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申爸育儿观念: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18695126家有小学生
很开心有姐妹喜欢,因为文章实在太长,所以我只能一点一点搬过来,希望不会触犯到妈网相关条例而遭禁止发言啦!
若管理员觉得不合适的地方,请及时通知,以作调整。
2015/01/29
全部回帖
留印学习。楼主有TxT下载不?
2015/04/22回复
燕之露楼4楼
看来吧,这个时间点抓得还是蛮及时的。尽管没录下音来,小有遗憾,总体上,还不错。
前边儿,申爸说“就在这个时间点上”,不过是个比拟的说法而已。大脑中发生的事情,一般不会恰是一个点的。如果恰如申爸指所预期,遗忘发生在两三个月之内,在人生的时间尺度上看起来,不过是“一个一点”而已。
申爸不能老和大申提天线宝宝啊、龙潭湖啊、战争与和平啊之类的话题。要不,申爸提起本身,在大申那里就是一种提醒,会干扰“正常的”遗忘过程。老提老提,戏法儿就不灵了。
申爸决定,过上两个月,再回到大申那里去试一下。
这两个月期间,这些话题,申爸绝口不提。
在去年的八月份.....就在大申涌现出强悍的阅读能力之前....申爸决定收网,试试捞不捞得上鱼来。
一个凉快的傍晚.....具体哪一天忘了,得去查录音......爷儿两个又去河边捞鱼。捞鱼,这是大申最喜欢的活儿。一路上,大申小鸟一样地飞着,嘁嘁喳喳,不停地说;水银一样,不停地动。高兴。
申爸准备好了,决定检验大神遗忘了没有。
申爸一边把扔到河里的网箱拉线往栏杆上系,一边按下Nano的录音键。这回申爸没忘了给Nano充电。头两天,电就已经充好了。
大申那边也正在系另一个网箱的线。远处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对面河岸上遛狗的阿姨牵着贵宾犬,慢悠悠地踱着步子,远处有几个人在河里游泳。安详,恬淡而快乐,一起都很自然,没有任何异常的情况。
申爸装得很自然顺口地问:“大申,你知道天线宝宝吗?”可眼睛紧紧地盯着大申,想看大申的反应。
大申眼睛看着线,顺口回答:“当然知道啦。”
“那....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申爸更加紧张了,不错眼珠儿地盯着大申看。
大申像是被这问题刺了一下,不自主地,系着线的手停了下来,抬起头,疑惑地看着申爸,皱起眉头,很努力地在想。
就这样,爷儿俩对视了有两三秒钟的时间。
大申的眉头皱得更紧了,抿起嘴唇,轻轻地说:“不记得了。”
一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申忘了,不记得了。
事情,恰如申爸所预测的那样,发生了。
大申的遗忘,就在过去的两个多月内发生的。
这和前边提到的,我们遇到初中同学,想不起名字的情况一样,大申知道天线宝宝,知道自己和这个天线宝宝有关系....可就是,想不起来具体是怎么个关系了.....关系密切,知道自己知道,可就是想不起具体是怎么回事了。这是我们都曾感受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很特别,所以,这感觉一经触发,我们的意识马上给予特别的关注.....申爸一提起“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在大申的头脑里激活了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
所以,大申才皱眉抿嘴精力集中,努力地想。
大申一下子沉静下来了,若有所思。
爷儿两个系好了网箱,走到河边的石墩墩上坐下。
申爸决定继续:“你知道西湖吗?”申爸小心地问。大申还在皱着眉,应该是在想天线宝宝。
大申轻轻地点点头。
“那.....你还记得你去过西湖吗?”申爸赶紧接着问。
大申抬眼看着申爸,眉头拧得更紧了。努力想了一两秒钟,轻轻地叹口气:“不记得了。”
“啊?你不记得西湖了?喂鸽子,买鸽子食....那个卖鸽子食的老爷爷......”
大申一边听,眉头一边锁得更紧。努力啊,想啊!
孩子有点儿可怜。
想了半天,大申还是轻轻地摇摇头:“想不起来了。”
大申不说“不记得了”,而是说“想不起来了”。
这两个说法,明显是不一样的。
三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申忘了,不记得了。
申爸不管大申可不可怜,继续问:“你还记得龙潭湖喂鸽子吗?”
大申轻轻地摇摇头。
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申忘了,不记得了。
申爸忽然感觉有点儿冷。孩子这么个忘记法儿,怕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忘了吧!这有点儿可怕。尽管申爸预见到会忘,可这么个忘法儿,也让申爸不寒而栗。
早期的忘了,还能接受。可不要把最近几年的事儿,也都忘了啊。
申爸期望着,下面的问题得到肯定的回答。
“爸爸晚上给你讲故事,对吧?”申爸有些急切了。
大申使劲儿点点头。
“你还记得爸爸给你讲的《战争与和平》吗?”申爸问。
申爸有些急不可耐了,恨不得上去扒住大申的小嘴巴,千万别说出“不记得”。
哪壶不开提哪壶。大申坚定地摇摇头,清晰的三个字吐了出来:“不记得”。
这回,轮到申爸不吱声了。
孩子六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也忘了。
这才刚过了两年啊。
哎!
