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仔细考虑了一下,决定还是应该在帖子开头,做几点说明:
1、这个帖子主要是讲小学之后孩子发展的,不是讲幼儿的养育。所以,如果您的孩子还小(五岁以下),最好不要看这个帖子里面的内容。
好好珍惜、享受你的小宝宝给爸爸妈妈带来的快乐,勿想太多,以免枉自烦恼;
孩子的发展很快。昨天“正确的”东西,可能睡一宿觉,孩子的发展经过了一次飞跃性,今天早晨就“不正确”了。
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
每个爸爸妈妈都需要努力,跟上孩子的发展。
不过,据我的感受,五岁以下,还没有这样的转折发生。
肯定有相当多的爸爸妈妈理解“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那么所有问题就都是钉子”这句里边儿的意思。
欢迎这样的爸爸妈妈,进来,就具体的问题展开讨论。您的孩子现在几岁,就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了。获得孩子完整的成长图景,当然是重要的事情。
2、幼年的孩子,需要感知这个世界,充分发展运动和感知的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可这个帖子是前瞻大孩子的,对象不一样,故不再反复强调这一点。
当然,不强调不等于不重要,更不等于不正确。
3、如果哪位爸爸妈妈的宝宝正好五岁,这帖子正合适。
有两种情况,各自可以斟酌:
第一,如果你觉得我讲得太好了,太对了,也认同“智力建构”这个观念,那么,请你一定做一件事: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
第二,如果你觉得我讲的有“如鲠在喉”的感觉:具体地说,哪里都不错,可就是觉得不舒服。那么,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深吸口气,放松。然后,仔细理解帖子里说的东西。
这贴里面说的内容,可能就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原来向东,现在要在极小的转弯半径中掉头往西;原来向南,现在要在极小的转弯半径中掉头向北,这种巨大的变化,肯定会在情感上产生巨大的冲击。
这个转弯非常重要。
从5.5-7.5这两年,是人生最重要的两年。应对正确,会给孩子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应对错误,会造成不可逆的结果。“不可逆”的意思是:等爸爸妈妈在孩子七岁半以后搞明白怎么回事了,可发展期已经过去,想补救,哪里会那么容易的....
如果这两年里没有转弯成功,小学以致初中高中整个学校教育阶段,孩子可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我要说的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我现在也认可这种说法:在5.5-7.5这两年里,如果应对不正确,一个人的一生,基本上就和真正的创造力说bye-bye了。
这两年确实非常重要。
转载申爸育儿观念: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18661126家有小学生
很开心有姐妹喜欢,因为文章实在太长,所以我只能一点一点搬过来,希望不会触犯到妈网相关条例而遭禁止发言啦!
若管理员觉得不合适的地方,请及时通知,以作调整。
2015/01/29
全部回帖
燕之露楼板凳
再有两个月...不到了,今天都七月三号了...又该有很多宝宝背着小书包,高高兴兴跨进小学的校门了。
三年之前,就在这个时候,我希望知道一些事情...我知道我想知道什么,是有关小学,有关学校的事情....可是说不太清楚...这个“说不太清楚”,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勉强来说,我想知道什么呢?
我想知道,孩子在整个小学的成长路线图...各个方面的,智力的成长路线图、思维的成长路线图、非智力因素的发生路线图,还有,就是小学教学内容的本质....小学教学的目的,本质上的目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各方面成长的里程碑.....孩子生活、学习,需要抓的重点是什么.....
总之,总结起来,第一我想知道:孩子在学校学习阶段,尤其是当时最紧迫的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发展地图”。
第二我想知道,孩子们学习的内容的本质是什么,学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为啥学。
有了“地图”,才能有方向感,做起事情,有条不紊;既不会纠缠于细枝末节,以致漏掉重要的事情;也不会在不合适的时点,去做不合适的事情,以致手忙脚乱,既无头绪,也无结果....
有了目的,我们才知道自己走没走,走到了哪里。
我觉得,全世界六十几亿人,人人都要上小学....姑且如此说哈.....这么重大的事情中的重大课题,一定已经有好多好多文章,说得透彻掉底儿了。
于是,我去找。
找不到。真的。
失望。
失望之余,我发了狠:等有一天,我来写!
有什么了不起。
切!
三年之前,就在这个时候,我希望知道一些事情...我知道我想知道什么,是有关小学,有关学校的事情....可是说不太清楚...这个“说不太清楚”,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勉强来说,我想知道什么呢?
我想知道,孩子在整个小学的成长路线图...各个方面的,智力的成长路线图、思维的成长路线图、非智力因素的发生路线图,还有,就是小学教学内容的本质....小学教学的目的,本质上的目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各方面成长的里程碑.....孩子生活、学习,需要抓的重点是什么.....
总之,总结起来,第一我想知道:孩子在学校学习阶段,尤其是当时最紧迫的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发展地图”。
第二我想知道,孩子们学习的内容的本质是什么,学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为啥学。
有了“地图”,才能有方向感,做起事情,有条不紊;既不会纠缠于细枝末节,以致漏掉重要的事情;也不会在不合适的时点,去做不合适的事情,以致手忙脚乱,既无头绪,也无结果....
有了目的,我们才知道自己走没走,走到了哪里。
我觉得,全世界六十几亿人,人人都要上小学....姑且如此说哈.....这么重大的事情中的重大课题,一定已经有好多好多文章,说得透彻掉底儿了。
于是,我去找。
找不到。真的。
失望。
失望之余,我发了狠:等有一天,我来写!
有什么了不起。
切!
2015/01/29回复
燕之露楼8楼
钓鱼的鱼饵
这个话题,应该是“幼儿教育”这个主题下边儿,最后一个话题了。
真的动键盘写起来,还真不好写。
不怪我以前找不到。
千头万绪,从何说起呢?
