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孩子走(二)
看过申爸说服大申听音乐会的故事,亢龙有悔评价道:“要不是你们有一个长期的习惯活动,这个转折点还不容易发现呢吧?我就总纳闷孩子是什么时候变了的呢?等明白过来已经走过去得太远了!”
亢龙有悔的意思是,因为大申有一个习惯性的活动,在这个单调背景上,大申忽然不去听音乐会了,显得很突兀。这才引起申爸的注意,才设计那些事情,来试验。
其实呢,真不是这样的。
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想看的东西。
真实的情况是:申爸老早就知道,在大申这个年龄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也知道这些“特殊的事情”背后的普遍性原理是什么,可就是猜不出具体会是什么样的事情。所以,申爸一直预谋着、好奇着、焦急着,等着看大申在七岁的时候,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
哎呀,真是好奇极了: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大申七岁这一整年,申爸一直在高度警惕大申各种微小变化。随时准备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结果才有了申爸在这楼开始的时候提到的音乐会预谋。
那次大申自己决定继续听音乐会的事情,发生这件事情的时候,大申七岁十个月多一点点大。
回忆和亢龙有悔说得都非常好。
其实呢,真没发生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在孩子身上。孩子还是做着和看上去和从前一样的事情。
但是,同样事情仅仅是“看上去”一样而已。它们后面的心理处理机制,已经完全不同了(往回翻,到167和168楼。那里在演示:表面上看上一样的东西,后面的处理机制是不一样的。)。
本质上不一样了。
本质上不一样的现象,顽强地一再出现,爸爸妈妈从细微飘渺难以捕捉的诧异,到明确而笃定的惊异感受,需要有一段时间。
这就是亢龙有悔提到的,我们只知道孩子“变了”,可是,没法回想出孩子具体是什么时间点“变”的原因。
明确地讲,申爸抓到的.....2012年5月.....也不是大申变化的第一时间点。
在此之前,四月份初,申妈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和申爸提:“你发现没有,大申变了,变得有趣儿了。”
妈妈的感受总是最敏锐。爸爸呢,这个物种,真不行。
申爸感觉不到大申哪里变得“有趣儿”了。让申妈说,申妈又说不出来。申妈勉强说出来的例子,在申爸看上去,都是些小字的“这是一些文字”,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可是,申妈抓到的时间点,也不应该是第一时间。
推测起来,大申真正的变化,应该是在2012年的1月份到2月份。
是时,大申七岁半整。
后来申爸做的那个音乐会实验,只不过相当于“在浏览器中按Ctrl+‘+’”,放大。经过这种变化,把事情的本质也放大,看清楚而已。
上面这段,算是对回忆和亢龙有悔的回馈的回馈。
申爸一听到大申轻声说:“然后....然后去听音乐会。”此前积累的思考,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几乎是瞬时,一个念头升起在申爸的脑海中:天哪,原来计划的本质竟然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动!
只要死死地卡住了这个本质,接下来大申的教育,就顺水顺风了。
为什么呢?
转载申爸育儿观念: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18670126家有小学生
全部回帖
燕之露楼102楼
申爸提到过一本书,《儿童思维发展》。
这是本美国本科的教材,西格勒本人也是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里面提到的观点和事实,都有明确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持。那些东西,还是比较硬的。相信它们,准没错儿。
西格勒在他的书里提到,孩子在出生之后,大脑的各个区域,仍然是继续发育的。在所有的脑区当中,前额叶的发育比较晚。
前额叶是干什么的呢?
前额叶和人的计划、分析、推理、抽象等高级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这能看出来啥?
这可以看出来,在孩子的前额叶发育之前,逻辑的、计划的、分析的心理活动,在本质上意义上,孩子是不可能做到的。“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它的生理基础还没有呢,妄谈其功能。
可是,比如孩子玩逻辑狗,明显的,孩子在现象上有“逻辑的”能力。这个事情,也仅仅是“看上去”而已,其内在处理机制,和真正的“逻辑的”是完全不同的。
这不过相当于“这是些文字”那幅图片而已。
另一个方面,几乎所有过来人都说,小学三年级是关键。
小学三年级,相当于8周岁的孩子。
申爸设想:如果是因为大脑前额叶的发育,孩子获得了某种影响学习的功能。它发挥的作用,能够真正在学习上表现出来,需要有一个滞后期。比如说,今天孩子能唱歌了,今天他唱得一定吱吱哑哑,很难听。真的能唱出动听的歌儿,得到明天。孩子需要有一些练习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所以呢,老话儿如果说小学三年级是关键,那么,本质上的变化应该提前一年,在小学二年级,七岁。
七岁呢,又合了一句老话儿: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在学术上,在学生家长的口中,在民间,所有的线索都指向同一个时间:七岁。
于是,申爸笃定:在大申七岁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七岁半,大申发生的故事,申爸已经讲述的十分清楚了。
下面,解读这些事情背后蕴涵的原理。
这是本美国本科的教材,西格勒本人也是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里面提到的观点和事实,都有明确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持。那些东西,还是比较硬的。相信它们,准没错儿。
西格勒在他的书里提到,孩子在出生之后,大脑的各个区域,仍然是继续发育的。在所有的脑区当中,前额叶的发育比较晚。
前额叶是干什么的呢?
前额叶和人的计划、分析、推理、抽象等高级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这能看出来啥?
这可以看出来,在孩子的前额叶发育之前,逻辑的、计划的、分析的心理活动,在本质上意义上,孩子是不可能做到的。“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它的生理基础还没有呢,妄谈其功能。
可是,比如孩子玩逻辑狗,明显的,孩子在现象上有“逻辑的”能力。这个事情,也仅仅是“看上去”而已,其内在处理机制,和真正的“逻辑的”是完全不同的。
这不过相当于“这是些文字”那幅图片而已。
另一个方面,几乎所有过来人都说,小学三年级是关键。
小学三年级,相当于8周岁的孩子。
申爸设想:如果是因为大脑前额叶的发育,孩子获得了某种影响学习的功能。它发挥的作用,能够真正在学习上表现出来,需要有一个滞后期。比如说,今天孩子能唱歌了,今天他唱得一定吱吱哑哑,很难听。真的能唱出动听的歌儿,得到明天。孩子需要有一些练习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所以呢,老话儿如果说小学三年级是关键,那么,本质上的变化应该提前一年,在小学二年级,七岁。
七岁呢,又合了一句老话儿: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在学术上,在学生家长的口中,在民间,所有的线索都指向同一个时间:七岁。
于是,申爸笃定:在大申七岁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七岁半,大申发生的故事,申爸已经讲述的十分清楚了。
下面,解读这些事情背后蕴涵的原理。
2015/04/13回复
燕之露楼103楼
这个那个....要整清楚翔宇妈妈指出的遗忘现象,得多说一些东西。
主要吧,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翔宇妈妈提出的问题,倒是提醒了申爸:翔宇妈的问题和申爸正谈的问题,两个问题高度相关,得一块儿说。
这个人,照片中这个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快一百年了,这张照片今天已经变得如此著名,差不多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智力、深邃、孤傲、神秘的象征。
照片中的弗洛伊德右手熟练地夹着雪茄,左手叉腰,威严地怒目着镜头。
弗洛伊德在人类探索自身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已和笛卡尔、达尔文、爱因斯坦、皮亚杰这些人并列,成“开一代之先河”者也。
弗洛伊德呢,这个人的主要贡献,在于把“潜意识”这个范畴明确带入人类的视野,他还对潜意识做了周详的阐述分析。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
潜意识有什么特点?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意识不到。意识到的,我们才能加以谈论,意识不到的呢?我们似乎用远都不可以谈论。
这个呢,不一定。弗洛伊德就改变了这种“不可谈”性。
他怎么做的呢?用理性的方式,从可意识的现象入手,倒推出潜意识的运作规律。
这其实很简单。
前边那个帖子,申爸记录了大申“要看清楚自己是怎么睡着”的。
“睡着”这种事情,我们是不能够意识到的。因为能意识到的,都不叫“睡着”。
可是,我们每个人都确信,自己睡觉。
我们是怎么知道自己睡觉的呢?
当然是靠理性的推演得到的结论。
第一个呢,看到身边的人睡觉,当然就可以揣测到自己也睡觉。晚上,小孩子依偎着妈妈,看到妈妈睡着了,他自然能想到,自己也睡着了。并且睡着的样子和妈妈很像,闭着研究,呼吸均匀;
第二个呢,平常,可以观察到,黑白是渐渐交替的。睡着之前,天使黑的,睁开眼睛,发现天亮了,这和经验中的“渐渐交替”的感觉,完全不符。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刚才,自己是“睡着了”。“睡着了”,丧失了意识,渡过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现在,醒来,天亮了。这样想,才符合常理。
第三呢,爸爸妈妈都会说,你睡着了如何如何....这让孩子能够推想到,自己确实有睡着这回事情。
可是,不管怎么用理性推演得到自己是睡着了,自己仍然不能直接“看到”自己是怎么睡着的。
经过几天的努力之后,大申已经想清楚,自己是不可能看到自己是怎么睡着的了。这两天,他把这个任务推给了老爸:“老爸,你要好好看看,我是怎么睡着的。”
我哪里能看得到他想看到的“睡着”。
主要吧,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翔宇妈妈提出的问题,倒是提醒了申爸:翔宇妈的问题和申爸正谈的问题,两个问题高度相关,得一块儿说。
这个人,照片中这个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快一百年了,这张照片今天已经变得如此著名,差不多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智力、深邃、孤傲、神秘的象征。
照片中的弗洛伊德右手熟练地夹着雪茄,左手叉腰,威严地怒目着镜头。
弗洛伊德在人类探索自身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已和笛卡尔、达尔文、爱因斯坦、皮亚杰这些人并列,成“开一代之先河”者也。
弗洛伊德呢,这个人的主要贡献,在于把“潜意识”这个范畴明确带入人类的视野,他还对潜意识做了周详的阐述分析。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
潜意识有什么特点?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意识不到。意识到的,我们才能加以谈论,意识不到的呢?我们似乎用远都不可以谈论。
这个呢,不一定。弗洛伊德就改变了这种“不可谈”性。
他怎么做的呢?用理性的方式,从可意识的现象入手,倒推出潜意识的运作规律。
这其实很简单。
前边那个帖子,申爸记录了大申“要看清楚自己是怎么睡着”的。
“睡着”这种事情,我们是不能够意识到的。因为能意识到的,都不叫“睡着”。
可是,我们每个人都确信,自己睡觉。
我们是怎么知道自己睡觉的呢?