爷儿两个呆呆地坐在石墩墩上,呆呆地想。各想各的,谁也不说话。
就这么着,过了好长好长时间。
前边儿,申爸说“就在这个时间点上”,不过是个比拟的说法而已。大脑中发生的事情,一般不会恰是一个点的。如果恰如申爸指所预期,遗忘发生在两三个月之内,在人生的时间尺度上看起来,不过是“一个一点”而已。
申爸不能老和大申提天线宝宝啊、龙潭湖啊、战争与和平啊之类的话题。要不,申爸提起本身,在大申那里就是一种提醒,会干扰“正常的”遗忘过程。老提老提,戏法儿就不灵了。
申爸决定,过上两个月,再回到大申那里去试一下。
这两个月期间,这些话题,申爸绝口不提。
在去年的八月份.....就在大申涌现出强悍的阅读能力之前....申爸决定收网,试试捞不捞得上鱼来。
一个凉快的傍晚.....具体哪一天忘了,得去查录音......爷儿两个又去河边捞鱼。捞鱼,这是大申最喜欢的活儿。一路上,大申小鸟一样地飞着,嘁嘁喳喳,不停地说;水银一样,不停地动。高兴。
申爸准备好了,决定检验大神遗忘了没有。
申爸一边把扔到河里的网箱拉线往栏杆上系,一边按下Nano的录音键。这回申爸没忘了给Nano充电。头两天,电就已经充好了。
大申那边也正在系另一个网箱的线。远处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对面河岸上遛狗的阿姨牵着贵宾犬,慢悠悠地踱着步子,远处有几个人在河里游泳。安详,恬淡而快乐,一起都很自然,没有任何异常的情况。
申爸装得很自然顺口地问:“大申,你知道天线宝宝吗?”可眼睛紧紧地盯着大申,想看大申的反应。
大申眼睛看着线,顺口回答:“当然知道啦。”
“那....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申爸更加紧张了,不错眼珠儿地盯着大申看。
大申像是被这问题刺了一下,不自主地,系着线的手停了下来,抬起头,疑惑地看着申爸,皱起眉头,很努力地在想。
就这样,爷儿俩对视了有两三秒钟的时间。
大申的眉头皱得更紧了,抿起嘴唇,轻轻地说:“不记得了。”
一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申忘了,不记得了。
事情,恰如申爸所预测的那样,发生了。
大申的遗忘,就在过去的两个多月内发生的。
这和前边提到的,我们遇到初中同学,想不起名字的情况一样,大申知道天线宝宝,知道自己和这个天线宝宝有关系....可就是,想不起来具体是怎么个关系了.....关系密切,知道自己知道,可就是想不起具体是怎么回事了。这是我们都曾感受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很特别,所以,这感觉一经触发,我们的意识马上给予特别的关注.....申爸一提起“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在大申的头脑里激活了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
所以,大申才皱眉抿嘴精力集中,努力地想。
大申一下子沉静下来了,若有所思。
爷儿两个系好了网箱,走到河边的石墩墩上坐下。
申爸决定继续:“你知道西湖吗?”申爸小心地问。大申还在皱着眉,应该是在想天线宝宝。
大申轻轻地点点头。
“那.....你还记得你去过西湖吗?”申爸赶紧接着问。
大申抬眼看着申爸,眉头拧得更紧了。努力想了一两秒钟,轻轻地叹口气:“不记得了。”
“啊?你不记得西湖了?喂鸽子,买鸽子食....那个卖鸽子食的老爷爷......”
大申一边听,眉头一边锁得更紧。努力啊,想啊!
孩子有点儿可怜。
想了半天,大申还是轻轻地摇摇头:“想不起来了。”
大申不说“不记得了”,而是说“想不起来了”。
这两个说法,明显是不一样的。
三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申忘了,不记得了。
申爸不管大申可不可怜,继续问:“你还记得龙潭湖喂鸽子吗?”
大申轻轻地摇摇头。
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申忘了,不记得了。
申爸忽然感觉有点儿冷。孩子这么个忘记法儿,怕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忘了吧!这有点儿可怕。尽管申爸预见到会忘,可这么个忘法儿,也让申爸不寒而栗。
早期的忘了,还能接受。可不要把最近几年的事儿,也都忘了啊。
申爸期望着,下面的问题得到肯定的回答。
“爸爸晚上给你讲故事,对吧?”申爸有些急切了。
大申使劲儿点点头。
“你还记得爸爸给你讲的《战争与和平》吗?”申爸问。
申爸有些急不可耐了,恨不得上去扒住大申的小嘴巴,千万别说出“不记得”。
哪壶不开提哪壶。大申坚定地摇摇头,清晰的三个字吐了出来:“不记得”。
这回,轮到申爸不吱声了。
孩子六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也忘了。
这才刚过了两年啊。
哎!