既然千头万绪,那就随便从哪个地方说起。然后呢,顺着线索,慢慢儿捋。
咱们都知道有钓鱼这么回事。
真正的钓鱼粉丝,是不屑于去人工养殖的池塘里钓的。那些鱼,给人喂惯了,见饵就咬。没挑战,没意思。
钓鱼迷们痴迷的是钓野鱼,就是到天然的河渠里去钓野生的鱼。
再升级,河里的野鱼钓起来也没意思了的话,他们就去掉海鱼。到大海....远洋去钓鱼,钓大鱼,凶猛的大鱼。金枪鱼。
金枪鱼,最大个儿的哈,能长到800公斤....也就是说,将近一吨的体重....一般的,也有个几十公斤。
几十公斤,搞不好,弄个半吨重的鱼钓上来,那成就感该有多高啊。
金枪鱼这种鱼很有意思,它必须不停地游动。不能睡觉....不动啊,不行。要是金枪鱼睡着了,它就把自己憋死了。什么原因呢?金枪鱼这个物种,是一个比较低级的物种。鱼在水里,呼吸,得用鳃。这个我们都知道。金枪鱼的鳃还没有进化得很好,不能够主动地吸水进来。它只有游起来,水才能流过鳃隙,把水里含的氧吸收到身体里。
为了让一点点水流过鳃隙,几百公斤的沉重身体都要一刻不停地一块儿动,带动些许水流过鳃。
这设计可真够笨的。
那么大个东西,一刻不停地要动。笨想也能知道,那得消耗多少能量啊。
消耗多,吃得就多。
吃得多,就不摘食。见到饵也就吞,好钓......相对来说。
拿什么饵来钓金枪鱼呢?乌贼啊、马面鱼啊...什么的,都可以。不过,最好是活的...半死不活的也行。实际上,钓金枪鱼的饵,都已经被折腾得半死不活了。
饵从哪里来?
钓哇!
还能从哪儿来。
所以呢,你看,钓金枪鱼的人,都有一排吊杆,上面下着不同的钓饵。有的吊杆下着钓马面鱼的饵,有的吊杆下着马面鱼.....着急了,钓迷们还拿网捞。
捞什么?
当然不是捞金枪鱼。
捞鱼饵。
我也不会钓鱼。
大家能想象出这么个意思就行了。
这是个隐喻,用来理解孩子们学校学习的知识和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用的。
这个话题,应该是“幼儿教育”这个主题下边儿,最后一个话题了。
真的动键盘写起来,还真不好写。
不怪我以前找不到。
千头万绪,从何说起呢?
既然千头万绪,那就随便从哪个地方说起。然后呢,顺着线索,慢慢儿捋。
咱们都知道有钓鱼这么回事。
真正的钓鱼粉丝,是不屑于去人工养殖的池塘里钓的。那些鱼,给人喂惯了,见饵就咬。没挑战,没意思。
钓鱼迷们痴迷的是钓野鱼,就是到天然的河渠里去钓野生的鱼。
再升级,河里的野鱼钓起来也没意思了的话,他们就去掉海鱼。到大海....远洋去钓鱼,钓大鱼,凶猛的大鱼。金枪鱼。
金枪鱼,最大个儿的哈,能长到800公斤....也就是说,将近一吨的体重....一般的,也有个几十公斤。
几十公斤,搞不好,弄个半吨重的鱼钓上来,那成就感该有多高啊。
金枪鱼这种鱼很有意思,它必须不停地游动。不能睡觉....不动啊,不行。要是金枪鱼睡着了,它就把自己憋死了。什么原因呢?金枪鱼这个物种,是一个比较低级的物种。鱼在水里,呼吸,得用鳃。这个我们都知道。金枪鱼的鳃还没有进化得很好,不能够主动地吸水进来。它只有游起来,水才能流过鳃隙,把水里含的氧吸收到身体里。
为了让一点点水流过鳃隙,几百公斤的沉重身体都要一刻不停地一块儿动,带动些许水流过鳃。
这设计可真够笨的。
那么大个东西,一刻不停地要动。笨想也能知道,那得消耗多少能量啊。
消耗多,吃得就多。
吃得多,就不摘食。见到饵也就吞,好钓......相对来说。
拿什么饵来钓金枪鱼呢?乌贼啊、马面鱼啊...什么的,都可以。不过,最好是活的...半死不活的也行。实际上,钓金枪鱼的饵,都已经被折腾得半死不活了。
饵从哪里来?
钓哇!
还能从哪儿来。
所以呢,你看,钓金枪鱼的人,都有一排吊杆,上面下着不同的钓饵。有的吊杆下着钓马面鱼的饵,有的吊杆下着马面鱼.....着急了,钓迷们还拿网捞。
捞什么?
当然不是捞金枪鱼。
捞鱼饵。
我也不会钓鱼。
大家能想象出这么个意思就行了。
这是个隐喻,用来理解孩子们学校学习的知识和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用的。
2015/01/30回复
燕之露楼9楼
师傅领进门.....
这个出海吧,钓鱼。
钓金枪鱼,出去钓,咱们都能理解:捞一个半吨重的大家伙,值得。
可是呢,咱不能说,人家出海,不能只是为了钓马面鱼。
马面鱼也是鱼,也能吃,不是?
反正,甭管钓马面鱼,还是钓金枪鱼,都叫“钓鱼”。
咱不能犯低级的错误:钓金枪鱼叫“钓鱼”,钓马面鱼就不叫“钓鱼”了。
孩子呢,学校去学习。
孩子学什么呢?本质上,孩子会“学”两种东西。一种叫“马面鱼”,一种叫“金枪鱼”。前者是后者的饵。
如果孩子不“学”前者,就没有后者。光秃秃地扔个鱼钩到海里,金枪鱼再贪吃,也不会去咬;
如果只钓马面鱼.....高高兴兴地钓哇钓,钓了满满一船马面鱼饵....从不下饵去钓金枪鱼....这当然也可能。
这样做,也合理。
马面鱼也好吃。
有一句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师傅呢?他只能帮孩子钓到马面鱼....就是鱼饵,这才是师傅的职责所在;钓金枪鱼,得靠孩子自己。
师傅一般不会妨碍孩子钓金枪鱼。但是,把钓金枪鱼的责任,硬加到师傅头上,是不合理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不可能”,等捋到后边的时候,再说原因。
对于天真烂漫,6岁的小孩子,他自己是没什么“钓鱼”的观念的。在小学三年级之前,钓金枪鱼....如果爸爸妈妈希望孩子钓的话....职责在爸爸妈妈这里。
在小学三年级以后,有智慧的爸爸妈妈才可以考虑把“钓金枪鱼”的责任,交到孩子手里。
不过,这是后话。
师傅的职责就是把钓金枪鱼的饵给孩子钓到。
不能指望“师傅”干别的了。
指望“师傅”帮着孩子把金枪鱼钓上来,既不合理,也不可能....因为,金枪鱼只能孩子自己钓。
宝宝马上要上学了。爸爸妈妈有无限憧憬,美好希望。可是,如果要孩子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结果,家长最先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理预期,对学校的心理预期。准确地说,是调整正确自己的心理预期,对于学校,对于老师能教给自己的孩子什么的心理预期。
常常见到家长抱怨学校,抱怨老师...甚至,尤其是蒙**妈妈,积极地努力,试图去说服和教育小学的老师,应该怎么怎么样....蒙氏本质上,是讲怎么用海竿钓金枪鱼的;不是教人怎么用小水杆钓马面鱼的。
老师的目标是钓马面鱼....这个鱼可以当钓金枪鱼的鱼饵....可是,不管怎么说,老师都不管孩子怎么钓金枪鱼。
一定不能搞错了。
这个出海吧,钓鱼。
钓金枪鱼,出去钓,咱们都能理解:捞一个半吨重的大家伙,值得。
可是呢,咱不能说,人家出海,不能只是为了钓马面鱼。
马面鱼也是鱼,也能吃,不是?