当然是靠理性的推演得到的结论。
第一个呢,看到身边的人睡觉,当然就可以揣测到自己也睡觉。晚上,小孩子依偎着妈妈,看到妈妈睡着了,他自然能想到,自己也睡着了。并且睡着的样子和妈妈很像,闭着研究,呼吸均匀;
第二个呢,平常,可以观察到,黑白是渐渐交替的。睡着之前,天使黑的,睁开眼睛,发现天亮了,这和经验中的“渐渐交替”的感觉,完全不符。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刚才,自己是“睡着了”。“睡着了”,丧失了意识,渡过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现在,醒来,天亮了。这样想,才符合常理。
第三呢,爸爸妈妈都会说,你睡着了如何如何....这让孩子能够推想到,自己确实有睡着这回事情。
可是,不管怎么用理性推演得到自己是睡着了,自己仍然不能直接“看到”自己是怎么睡着的。
经过几天的努力之后,大申已经想清楚,自己是不可能看到自己是怎么睡着的了。这两天,他把这个任务推给了老爸:“老爸,你要好好看看,我是怎么睡着的。”
我哪里能看得到他想看到的“睡着”。
2015/04/13回复
燕之露楼104楼
微笑提问的时候,申爸还不能点评,用帖子回答起来,非常不方便,故此,留下了。
另外,些个问题,是综合性的大问题,当时,好多内容还没有展开,亦不易回答。
帖子走到现在,好多前期的准备铺垫已经做过了,先简单回复一下。
先说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申爸已经在别的地方回复过了:这是一个隐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没什么对错之分,只要能够引发深入的思考,就达到它的使命了。
至于申爸的金枪鱼,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以后会继续“钓鱼”。
第二个问题的存在,大概在于我们对“智力”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一样。随着帖子的展开,这个概念会继续扩展和深入。
明确地说,申爸的“智力”,除了情感因素以外,它包含其他的一切。
第三个问题。微笑提到的《夏洛的网》,推荐9岁的孩子阅读,这是很中肯的。孩子到了9岁才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意蕴,这个确实。
问题不在这里。
假设,我们面对的是一本纸质的书,《夏洛的网》。
孩子一岁半的时候,这本书就可以拿来给孩子“用”了:妈妈可以指着《夏洛的网》说:“书....书。”这时候,和指着苹果跟孩子说:“苹果.....苹果”的道理一样;
孩子三岁了,能够做些简单的手工,可以把《夏洛的网》给孩子,当垫板用。这也是在“用”这本书;
孩子五岁了,他要听词汇,当然可以拿来亲子阅读。因为妈妈读出来的,都是词汇;
孩子九岁了,他能理解了,可以拿来给孩子看,他理解里面的关爱、友情;
孩子十五了,试着写自己的小说,这本书还可以拿来给孩子读。让孩子学习怀特高超的写作技巧;
孩子二十三岁了,教育学博士毕业,这本书依然可以拿来给孩子读,孩子据以研究童话对儿童世界观形成的影响。
同是一本书,可以有无数的用法。当然,每一次用的时候,是在“用”这本书的不同属性。
所有的妈妈都有同样的观察:孩子会反复不停地看同一本书。有些书,孩子在三岁看,五岁看,八岁看.....长大到成人,还会拿起来看。当然,每一次看,都会“看”出不同的东西。
得找一些又长又黏的斜坡来滚雪球。
在选书这个问题上,《夏洛的网》是申爸找到的一个“坡”。
申爸不喜欢那种无法“延伸”的“适龄读物”。
这些读物,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机会成本。
另外,些个问题,是综合性的大问题,当时,好多内容还没有展开,亦不易回答。
帖子走到现在,好多前期的准备铺垫已经做过了,先简单回复一下。
先说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申爸已经在别的地方回复过了:这是一个隐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没什么对错之分,只要能够引发深入的思考,就达到它的使命了。
至于申爸的金枪鱼,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以后会继续“钓鱼”。
第二个问题的存在,大概在于我们对“智力”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一样。随着帖子的展开,这个概念会继续扩展和深入。
明确地说,申爸的“智力”,除了情感因素以外,它包含其他的一切。
第三个问题。微笑提到的《夏洛的网》,推荐9岁的孩子阅读,这是很中肯的。孩子到了9岁才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意蕴,这个确实。
问题不在这里。
假设,我们面对的是一本纸质的书,《夏洛的网》。
孩子一岁半的时候,这本书就可以拿来给孩子“用”了:妈妈可以指着《夏洛的网》说:“书....书。”这时候,和指着苹果跟孩子说:“苹果.....苹果”的道理一样;
孩子三岁了,能够做些简单的手工,可以把《夏洛的网》给孩子,当垫板用。这也是在“用”这本书;
孩子五岁了,他要听词汇,当然可以拿来亲子阅读。因为妈妈读出来的,都是词汇;
孩子九岁了,他能理解了,可以拿来给孩子看,他理解里面的关爱、友情;
孩子十五了,试着写自己的小说,这本书还可以拿来给孩子读。让孩子学习怀特高超的写作技巧;
孩子二十三岁了,教育学博士毕业,这本书依然可以拿来给孩子读,孩子据以研究童话对儿童世界观形成的影响。
同是一本书,可以有无数的用法。当然,每一次用的时候,是在“用”这本书的不同属性。
所有的妈妈都有同样的观察:孩子会反复不停地看同一本书。有些书,孩子在三岁看,五岁看,八岁看.....长大到成人,还会拿起来看。当然,每一次看,都会“看”出不同的东西。
得找一些又长又黏的斜坡来滚雪球。
在选书这个问题上,《夏洛的网》是申爸找到的一个“坡”。
申爸不喜欢那种无法“延伸”的“适龄读物”。
这些读物,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机会成本。
2015/04/13回复
燕之露楼107楼
我们每个人,都有集中精力,回忆些什么事情的经验。
比如说,回忆一个名字。你看到了一个初中同学,面恍恍儿的,自己知道,就是他!错不了。可是,你回忆不起他叫什么名字了。于是,自己集中精力,就努力地想,想那个名字。
这个时候,我们是有感知的:我们知道我们在努力想,我们走在路上,回忆那个名字。我们知道我们正在走,可是,脚下的路是什么样的,身边的声音,外界的图像,我们知道我们并没有去留意。
我们努力地调动整个大脑,把注意力集中在“想名字”这件事情上。
哎呀,就在嘴边儿上,怎么就想不起来呢?
这个时候,我们只知道我们对这个名字很熟悉。可那名字就是隐藏在一片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背景,我们一时无法让这个名字清晰起来。
他姓什么.....忽然,一个极微细的念头在头脑里闪现:好像是姓叶.....姓叶?不对.....叶.....叶......自己有些疑惑.....哦,想起来了,姓易!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我们确信,是姓易,绝对错不了。可是,易.....易.....易什么呢?我们反复默念着这个姓氏,试图顺口把后面的名带出来。
猛然间,在默念中,易中天“脱口而出”。对,易中天,准没错儿。
终于想起来了。
在回忆一个名字、一段熟悉的旋律的时候,大都是这样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知道“我们在想”;我们也知道“自己在努力”;我们知道“闪现在头脑中的片段细节”;我们知道“这个细节是有疑问的”;我们知道“这个细节是肯定对的”;我们知道“自己想起来了”。
可是,我们就是不知道“是怎么想起来的”。
换个词,也是对的: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我们在想”;我们也意识到“自己在努力”;我们意识到“闪现在头脑中的片段细节”;我们意识到“这个细节是有疑问的”;我们意识到“这个细节是肯定对的”;我们意识到“自己想起来了”。
可是,我们就是意识不到“是怎么想起来的”。
不管回忆的过程多么困难,回忆起名字的那一刹那,我们感觉非常好,舒畅、爽。
在头脑中,有明显的两个领域:一个领域是意识。在这个领域中发生的事情,我们全知道;另一个领域是不我们不知道的。潜意识。
可以肯定的是,在回想起“易中天”这个名字的过程中,这两个领域都参与了。我们可以调控意识领域,但我们调控不了潜意识领域。我们知道意识领域中发生的所有的事情,每一个细节和过程;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潜意识里面发生了什么。
潜意识是存在的。它就在那里。
这就是弗洛伊德带给我们的知识。
在“易中天”这里,我们看:这个名字一定来自潜意识;它原本不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内......要在的话——比如你儿子的名字——我们不需要有这个回想的过程,直接脱口而出了。
这个名字,曾经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内。只是因为长久不用,它和我们的意识的纽带为时间斩断,跌入了潜意识的黑洞里面去了。当我们再度要用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们只能像上面说的那样,努力回忆,把它从漆黑的世界里拽回来。经过一番努力,当这个名字离开漆黑的潜意识的井口,进入到阳光明媚的意识世界中来的一刹那,我们知道,我们“想起来”了。
也就在那一刹那,我们感觉非常舒爽。
真正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由无数的从潜意识到意识的动作组成的。这也就是说,从事这些创造性活动的人,在体验着持续不断的由衷的愉悦。
这是会叫人上瘾的。
申爸的帖子,和别很多帖子,有明显的区别。
区别在那里呢?