爷儿两个呆呆地坐在石墩墩上,呆呆地想。各想各的,谁也不说话。
就这么着,过了好长好长时间。
2015/04/26回复
燕之露楼5楼
把图书馆翻了个底儿朝天
哦....这孩子把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一股脑,都扔进潜意识里面去了.....数百小时的有声故事,每天申爸给读的天书,这些,自然都不在话下。就连孩子曾经津津乐道,花了很长的时间做的事情,像天线宝宝、喂鸽子这些事情,孩子也一股脑地扔了。
消失了。没有了。不见了。
有一天,申爸忽然想到,这种遗忘,大申不应该是个案。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有这个问题。
既然是所有的孩子都有的现象.....如此大规模的“遗忘”......心理学应该有记录。
对!去心理学书中找。
申爸呆的环境吧,尽管高档金碧辉煌的,可是文化的沙漠。身边除了些庸俗的商务书,谈什么执行行动之类,最多,也就是给加西亚送信,谁动了奶酪什么的。学术专著,那得跑出去若干公里,才能找到。学术论文就更甭想了。
申爸很焦急,想找心理学书去印证,就特意跑道首都图书馆。凡是写着“普通心理学”还有“发展心理学”的书,申爸重点照顾。站在书架旁边,一本纸砖一本纸砖,仔细地翻。
那个啥,没翻到。
这个翻吧,倒是给了申爸一个机会,总体浏览一下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书。
申爸觉得,这两个领域,书都差不多。讲讲皮亚杰,批评一下;从经验主义一直讲到认知学派......大家的主要内容,都差不多。倒是有一些有自己观点的书,一看封面,都是些经典。
申爸不死心。第二天,到国图,继续翻。
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给申爸翻着了。
在一本《发展心理学》的书里,有一个专题,专门讲这个事情。
嘿嘿,不错。就这本书:
它里边儿把这现象叫做早年记忆缺失,是这么说的:
哦....这孩子把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一股脑,都扔进潜意识里面去了.....数百小时的有声故事,每天申爸给读的天书,这些,自然都不在话下。就连孩子曾经津津乐道,花了很长的时间做的事情,像天线宝宝、喂鸽子这些事情,孩子也一股脑地扔了。
消失了。没有了。不见了。
有一天,申爸忽然想到,这种遗忘,大申不应该是个案。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有这个问题。
既然是所有的孩子都有的现象.....如此大规模的“遗忘”......心理学应该有记录。
对!去心理学书中找。
申爸呆的环境吧,尽管高档金碧辉煌的,可是文化的沙漠。身边除了些庸俗的商务书,谈什么执行行动之类,最多,也就是给加西亚送信,谁动了奶酪什么的。学术专著,那得跑出去若干公里,才能找到。学术论文就更甭想了。
申爸很焦急,想找心理学书去印证,就特意跑道首都图书馆。凡是写着“普通心理学”还有“发展心理学”的书,申爸重点照顾。站在书架旁边,一本纸砖一本纸砖,仔细地翻。
那个啥,没翻到。
这个翻吧,倒是给了申爸一个机会,总体浏览一下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书。
申爸觉得,这两个领域,书都差不多。讲讲皮亚杰,批评一下;从经验主义一直讲到认知学派......大家的主要内容,都差不多。倒是有一些有自己观点的书,一看封面,都是些经典。
申爸不死心。第二天,到国图,继续翻。
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给申爸翻着了。
在一本《发展心理学》的书里,有一个专题,专门讲这个事情。
嘿嘿,不错。就这本书:
它里边儿把这现象叫做早年记忆缺失,是这么说的:
2015/04/26回复
燕之露楼6楼
先说简单容易说明白的问题。
至于说动画片为什么是蓝精灵,这个问题相对容易说一些。
大申需要一条又长又黏的斜坡,这就决定了所有的好莱坞大片中的动画片全部要排除在外。
动画大片被排除,倒不止是这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大片对情绪的刺激太强烈。如果给多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当然,动画片要是英文的。
申爸找来巨多的动画片,有蓝精灵、柳林风声、忍者神龟.....应该有七八种。
最后,选中的就是这个蓝精灵。
主要的考量有几点:第一,内容很健康;第二,长。有430集,全播一遍要105个小时;第三,这个片子的画面很和缓,人物的动作不快。
没有更好的选择,就这个了。
至于说动画片为什么是蓝精灵,这个问题相对容易说一些。
大申需要一条又长又黏的斜坡,这就决定了所有的好莱坞大片中的动画片全部要排除在外。
动画大片被排除,倒不止是这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大片对情绪的刺激太强烈。如果给多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当然,动画片要是英文的。
申爸找来巨多的动画片,有蓝精灵、柳林风声、忍者神龟.....应该有七八种。
最后,选中的就是这个蓝精灵。
主要的考量有几点:第一,内容很健康;第二,长。有430集,全播一遍要105个小时;第三,这个片子的画面很和缓,人物的动作不快。
没有更好的选择,就这个了。
2015/04/28回复
燕之露楼7楼
既然大申已经“遗忘”了,就不存在“提醒”破坏“自然的遗忘过程”这个问题了。去年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申爸努力回忆大申成长过程中曾经发生的事情,拿来问大申记不记得。
绝大多数“不记得”。
但是,肯定有一些个案,大申回答说“记得”,也能回忆起当时的具体情节。
但是具体是些什么事情,怎么回事,申爸现在回忆不起来了。
这个“记得”淹没在大量的“不记得”里面,根本没有引起申爸的注意。
可是,有一个现象,倒是引起了申爸的注意:大申对这个游戏,并不反感。很多时候,申爸提完了问题,大申就安静下来,皱着眉,努力的思索。就像前边描述过的,在河边发生的那样。
渐渐地,申爸对这个游戏失去了兴趣,不再和大申玩“记不记得”的游戏了。
因为要写这个帖子,申爸又来了兴致,要在大申那里再玩玩“记不记得”的游戏了。
10月7日夜。西安机场。
申爸申妈和大申在登机口排着队,准备登机回北京。
申爸问大申:“你知道天线宝宝吗?”
大申玩得兴致正高:“知道!”
“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申爸问。
大申一刻都没有迟疑:“不太记得了。”
“那你到底记得自己看过没有?”申爸追问。
“当然看过。我不太想得起来了。”大申很干脆地回答。
申爸继续问:“你记得爸爸给你讲《战争与和平》吗?”
“记不清了。”大申回答得清楚明白。
“那你还记得爸爸给你讲过什么书?”
“《战争与和平》、《可怕的科学》,还有,还有《论语》......还有好多。记不清了。”
“那....你记得《论语》里面说什么了吗?”申爸又问。
“不记得了,”大申愉快地回答,“哎呀,你老问我记不记得,干嘛?”大申开始不耐烦了。
“就是随便问问,不行么?”申爸试图掩饰。
“不行!你什么目的?快说!”大申并不买账。
“!@@#$%^^%$$##%^^^”
申爸不想告诉大申什么目的,一顿胡搅蛮缠,总算是把这个问题给糊弄过去,大申不再追问了。
大申的记忆又回来了!
这个,申爸真没料到。
这回美言妈不笑出声了。
申爸详细描写了三次和大申的对话。请回头仔细琢磨一下这三段文字,再接着往下看。
语言这个东西,是很苍白无力的。如果你在现场,你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大申在三次对话中,哪里有明显的不同。可惜,除了申爸,没有别人在现场。申爸也只好用语言来描摹。
大家注意大申的用词。在第一次对话中,大申如果记得,就直接去说:
“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又蹦又跳”;
“西湖边上有鸽子,我买了很多鸽子食,喂鸽子。”
“买馒头。先喂鱼,再喂鸽子!”