反正,甭管钓马面鱼,还是钓金枪鱼,都叫“钓鱼”。
咱不能犯低级的错误:钓金枪鱼叫“钓鱼”,钓马面鱼就不叫“钓鱼”了。
孩子呢,学校去学习。
孩子学什么呢?本质上,孩子会“学”两种东西。一种叫“马面鱼”,一种叫“金枪鱼”。前者是后者的饵。
如果孩子不“学”前者,就没有后者。光秃秃地扔个鱼钩到海里,金枪鱼再贪吃,也不会去咬;
如果只钓马面鱼.....高高兴兴地钓哇钓,钓了满满一船马面鱼饵....从不下饵去钓金枪鱼....这当然也可能。
这样做,也合理。
马面鱼也好吃。
有一句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师傅呢?他只能帮孩子钓到马面鱼....就是鱼饵,这才是师傅的职责所在;钓金枪鱼,得靠孩子自己。
师傅一般不会妨碍孩子钓金枪鱼。但是,把钓金枪鱼的责任,硬加到师傅头上,是不合理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不可能”,等捋到后边的时候,再说原因。
对于天真烂漫,6岁的小孩子,他自己是没什么“钓鱼”的观念的。在小学三年级之前,钓金枪鱼....如果爸爸妈妈希望孩子钓的话....职责在爸爸妈妈这里。
在小学三年级以后,有智慧的爸爸妈妈才可以考虑把“钓金枪鱼”的责任,交到孩子手里。
不过,这是后话。
师傅的职责就是把钓金枪鱼的饵给孩子钓到。
不能指望“师傅”干别的了。
指望“师傅”帮着孩子把金枪鱼钓上来,既不合理,也不可能....因为,金枪鱼只能孩子自己钓。
宝宝马上要上学了。爸爸妈妈有无限憧憬,美好希望。可是,如果要孩子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结果,家长最先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理预期,对学校的心理预期。准确地说,是调整正确自己的心理预期,对于学校,对于老师能教给自己的孩子什么的心理预期。
常常见到家长抱怨学校,抱怨老师...甚至,尤其是蒙**妈妈,积极地努力,试图去说服和教育小学的老师,应该怎么怎么样....蒙氏本质上,是讲怎么用海竿钓金枪鱼的;不是教人怎么用小水杆钓马面鱼的。
老师的目标是钓马面鱼....这个鱼可以当钓金枪鱼的鱼饵....可是,不管怎么说,老师都不管孩子怎么钓金枪鱼。
一定不能搞错了。
2015/01/31回复
燕之露楼11楼
老师能教给孩子什么...为什么(一)
这个很简单。
我们去看,那些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看典型一点的吧,假设农村孩子。
每个孩子都学会了识字。识了很多字;
每个孩子都学会了看书,自己能看书;
每个孩子都会计算,会算加减乘除。
为什么农村孩子呢?农村的孩子,我们假设家长不参与教育孩子。孩子学会的,全靠他在学校的学习。
我们也可以往前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那时候,社会治安好,孩子们不都是自己挂着把钥匙,放了学,自己回家开门写作业?哪个家长也不辅导孩子学习,也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
就在这些状态下,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可以教给孩子什么东西。
那位妈妈可能说,这算什么....我孩子还没上学,就全会了....呵呵,说话得凭良心:如果那位妈妈不在学前花大把时间和精力,教孩子,孩子怎么能会呢?这还是一对一地教。想想看,一个老师,面对一个40个孩子的班级,在三年时间里,把每个孩子都教会这些,这还不值得尊重么?
对于学前已经认识3000汉字,100以内加减法熟练,英语熟练的孩子....不一定就好。
本质上,学会这些知识,不过是已经钓到了很多马面鱼而已....马面鱼是用来作鱼饵的....鱼饵这个东西呢,足够就好,多了没用。
当然,如果那位妈妈的目的就是钓马面鱼,另当别论。
这个很简单。
我们去看,那些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看典型一点的吧,假设农村孩子。
每个孩子都学会了识字。识了很多字;
每个孩子都学会了看书,自己能看书;
每个孩子都会计算,会算加减乘除。
为什么农村孩子呢?农村的孩子,我们假设家长不参与教育孩子。孩子学会的,全靠他在学校的学习。
我们也可以往前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那时候,社会治安好,孩子们不都是自己挂着把钥匙,放了学,自己回家开门写作业?哪个家长也不辅导孩子学习,也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
就在这些状态下,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可以教给孩子什么东西。
那位妈妈可能说,这算什么....我孩子还没上学,就全会了....呵呵,说话得凭良心:如果那位妈妈不在学前花大把时间和精力,教孩子,孩子怎么能会呢?这还是一对一地教。想想看,一个老师,面对一个40个孩子的班级,在三年时间里,把每个孩子都教会这些,这还不值得尊重么?
对于学前已经认识3000汉字,100以内加减法熟练,英语熟练的孩子....不一定就好。
本质上,学会这些知识,不过是已经钓到了很多马面鱼而已....马面鱼是用来作鱼饵的....鱼饵这个东西呢,足够就好,多了没用。
当然,如果那位妈妈的目的就是钓马面鱼,另当别论。
2015/02/02回复
燕之露楼12楼
大转折——3年级:马鞍效应、4下:分水岭
回头呢,再继续钓鱼....好在,钓鱼我想得比较清楚,晚些时候写,也还记得...
丁爸提到了一句话:“3年级的马鞍效应、4下的分水岭”。
噫!于我心有戚戚焉!