申爸写东西,你不要说明天写什么....就连下一刻写什么,申爸都不知道。反正,在互动中,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兴致所之,随意挥洒,别跑太远就是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创造性过程。其中,从潜意识到意识的过程,持续不断,连绵不绝。
现在,我们看跟帖的爸爸妈妈。比如,齐齐妈妈。
很显然,昨天齐齐妈妈看帖是看爽了。
如果申爸所说的主题,齐齐妈妈在读之前,从来也没有思考过,相关的感受、知识没有任何积累.....就像一个还没结婚的姑娘对育儿那样.....那么,齐齐妈妈如论如何都读不爽。
齐齐妈妈闭上眼睛,细心体味一下:最爽的那一些刹那,是不是就是自己以前模模糊糊朦朦胧胧意识到,可是从没有明确说出来,被申爸明白无误地讲出来,读到,那一刹那?
肯定是的。
真的是心痒难搔啊....可老板就坐在身后,他也不去开会,真讨厌....不能打开浏览器,一打开,老板肯定会看到的。于是,只好拎着手机,上厕所。蹲在马桶上,打开帖子,看有什么新东西.....这个这个,李网的WAP版又不好用,老是时好时坏的,只好用Safari打开电脑版来看,拇指和食指不停地开合,放大啊缩小啊....
这个上瘾,十分那个啥.....
在头脑中,从模糊到清晰,从“欲辨已忘言”到清晰明确、条晰缕清,大脑释放了大量的自奖励物质,让人们十分愉悦。
这就是思维的魅力所在。
申爸讲这些,干啥?
咱们在这里讨论的,不是如何教育孩子么。
如果,让大申对思考也体验到同样的愉悦,也去把模糊变清晰,也去从潜意识的黑洞里去捞东西到阳光明媚的意识里.....一句话,也“上瘾”,就成了。
可是,怎么办呢?
说实话,当初,申爸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直到大申不断长大,经过一个个发育阶段,整个思维发育成熟的脉络清晰起来,有一天,申爸才忽然看明白:哎呀,原来是这样的,上帝真TMD绝。
很明显,不管是意识也好,潜意识也好,“那个名字”都早已经在我们的大脑里面了。如果我们的大脑里根本就没有,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回忆起”“那个名字”。
潜意识里面有,这是前提。潜意识里面有,才谈得上创造性思维,体验思维的乐趣。
现在的问题是:人之初,潜意识里面的东西,是打哪儿来的?
比如说,回忆一个名字。你看到了一个初中同学,面恍恍儿的,自己知道,就是他!错不了。可是,你回忆不起他叫什么名字了。于是,自己集中精力,就努力地想,想那个名字。
这个时候,我们是有感知的:我们知道我们在努力想,我们走在路上,回忆那个名字。我们知道我们正在走,可是,脚下的路是什么样的,身边的声音,外界的图像,我们知道我们并没有去留意。
我们努力地调动整个大脑,把注意力集中在“想名字”这件事情上。
哎呀,就在嘴边儿上,怎么就想不起来呢?
这个时候,我们只知道我们对这个名字很熟悉。可那名字就是隐藏在一片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背景,我们一时无法让这个名字清晰起来。
他姓什么.....忽然,一个极微细的念头在头脑里闪现:好像是姓叶.....姓叶?不对.....叶.....叶......自己有些疑惑.....哦,想起来了,姓易!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我们确信,是姓易,绝对错不了。可是,易.....易.....易什么呢?我们反复默念着这个姓氏,试图顺口把后面的名带出来。
猛然间,在默念中,易中天“脱口而出”。对,易中天,准没错儿。
终于想起来了。
在回忆一个名字、一段熟悉的旋律的时候,大都是这样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知道“我们在想”;我们也知道“自己在努力”;我们知道“闪现在头脑中的片段细节”;我们知道“这个细节是有疑问的”;我们知道“这个细节是肯定对的”;我们知道“自己想起来了”。
可是,我们就是不知道“是怎么想起来的”。
换个词,也是对的: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我们在想”;我们也意识到“自己在努力”;我们意识到“闪现在头脑中的片段细节”;我们意识到“这个细节是有疑问的”;我们意识到“这个细节是肯定对的”;我们意识到“自己想起来了”。
可是,我们就是意识不到“是怎么想起来的”。
不管回忆的过程多么困难,回忆起名字的那一刹那,我们感觉非常好,舒畅、爽。
在头脑中,有明显的两个领域:一个领域是意识。在这个领域中发生的事情,我们全知道;另一个领域是不我们不知道的。潜意识。
可以肯定的是,在回想起“易中天”这个名字的过程中,这两个领域都参与了。我们可以调控意识领域,但我们调控不了潜意识领域。我们知道意识领域中发生的所有的事情,每一个细节和过程;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潜意识里面发生了什么。
潜意识是存在的。它就在那里。
这就是弗洛伊德带给我们的知识。
在“易中天”这里,我们看:这个名字一定来自潜意识;它原本不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内......要在的话——比如你儿子的名字——我们不需要有这个回想的过程,直接脱口而出了。
这个名字,曾经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内。只是因为长久不用,它和我们的意识的纽带为时间斩断,跌入了潜意识的黑洞里面去了。当我们再度要用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们只能像上面说的那样,努力回忆,把它从漆黑的世界里拽回来。经过一番努力,当这个名字离开漆黑的潜意识的井口,进入到阳光明媚的意识世界中来的一刹那,我们知道,我们“想起来”了。
也就在那一刹那,我们感觉非常舒爽。
真正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由无数的从潜意识到意识的动作组成的。这也就是说,从事这些创造性活动的人,在体验着持续不断的由衷的愉悦。
这是会叫人上瘾的。
申爸的帖子,和别很多帖子,有明显的区别。
区别在那里呢?
申爸写东西,你不要说明天写什么....就连下一刻写什么,申爸都不知道。反正,在互动中,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兴致所之,随意挥洒,别跑太远就是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创造性过程。其中,从潜意识到意识的过程,持续不断,连绵不绝。
现在,我们看跟帖的爸爸妈妈。比如,齐齐妈妈。
很显然,昨天齐齐妈妈看帖是看爽了。
如果申爸所说的主题,齐齐妈妈在读之前,从来也没有思考过,相关的感受、知识没有任何积累.....就像一个还没结婚的姑娘对育儿那样.....那么,齐齐妈妈如论如何都读不爽。
齐齐妈妈闭上眼睛,细心体味一下:最爽的那一些刹那,是不是就是自己以前模模糊糊朦朦胧胧意识到,可是从没有明确说出来,被申爸明白无误地讲出来,读到,那一刹那?
肯定是的。
真的是心痒难搔啊....可老板就坐在身后,他也不去开会,真讨厌....不能打开浏览器,一打开,老板肯定会看到的。于是,只好拎着手机,上厕所。蹲在马桶上,打开帖子,看有什么新东西.....这个这个,李网的WAP版又不好用,老是时好时坏的,只好用Safari打开电脑版来看,拇指和食指不停地开合,放大啊缩小啊....
这个上瘾,十分那个啥.....
在头脑中,从模糊到清晰,从“欲辨已忘言”到清晰明确、条晰缕清,大脑释放了大量的自奖励物质,让人们十分愉悦。
这就是思维的魅力所在。
申爸讲这些,干啥?
咱们在这里讨论的,不是如何教育孩子么。
如果,让大申对思考也体验到同样的愉悦,也去把模糊变清晰,也去从潜意识的黑洞里去捞东西到阳光明媚的意识里.....一句话,也“上瘾”,就成了。
可是,怎么办呢?
说实话,当初,申爸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直到大申不断长大,经过一个个发育阶段,整个思维发育成熟的脉络清晰起来,有一天,申爸才忽然看明白:哎呀,原来是这样的,上帝真TMD绝。
很明显,不管是意识也好,潜意识也好,“那个名字”都早已经在我们的大脑里面了。如果我们的大脑里根本就没有,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回忆起”“那个名字”。
潜意识里面有,这是前提。潜意识里面有,才谈得上创造性思维,体验思维的乐趣。
现在的问题是:人之初,潜意识里面的东西,是打哪儿来的?
2015/04/19回复
燕之露楼108楼
It's time to say......
It's time to say,开始揭开谜底。
昨天晚上,美言妈妈暴发了,发了无数的点评。申爸看了,美言妈妈明白怎么回事了。
那对喜悦的翅膀,看了一夜。得注意休息。
以前,电视上有一个节目,智力竞赛的节目,最终赢了的,有很丰厚的奖品的。
节目里有一道题,把一幅风景照片剪碎了,然后,一小块一小块儿地放出来,谁先猜到是哪里的风景,谁赢。
话说,申爸和居士聊孩子教育的这个话题,已经好些年了。申爸找到怎么培养慧根,业已一年有余。即便是水平高如居士,申爸面对面地交流,还是无法让他明白,申爸找到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后,是申爸用他自己建构的一个意象,让他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的。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很多很多人明白是怎么回事呢?