“.....别祖霍夫.....”
这些,都是在申爸提出问题之后,首先涌现在大申脑海中事情,大申张嘴就把印象最深的事情,直接说出来了。
当申爸给出一个主题之后,大申就在记忆中,把当时的情景拉到了当下,然后,用语言直接描述出“当下”最有特点的侧面;
第二次,当申爸问大申“‘知道’某事吗”的时候,大申说“知道”,但是,问“‘记得这件事’吗”的时候,大申说“不记得”;
第三次,当申爸问大申“‘知道’某事吗”的时候,大申说“知道”,但是,问“‘记得这件事’吗”的时候,大申的用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现了这样的说法:
“不太记得了。”
“我不太想得起来了。”
“记不清了。”
三天之前,大申已经不能在记忆中把当时的情景拉到当下了。隔了一层。大申在隔着的这一层中,抽取出感受,把感受化成语言,回答申爸。大申的回答基于一种抽象,是对抽象出来的感受的描述。
孩子在第一次对话到最后一次对话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给自己所有的记忆,加上了“索引”!
当申爸问知不知道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大申的头脑先在“索引”中去找,找到了,就说知道。申爸追问细节的时候......找到了索引.......相当于我们到图书馆,查到了书目和架位号.......小脑袋再到索引所指示的地方去取具体的记忆。有时候取到了,孩子就明确地说出来,比如:
“《战争与和平》、《可怕的科学》,还有,还有《论语》......”
索引里面有,可是取不到具体的东西......就像找到书架的位置,但那里是空的......孩子就回答“不太记得了”......或者到了书架那里,一套书,缺了好些,只剩下不全的几本,孩子就说“还有好多。记不清了。”
大申小脑袋的这种处理机制,是第一次谈话的时候,完全不具备的。
第二次记录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留下了一个记录,记录孩子的头脑在建“索引”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个记录很重要,就如同找到了一块长着翅膀带着羽毛的爬行动物化石一样重要。
现在,让我们来解读第二次谈话。
解读之前,先要让申爸说清楚:申爸是怎么预测出,大申一定会产生遗忘,并且“就在那个时间点上产生遗忘”的。
绝大多数“不记得”。
但是,肯定有一些个案,大申回答说“记得”,也能回忆起当时的具体情节。
但是具体是些什么事情,怎么回事,申爸现在回忆不起来了。
这个“记得”淹没在大量的“不记得”里面,根本没有引起申爸的注意。
可是,有一个现象,倒是引起了申爸的注意:大申对这个游戏,并不反感。很多时候,申爸提完了问题,大申就安静下来,皱着眉,努力的思索。就像前边描述过的,在河边发生的那样。
渐渐地,申爸对这个游戏失去了兴趣,不再和大申玩“记不记得”的游戏了。
因为要写这个帖子,申爸又来了兴致,要在大申那里再玩玩“记不记得”的游戏了。
10月7日夜。西安机场。
申爸申妈和大申在登机口排着队,准备登机回北京。
申爸问大申:“你知道天线宝宝吗?”
大申玩得兴致正高:“知道!”
“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申爸问。
大申一刻都没有迟疑:“不太记得了。”
“那你到底记得自己看过没有?”申爸追问。
“当然看过。我不太想得起来了。”大申很干脆地回答。
申爸继续问:“你记得爸爸给你讲《战争与和平》吗?”
“记不清了。”大申回答得清楚明白。
“那你还记得爸爸给你讲过什么书?”
“《战争与和平》、《可怕的科学》,还有,还有《论语》......还有好多。记不清了。”
“那....你记得《论语》里面说什么了吗?”申爸又问。
“不记得了,”大申愉快地回答,“哎呀,你老问我记不记得,干嘛?”大申开始不耐烦了。
“就是随便问问,不行么?”申爸试图掩饰。
“不行!你什么目的?快说!”大申并不买账。
“!@@#$%^^%$$##%^^^”
申爸不想告诉大申什么目的,一顿胡搅蛮缠,总算是把这个问题给糊弄过去,大申不再追问了。
大申的记忆又回来了!
这个,申爸真没料到。
这回美言妈不笑出声了。
申爸详细描写了三次和大申的对话。请回头仔细琢磨一下这三段文字,再接着往下看。
语言这个东西,是很苍白无力的。如果你在现场,你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大申在三次对话中,哪里有明显的不同。可惜,除了申爸,没有别人在现场。申爸也只好用语言来描摹。
大家注意大申的用词。在第一次对话中,大申如果记得,就直接去说:
“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又蹦又跳”;
“西湖边上有鸽子,我买了很多鸽子食,喂鸽子。”
“买馒头。先喂鱼,再喂鸽子!”
“.....别祖霍夫.....”
这些,都是在申爸提出问题之后,首先涌现在大申脑海中事情,大申张嘴就把印象最深的事情,直接说出来了。
当申爸给出一个主题之后,大申就在记忆中,把当时的情景拉到了当下,然后,用语言直接描述出“当下”最有特点的侧面;
第二次,当申爸问大申“‘知道’某事吗”的时候,大申说“知道”,但是,问“‘记得这件事’吗”的时候,大申说“不记得”;
第三次,当申爸问大申“‘知道’某事吗”的时候,大申说“知道”,但是,问“‘记得这件事’吗”的时候,大申的用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现了这样的说法:
“不太记得了。”
“我不太想得起来了。”
“记不清了。”
三天之前,大申已经不能在记忆中把当时的情景拉到当下了。隔了一层。大申在隔着的这一层中,抽取出感受,把感受化成语言,回答申爸。大申的回答基于一种抽象,是对抽象出来的感受的描述。
孩子在第一次对话到最后一次对话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给自己所有的记忆,加上了“索引”!