这话儿是种说法儿,俗话儿。就像“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样的俗话儿。
老人们,都这么说。
这种俗话儿,我特别特别特别特别重视。这是经验的总结。当我们想到,这些话儿是千百年来,千百万人,他们的经验,凝结而成的....我们不能不对这些话儿生出些敬重。
三年级是关键,这个我老早就知道。一路来,我关心的是:孩子在七岁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个重要法儿?
大申今天考试,三年级的期末考试。
大申的三年级刚刚过去....我经历了大申整个的三年级的变化。
我想,我最好用实例来说说,大申在过去的这一点,具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加上我的分析。
我对自己说:“趁着新鲜劲儿...得赶快,记下来。
过了这个村儿,可就没这个店儿了。”
嗯,现在,把时针拨回到去年的四月份....明显的不同,是从那个时候萌芽的...
就从去年四月份说起。
是时,大申上二年级的下学期,还有4个月,进入小学三年级。
是时,大申差两个月,8岁整。
回头呢,再继续钓鱼....好在,钓鱼我想得比较清楚,晚些时候写,也还记得...
丁爸提到了一句话:“3年级的马鞍效应、4下的分水岭”。
噫!于我心有戚戚焉!
这话儿是种说法儿,俗话儿。就像“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样的俗话儿。
老人们,都这么说。
这种俗话儿,我特别特别特别特别重视。这是经验的总结。当我们想到,这些话儿是千百年来,千百万人,他们的经验,凝结而成的....我们不能不对这些话儿生出些敬重。
三年级是关键,这个我老早就知道。一路来,我关心的是:孩子在七岁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个重要法儿?
大申今天考试,三年级的期末考试。
大申的三年级刚刚过去....我经历了大申整个的三年级的变化。
我想,我最好用实例来说说,大申在过去的这一点,具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加上我的分析。
我对自己说:“趁着新鲜劲儿...得赶快,记下来。
过了这个村儿,可就没这个店儿了。”
嗯,现在,把时针拨回到去年的四月份....明显的不同,是从那个时候萌芽的...
就从去年四月份说起。
是时,大申上二年级的下学期,还有4个月,进入小学三年级。
是时,大申差两个月,8岁整。
2015/02/02回复
燕之露楼14楼
第一次:“活”的观点和意图
把时钟往回拨…..
2012年4月29日。
这一天,是星期日。
按照我和大申两年来的日程,每星期日的上午,是听交响音乐会的时间,雷打不动。
10点30分。
我和大申已经舒适地坐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前排座位上,等待音乐会开始。
这一天,离开家去大剧院的时候,大申没有任何不寻常的表现:还是和平时一样,既不表现出乐意听音乐会;也不表现出厌恶音乐会。反正已经形成了习惯,到了这个时候,就走出家门,去大剧院就是了。
我当时没有任何异样的感受。
殊不知,一件不同凡响的事情,正在悄然地酝酿着。
音乐会结束了,大申和我往地铁入口走。
就在快走到刷卡口的时候,走在前面的大申忽然回过身来,坚定地对我说:“从下个星期开始,我再也不听音乐会了!”
我随口敷衍道:“好好,不听就不听。”
类似的事情,发生不是一次两次了。大申宣称不听了,待到下次音乐会开始之前,就早忘了自己的宣称,到了九点半,又高高兴兴地和我出发了。确实有两次特殊,这宣称恰发生在周日的九点半之前,于是,我怎么商量,大申也不肯跟我走。我只好把大申留在家里和小姑娘作伴儿,自个去大剧院。
那些次,性质和这次是不同的。这是后来我才意识到,识别出来的。
原因很简单:那些次,大申的“不去听音乐会”,是偶发的。不去一次,也没什么。到了下一周周日的9点30分,大申早忘了自己“不去的宣称”,又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这回不同:自从4月30日那次宣称,一直到五月底,大申一次国家大剧院都没去:坚定地不去!
2012年4月30日,这有可能是大申最后一次去听交响音乐会了。
到去年的7月18日,大申就听了整整两年的交响音乐会了。
按说,大申早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情境兴趣。
怎么说变就变了呢?
况且,交响音乐会,对大申而言,十分重要,能听,还是要跟着我,周周去听的。
到了五月六号的上午9:00钟,我开始亲自忽悠大申…听音乐会多好啊…多有品味…你看,你这么聪明,班级别的同学都比不上你,就是听音乐会的听的…别的同学都不听音乐会,对吧?…
不管我怎么忽悠,大申就是赖在沙发上;大申就是不动弹。
眼看到了九点半了,我只好动粗:“你自己要买的票!你不去,不是浪费了?快走!”
我拉起大申。
大申呜呜地哭了。拿脏手背抹眼睛,弄得脸上一条条的泥汤。
以前,大申不乐意去,是犯懒,不乐意出门。用这个法子,就可以让大申走出楼门。
只要走出楼门,过两分钟,大申就变得高高兴兴了。
可是,这次,没有成功。
大申赖在地上,一边抹眼泪,一边倔强地瞪着我:“就不去!”
我没法子,只好放弃。自己一个人去听音乐会。
我总结,觉得还是大申犯懒,不乐意出门。
5月13号,又一个星期日。
早上早早地,我就提议,和大申出门骑自行车玩。
不是不乐意出门么…那就早早出门,玩high了,顺势出发。问题就解决了。
9:20,我提议,该回家了。
等把自行车放好,我兴冲冲地提议:“走!听音乐会去!”
大申眼里的光彩立刻收起来。坚决地表示:“不去”。要和老妈在家里复习,因为要考试了。
我立刻觉察到,大申这次,确实和以前不一样了。我倒没再劝,自己拿了票,去听音乐会。
需要搞清楚大申是怎么想的。
这项任务,自然落在了申妈的头上。
晚上,申妈领了令,娘两个出门“散步”。等散步回来,大申高高兴兴地奔书桌,去复习。申妈神神秘秘地溜到我的书房,小心地关好门:“打听清楚啦。大申说,他觉得听音乐会没用。因为,每次音乐会,大申说他都没在听,就是坐在座位上睡觉。很多时候,真的都睡着了。大申说他听音乐会,学不到东西。还不如不去听,省出时间在家里复习更有用。”
原来如此!
大申有了自己的想法;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根据自己的决定,坚决地执行。
这个串串的结果就是:坚决地不去听音乐会了。
下一个周末,20号,我只是象征性地问问大申,时间到了,该出发去听音乐会了。你去不去?
