快乐,却不愿意做题打谱,甚至不愿意复盘,老师教的招式也是十忘八九,则无论老师的水平有多高,都不可能对可可的成绩有明显的帮助。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很多幼年棋手身上。

反之,当可可自已开始意识到做题和打谱,自已开始总结经验(具备学习能力)时,老师的教导自然是事半功倍,顺水推舟;甚至于棋盘上失败的经验,也是更好的学习途径。以往不太了解手筋、死活、定式、官子等等弱项,自然一一得到弥补。弱边得到了补齐,棋风转变时,本来是四处漏风自已崩的棋,就转而变成(对1,2段同级棋手而言)构成窒息的压力。到了这个地步上,可可升2段,自然是水到渠成。由于可可平时花的精力和时间并不多,因此这种学习可以持之以恒,细水长流,甚至坚持到高考的问题也不大。可可围棋的上升空间,估计还不小。
2014/03/26回复
幼儿围棋的目的是什么?孩子真的喜欢围棋吗?

幼儿围棋教育中的应试误区或者说“投入产出不对称的滞胀困境”,恐怕是每一个棋童家长,迟早会碰上的难解“棋局”。它实际上是围棋这个项目,在家庭教育甚至职业规划中的“项目投资和风险回报”的问题。问题是客观的,因为与成本有关,不是咬紧牙关就是解决方案。成本还不是钱的问题,还有全家人的时间,以及是否有更好选择的问题。无论是选择坚持,甚至加大投入,都需要知道为什么,并且要找到投资回报对称有效果的突破口。就算选择放弃,自已也是明明白白地,知道为什么要放弃。至少不要在孩子成长的关键历程上,留下“失败”的心里阴影。人生任何奋斗,受制于客观条件,总不可能事事顺心吧?退出不利的竞争,也是生活艺术。

因此必须回到根本的层次:作为一个家庭教育的投资方向,选择围棋的目的是什么?“喜欢”可能是最直接的答案。不错,我个人就喜欢围棋。但是我也相信,绝大部分家长,替孩子选择围棋的原因,不是因为“喜欢”;理由就是,绝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短线的比赛成绩,或者诸如升段等虚名,有点过分热衷。即便开始的时侯,可能不无喜欢的因素,但是打到最后,通常已经有点是“面子上挂不住”“争口气”的想法?所以说,“喜欢”可以作为一个终极的理由,但也等于没有理由。必须从对孩子教育的效益上去衡量,除非是孩子自已喜欢,那才是真的喜欢。

如果真的是孩子自已喜欢,那么家长大可以一百个放心。因为孩子自已会去学习,自已去比赛,家长只要放宽心情,“舍休陪孩子,多少花点钱”就是了。如果一家人是这样的心态,那么围棋比赛的日子,就跟亲子活动差不多;孩子万一能领奖,就跟家庭来了个意外惊喜的小节日差不多。我们一家人,自问大概算得上体会了这种围棋的快乐,尽管可可本人,更大程度上,仍然只是喜欢领奖,仍未真的算得上是“喜欢围棋”。而至少在比赛场上碰到的大部分棋友家长而言,我感到前一段结论是成立的:绝大部分家长和他们的孩子,都不是真的喜欢围棋。

孩子自已如果真的喜欢围棋,就会自觉地在堂上认真听课,回家也能自觉做提,打谱,练棋;下糟了棋,也会注意自已是那里糟了,回家问家长,问老师,查书本,复盘摆变化,等等,直到找到答案,——那怕只是自以为是的,并非标准的答案。但是答案就是答案,就算错了,不是最优的,也可以在下一次发现错误后,再改回来。所以孩子如果真的喜欢围棋,一定会具备自已的学习能力,家长投资老师的课堂,也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孩子在家里,缺乏自已碰围棋的自觉性的吗,他一定喜欢的是别的什么。比方说,比赛,领奖,逗父母高兴,之类。

换言之,如果孩子真的喜欢围棋的话,不存在“投资不对称的滞胀”现象,反之就必定是sth wrong,somewhere wrong。以我本人两年来的观察,大部分情况下,是孩子已经产生了对围棋的抗拒心理,在家中的功课,实际上是怠工;但是家长误以为是投资不够,不断地请名师指导,反而形成了恶性循环。本来需要孩子培养起自已的学习能力,结果却变成了让名师指导的填鸭,取代了孩子自已的能力。