当申爸问知不知道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大申的头脑先在“索引”中去找,找到了,就说知道。申爸追问细节的时候......找到了索引.......相当于我们到图书馆,查到了书目和架位号.......小脑袋再到索引所指示的地方去取具体的记忆。有时候取到了,孩子就明确地说出来,比如:
“《战争与和平》、《可怕的科学》,还有,还有《论语》......”
索引里面有,可是取不到具体的东西......就像找到书架的位置,但那里是空的......孩子就回答“不太记得了”......或者到了书架那里,一套书,缺了好些,只剩下不全的几本,孩子就说“还有好多。记不清了。”
大申小脑袋的这种处理机制,是第一次谈话的时候,完全不具备的。
第二次记录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留下了一个记录,记录孩子的头脑在建“索引”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个记录很重要,就如同找到了一块长着翅膀带着羽毛的爬行动物化石一样重要。
现在,让我们来解读第二次谈话。
解读之前,先要让申爸说清楚:申爸是怎么预测出,大申一定会产生遗忘,并且“就在那个时间点上产生遗忘”的。
2015/04/28回复
燕之露楼8楼
说实话,申爸对任何训练方式....Doman也好、两岁识字也好、背经也好.....都不拒斥。
首先,这些为我们所知道的方法,都应该是有效的方法。否则,谁会投资投精力把它宣传到你我都知道的程度呢;
其次,这些有效的方法,在大申这里也会有效。那些方法,应该针对孩子的普遍能力开发的,只要是孩子,就应该有效;
最后呢,所有的方法,都有阶段性。在那个阶段,效果应该显著。过了期了,效果就很小很小了。
PS.
这个PS最气人:申爸自己对这些方法,一概不采纳。
PPS.
“申爸,做人得厚道”.....嗯,确实,所有这些方法里面,有一个申爸挺看重的,那就是逻辑狗。
首先,这些为我们所知道的方法,都应该是有效的方法。否则,谁会投资投精力把它宣传到你我都知道的程度呢;
其次,这些有效的方法,在大申这里也会有效。那些方法,应该针对孩子的普遍能力开发的,只要是孩子,就应该有效;
最后呢,所有的方法,都有阶段性。在那个阶段,效果应该显著。过了期了,效果就很小很小了。
PS.
这个PS最气人:申爸自己对这些方法,一概不采纳。
PPS.
“申爸,做人得厚道”.....嗯,确实,所有这些方法里面,有一个申爸挺看重的,那就是逻辑狗。
2015/04/28回复
燕之露楼9楼
智力+情感=一切。
让申爸来解释,米爸关注的这两点,“智力”怎么成为其基础的。
行动的动力最好解释。
申爸说7.5的转折,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孩子能按照观念的要求来主动地行动。
在这座楼开始的简短扯淡完了之后,申爸就开始直切主题。
从第17楼开始,就开始说这件事情。到第33楼,这个观点通过一个精心的实验,得到了完整的证实。
人的行动是要靠头脑指挥的。头脑透过7.5岁形成的这种能力,有意识地指挥自己行动。
但大脑怎么具体选择做什么动作、采取什么行动呢?或者说,大脑指挥行动的依据是什么呢?
观念和目标。
观念涌现自“概念”,“概念”来自大量词汇的涌现....其实是大量词汇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式的涌现....这个前边说过,一时找不到了。肯定说过。
解释米爸的第二点。“能力”这个东西,其实本质上就是“主观愿望”。不信,大家查查《现代汉语词典》。主观愿望,刚才已经说了。不过,申爸理解,米爸提出的“能力”,还应该包含技能、技巧,Know How的成分。
良好的智力确保孩子能够产生强烈的内部动机。有了内部动机,他当然就会去做。只不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孩子先做简单的,包含单一技巧的事情,慢慢地扩展,发展出处理更复杂事物的能力。
需要时间,这个当然。
让申爸来解释,米爸关注的这两点,“智力”怎么成为其基础的。
行动的动力最好解释。
申爸说7.5的转折,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孩子能按照观念的要求来主动地行动。
在这座楼开始的简短扯淡完了之后,申爸就开始直切主题。
从第17楼开始,就开始说这件事情。到第33楼,这个观点通过一个精心的实验,得到了完整的证实。
人的行动是要靠头脑指挥的。头脑透过7.5岁形成的这种能力,有意识地指挥自己行动。
但大脑怎么具体选择做什么动作、采取什么行动呢?或者说,大脑指挥行动的依据是什么呢?
观念和目标。
观念涌现自“概念”,“概念”来自大量词汇的涌现....其实是大量词汇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式的涌现....这个前边说过,一时找不到了。肯定说过。
解释米爸的第二点。“能力”这个东西,其实本质上就是“主观愿望”。不信,大家查查《现代汉语词典》。主观愿望,刚才已经说了。不过,申爸理解,米爸提出的“能力”,还应该包含技能、技巧,Know How的成分。
良好的智力确保孩子能够产生强烈的内部动机。有了内部动机,他当然就会去做。只不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孩子先做简单的,包含单一技巧的事情,慢慢地扩展,发展出处理更复杂事物的能力。
需要时间,这个当然。
2015/04/28回复
燕之露楼10楼
首先,米爸,汪丁丁的这个模型,肯定是不适合于智力建构期的孩子用的。在智力建构期,所谓逻辑、道德、语言这三个方面,都是无稽之谈。
孩子只有词汇和模仿,还谈不上真正的表达复杂意义的语言。孩子偶尔会说一些很复杂深刻的话,似乎在使用“语言”能力,不过,这是表象,这种情形,不过是孩子头脑的偶然涌现现象而已。当然,孩子会模仿大人说一些很“懂事”的话,但这话后面的机制是不一样的,就像前边的两种不同“这是一些文字”。
情感是在任何阶段都可以发展的,这一点,那幅图中是正确的。
其次,让我们退回到原点。我们都知道,如果不理解,就谈不上掌握。
可是,这个理解,怎么理解呢?