大申说“不去”。
我就一个人去了。一点都没勉强大申。
大申已经有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了。
并且,这些观点和意图,是“活”的。
之所以说它是“活”的,是因为大申现在的观点在表达形式上,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就是一些陈述的句子,但是,在以前,陈述就是陈述,陈述完,就完了。大申还无法根据陈述的意义,来做决定,影响自己的行为。这个例子第一次让我观察到,大申现在不一样了!大申根据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意图,并且,按照明确的意图,有意识地做决定:要做哪些事情,拒绝做什么事情。
音乐会自然是要继续听的。如果,我能够系统地阐述、证明一个观念,让大申接受这个观念…当然是要让大申自觉自愿地接受这个观念…按照这个观念,他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应该继续听交响音乐会。
要是:大申也确实重新开始去听音乐会了,更甚者,大申能积极主动地张罗着去听音乐会。这就能够充分地证明:大申的智力发育到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果智力发展到位了,那就意味着: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了。
理论上,以前还要考虑“年龄还小,是不是合适”的问题,现在,可以撇开这种顾虑了。
把时钟往回拨…..
2012年4月29日。
这一天,是星期日。
按照我和大申两年来的日程,每星期日的上午,是听交响音乐会的时间,雷打不动。
10点30分。
我和大申已经舒适地坐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前排座位上,等待音乐会开始。
这一天,离开家去大剧院的时候,大申没有任何不寻常的表现:还是和平时一样,既不表现出乐意听音乐会;也不表现出厌恶音乐会。反正已经形成了习惯,到了这个时候,就走出家门,去大剧院就是了。
我当时没有任何异样的感受。
殊不知,一件不同凡响的事情,正在悄然地酝酿着。
音乐会结束了,大申和我往地铁入口走。
就在快走到刷卡口的时候,走在前面的大申忽然回过身来,坚定地对我说:“从下个星期开始,我再也不听音乐会了!”
我随口敷衍道:“好好,不听就不听。”
类似的事情,发生不是一次两次了。大申宣称不听了,待到下次音乐会开始之前,就早忘了自己的宣称,到了九点半,又高高兴兴地和我出发了。确实有两次特殊,这宣称恰发生在周日的九点半之前,于是,我怎么商量,大申也不肯跟我走。我只好把大申留在家里和小姑娘作伴儿,自个去大剧院。
那些次,性质和这次是不同的。这是后来我才意识到,识别出来的。
原因很简单:那些次,大申的“不去听音乐会”,是偶发的。不去一次,也没什么。到了下一周周日的9点30分,大申早忘了自己“不去的宣称”,又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这回不同:自从4月30日那次宣称,一直到五月底,大申一次国家大剧院都没去:坚定地不去!
2012年4月30日,这有可能是大申最后一次去听交响音乐会了。
到去年的7月18日,大申就听了整整两年的交响音乐会了。
按说,大申早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情境兴趣。
怎么说变就变了呢?
况且,交响音乐会,对大申而言,十分重要,能听,还是要跟着我,周周去听的。
到了五月六号的上午9:00钟,我开始亲自忽悠大申…听音乐会多好啊…多有品味…你看,你这么聪明,班级别的同学都比不上你,就是听音乐会的听的…别的同学都不听音乐会,对吧?…
不管我怎么忽悠,大申就是赖在沙发上;大申就是不动弹。
眼看到了九点半了,我只好动粗:“你自己要买的票!你不去,不是浪费了?快走!”
我拉起大申。
大申呜呜地哭了。拿脏手背抹眼睛,弄得脸上一条条的泥汤。
以前,大申不乐意去,是犯懒,不乐意出门。用这个法子,就可以让大申走出楼门。
只要走出楼门,过两分钟,大申就变得高高兴兴了。
可是,这次,没有成功。
大申赖在地上,一边抹眼泪,一边倔强地瞪着我:“就不去!”
我没法子,只好放弃。自己一个人去听音乐会。
我总结,觉得还是大申犯懒,不乐意出门。
5月13号,又一个星期日。
早上早早地,我就提议,和大申出门骑自行车玩。
不是不乐意出门么…那就早早出门,玩high了,顺势出发。问题就解决了。
9:20,我提议,该回家了。
等把自行车放好,我兴冲冲地提议:“走!听音乐会去!”
大申眼里的光彩立刻收起来。坚决地表示:“不去”。要和老妈在家里复习,因为要考试了。
我立刻觉察到,大申这次,确实和以前不一样了。我倒没再劝,自己拿了票,去听音乐会。
需要搞清楚大申是怎么想的。
这项任务,自然落在了申妈的头上。
晚上,申妈领了令,娘两个出门“散步”。等散步回来,大申高高兴兴地奔书桌,去复习。申妈神神秘秘地溜到我的书房,小心地关好门:“打听清楚啦。大申说,他觉得听音乐会没用。因为,每次音乐会,大申说他都没在听,就是坐在座位上睡觉。很多时候,真的都睡着了。大申说他听音乐会,学不到东西。还不如不去听,省出时间在家里复习更有用。”
原来如此!
大申有了自己的想法;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根据自己的决定,坚决地执行。
这个串串的结果就是:坚决地不去听音乐会了。
下一个周末,20号,我只是象征性地问问大申,时间到了,该出发去听音乐会了。你去不去?
大申说“不去”。
我就一个人去了。一点都没勉强大申。
大申已经有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了。
并且,这些观点和意图,是“活”的。
之所以说它是“活”的,是因为大申现在的观点在表达形式上,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就是一些陈述的句子,但是,在以前,陈述就是陈述,陈述完,就完了。大申还无法根据陈述的意义,来做决定,影响自己的行为。这个例子第一次让我观察到,大申现在不一样了!大申根据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意图,并且,按照明确的意图,有意识地做决定:要做哪些事情,拒绝做什么事情。
音乐会自然是要继续听的。如果,我能够系统地阐述、证明一个观念,让大申接受这个观念…当然是要让大申自觉自愿地接受这个观念…按照这个观念,他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应该继续听交响音乐会。
要是:大申也确实重新开始去听音乐会了,更甚者,大申能积极主动地张罗着去听音乐会。这就能够充分地证明:大申的智力发育到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果智力发展到位了,那就意味着: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了。
理论上,以前还要考虑“年龄还小,是不是合适”的问题,现在,可以撇开这种顾虑了。
2015/02/03回复
燕之露楼15楼
大申迷上了看电影
2012年6月3日
下午,我和大申又出去骑车远征探险。
这次,走得比上次远多了。
上午的时候,我一个人去听音乐会,一点点都没有游说大申去的意图。
大申留在家里,和老妈一块儿“复习”。
我临走的时候,看了一眼大申,想叮嘱点什么…可是又一想:说了也没用,随他去吧!