申爸觉得,办法还是有的。就是智力游戏节目里猜风景的办法。
申爸把自己的方法告诉居士,居士直摇头:“我不看好你的方法。不可能有人能猜到。你直接把风景画给他们看,他们都不知道是哪里。因为没有人去过那里。”
申爸倒信心满满:“我倒不这么悲观。一定有的。网络上,藏龙卧虎。况且,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儿,申爸到过的地方,一定也会有人去过。我笃定,会有人猜出来。要不,咱们两个打个赌?”
居士对打赌不感兴趣。申爸底子里也不像口头上那么硬.....这个赌就放下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要是打这个赌就好了。
美言妈妈猜出那是哪里的风景了。
It's time to say,开始揭开谜底。
昨天晚上,美言妈妈暴发了,发了无数的点评。申爸看了,美言妈妈明白怎么回事了。
那对喜悦的翅膀,看了一夜。得注意休息。
以前,电视上有一个节目,智力竞赛的节目,最终赢了的,有很丰厚的奖品的。
节目里有一道题,把一幅风景照片剪碎了,然后,一小块一小块儿地放出来,谁先猜到是哪里的风景,谁赢。
话说,申爸和居士聊孩子教育的这个话题,已经好些年了。申爸找到怎么培养慧根,业已一年有余。即便是水平高如居士,申爸面对面地交流,还是无法让他明白,申爸找到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后,是申爸用他自己建构的一个意象,让他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的。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很多很多人明白是怎么回事呢?
申爸觉得,办法还是有的。就是智力游戏节目里猜风景的办法。
申爸把自己的方法告诉居士,居士直摇头:“我不看好你的方法。不可能有人能猜到。你直接把风景画给他们看,他们都不知道是哪里。因为没有人去过那里。”
申爸倒信心满满:“我倒不这么悲观。一定有的。网络上,藏龙卧虎。况且,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儿,申爸到过的地方,一定也会有人去过。我笃定,会有人猜出来。要不,咱们两个打个赌?”
居士对打赌不感兴趣。申爸底子里也不像口头上那么硬.....这个赌就放下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要是打这个赌就好了。
美言妈妈猜出那是哪里的风景了。
2015/04/19回复
燕之露楼109楼
It's time to say 之检验
我们面对着孩子,孩子在成长,成长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我们会有各种解释,形成各种理论。
这些解释,理论,在自己的脑海里,很容易想得圆:怎么琢磨怎么有道理。
可是,这个时候的“理论”,还只是一个“候选理论”而已。
怎么才能成为理论?第一步,就要进行思想实验。对于别的、同样的孩子的案例....这些案例,已经是明显的事实或者有明确的记载...我的理论是否能够解释?
育儿论坛上,有大量的爸爸妈妈兴奋地分享自己的解释和“理论”。其实呢,绝大多数的“理论”和解释,都经不起这种思想实验:在自己这里说得圆,但是,给一些同样的例子,“理论”就解释不了了。
不过,申爸还是很尊重这些爸爸妈妈们的。
有想法的人,就是英雄。
那些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拿自己的理论来论坛里分享呢?自己知道不就完了么?
创造的快乐。不管理论是否“正确”,只要自己想圆了,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给创造者巨大的快了,人一快乐了,真快乐了,就有一种冲动,要和别人分享。别人也接受这理论,就更加快乐。
申爸自己有海量的想法,死在了思想实验这个环节上。
第二,思想实验检验过了,还要怎么做?预测。
这理论用在现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到什么?
这预测,要求爸爸妈妈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给孩子,看孩子是否能达到预设的地步。
这就涉及到行动了。
理论本身是一文不值的。除非行动。
理论的价值来自行动。理论可以冲开眼前的混乱和重重迷雾,指导行动,取得成果。
话说,申爸从大申的表现,识别出孩子在七岁半的变化,就是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能做有目的的事情了。
这种能力,竟然是我们所说的“计划”的真正本质。申爸一直想当然地以为,计划的能力是能够想出为了完成一件大事,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子部分,这些子部分的相互依赖关系是怎样的,完成每一件,大约需要多少时间.....然后,把这些子部分有条理地安排在一个日程表里....
这当然也是一种能力,但不是计划的本质能力。
计划的本质能力是按这个日程表,把事情做出来的能力。
怪不得,申爸年轻的时候,老是有很多计划,但一件也完不成。
申爸的计划能力比较弱。
当大申的成长给申爸指明了清晰的事实之后,申爸稍加思索,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预测:大申即将“忘记”幼年时所发生的绝大部分事情,并且,这个“忘记”的时点,就在现在这个时点!
这个结论,实在是骇人听闻:孩子一直都记得的事情,怎么会一夜之间,全都忘了呢?
可是,不管听上去怎么骇人听闻,如果申爸在推理中所用的事实都是坚实的,推理的过程也是正确的话,这件事情就一定会发生。
不管申爸喜不喜欢,乐不乐意,它都将发生。发生这样的事情,其实是好事情。因为,如果不发生这样的事情,将意味着孩子将不会有最起码的创造力。
这就如同1919年,爱因斯坦预测在日全食的时候,一定会发生光线的偏转一样。
申爸仔细地把每一细节,每一个推理环节,想了又想。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信心更强了。甚至,笃定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现在,就剩下做了。
要做的事情就是:看大申那里,到底是不是真的发生了这种奇怪至极的现象。
要是这种怪异的现象真的按照申爸预测的时间和方式发生了,那反过来就证明:申爸据以预测的所有假设,都应该是正确的。(申爸反复检查过了,推理过程绝对没有问题。)
我们面对着孩子,孩子在成长,成长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我们会有各种解释,形成各种理论。
这些解释,理论,在自己的脑海里,很容易想得圆:怎么琢磨怎么有道理。
可是,这个时候的“理论”,还只是一个“候选理论”而已。
怎么才能成为理论?第一步,就要进行思想实验。对于别的、同样的孩子的案例....这些案例,已经是明显的事实或者有明确的记载...我的理论是否能够解释?
育儿论坛上,有大量的爸爸妈妈兴奋地分享自己的解释和“理论”。其实呢,绝大多数的“理论”和解释,都经不起这种思想实验:在自己这里说得圆,但是,给一些同样的例子,“理论”就解释不了了。
不过,申爸还是很尊重这些爸爸妈妈们的。
有想法的人,就是英雄。
那些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拿自己的理论来论坛里分享呢?自己知道不就完了么?
创造的快乐。不管理论是否“正确”,只要自己想圆了,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给创造者巨大的快了,人一快乐了,真快乐了,就有一种冲动,要和别人分享。别人也接受这理论,就更加快乐。
申爸自己有海量的想法,死在了思想实验这个环节上。
第二,思想实验检验过了,还要怎么做?预测。
这理论用在现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到什么?
这预测,要求爸爸妈妈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给孩子,看孩子是否能达到预设的地步。
这就涉及到行动了。
理论本身是一文不值的。除非行动。
理论的价值来自行动。理论可以冲开眼前的混乱和重重迷雾,指导行动,取得成果。
话说,申爸从大申的表现,识别出孩子在七岁半的变化,就是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能做有目的的事情了。
这种能力,竟然是我们所说的“计划”的真正本质。申爸一直想当然地以为,计划的能力是能够想出为了完成一件大事,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子部分,这些子部分的相互依赖关系是怎样的,完成每一件,大约需要多少时间.....然后,把这些子部分有条理地安排在一个日程表里....
这当然也是一种能力,但不是计划的本质能力。
计划的本质能力是按这个日程表,把事情做出来的能力。
怪不得,申爸年轻的时候,老是有很多计划,但一件也完不成。
申爸的计划能力比较弱。
当大申的成长给申爸指明了清晰的事实之后,申爸稍加思索,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预测:大申即将“忘记”幼年时所发生的绝大部分事情,并且,这个“忘记”的时点,就在现在这个时点!
这个结论,实在是骇人听闻:孩子一直都记得的事情,怎么会一夜之间,全都忘了呢?
可是,不管听上去怎么骇人听闻,如果申爸在推理中所用的事实都是坚实的,推理的过程也是正确的话,这件事情就一定会发生。
不管申爸喜不喜欢,乐不乐意,它都将发生。发生这样的事情,其实是好事情。因为,如果不发生这样的事情,将意味着孩子将不会有最起码的创造力。
这就如同1919年,爱因斯坦预测在日全食的时候,一定会发生光线的偏转一样。
申爸仔细地把每一细节,每一个推理环节,想了又想。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信心更强了。甚至,笃定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现在,就剩下做了。
要做的事情就是:看大申那里,到底是不是真的发生了这种奇怪至极的现象。
要是这种怪异的现象真的按照申爸预测的时间和方式发生了,那反过来就证明:申爸据以预测的所有假设,都应该是正确的。(申爸反复检查过了,推理过程绝对没有问题。)
2015/04/19回复
燕之露楼110楼
送给美言妈妈一本书,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818846.html
上述各种,是申爸看了美言妈妈昨晚的评论之后,特意加进来的。
美言和大申,都是9岁。大申大一点点,也就是几个月吧,我感觉。
现在,我们在美言和大申那里,遇到的一个教育问题就是.....很现实的问题.....:上述的方法,如何教给孩子?