申爸在爱坛的时候,曾经“理解”过一轮,结果也没理解出什么东西来。
后来,穆蕊妈妈又撞上了这个问题,申爸又理解了一轮。有进展,但不大。
理解“理解”是什么,关键是要理解“理解”的定义是什么。
在这个词汇上,《现代汉语词典》帮不上什么忙。
得用《辞海》。
《辞海》是这么解释“理解”词条的:
应用已有知识揭露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
既然“理解”一件事情,必须用到“已有知识”,那么,我们就可以向前推:
我们都有“理解”这种心理过程......不只是我们,连大申都表现出强劲的理解能力。现在教大申,那真是一种享受,那种“得天下之英才一教之乐”式的享受......那么,之前的大申呢?在申爸刚给大申读天书的时候,尽管大申偶尔会冒出一些极具洞察力的话,可很明显,那时的大申,还谈不上“理解”。
反正,这么往前推,总会有第一次“理解”的时候。
那么,这个时候,“已有的知识”是怎么来的呢?
靠直接感知这个世界形成的知识。
是的。
申爸曾经就是这么想的。
所有坚持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里,一直感知生活的学说流派,都是这么想的。
但这只是走到中途的一个环节而已。
还远不是全部。关键的东西,根本还没碰到呢!
让申爸产生怀疑事件是:大申有一天,表现出对抽象名词的内涵的深刻把握。
抽象的名词,比如“团结”“崇高”“卑鄙”.....这些词汇,我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谁要是不服气,请明确地阐述一下,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就难住了几乎所有的人。
明确说出这些词的内涵,属于那种“我一直以为我知道,直到有人来问我”的问题。
这就是说,这些词汇的内涵,不是有人教我们,我们才会的。我们是自己学会的,并且是在自己没有意识的情况下面,学会的。
那到底是怎么学会的呢?
让我们来假设: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聋子。很不幸的孩子。
十聋九哑,他也不会说话。
这样的孩子,感知、看、运动,都没有问题。但是,这样的孩子,即便是长大了,他对这些抽象名词的理解仍会有极大的障碍。
选择那些在13岁以后才学会手语的孩子做研究对象......13岁之前学会手语的不行,特别是五岁之前学会手语的孩子,对于这些词汇的理解,比照参照组,会低一些,但基本会正常.....考察这些人对于抽象名词的理解程度,一定是很低的。
这是申爸做出的预测。这个实验,实验心理学是完全可以做的。
申爸敢断定:结果一定如此。
为什么?
这些不幸的聋孩子缺少了靠词汇建构其未来用于理解的“基础知识”。
大申是怎么理解到这些抽象名词的内涵的?靠听。“团结”在大申听到的有意义的语境中出现几次,大申就自己建构出了其内涵。
现在,距离事情的真相,只有一步之遥了。
让申爸喘口气。
孩子只有词汇和模仿,还谈不上真正的表达复杂意义的语言。孩子偶尔会说一些很复杂深刻的话,似乎在使用“语言”能力,不过,这是表象,这种情形,不过是孩子头脑的偶然涌现现象而已。当然,孩子会模仿大人说一些很“懂事”的话,但这话后面的机制是不一样的,就像前边的两种不同“这是一些文字”。
情感是在任何阶段都可以发展的,这一点,那幅图中是正确的。
其次,让我们退回到原点。我们都知道,如果不理解,就谈不上掌握。
可是,这个理解,怎么理解呢?
申爸在爱坛的时候,曾经“理解”过一轮,结果也没理解出什么东西来。
后来,穆蕊妈妈又撞上了这个问题,申爸又理解了一轮。有进展,但不大。
理解“理解”是什么,关键是要理解“理解”的定义是什么。
在这个词汇上,《现代汉语词典》帮不上什么忙。
得用《辞海》。
《辞海》是这么解释“理解”词条的:
应用已有知识揭露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
既然“理解”一件事情,必须用到“已有知识”,那么,我们就可以向前推:
我们都有“理解”这种心理过程......不只是我们,连大申都表现出强劲的理解能力。现在教大申,那真是一种享受,那种“得天下之英才一教之乐”式的享受......那么,之前的大申呢?在申爸刚给大申读天书的时候,尽管大申偶尔会冒出一些极具洞察力的话,可很明显,那时的大申,还谈不上“理解”。
反正,这么往前推,总会有第一次“理解”的时候。
那么,这个时候,“已有的知识”是怎么来的呢?
靠直接感知这个世界形成的知识。
是的。
申爸曾经就是这么想的。
所有坚持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里,一直感知生活的学说流派,都是这么想的。
但这只是走到中途的一个环节而已。
还远不是全部。关键的东西,根本还没碰到呢!
让申爸产生怀疑事件是:大申有一天,表现出对抽象名词的内涵的深刻把握。
抽象的名词,比如“团结”“崇高”“卑鄙”.....这些词汇,我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谁要是不服气,请明确地阐述一下,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就难住了几乎所有的人。
明确说出这些词的内涵,属于那种“我一直以为我知道,直到有人来问我”的问题。
这就是说,这些词汇的内涵,不是有人教我们,我们才会的。我们是自己学会的,并且是在自己没有意识的情况下面,学会的。
那到底是怎么学会的呢?
让我们来假设: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聋子。很不幸的孩子。
十聋九哑,他也不会说话。
这样的孩子,感知、看、运动,都没有问题。但是,这样的孩子,即便是长大了,他对这些抽象名词的理解仍会有极大的障碍。
选择那些在13岁以后才学会手语的孩子做研究对象......13岁之前学会手语的不行,特别是五岁之前学会手语的孩子,对于这些词汇的理解,比照参照组,会低一些,但基本会正常.....考察这些人对于抽象名词的理解程度,一定是很低的。
这是申爸做出的预测。这个实验,实验心理学是完全可以做的。
申爸敢断定:结果一定如此。
为什么?