这样的结果,少数可能在终归(通常是偶然)达成了某次比赛的突破后,看看能不能借此调整孩子和全家人的兴趣和心态。但大部分情况下,将是孩子和家长筋疲力尽后,最终放弃围棋,反而给孩子留下了挫折的心理。对学习能力没有正面帮助的投入,反而会对孩子的其他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如此比较消极的后果,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在开始时,将孩子感受的负担,引导孩子回到兴趣,喜欢的轨道上。用常说的话就是,“要我学,永远比不上我要学”。仍然强调先前的逻辑前提:如果孩子自已真的喜欢围棋的话,自觉做题做功课下棋的话,滞胀几乎不会出现。除非孩子的智力真的有问题,但是就下棋的棋童而言,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2014/03/26回复
喜欢”不是投资幼儿围棋的理由                                                                                                                                             
对于成人家长来说,“喜欢围棋”可以成为一个理由,但不能成为投资幼儿围棋的理由。原因其一是幼儿的兴趣是家长培养的,其二是家长可以启蒙幼儿的围棋兴趣,但不能强迫幼儿“爱好围棋”。幼儿迟早会出现对围棋的抗拒心理,是否会再次克服心理厌倦期,重新(也是真正)喜欢上围棋,已经是下回分解的未来。当彼时,除了诱导兴趣,甄别幼儿是否真的有兴趣以外,另无他法。因此在低潮期,如果硬性增加时间和金钱的投入,恐怕就会出现前述的滞胀效果。

家长抱着增加投入,克服眼前障碍的死顶。孩子就可能为了讨讨家长的开心,勉强上课,做题,比赛,但事实上已经成为生活的负担。实际上是一家人都在浪费时间和金钱。简单说,全家都给套住了。孩子年幼,不会分析也不会诉说,但是家长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类似的心理厌倦,也会出现在正式教育的科目。家长不能在围棋项目上妥善处理类似的厌倦,在正式教育的科目上,估计也处理不来。

正式科目不可能放弃,家长如果说服不来,奖励不来,通常只能诉诸于骂甚至打的强制手段。但是围棋之类是业余爱好,断没有棍棒下面去做题下棋的道理。所以本人只好反复地跟可可说明,围棋的确是可以放弃的;如果她现在不珍惜,到时也不得不放弃。问题是,可可自已如果不能认真学习的话,是否真的打算放弃?恐怕这也是可可没有想清楚的,她也不可能自已想清楚。这就是家长需要对孩子的诱导。

可可实际上是喜欢赢棋,喜欢获奖。可可学围棋,是妈妈听说学围棋长智力,硬塞进少年宫。既然已经开始上课了,我就抽点时间给可可启蒙一下。既然是启蒙,当然就要学会输棋,所以我跟可可下,永远是赢二输一;输得多了,可可就厌倦了,如果赢得多了,赢得猛了,可可也不想玩了。真正的兴趣,恐怕还是爸爸给带动的,只不过兴趣是跟着赢棋来。无意中在市幼儿院比赛中,拿了倒数最后一名上台领奖,可可就开始喜欢上领奖了。只不过,廉价的胜利到此为止,以后领奖越来越难,对“兴趣”的考验自然越来越严酷。

可可智力真的给启蒙开以后,以前那一套就不顶用了。可可渐渐知道,爸爸是让她的,她就开始追求真的打败爸爸。这条有点难。爸爸虽然三十年没下棋,但毕竟仍然是三十年前的业余二段。老枪虽然锈迹斑斑,但跟着女儿的进度,还是慢慢恢复着棋力。难也难在,我多少有点担心,如果女儿一直赢不下来,就真的不想再玩了。但如果赢下爸爸来,可能达到目的,就不想再玩了。

既然可可也开始长大了,我只好反复地,试图跟可可说明道理:
1)是不是真的喜欢围棋?如果真的喜欢,麻烦认真上课,做功课,下棋;
2)是不是真的喜欢重新站上台领奖?如果真的喜欢,请真的喜欢上围棋,认真上课,做功课,下棋;
3)如果不是真的喜欢,那么喜欢什么?所有其他功课,都会有围棋同样的障碍,到时是不是也会不喜欢?

最后的结论是最重要的:如果可可不能妥善处理围棋的学习问题,同样的难题,会更困难地,在日后的功课中出现。真正的目的,已经比围棋本身的取舍要重要得多,更不要说获奖不获奖。那就是如何“看待学习,如何克服心理厌倦的任性,如何开始学习人生中的取舍”的问题了
2014/03/26回复
为保持连载阅读的连续性,我霸位先。
2014/03/26回复
为保持连载阅读的连续性,我霸位先。
2014/03/26回复
为保持连载阅读的连续性,我霸位先。
2014/03/26回复
为保持连载阅读的连续性,我霸位先。
2014/03/26回复
为保持连载阅读的连续性,我霸位先。
2014/03/26回复
为保持连载阅读的连续性,我霸位先。
2014/03/26回复
为保持连载阅读的连续性,我霸位先。
2014/03/26回复
为保持连载阅读的连续性,我霸位先。
2014/03/26回复
为保持连载阅读的连续性,我霸位先。
2014/03/26回复
为保持连载阅读的连续性,我霸位先。
2014/03/26回复
刚连载到第2篇