解释一下:
上述的方法,就是所说的“科学的方法”。它源自古希腊,由弗拉西斯·培根加以完善。一般,我们说科学有两个源头,一个是思辨的源头,一个实验的源头,就是指这。
科学这个东西,不只是一些广为人知事实和结论。在更本质的意义上,是上述的这种方法论。
假设、思辨、预测、在实践中验证。
孩子掌握了这个方法论,辅以佛教所擅长的体悟,基本上,在方法论这个层面上,就登峰造极了:一个对物,另一个对人。
申爸现在思考的问题是:
这个方法论,是可教的吗?
如果是,什么时候教给孩子,是最合适的时间?
怎么做awareness?
拿什么来awareness,可以让孩子感受得到?这么宏观的东西....
在什么时候,着手awareness?
真的到了这些到时刻,怎么做?
2015/04/22回复
燕之露楼111楼
知道得多,有两个维度。好比说,孩子不只知道有国旗,还知道有国歌、国鸟、国花。孩子不只知道三个国家的国旗,更知道七个国家的;不只知道三种国鸟,更知道七个国家的,等等。
另外,聪明这件事情,和孩子知道多少,并不精确相关。
就好像我们说,“孩子越大,年级越高。”这句话一定是对的。五年级的孩子年龄一定比一年级的孩子大。
可是,一方面,在同一年里出生的孩子,都在同一个年级。这时候,指着一个年初出生的孩子说,他比年尾出生的孩子年级高,就不对了;
另一方面,会有特殊情况。孩子跳级,会造成个别高年级的孩子比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
从总体上来说,《朗读手册》上说的是对的:
你读得越多、孩子就知道得越多、知道得越多,他就越聪明。
DK丛书上说的是正确的。
但是,并不等于父母不用去积极地教育孩子,等这基因自己发挥作用就好了。
差别来自于对DK丛书上说的科学原理的理解。
孩子从基因带来的,其实是“能够变成聪明人”的潜力,不是一定变成聪明人这个事实。
这就好比一个顶级大厨,他有做出一桌好菜的能力。但是,能力不等于眼前的一桌好席。他还得有厨具、原材料,去做,才能有一桌好席。
孩子出生时,就有了大厨的能力;给孩子好厨具、优质的原材料,孩子去做饭,相当于教育。
大厨的能力加上教育,最终才是一桌好饭:一个聪明的孩子。
申爸想,有几点:
第一,和孩子说,你听完了,妈妈再和你讨论。如果孩子告知你她听到的内容,就听着,不做评论。留出空间,让孩子专注地聆听。聆听完了,把音响关掉,再多作讨论;
第二,只要孩子不反对,就可以把音响开着。孩子可以一边做别的事情,一边听故事。两者做得都好;
第三,过一段时间,孩子会要求反复地听的。就让她听这一个故事,听个够。不用着急换故事。
英语动画片的动画部分,吸引了孩子。
但是,孩子在看动画的同时,也学了英语。雪儿妈妈不用刻意去教孩子,让她自己看,就行了。看上两年,基本的英语句子,她自己就都学会了,并且知道是什么意思。
掌握语言是孩子的天赋能力,当初,学习汉语,就不是大人教的。把孩子放在那个环境里,她自己就学会了。
建议用电视放动画片。iPad屏幕小,对小孩子,各方面都不好。放英语动画片的时候,把声音开大,让孩子听清楚。
考虑到学习英语,不建议放汉语的动画片给孩子看。孩子看的动画片,全是英语的。
另外,可以考虑让孩子看英文原版的《蓝精灵》。
另外,聪明这件事情,和孩子知道多少,并不精确相关。
就好像我们说,“孩子越大,年级越高。”这句话一定是对的。五年级的孩子年龄一定比一年级的孩子大。
可是,一方面,在同一年里出生的孩子,都在同一个年级。这时候,指着一个年初出生的孩子说,他比年尾出生的孩子年级高,就不对了;
另一方面,会有特殊情况。孩子跳级,会造成个别高年级的孩子比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
从总体上来说,《朗读手册》上说的是对的:
你读得越多、孩子就知道得越多、知道得越多,他就越聪明。
DK丛书上说的是正确的。
但是,并不等于父母不用去积极地教育孩子,等这基因自己发挥作用就好了。
差别来自于对DK丛书上说的科学原理的理解。
孩子从基因带来的,其实是“能够变成聪明人”的潜力,不是一定变成聪明人这个事实。
这就好比一个顶级大厨,他有做出一桌好菜的能力。但是,能力不等于眼前的一桌好席。他还得有厨具、原材料,去做,才能有一桌好席。
孩子出生时,就有了大厨的能力;给孩子好厨具、优质的原材料,孩子去做饭,相当于教育。
大厨的能力加上教育,最终才是一桌好饭:一个聪明的孩子。
申爸想,有几点:
第一,和孩子说,你听完了,妈妈再和你讨论。如果孩子告知你她听到的内容,就听着,不做评论。留出空间,让孩子专注地聆听。聆听完了,把音响关掉,再多作讨论;
第二,只要孩子不反对,就可以把音响开着。孩子可以一边做别的事情,一边听故事。两者做得都好;
第三,过一段时间,孩子会要求反复地听的。就让她听这一个故事,听个够。不用着急换故事。
英语动画片的动画部分,吸引了孩子。
但是,孩子在看动画的同时,也学了英语。雪儿妈妈不用刻意去教孩子,让她自己看,就行了。看上两年,基本的英语句子,她自己就都学会了,并且知道是什么意思。
掌握语言是孩子的天赋能力,当初,学习汉语,就不是大人教的。把孩子放在那个环境里,她自己就学会了。
建议用电视放动画片。iPad屏幕小,对小孩子,各方面都不好。放英语动画片的时候,把声音开大,让孩子听清楚。
考虑到学习英语,不建议放汉语的动画片给孩子看。孩子看的动画片,全是英语的。
另外,可以考虑让孩子看英文原版的《蓝精灵》。
2015/04/22回复
燕之露楼112楼
弗洛伊德不可能错了,那么...:惊天预测
那啥,昨天在飞机因北京的雾霾延误了n个小时之后,申爸大申还有小姑娘终于成功地回到了北京。
接着揭谜哈。
“惊天”不是说这个预测本身有多了不起。孩子遗忘这件事情,怕是发生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也曾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不是.....童年的遗忘,大家都“知道”,但是没有谁去特别留意罢了。
但是,很快,我们将看到,这个“遗忘”对人的一生非常非常重要.....它是塑造自我砖石,创造力隐身于其中。
说“惊天”,是针对申爸自己来说的。
既然想到了,事不宜迟....啊,不,应该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大申的这种遗忘既然就在这个时候发生,那么,可能已经发生了、可能已经发生着、可能马上就要发生......不管怎么样,得快。
申爸的想法是:抓两个点。第一个点在遗忘发生之前;第二个点在遗忘发生之后。
也就是说,申爸能在很短的是时间内,明确抓到大申的这种遗忘,那么,类似“1919年日全食”的那种证明就重现了。
去年初春的一个晴朗暖和的下午。
申爸和大申肩并肩,骑着自行车,准备从光明桥南边的护城河的一个缓坡,冲下去。
申爸不动声色地拿出准备好的Nano,按下了录音键。
既然是人工控制的实验,申爸早做好了准备:提什么问题。更重要的,申爸要把问答的过程录音,录下来。Nano可以录音,当录音笔用的。
申爸刚一按下录音,红色的警告就闪烁了起来:电量低!
一股怒火从两肋窜了上来。
申爸真想剁了这狗日的Nano。净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
气得申爸真想把它扔护城河里去:好不容易用你一次,你竟然没电了!混蛋。
再想想,申爸平抑了怒气。
这个怪不到Nano。谁让申爸自己不充好电的........也难怪,在此之前,准备工作全都围绕着问卷进行的,申爸实在没有精力注意Nano的电的问题。
自行车开始加速,往坡下冲了。
申爸定了定神,整理好思路。
自行车在飞奔。和煦的风迎面吹来,带着淡淡的柳树的花粉味儿,旁边鹅黄的树木闪电般地向后闪去。爷儿两个爽得不行。
冲出了100来米,车速自然缓慢了下来。
“大申,爸爸问你一个问题,行么?”申爸问。
大申:“什么问题?”
申爸:“你知道天线宝宝吗?”
“知道啊。”大申疑惑地随口答道。
“那....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申爸盯着大申,赶紧追问。
“看过啊。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又蹦又跳。很好玩儿。”大申很兴奋地回答。
天线宝宝是大申一岁差一天开始看的,大约看了有一年的时间,后来再没看过。
“还行,”申爸心想,“大申还没开始遗忘,这个时点,抓得不错。”
“那....你还记得去西湖玩儿吗?”申爸问。
“西湖边上有鸽子,我买了很多鸽子食,喂鸽子。”大申回答,很渴望的样子。
So Far So Good。
去西湖喂鸽子应该是大申三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申还记得。
“你还记得去龙潭湖吗?”申爸小心地问。
“记得啊!”大申拿手指了指旁边。我们就在龙潭湖公园外边的护城河边骑车,和龙潭湖只隔一条马路。“买馒头。先喂鱼,再喂鸽子!”大申兴奋地说。
“你想再去龙潭湖喂鸽子吗?咱们骑上坡,”申爸拿手指了指前边的缓坡,“一拐弯,就到龙潭湖西门儿了。”
大申说:“不想去了。那都是小豆儿玩的东西。”
大申已经以大孩子自居,玩儿“小豆儿”玩儿的东西,很掉身价。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大申四岁到五岁的时候。
“那.....你还记得爸爸给你读的《战争与和平》吗?”