这些不幸的聋孩子缺少了靠词汇建构其未来用于理解的“基础知识”。
大申是怎么理解到这些抽象名词的内涵的?靠听。“团结”在大申听到的有意义的语境中出现几次,大申就自己建构出了其内涵。
现在,距离事情的真相,只有一步之遥了。
让申爸喘口气。
2015/05/06回复
燕之露楼11楼
妈妈的问题和孩子的问题
现在呢,大伙儿有了“图式”这个工具。
那啥,先用这个工具,解决一个烦得申爸要死的问题。
这问题解决了,断了念想的麻麻们,就不再来烦申爸了。
话说,优优妈提出的这个问题。
生了孩子之后的妈妈是一个神奇的物种。
当初,大申妈没怀孕的时候,跟申爸说得很清楚:“我就负责生。生下来,你养!”
这个....这个申爸只能忍气吞声,接受任何不平等条约。咋的呢?申妈说了:“你有本事,你自己生啊?”
申爸可没那本事。
申爸又想要大申吧,又不能“自己生”。你说咋办?没办法,面对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申妈,就得接受所有的霸王条款。
然后吧,申妈怕申爸毁约,不停地提醒:“到时候你自己养啊,我可不管!”
申爸喏喏连声:“是是,自己养,自己养。申爸自己养。申妈只要生出来,就算完成任务。”
这个怀孕那段时间吧,把申爸都折腾稀了。一会儿呢,想吃西瓜,申爸上天入地,好不容易西瓜淘腾回来了,又改梨了。一会儿说不给吃肉,好不容易排骨炖好了,又说腥。去检查,一会儿这个指标高了,焦虑得要命,过一会儿那个指标又低了,同样焦虑得要死。申妈应该也折腾,难受。比申爸难受,申爸自己安慰自己道。
反正吧,就折腾这些事儿,申妈是不是再提醒条约,申爸没留意。
申爸留意这条约的时候,大申在妈妈的肚肚里都长的很大了。稍不满意,就乱蹬乱踹,搞得妈妈肚肚翻江倒海的。申爸忽然想起了条约,问申妈:“生出来,我养,你不管?”
申妈幽怨地看着肚肚,不吱声了。
大申终于生下来了,申爸高兴得吧,腾着云架着雾的,脚底下都飘起来了。
小家伙静静地躺在小床里,该洗澡了。
申爸烧好了热水,试过水温,冷暖正合适。
自然地,伸手去抱摇篮里的孩子。
申妈本来静静地床上躺着呢,这一下子就坐起来了。肚肚上的伤口还没长好,起急了,拉了伤口,疼的直皱眉。申妈从床上委过来,伸手挡开了申爸的手:“你毛手毛脚的,怎么能给孩子洗澡?去,把水盆儿端过来。”
申爸只好去拿水盆儿,站在旁边伺候着,渴望地看申妈给孩子洗澡。伤口疼,申妈洗两下,换个姿势,再洗。
从此后,申爸就沦为只配干“粗活儿”的人。亲手弄孩子的工作,被申妈垄断着。
申妈早已经把早前的条约,丢到十霄云外去了。
这挺不错,申爸觉得。
十月怀胎,数不尽的牵挂焦虑辛苦痛苦,点点滴滴,时时刻刻,流淌进妈妈们的头脑中,建构起了关于孩子、自己的孩子的图式。这图式是孩子的,但更是妈妈的。
现在吧,你去翻心理学的书,很少有书用图式这个术语。心理空间取而代之。
心理空间这个术语也不错,它带来的内涵,比图式丰富多了。
关于自己的孩子的心理空间一旦在妈妈的脑海里建构起来,所有和孩子相关的思考、推理,就都在这个空间里发生。当然,这个“空间”时间的推移,会不断改进、完善。
妈妈们是透过这个“空间”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或者说,孩子生活在妈妈心中,生活在这个“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妈妈和孩子是一体的,不能分开的。妈妈就是孩子孩子就是妈妈,孩子就是妈妈的“我”的一部分。
还有,这个空间是伴随着痛苦建构起来的,这些极端的感受,都是和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呢,孩子在妈妈的心中,和感情紧紧地纠缠在一起,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话说,问题恰好就出在这里。
幼小的婴儿,必须靠妈妈的这种连心的保护,才能在肉体上成活。这是这空间的卓越贡献。
可问题是,孩子毕竟在物理上,和妈妈分开了。他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了。
在妈妈的图式里,还是一体的。
这个独立的个体和妈妈心理的空间上的不匹配,必然产生很多问题。
可产生的这些问题吧,说穿了,它们都是妈妈的问题;这些问题,它们不是孩子的问题。
你看申爸的楼的标题:“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申爸说的是孩子,不是妈妈。
话说,申爸从来不在育儿论坛别的帖子里发言。什么原因呢?在申爸看来,那些话题,其实是在解决妈妈的问题。不是解决孩子的问题。
申爸当然认同,妈妈的问题也是问题,也需要解决。
故,那些帖子极有价值极有价值。
可是,妈妈这个物种,对申爸来讲,比孩子复杂多了。实在是令人头大的生物......太复杂了,太神秘了.....申爸搞不定。真搞不定。
申爸搞不定,妈妈的问题就留在孩子教育的版块里面的别的话题里面吧。由这方面的高手去解决。
申爸还是专注在解决孩子的问题上为好。
要不,大家都一股脑地跑去解决妈妈的问题,剩下孩子丢在那里没人管,如何是好啊。
阳阳妈和优优妈都是聪明的妈妈,把申爸这里引起的“妈妈的问题”单独开贴,去那里讨论妈妈的问题,留申爸在这儿专门讨论孩子的问题。
尽管如此,从解决“孩子的问题”的角度,孩子的情感就不重要了吗?