想叮嘱什么呢?
还得从上个周五说起。
大申不是有个高清机么,我和申妈商量:每个周五,晚上吃完晚饭,全家坐在电视机前,看一部经典电影。
这娱乐不错,合家围坐,其乐融融。
况且,必须的经典电影,对大申的发展、艺术品味的形成,也好得不得了。
申妈愉快地同意了。
上周四,我把《虎口脱险》拷到了高清机上,预备第二天晚上全家一块儿看。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申妈周五晚上被本科同学拉走,去聚会。
剩了两个男子汉在家“周末团聚”。
那《虎口脱险》,永恒经典来的…本来是给大申英文版的..看了五分钟,一来法国人配的英文实在不容易听懂;二来当年上译的中文配音在艺术上亦堪称经典,我干脆把配音调成中文配音得了…要娱乐,就娱乐到底。
那家伙,对大申的吸引力,没的可比。我出去上厕所,那边厢大申拿了遥控器,忙不迭地快进,跳着往前看:这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大申对情节不是那么在意。一个片子,放在高清机上慢悠悠地放,大申慢悠悠地看,往前快进一会儿,或者倒回去,重新放一遍,都引不起大申的异议,大申都会兴致勃勃地看,就看眼前播放的内容就行。
大申对情节并不怎么特别在意。
这回,大申跳着快进想知道“后来怎么样了”…这和以前大不同。
还有呢!
大申跳着脚看完了《虎口脱险》,跑到我的书房,问《地心游记2》下载完了没有。我不想让大申继续看电影了,就骗大申说,还没下载完,正在下载。大申不信,非要自己打开迅雷,看《地心游记2》下载到哪里了。这下,我瞒不住了,只好承认,地心游记2下载好了。
大申逼着我,把地心游记2拷到了高清播放盘里面去了。
然后呢?然后,大申心满意足地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儿地回顾《地心游记2》。
这也和以前不同。
这是第一次,大申要求自己亲眼检查自己要求的片子,下载到哪里了...因为想看。还有,以前,大申对于我拷给大申看的片子,一般不提异议,也不做强制要求:拷什么,看什么。不挑剔。
现在,挑剔来了。
周日早上呢,大申不到五点半就爬起来了。自己坐在沙发上,放起《虎口脱险》,从头开始看:再细细品味一遍。
事实上,到了早上9:30的时候,大申基本上是把两部片子都重看了一遍。
看那架势,等我走了,大申还会继续再看第三遍…
我本想提醒一下大申:小心,不要再看电影了。要不,老妈会没收高清机的。
还有更严重的事情呢:大申为了快点把学习对付完,好继续看电影;答应好抄的生词,那抄得叫一个潦草。就是上帝来了,也认不出来写的是啥。
这要是给老妈看到,大申不倒霉,就没天理了。
果不其然。
我听完音乐会回到家,发现两个人脸上都是阴云密布。
我正在换鞋,老妈开始发难,大声宣布:“从今天开始,大申不准再看高清!纪录片、电影、奥数…什么都不许看!要集中全部精力,语文要百词达标比赛啦。期末考完试,高清机才能还给大申。”
得,果不出老爸所料!
这下,大申虾米了。
2012年6月3日
下午,我和大申又出去骑车远征探险。
这次,走得比上次远多了。
上午的时候,我一个人去听音乐会,一点点都没有游说大申去的意图。
大申留在家里,和老妈一块儿“复习”。
我临走的时候,看了一眼大申,想叮嘱点什么…可是又一想:说了也没用,随他去吧!
想叮嘱什么呢?
还得从上个周五说起。
大申不是有个高清机么,我和申妈商量:每个周五,晚上吃完晚饭,全家坐在电视机前,看一部经典电影。
这娱乐不错,合家围坐,其乐融融。
况且,必须的经典电影,对大申的发展、艺术品味的形成,也好得不得了。
申妈愉快地同意了。
上周四,我把《虎口脱险》拷到了高清机上,预备第二天晚上全家一块儿看。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申妈周五晚上被本科同学拉走,去聚会。
剩了两个男子汉在家“周末团聚”。
那《虎口脱险》,永恒经典来的…本来是给大申英文版的..看了五分钟,一来法国人配的英文实在不容易听懂;二来当年上译的中文配音在艺术上亦堪称经典,我干脆把配音调成中文配音得了…要娱乐,就娱乐到底。
那家伙,对大申的吸引力,没的可比。我出去上厕所,那边厢大申拿了遥控器,忙不迭地快进,跳着往前看:这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大申对情节不是那么在意。一个片子,放在高清机上慢悠悠地放,大申慢悠悠地看,往前快进一会儿,或者倒回去,重新放一遍,都引不起大申的异议,大申都会兴致勃勃地看,就看眼前播放的内容就行。
大申对情节并不怎么特别在意。
这回,大申跳着快进想知道“后来怎么样了”…这和以前大不同。
还有呢!
大申跳着脚看完了《虎口脱险》,跑到我的书房,问《地心游记2》下载完了没有。我不想让大申继续看电影了,就骗大申说,还没下载完,正在下载。大申不信,非要自己打开迅雷,看《地心游记2》下载到哪里了。这下,我瞒不住了,只好承认,地心游记2下载好了。
大申逼着我,把地心游记2拷到了高清播放盘里面去了。
然后呢?然后,大申心满意足地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儿地回顾《地心游记2》。
这也和以前不同。
这是第一次,大申要求自己亲眼检查自己要求的片子,下载到哪里了...因为想看。还有,以前,大申对于我拷给大申看的片子,一般不提异议,也不做强制要求:拷什么,看什么。不挑剔。
现在,挑剔来了。
周日早上呢,大申不到五点半就爬起来了。自己坐在沙发上,放起《虎口脱险》,从头开始看:再细细品味一遍。
事实上,到了早上9:30的时候,大申基本上是把两部片子都重看了一遍。
看那架势,等我走了,大申还会继续再看第三遍…
我本想提醒一下大申:小心,不要再看电影了。要不,老妈会没收高清机的。
还有更严重的事情呢:大申为了快点把学习对付完,好继续看电影;答应好抄的生词,那抄得叫一个潦草。就是上帝来了,也认不出来写的是啥。
这要是给老妈看到,大申不倒霉,就没天理了。
果不其然。
我听完音乐会回到家,发现两个人脸上都是阴云密布。
我正在换鞋,老妈开始发难,大声宣布:“从今天开始,大申不准再看高清!纪录片、电影、奥数…什么都不许看!要集中全部精力,语文要百词达标比赛啦。期末考完试,高清机才能还给大申。”
得,果不出老爸所料!