“记得啊,别祖霍夫.....怎么了?”大申开始警觉起来。这些奇怪的问题,大申觉得不对劲儿。
“没什么,就是随便问问。”申爸赶紧加以掩饰。
《战争与和平》是两年前读的,当时,大申已经快6岁了。
看来,大申对于以前典型时间点上发生的事情,都还记得。
那啥,昨天在飞机因北京的雾霾延误了n个小时之后,申爸大申还有小姑娘终于成功地回到了北京。
接着揭谜哈。
“惊天”不是说这个预测本身有多了不起。孩子遗忘这件事情,怕是发生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也曾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不是.....童年的遗忘,大家都“知道”,但是没有谁去特别留意罢了。
但是,很快,我们将看到,这个“遗忘”对人的一生非常非常重要.....它是塑造自我砖石,创造力隐身于其中。
说“惊天”,是针对申爸自己来说的。
既然想到了,事不宜迟....啊,不,应该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大申的这种遗忘既然就在这个时候发生,那么,可能已经发生了、可能已经发生着、可能马上就要发生......不管怎么样,得快。
申爸的想法是:抓两个点。第一个点在遗忘发生之前;第二个点在遗忘发生之后。
也就是说,申爸能在很短的是时间内,明确抓到大申的这种遗忘,那么,类似“1919年日全食”的那种证明就重现了。
去年初春的一个晴朗暖和的下午。
申爸和大申肩并肩,骑着自行车,准备从光明桥南边的护城河的一个缓坡,冲下去。
申爸不动声色地拿出准备好的Nano,按下了录音键。
既然是人工控制的实验,申爸早做好了准备:提什么问题。更重要的,申爸要把问答的过程录音,录下来。Nano可以录音,当录音笔用的。
申爸刚一按下录音,红色的警告就闪烁了起来:电量低!
一股怒火从两肋窜了上来。
申爸真想剁了这狗日的Nano。净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
气得申爸真想把它扔护城河里去:好不容易用你一次,你竟然没电了!混蛋。
再想想,申爸平抑了怒气。
这个怪不到Nano。谁让申爸自己不充好电的........也难怪,在此之前,准备工作全都围绕着问卷进行的,申爸实在没有精力注意Nano的电的问题。
自行车开始加速,往坡下冲了。
申爸定了定神,整理好思路。
自行车在飞奔。和煦的风迎面吹来,带着淡淡的柳树的花粉味儿,旁边鹅黄的树木闪电般地向后闪去。爷儿两个爽得不行。
冲出了100来米,车速自然缓慢了下来。
“大申,爸爸问你一个问题,行么?”申爸问。
大申:“什么问题?”
申爸:“你知道天线宝宝吗?”
“知道啊。”大申疑惑地随口答道。
“那....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申爸盯着大申,赶紧追问。
“看过啊。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又蹦又跳。很好玩儿。”大申很兴奋地回答。
天线宝宝是大申一岁差一天开始看的,大约看了有一年的时间,后来再没看过。
“还行,”申爸心想,“大申还没开始遗忘,这个时点,抓得不错。”
“那....你还记得去西湖玩儿吗?”申爸问。
“西湖边上有鸽子,我买了很多鸽子食,喂鸽子。”大申回答,很渴望的样子。
So Far So Good。
去西湖喂鸽子应该是大申三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申还记得。
“你还记得去龙潭湖吗?”申爸小心地问。
“记得啊!”大申拿手指了指旁边。我们就在龙潭湖公园外边的护城河边骑车,和龙潭湖只隔一条马路。“买馒头。先喂鱼,再喂鸽子!”大申兴奋地说。
“你想再去龙潭湖喂鸽子吗?咱们骑上坡,”申爸拿手指了指前边的缓坡,“一拐弯,就到龙潭湖西门儿了。”
大申说:“不想去了。那都是小豆儿玩的东西。”
大申已经以大孩子自居,玩儿“小豆儿”玩儿的东西,很掉身价。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大申四岁到五岁的时候。
“那.....你还记得爸爸给你读的《战争与和平》吗?”
“记得啊,别祖霍夫.....怎么了?”大申开始警觉起来。这些奇怪的问题,大申觉得不对劲儿。
“没什么,就是随便问问。”申爸赶紧加以掩饰。
《战争与和平》是两年前读的,当时,大申已经快6岁了。
看来,大申对于以前典型时间点上发生的事情,都还记得。
2015/04/22回复
TONGTONGMM09114楼
留印学习。楼主有TxT下载不?
2015/04/22回复
燕之露楼116楼
看来吧,这个时间点抓得还是蛮及时的。尽管没录下音来,小有遗憾,总体上,还不错。
前边儿,申爸说“就在这个时间点上”,不过是个比拟的说法而已。大脑中发生的事情,一般不会恰是一个点的。如果恰如申爸指所预期,遗忘发生在两三个月之内,在人生的时间尺度上看起来,不过是“一个一点”而已。
申爸不能老和大申提天线宝宝啊、龙潭湖啊、战争与和平啊之类的话题。要不,申爸提起本身,在大申那里就是一种提醒,会干扰“正常的”遗忘过程。老提老提,戏法儿就不灵了。
申爸决定,过上两个月,再回到大申那里去试一下。
这两个月期间,这些话题,申爸绝口不提。
在去年的八月份.....就在大申涌现出强悍的阅读能力之前....申爸决定收网,试试捞不捞得上鱼来。
一个凉快的傍晚.....具体哪一天忘了,得去查录音......爷儿两个又去河边捞鱼。捞鱼,这是大申最喜欢的活儿。一路上,大申小鸟一样地飞着,嘁嘁喳喳,不停地说;水银一样,不停地动。高兴。
申爸准备好了,决定检验大神遗忘了没有。
申爸一边把扔到河里的网箱拉线往栏杆上系,一边按下Nano的录音键。这回申爸没忘了给Nano充电。头两天,电就已经充好了。
大申那边也正在系另一个网箱的线。远处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对面河岸上遛狗的阿姨牵着贵宾犬,慢悠悠地踱着步子,远处有几个人在河里游泳。安详,恬淡而快乐,一起都很自然,没有任何异常的情况。
申爸装得很自然顺口地问:“大申,你知道天线宝宝吗?”可眼睛紧紧地盯着大申,想看大申的反应。
大申眼睛看着线,顺口回答:“当然知道啦。”
“那....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申爸更加紧张了,不错眼珠儿地盯着大申看。
大申像是被这问题刺了一下,不自主地,系着线的手停了下来,抬起头,疑惑地看着申爸,皱起眉头,很努力地在想。
就这样,爷儿俩对视了有两三秒钟的时间。
大申的眉头皱得更紧了,抿起嘴唇,轻轻地说:“不记得了。”
一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申忘了,不记得了。
事情,恰如申爸所预测的那样,发生了。
大申的遗忘,就在过去的两个多月内发生的。
这和前边提到的,我们遇到初中同学,想不起名字的情况一样,大申知道天线宝宝,知道自己和这个天线宝宝有关系....可就是,想不起来具体是怎么个关系了.....关系密切,知道自己知道,可就是想不起具体是怎么回事了。这是我们都曾感受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很特别,所以,这感觉一经触发,我们的意识马上给予特别的关注.....申爸一提起“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在大申的头脑里激活了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
所以,大申才皱眉抿嘴精力集中,努力地想。
大申一下子沉静下来了,若有所思。
爷儿两个系好了网箱,走到河边的石墩墩上坐下。
申爸决定继续:“你知道西湖吗?”申爸小心地问。大申还在皱着眉,应该是在想天线宝宝。
大申轻轻地点点头。
“那.....你还记得你去过西湖吗?”申爸赶紧接着问。
大申抬眼看着申爸,眉头拧得更紧了。努力想了一两秒钟,轻轻地叹口气:“不记得了。”
“啊?你不记得西湖了?喂鸽子,买鸽子食....那个卖鸽子食的老爷爷......”
大申一边听,眉头一边锁得更紧。努力啊,想啊!
孩子有点儿可怜。
想了半天,大申还是轻轻地摇摇头:“想不起来了。”
大申不说“不记得了”,而是说“想不起来了”。
这两个说法,明显是不一样的。
三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申忘了,不记得了。
申爸不管大申可不可怜,继续问:“你还记得龙潭湖喂鸽子吗?”
大申轻轻地摇摇头。
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申忘了,不记得了。
申爸忽然感觉有点儿冷。孩子这么个忘记法儿,怕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忘了吧!这有点儿可怕。尽管申爸预见到会忘,可这么个忘法儿,也让申爸不寒而栗。
早期的忘了,还能接受。可不要把最近几年的事儿,也都忘了啊。
申爸期望着,下面的问题得到肯定的回答。
“爸爸晚上给你讲故事,对吧?”申爸有些急切了。
大申使劲儿点点头。
“你还记得爸爸给你讲的《战争与和平》吗?”申爸问。
申爸有些急不可耐了,恨不得上去扒住大申的小嘴巴,千万别说出“不记得”。
哪壶不开提哪壶。大申坚定地摇摇头,清晰的三个字吐了出来:“不记得”。
这回,轮到申爸不吱声了。
孩子六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也忘了。
这才刚过了两年啊。
哎!