当然不是。
在申爸“冷冰冰”的理性思维里面,孩子的情感问题,解决的敏感期,还在未来。
现在呢,大伙儿有了“图式”这个工具。
那啥,先用这个工具,解决一个烦得申爸要死的问题。
这问题解决了,断了念想的麻麻们,就不再来烦申爸了。
话说,优优妈提出的这个问题。
生了孩子之后的妈妈是一个神奇的物种。
当初,大申妈没怀孕的时候,跟申爸说得很清楚:“我就负责生。生下来,你养!”
这个....这个申爸只能忍气吞声,接受任何不平等条约。咋的呢?申妈说了:“你有本事,你自己生啊?”
申爸可没那本事。
申爸又想要大申吧,又不能“自己生”。你说咋办?没办法,面对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申妈,就得接受所有的霸王条款。
然后吧,申妈怕申爸毁约,不停地提醒:“到时候你自己养啊,我可不管!”
申爸喏喏连声:“是是,自己养,自己养。申爸自己养。申妈只要生出来,就算完成任务。”
这个怀孕那段时间吧,把申爸都折腾稀了。一会儿呢,想吃西瓜,申爸上天入地,好不容易西瓜淘腾回来了,又改梨了。一会儿说不给吃肉,好不容易排骨炖好了,又说腥。去检查,一会儿这个指标高了,焦虑得要命,过一会儿那个指标又低了,同样焦虑得要死。申妈应该也折腾,难受。比申爸难受,申爸自己安慰自己道。
反正吧,就折腾这些事儿,申妈是不是再提醒条约,申爸没留意。
申爸留意这条约的时候,大申在妈妈的肚肚里都长的很大了。稍不满意,就乱蹬乱踹,搞得妈妈肚肚翻江倒海的。申爸忽然想起了条约,问申妈:“生出来,我养,你不管?”
申妈幽怨地看着肚肚,不吱声了。
大申终于生下来了,申爸高兴得吧,腾着云架着雾的,脚底下都飘起来了。
小家伙静静地躺在小床里,该洗澡了。
申爸烧好了热水,试过水温,冷暖正合适。
自然地,伸手去抱摇篮里的孩子。
申妈本来静静地床上躺着呢,这一下子就坐起来了。肚肚上的伤口还没长好,起急了,拉了伤口,疼的直皱眉。申妈从床上委过来,伸手挡开了申爸的手:“你毛手毛脚的,怎么能给孩子洗澡?去,把水盆儿端过来。”
申爸只好去拿水盆儿,站在旁边伺候着,渴望地看申妈给孩子洗澡。伤口疼,申妈洗两下,换个姿势,再洗。
从此后,申爸就沦为只配干“粗活儿”的人。亲手弄孩子的工作,被申妈垄断着。
申妈早已经把早前的条约,丢到十霄云外去了。
这挺不错,申爸觉得。
十月怀胎,数不尽的牵挂焦虑辛苦痛苦,点点滴滴,时时刻刻,流淌进妈妈们的头脑中,建构起了关于孩子、自己的孩子的图式。这图式是孩子的,但更是妈妈的。
现在吧,你去翻心理学的书,很少有书用图式这个术语。心理空间取而代之。
心理空间这个术语也不错,它带来的内涵,比图式丰富多了。
关于自己的孩子的心理空间一旦在妈妈的脑海里建构起来,所有和孩子相关的思考、推理,就都在这个空间里发生。当然,这个“空间”时间的推移,会不断改进、完善。
妈妈们是透过这个“空间”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或者说,孩子生活在妈妈心中,生活在这个“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妈妈和孩子是一体的,不能分开的。妈妈就是孩子孩子就是妈妈,孩子就是妈妈的“我”的一部分。
还有,这个空间是伴随着痛苦建构起来的,这些极端的感受,都是和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呢,孩子在妈妈的心中,和感情紧紧地纠缠在一起,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话说,问题恰好就出在这里。
幼小的婴儿,必须靠妈妈的这种连心的保护,才能在肉体上成活。这是这空间的卓越贡献。
可问题是,孩子毕竟在物理上,和妈妈分开了。他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了。
在妈妈的图式里,还是一体的。
这个独立的个体和妈妈心理的空间上的不匹配,必然产生很多问题。
可产生的这些问题吧,说穿了,它们都是妈妈的问题;这些问题,它们不是孩子的问题。
你看申爸的楼的标题:“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申爸说的是孩子,不是妈妈。
话说,申爸从来不在育儿论坛别的帖子里发言。什么原因呢?在申爸看来,那些话题,其实是在解决妈妈的问题。不是解决孩子的问题。
申爸当然认同,妈妈的问题也是问题,也需要解决。
故,那些帖子极有价值极有价值。
可是,妈妈这个物种,对申爸来讲,比孩子复杂多了。实在是令人头大的生物......太复杂了,太神秘了.....申爸搞不定。真搞不定。
申爸搞不定,妈妈的问题就留在孩子教育的版块里面的别的话题里面吧。由这方面的高手去解决。
申爸还是专注在解决孩子的问题上为好。
要不,大家都一股脑地跑去解决妈妈的问题,剩下孩子丢在那里没人管,如何是好啊。
阳阳妈和优优妈都是聪明的妈妈,把申爸这里引起的“妈妈的问题”单独开贴,去那里讨论妈妈的问题,留申爸在这儿专门讨论孩子的问题。
尽管如此,从解决“孩子的问题”的角度,孩子的情感就不重要了吗?
当然不是。
在申爸“冷冰冰”的理性思维里面,孩子的情感问题,解决的敏感期,还在未来。
2015/05/2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