这下,大申虾米了。
2015/02/04回复
燕之露楼17楼
老师能教给孩子什么...为什么(二)
昨傍晚,阴云密布。一阵狂风,扫尽一整天的暴热。
阴云只密布一阵儿,扫完热后,就完了。
天晴了。
晚霞满天。
今早,清凉世界。朝阳如水。
舒爽。
钓一会儿鱼哈...这个有意思。
刘震云。
每当他回忆起北大的时候,总是提到一句话。北大的老师谆谆教诲他们这些中文系的学生:“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
刘老提这个事情,至少可以看出三层的东西来:第一,他当年进中文系的时候,就是希望学会“当作家”;第二,他对自己当了作家,很自豪;第三,他没想到。没想到什么呢?没想到北大这地方,还是“中文系”,竟然也不能培养作家。
不但北大不能培养作家,哈佛牛津什么什么都不能。
事实上,没有地方能够培养作家。更不要说一定能培养出作家了。
任何一个严肃的教育机构,都不会声称能培养出作家...就是不会以“培养作家”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凡是声称能培养出李清照的机构,都是骗子。
没有机构可以拿“钓金枪鱼”当目标来招生。
“钓金枪鱼”不可以。“钓马面鱼”可以。
昨傍晚,阴云密布。一阵狂风,扫尽一整天的暴热。
阴云只密布一阵儿,扫完热后,就完了。
天晴了。
晚霞满天。
今早,清凉世界。朝阳如水。
舒爽。
钓一会儿鱼哈...这个有意思。
刘震云。
每当他回忆起北大的时候,总是提到一句话。北大的老师谆谆教诲他们这些中文系的学生:“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
刘老提这个事情,至少可以看出三层的东西来:第一,他当年进中文系的时候,就是希望学会“当作家”;第二,他对自己当了作家,很自豪;第三,他没想到。没想到什么呢?没想到北大这地方,还是“中文系”,竟然也不能培养作家。
不但北大不能培养作家,哈佛牛津什么什么都不能。
事实上,没有地方能够培养作家。更不要说一定能培养出作家了。
任何一个严肃的教育机构,都不会声称能培养出作家...就是不会以“培养作家”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凡是声称能培养出李清照的机构,都是骗子。
没有机构可以拿“钓金枪鱼”当目标来招生。
“钓金枪鱼”不可以。“钓马面鱼”可以。
2015/02/05回复
燕之露楼18楼
Zombie Film
弃绝了看电影念头的大申,下午学习效率高。效果好。
等到我午睡醒来,娘儿两个早已经欢天喜地,高高兴兴了。
话说爷两个骑到了东便门。
我觉得,可以开始早已筹划好的事情了。
我把车速慢下来,等大申骑车赶上来,并行。
“大申,你很喜欢看电影,是吗?”
大申毫不迟疑地大声回答:“是啊!”
大申一听这个话茬儿,心里的小算盘可能以为老爸要帮他把妈妈没收的高清机要回来,就加紧蹬两脚自行车,紧紧跟着,抬起头,眼巴巴地望着我。
“今天上午,你看了好长时间电影,是吧?我觉得,你都快把《虎口脱险》和《地心游记II》看两遍了。高清机给老妈没收了吧?看太多啦!”
听了这话,大申眼里期望的光彩涣散了,换上一副倔强的无所谓:“没收了就没收了呗!”
大申嘴硬,对付着。
感觉自己白期望了,大申脚下放缓。自行车前轮慢慢落到了我后轮的位置。
“你想不想知道有关电影的深刻的见解?”
最近一个阶段,我为了给大申一个更加“自然”的环境,除了纪录片之外,开始加入经典电影。除了大申和同学一块儿到电影院看过的大片儿的英文原版外,大申已经看完了《神秘的黄玫瑰I、II》、《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王中王》、《出水芙蓉》、《英俊少年》、《虎口脱险》。纯娱乐的电影。这些译制片,因其精彩的配译,已经成为这个国家中的经典了。刚开始的时候,我也给大申看了《悲惨世界》。大申看了40分钟之后,给出评价:“没意思。”不肯再看了。于是,我决定给大申纯娱乐片。
这些电影把沙发上的大申看得哈哈大笑,连滚带翻,大申自然对“电影”感兴趣。
我思忖着:现在大申肯定对电影的话题感兴趣。
果不其然。大申脚下又加劲儿,赶上了我。
“你知道,好莱坞的电影又叫什么吗?”我问。
“不知道。”大申回答说。
“叫Zombie Film。你知道Zombie是什么吗?”
大申迷惘地摇摇头。
“植物大战僵尸,plants vs. Zombies啊!Zombie就是僵尸呀。”我说。
Zombie不是个好词儿,大申当然争辩说:“《虎口脱险》不是好莱坞的电影…”
我明白大申的意思:《地心游记II》是好莱坞的电影,是Zombie Film;《虎口脱险》不是。
我马上接口说:“…都一样,都是Zombie Film。”
我问:“你知道为什么叫Zombie Film吗?”
大申摇头说:“不知道。”
“你看电影的时候,是不是有头昏脑胀的感觉?”
大申点点头。
“所以呢,电影看多了,就会头昏脑胀。你看你小片子(就是指那些纪录片)的时候,就没有这种头昏脑胀的感觉,对吗?”
大申又点点头。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看小片子的时候,你在思考。头脑在思考,就是主动。主动的时候,人就不会头昏脑胀。看好莱坞的电影,大脑思考的功能被关闭了,你就随着电影的情节被动地跟着往前走。时间长了,大脑被弄得精疲力竭,就会头昏脑胀啦。所以么,看电影,看多了,就会停止思考。停止思考的东西,是不是就像僵尸一样,傻呵呵木木地,往前走?时间长了,人就变傻了。”
大申不吱声,闷头往前骑。
我们到了东便门的铁路桥。一个大上坡,骑不动了,下车推着走。
我继续给电影抹黑:“你知道经常看好莱坞大片的人,叫什么吗?”
大申小声说:“不知道…”
“叫‘沙发上的土豆’…”
这个词儿好玩儿,大申大感兴趣,追问:“为什么叫‘土豆’?”
“看电影的时候,是不是都舒服地躺在沙发上看啊?”