爷儿两个呆呆地坐在石墩墩上,呆呆地想。各想各的,谁也不说话。
就这么着,过了好长好长时间。
前边儿,申爸说“就在这个时间点上”,不过是个比拟的说法而已。大脑中发生的事情,一般不会恰是一个点的。如果恰如申爸指所预期,遗忘发生在两三个月之内,在人生的时间尺度上看起来,不过是“一个一点”而已。
申爸不能老和大申提天线宝宝啊、龙潭湖啊、战争与和平啊之类的话题。要不,申爸提起本身,在大申那里就是一种提醒,会干扰“正常的”遗忘过程。老提老提,戏法儿就不灵了。
申爸决定,过上两个月,再回到大申那里去试一下。
这两个月期间,这些话题,申爸绝口不提。
在去年的八月份.....就在大申涌现出强悍的阅读能力之前....申爸决定收网,试试捞不捞得上鱼来。
一个凉快的傍晚.....具体哪一天忘了,得去查录音......爷儿两个又去河边捞鱼。捞鱼,这是大申最喜欢的活儿。一路上,大申小鸟一样地飞着,嘁嘁喳喳,不停地说;水银一样,不停地动。高兴。
申爸准备好了,决定检验大神遗忘了没有。
申爸一边把扔到河里的网箱拉线往栏杆上系,一边按下Nano的录音键。这回申爸没忘了给Nano充电。头两天,电就已经充好了。
大申那边也正在系另一个网箱的线。远处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对面河岸上遛狗的阿姨牵着贵宾犬,慢悠悠地踱着步子,远处有几个人在河里游泳。安详,恬淡而快乐,一起都很自然,没有任何异常的情况。
申爸装得很自然顺口地问:“大申,你知道天线宝宝吗?”可眼睛紧紧地盯着大申,想看大申的反应。
大申眼睛看着线,顺口回答:“当然知道啦。”
“那....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申爸更加紧张了,不错眼珠儿地盯着大申看。
大申像是被这问题刺了一下,不自主地,系着线的手停了下来,抬起头,疑惑地看着申爸,皱起眉头,很努力地在想。
就这样,爷儿俩对视了有两三秒钟的时间。
大申的眉头皱得更紧了,抿起嘴唇,轻轻地说:“不记得了。”
一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申忘了,不记得了。
事情,恰如申爸所预测的那样,发生了。
大申的遗忘,就在过去的两个多月内发生的。
这和前边提到的,我们遇到初中同学,想不起名字的情况一样,大申知道天线宝宝,知道自己和这个天线宝宝有关系....可就是,想不起来具体是怎么个关系了.....关系密切,知道自己知道,可就是想不起具体是怎么回事了。这是我们都曾感受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很特别,所以,这感觉一经触发,我们的意识马上给予特别的关注.....申爸一提起“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在大申的头脑里激活了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
所以,大申才皱眉抿嘴精力集中,努力地想。
大申一下子沉静下来了,若有所思。
爷儿两个系好了网箱,走到河边的石墩墩上坐下。
申爸决定继续:“你知道西湖吗?”申爸小心地问。大申还在皱着眉,应该是在想天线宝宝。
大申轻轻地点点头。
“那.....你还记得你去过西湖吗?”申爸赶紧接着问。
大申抬眼看着申爸,眉头拧得更紧了。努力想了一两秒钟,轻轻地叹口气:“不记得了。”
“啊?你不记得西湖了?喂鸽子,买鸽子食....那个卖鸽子食的老爷爷......”
大申一边听,眉头一边锁得更紧。努力啊,想啊!
孩子有点儿可怜。
想了半天,大申还是轻轻地摇摇头:“想不起来了。”
大申不说“不记得了”,而是说“想不起来了”。
这两个说法,明显是不一样的。
三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申忘了,不记得了。
申爸不管大申可不可怜,继续问:“你还记得龙潭湖喂鸽子吗?”
大申轻轻地摇摇头。
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申忘了,不记得了。
申爸忽然感觉有点儿冷。孩子这么个忘记法儿,怕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忘了吧!这有点儿可怕。尽管申爸预见到会忘,可这么个忘法儿,也让申爸不寒而栗。
早期的忘了,还能接受。可不要把最近几年的事儿,也都忘了啊。
申爸期望着,下面的问题得到肯定的回答。
“爸爸晚上给你讲故事,对吧?”申爸有些急切了。
大申使劲儿点点头。
“你还记得爸爸给你讲的《战争与和平》吗?”申爸问。
申爸有些急不可耐了,恨不得上去扒住大申的小嘴巴,千万别说出“不记得”。
哪壶不开提哪壶。大申坚定地摇摇头,清晰的三个字吐了出来:“不记得”。
这回,轮到申爸不吱声了。
孩子六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也忘了。
这才刚过了两年啊。
哎!
爷儿两个呆呆地坐在石墩墩上,呆呆地想。各想各的,谁也不说话。
就这么着,过了好长好长时间。
2015/04/26回复
燕之露楼117楼
把图书馆翻了个底儿朝天
哦....这孩子把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一股脑,都扔进潜意识里面去了.....数百小时的有声故事,每天申爸给读的天书,这些,自然都不在话下。就连孩子曾经津津乐道,花了很长的时间做的事情,像天线宝宝、喂鸽子这些事情,孩子也一股脑地扔了。
消失了。没有了。不见了。
有一天,申爸忽然想到,这种遗忘,大申不应该是个案。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有这个问题。
既然是所有的孩子都有的现象.....如此大规模的“遗忘”......心理学应该有记录。
对!去心理学书中找。
申爸呆的环境吧,尽管高档金碧辉煌的,可是文化的沙漠。身边除了些庸俗的商务书,谈什么执行行动之类,最多,也就是给加西亚送信,谁动了奶酪什么的。学术专著,那得跑出去若干公里,才能找到。学术论文就更甭想了。
申爸很焦急,想找心理学书去印证,就特意跑道首都图书馆。凡是写着“普通心理学”还有“发展心理学”的书,申爸重点照顾。站在书架旁边,一本纸砖一本纸砖,仔细地翻。
那个啥,没翻到。
这个翻吧,倒是给了申爸一个机会,总体浏览一下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书。
申爸觉得,这两个领域,书都差不多。讲讲皮亚杰,批评一下;从经验主义一直讲到认知学派......大家的主要内容,都差不多。倒是有一些有自己观点的书,一看封面,都是些经典。
申爸不死心。第二天,到国图,继续翻。
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给申爸翻着了。
在一本《发展心理学》的书里,有一个专题,专门讲这个事情。
嘿嘿,不错。就这本书:
它里边儿把这现象叫做早年记忆缺失,是这么说的:
哦....这孩子把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一股脑,都扔进潜意识里面去了.....数百小时的有声故事,每天申爸给读的天书,这些,自然都不在话下。就连孩子曾经津津乐道,花了很长的时间做的事情,像天线宝宝、喂鸽子这些事情,孩子也一股脑地扔了。
消失了。没有了。不见了。
有一天,申爸忽然想到,这种遗忘,大申不应该是个案。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有这个问题。
既然是所有的孩子都有的现象.....如此大规模的“遗忘”......心理学应该有记录。
对!去心理学书中找。
申爸呆的环境吧,尽管高档金碧辉煌的,可是文化的沙漠。身边除了些庸俗的商务书,谈什么执行行动之类,最多,也就是给加西亚送信,谁动了奶酪什么的。学术专著,那得跑出去若干公里,才能找到。学术论文就更甭想了。
申爸很焦急,想找心理学书去印证,就特意跑道首都图书馆。凡是写着“普通心理学”还有“发展心理学”的书,申爸重点照顾。站在书架旁边,一本纸砖一本纸砖,仔细地翻。
那个啥,没翻到。
这个翻吧,倒是给了申爸一个机会,总体浏览一下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书。
申爸觉得,这两个领域,书都差不多。讲讲皮亚杰,批评一下;从经验主义一直讲到认知学派......大家的主要内容,都差不多。倒是有一些有自己观点的书,一看封面,都是些经典。
申爸不死心。第二天,到国图,继续翻。
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给申爸翻着了。
在一本《发展心理学》的书里,有一个专题,专门讲这个事情。
嘿嘿,不错。就这本书:
它里边儿把这现象叫做早年记忆缺失,是这么说的:
2015/04/26回复
燕之露楼118楼
先说简单容易说明白的问题。
至于说动画片为什么是蓝精灵,这个问题相对容易说一些。
大申需要一条又长又黏的斜坡,这就决定了所有的好莱坞大片中的动画片全部要排除在外。
动画大片被排除,倒不止是这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大片对情绪的刺激太强烈。如果给多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当然,动画片要是英文的。
申爸找来巨多的动画片,有蓝精灵、柳林风声、忍者神龟.....应该有七八种。
最后,选中的就是这个蓝精灵。
主要的考量有几点:第一,内容很健康;第二,长。有430集,全播一遍要105个小时;第三,这个片子的画面很和缓,人物的动作不快。
没有更好的选择,就这个了。
至于说动画片为什么是蓝精灵,这个问题相对容易说一些。
大申需要一条又长又黏的斜坡,这就决定了所有的好莱坞大片中的动画片全部要排除在外。
动画大片被排除,倒不止是这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大片对情绪的刺激太强烈。如果给多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当然,动画片要是英文的。
申爸找来巨多的动画片,有蓝精灵、柳林风声、忍者神龟.....应该有七八种。
最后,选中的就是这个蓝精灵。
主要的考量有几点:第一,内容很健康;第二,长。有430集,全播一遍要105个小时;第三,这个片子的画面很和缓,人物的动作不快。
没有更好的选择,就这个了。
2015/04/28回复
燕之露楼119楼
既然大申已经“遗忘”了,就不存在“提醒”破坏“自然的遗忘过程”这个问题了。去年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申爸努力回忆大申成长过程中曾经发生的事情,拿来问大申记不记得。
绝大多数“不记得”。
但是,肯定有一些个案,大申回答说“记得”,也能回忆起当时的具体情节。
但是具体是些什么事情,怎么回事,申爸现在回忆不起来了。
这个“记得”淹没在大量的“不记得”里面,根本没有引起申爸的注意。
可是,有一个现象,倒是引起了申爸的注意:大申对这个游戏,并不反感。很多时候,申爸提完了问题,大申就安静下来,皱着眉,努力的思索。就像前边描述过的,在河边发生的那样。
渐渐地,申爸对这个游戏失去了兴趣,不再和大申玩“记不记得”的游戏了。
因为要写这个帖子,申爸又来了兴致,要在大申那里再玩玩“记不记得”的游戏了。
10月7日夜。西安机场。
申爸申妈和大申在登机口排着队,准备登机回北京。
申爸问大申:“你知道天线宝宝吗?”