如果大家觉得 没有必要连载了,我就不跟帖子了。
2014/03/27回复
福妞福妞18楼
继续!支持!我家妞妞也学很久了,冲一段也不是一次了,总是冲不上去。老师都说她明明有一段的实力,但每次比赛都是差那么一点点!就这么一点点,真是让人欲哭无泪!
2014/03/27回复
家有棋童:
这篇成长的足迹,我觉得很值得我们学习。经过和原作者的沟通,她同意我转载,方便分享。征文比赛的三等奖反思女儿学棋路http://www.weiqibar.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104可可升2段,实至名归        可可在刚刚结束的岭南耀国杯的一段组比赛中,获得了预期中的五胜,实至名归地升上2段。从两年前的岭南耀国杯,非常疲软地升到1段,到现在即便参加2段组也不是弱手的实至名归,整整花了一年半的时。回顾起来,所耗的时间和金钱,与其他棋友相比,算是比较小的。       可可在一年半前的岭南耀国杯中所得的1段,是非常缺乏含金量的。 在一个六十人的分组中,水平从冲段的,到刚刚知道围棋是黑白的,参差不齐;年龄也限制在一二年级的幼童。升段的名额却是前两名。实际上就是将1-10级混编后,5%升段。这恐怕是有史以来含金量最低的1段。甚至于这个程度,可可也只是得了第3名,却宝贝似地自已捧着那个第3名的滥杯走回家,可可却算是“骗”了一个一段证书回来。所以可可一段证书的含金量之低,我是心知肚明,只是不愿打击女儿的积极性。随后是试验性地,继续到东湖参加冲段赛,(因为心知可可不具一段实力,到一段组里只是挨打),可可八轮只是得到四胜,而且不是高含金量的四胜,负盘的含金量也不高。从定段组要冲段,正常情况下需要有六胜,极少数情况下,高含金量的五胜也可以定段。含金量的高低,取决于前三轮的胜负。前三轮(特别是首轮)胜,则后面的负盘含金量也高,名次就会靠前(即小分较高),反之前面如果负,则后面胜盘的含金量就低,意味着前面输给了弱手,就算五胜也上不了段。所以可可今天得到的七轮五胜,与去年东湖定段组时试刀的八轮四胜之间,表面上“差一级,也差一胜”,实际上含金量的高低迥异。以1段升2段的七轮五胜而言,五胜的含金量高低,也是强弱之间的分界线。可可在已经拿到一段证书后,再到东湖冲段组试剑,实际只得到含金量不高的四胜,可见她的差距有多大。即便是要得到正常冲段(即1段)的水平,可可还需要先达到高含金量的五胜的水平,然后者一段,然后在一段组里再达到高含金量的五胜,然后才能真正上2段。所以当可可一年前冬天,第一次参加岭南的1段赛时,我们甚至预备她全负而归。谁想到第一轮刚过,可可笑盈盈地跑出来,“我赢佐咯,不用数棋啊(赢得太多了)”,那样子让人想起了《范进中举》:“噫,我中啦!”;令人诧异!可可第一位手谈中的负方,是一位“胡氏”的小朋友。今天回顾起来,可可此胜就更令人诧异,因为在刚刚结束的比赛中,胡小朋友列1段组的后卫,一场未胜,全部送分。换言之,可可在最需要信心鼓励的时侯,得到了1段组中一年多来最弱的小朋友的帮助,可谓雪中送炭。信心看来是老天爷送的,那一次可可得到了三胜,女儿两个一下子以为自已真的有了一段的实力。平心而论,在升1段后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可可的棋力是长的,可以从几次市级小学生比赛和百强赛的成绩中看出来,但差距其实太大。因此当随之以来的两三次升段赛,可可都输得一塌糊涂,最惨的一次,可可七战只得一胜。水平相近的对抗比赛能力,明显偏弱。到此时,女儿的信心都开始出现了动摇,特别是当升段已经1年多以后,本以为再脆弱的基础也应该已经补齐的时侯,输棋的劲头仍然一点不减,甚至给人以退步的感觉。(其实不是,另解)。稍作回顾,可知可可此次的五胜,所负者唯冠军,另一盘输半目,所胜者几乎全部是强手。2段实力实至名归,与升1段时迥然不同。
查看原文
继续转发,我家小儿也是刚学围棋,希望能获启迪,谢谢!
2014/04/02回复
猜你喜欢

聚焦神学院小升初

终于我也沦落成为了拖奶粉的人

“中艺星光杯"这个比赛的金奖含金量有多少?

像樊胜美爸妈那样的父母,还有孝顺的必要么?

吃过澳洲爱他美2段和3段的麻麻有区别吗?

求助万能妈网。母乳喂养转奶粉喂养问题?1段or2段

热点推荐

能摸贵价龟领白化龟!这个乌龟展太懂娃了

陪娃做幼儿园作业快疯了 差点直接上手帮做

不用跑腿无需等药 广中医就医体验太圈粉

打赏竟然变成了投诉 被顺丰客服气到了

《隈研吾同款》東京国立競技场与広船船台芸

2025妈网装修交流群 省钱不踩坑

今天去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体育馆看比赛

停课说来就来

漫步北京路,总有新发现

广中医取药记:暖心医嘱与高效送药

AI成图技术真神奇

增城区都停课了??

分享生活#一场无声的时间流失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