大申点头同意。
“土豆是什么样子的?土豆不是圆滚滚的,傻呵呵的样子?看电影,时间长了,不动脑筋,人躺在沙发上,发胖了,不久变成傻呵呵的土豆了么。”
车子推到坡上,爷儿两个骑上车,继续走。
大申骑着车,一声不吭,默默地想着Zombie和土豆的事情。
我也不着急打破沉默。
大申只要开始思考这件事情了,就留足够的时间给他,让他自己去琢磨。
就这样,两个人低头骑车,各自想心事。
骑了长长的一段路。
自行车推过庆丰公园的栅栏,可以在好路上快活地往前骑了。
我觉得差不多了,就跟大申说:“你看啊,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BBC的纪录片可以让人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不会让人成为Zombie。可是,BBC的记录片不吸引人;好莱坞的大片儿吸引人,看了还想看,一直看,不停;可是,大片儿会让人头昏脑胀,变Zombie,变傻、变蠢。对吗?”
大申使劲儿地点点头。
这要放从前,大申肯定摇头,倔强地:“我就喜欢看电影!”
可这次,不同了。
完全不同了。
既然大申放出了自己的理性,开始客观、冷静地衡量利弊得失,能够得出中立合理的结论…那么,我就该搬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说辞了。
我开始试图说服大申,继续听交响音乐会。
弃绝了看电影念头的大申,下午学习效率高。效果好。
等到我午睡醒来,娘儿两个早已经欢天喜地,高高兴兴了。
话说爷两个骑到了东便门。
我觉得,可以开始早已筹划好的事情了。
我把车速慢下来,等大申骑车赶上来,并行。
“大申,你很喜欢看电影,是吗?”
大申毫不迟疑地大声回答:“是啊!”
大申一听这个话茬儿,心里的小算盘可能以为老爸要帮他把妈妈没收的高清机要回来,就加紧蹬两脚自行车,紧紧跟着,抬起头,眼巴巴地望着我。
“今天上午,你看了好长时间电影,是吧?我觉得,你都快把《虎口脱险》和《地心游记II》看两遍了。高清机给老妈没收了吧?看太多啦!”
听了这话,大申眼里期望的光彩涣散了,换上一副倔强的无所谓:“没收了就没收了呗!”
大申嘴硬,对付着。
感觉自己白期望了,大申脚下放缓。自行车前轮慢慢落到了我后轮的位置。
“你想不想知道有关电影的深刻的见解?”
最近一个阶段,我为了给大申一个更加“自然”的环境,除了纪录片之外,开始加入经典电影。除了大申和同学一块儿到电影院看过的大片儿的英文原版外,大申已经看完了《神秘的黄玫瑰I、II》、《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王中王》、《出水芙蓉》、《英俊少年》、《虎口脱险》。纯娱乐的电影。这些译制片,因其精彩的配译,已经成为这个国家中的经典了。刚开始的时候,我也给大申看了《悲惨世界》。大申看了40分钟之后,给出评价:“没意思。”不肯再看了。于是,我决定给大申纯娱乐片。
这些电影把沙发上的大申看得哈哈大笑,连滚带翻,大申自然对“电影”感兴趣。
我思忖着:现在大申肯定对电影的话题感兴趣。
果不其然。大申脚下又加劲儿,赶上了我。
“你知道,好莱坞的电影又叫什么吗?”我问。
“不知道。”大申回答说。
“叫Zombie Film。你知道Zombie是什么吗?”
大申迷惘地摇摇头。
“植物大战僵尸,plants vs. Zombies啊!Zombie就是僵尸呀。”我说。
Zombie不是个好词儿,大申当然争辩说:“《虎口脱险》不是好莱坞的电影…”
我明白大申的意思:《地心游记II》是好莱坞的电影,是Zombie Film;《虎口脱险》不是。
我马上接口说:“…都一样,都是Zombie Film。”
我问:“你知道为什么叫Zombie Film吗?”
大申摇头说:“不知道。”
“你看电影的时候,是不是有头昏脑胀的感觉?”
大申点点头。
“所以呢,电影看多了,就会头昏脑胀。你看你小片子(就是指那些纪录片)的时候,就没有这种头昏脑胀的感觉,对吗?”
大申又点点头。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看小片子的时候,你在思考。头脑在思考,就是主动。主动的时候,人就不会头昏脑胀。看好莱坞的电影,大脑思考的功能被关闭了,你就随着电影的情节被动地跟着往前走。时间长了,大脑被弄得精疲力竭,就会头昏脑胀啦。所以么,看电影,看多了,就会停止思考。停止思考的东西,是不是就像僵尸一样,傻呵呵木木地,往前走?时间长了,人就变傻了。”
大申不吱声,闷头往前骑。
我们到了东便门的铁路桥。一个大上坡,骑不动了,下车推着走。
我继续给电影抹黑:“你知道经常看好莱坞大片的人,叫什么吗?”
大申小声说:“不知道…”
“叫‘沙发上的土豆’…”
这个词儿好玩儿,大申大感兴趣,追问:“为什么叫‘土豆’?”
“看电影的时候,是不是都舒服地躺在沙发上看啊?”
大申点头同意。
“土豆是什么样子的?土豆不是圆滚滚的,傻呵呵的样子?看电影,时间长了,不动脑筋,人躺在沙发上,发胖了,不久变成傻呵呵的土豆了么。”
车子推到坡上,爷儿两个骑上车,继续走。
大申骑着车,一声不吭,默默地想着Zombie和土豆的事情。
我也不着急打破沉默。
大申只要开始思考这件事情了,就留足够的时间给他,让他自己去琢磨。
就这样,两个人低头骑车,各自想心事。
骑了长长的一段路。
自行车推过庆丰公园的栅栏,可以在好路上快活地往前骑了。
我觉得差不多了,就跟大申说:“你看啊,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BBC的纪录片可以让人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不会让人成为Zombie。可是,BBC的记录片不吸引人;好莱坞的大片儿吸引人,看了还想看,一直看,不停;可是,大片儿会让人头昏脑胀,变Zombie,变傻、变蠢。对吗?”
大申使劲儿地点点头。
这要放从前,大申肯定摇头,倔强地:“我就喜欢看电影!”
可这次,不同了。
完全不同了。
既然大申放出了自己的理性,开始客观、冷静地衡量利弊得失,能够得出中立合理的结论…那么,我就该搬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说辞了。
我开始试图说服大申,继续听交响音乐会。
2015/02/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