大申玩得兴致正高:“知道!”
“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申爸问。
大申一刻都没有迟疑:“不太记得了。”
“那你到底记得自己看过没有?”申爸追问。
“当然看过。我不太想得起来了。”大申很干脆地回答。
申爸继续问:“你记得爸爸给你讲《战争与和平》吗?”
“记不清了。”大申回答得清楚明白。
“那你还记得爸爸给你讲过什么书?”
“《战争与和平》、《可怕的科学》,还有,还有《论语》......还有好多。记不清了。”
“那....你记得《论语》里面说什么了吗?”申爸又问。
“不记得了,”大申愉快地回答,“哎呀,你老问我记不记得,干嘛?”大申开始不耐烦了。
“就是随便问问,不行么?”申爸试图掩饰。
“不行!你什么目的?快说!”大申并不买账。
“!@@#$%^^%$$##%^^^”
申爸不想告诉大申什么目的,一顿胡搅蛮缠,总算是把这个问题给糊弄过去,大申不再追问了。
大申的记忆又回来了!
这个,申爸真没料到。
这回美言妈不笑出声了。
申爸详细描写了三次和大申的对话。请回头仔细琢磨一下这三段文字,再接着往下看。
语言这个东西,是很苍白无力的。如果你在现场,你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大申在三次对话中,哪里有明显的不同。可惜,除了申爸,没有别人在现场。申爸也只好用语言来描摹。
大家注意大申的用词。在第一次对话中,大申如果记得,就直接去说:
“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又蹦又跳”;
“西湖边上有鸽子,我买了很多鸽子食,喂鸽子。”
“买馒头。先喂鱼,再喂鸽子!”
“.....别祖霍夫.....”
这些,都是在申爸提出问题之后,首先涌现在大申脑海中事情,大申张嘴就把印象最深的事情,直接说出来了。
当申爸给出一个主题之后,大申就在记忆中,把当时的情景拉到了当下,然后,用语言直接描述出“当下”最有特点的侧面;
第二次,当申爸问大申“‘知道’某事吗”的时候,大申说“知道”,但是,问“‘记得这件事’吗”的时候,大申说“不记得”;
第三次,当申爸问大申“‘知道’某事吗”的时候,大申说“知道”,但是,问“‘记得这件事’吗”的时候,大申的用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现了这样的说法:
“不太记得了。”
“我不太想得起来了。”
“记不清了。”
三天之前,大申已经不能在记忆中把当时的情景拉到当下了。隔了一层。大申在隔着的这一层中,抽取出感受,把感受化成语言,回答申爸。大申的回答基于一种抽象,是对抽象出来的感受的描述。
孩子在第一次对话到最后一次对话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给自己所有的记忆,加上了“索引”!
当申爸问知不知道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大申的头脑先在“索引”中去找,找到了,就说知道。申爸追问细节的时候......找到了索引.......相当于我们到图书馆,查到了书目和架位号.......小脑袋再到索引所指示的地方去取具体的记忆。有时候取到了,孩子就明确地说出来,比如:
“《战争与和平》、《可怕的科学》,还有,还有《论语》......”
索引里面有,可是取不到具体的东西......就像找到书架的位置,但那里是空的......孩子就回答“不太记得了”......或者到了书架那里,一套书,缺了好些,只剩下不全的几本,孩子就说“还有好多。记不清了。”
大申小脑袋的这种处理机制,是第一次谈话的时候,完全不具备的。
第二次记录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留下了一个记录,记录孩子的头脑在建“索引”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个记录很重要,就如同找到了一块长着翅膀带着羽毛的爬行动物化石一样重要。
现在,让我们来解读第二次谈话。
解读之前,先要让申爸说清楚:申爸是怎么预测出,大申一定会产生遗忘,并且“就在那个时间点上产生遗忘”的。
绝大多数“不记得”。
但是,肯定有一些个案,大申回答说“记得”,也能回忆起当时的具体情节。
但是具体是些什么事情,怎么回事,申爸现在回忆不起来了。
这个“记得”淹没在大量的“不记得”里面,根本没有引起申爸的注意。
可是,有一个现象,倒是引起了申爸的注意:大申对这个游戏,并不反感。很多时候,申爸提完了问题,大申就安静下来,皱着眉,努力的思索。就像前边描述过的,在河边发生的那样。
渐渐地,申爸对这个游戏失去了兴趣,不再和大申玩“记不记得”的游戏了。
因为要写这个帖子,申爸又来了兴致,要在大申那里再玩玩“记不记得”的游戏了。
10月7日夜。西安机场。
申爸申妈和大申在登机口排着队,准备登机回北京。
申爸问大申:“你知道天线宝宝吗?”
大申玩得兴致正高:“知道!”
“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申爸问。
大申一刻都没有迟疑:“不太记得了。”
“那你到底记得自己看过没有?”申爸追问。
“当然看过。我不太想得起来了。”大申很干脆地回答。
申爸继续问:“你记得爸爸给你讲《战争与和平》吗?”
“记不清了。”大申回答得清楚明白。
“那你还记得爸爸给你讲过什么书?”
“《战争与和平》、《可怕的科学》,还有,还有《论语》......还有好多。记不清了。”
“那....你记得《论语》里面说什么了吗?”申爸又问。
“不记得了,”大申愉快地回答,“哎呀,你老问我记不记得,干嘛?”大申开始不耐烦了。
“就是随便问问,不行么?”申爸试图掩饰。
“不行!你什么目的?快说!”大申并不买账。
“!@@#$%^^%$$##%^^^”
申爸不想告诉大申什么目的,一顿胡搅蛮缠,总算是把这个问题给糊弄过去,大申不再追问了。
大申的记忆又回来了!
这个,申爸真没料到。
这回美言妈不笑出声了。
申爸详细描写了三次和大申的对话。请回头仔细琢磨一下这三段文字,再接着往下看。
语言这个东西,是很苍白无力的。如果你在现场,你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大申在三次对话中,哪里有明显的不同。可惜,除了申爸,没有别人在现场。申爸也只好用语言来描摹。
大家注意大申的用词。在第一次对话中,大申如果记得,就直接去说:
“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又蹦又跳”;
“西湖边上有鸽子,我买了很多鸽子食,喂鸽子。”
“买馒头。先喂鱼,再喂鸽子!”
“.....别祖霍夫.....”
这些,都是在申爸提出问题之后,首先涌现在大申脑海中事情,大申张嘴就把印象最深的事情,直接说出来了。
当申爸给出一个主题之后,大申就在记忆中,把当时的情景拉到了当下,然后,用语言直接描述出“当下”最有特点的侧面;
第二次,当申爸问大申“‘知道’某事吗”的时候,大申说“知道”,但是,问“‘记得这件事’吗”的时候,大申说“不记得”;
第三次,当申爸问大申“‘知道’某事吗”的时候,大申说“知道”,但是,问“‘记得这件事’吗”的时候,大申的用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现了这样的说法:
“不太记得了。”
“我不太想得起来了。”
“记不清了。”
三天之前,大申已经不能在记忆中把当时的情景拉到当下了。隔了一层。大申在隔着的这一层中,抽取出感受,把感受化成语言,回答申爸。大申的回答基于一种抽象,是对抽象出来的感受的描述。
孩子在第一次对话到最后一次对话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给自己所有的记忆,加上了“索引”!
当申爸问知不知道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大申的头脑先在“索引”中去找,找到了,就说知道。申爸追问细节的时候......找到了索引.......相当于我们到图书馆,查到了书目和架位号.......小脑袋再到索引所指示的地方去取具体的记忆。有时候取到了,孩子就明确地说出来,比如:
“《战争与和平》、《可怕的科学》,还有,还有《论语》......”
索引里面有,可是取不到具体的东西......就像找到书架的位置,但那里是空的......孩子就回答“不太记得了”......或者到了书架那里,一套书,缺了好些,只剩下不全的几本,孩子就说“还有好多。记不清了。”
大申小脑袋的这种处理机制,是第一次谈话的时候,完全不具备的。
第二次记录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留下了一个记录,记录孩子的头脑在建“索引”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个记录很重要,就如同找到了一块长着翅膀带着羽毛的爬行动物化石一样重要。
现在,让我们来解读第二次谈话。
解读之前,先要让申爸说清楚:申爸是怎么预测出,大申一定会产生遗忘,并且“就在那个时间点上产生遗忘”的。
2015/04/2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