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看法)随着指标到校政策的逐渐开展,中等生的初中择校逐渐变得失去意义
3179975家有小学生
最近出了今年指标到校细则,
除了毫不意外的那个50%名额分配,还有优质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名额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明确“成立教育集团的省、市属及区属示范性普通高中,按集团内农村初中和集团内上一年中考总分平均分低于全市中考总分平均分的初中学校的指标考生数30:1的比例,确定直接分配给集团内相关初中的指标计划数”以求各种帮扶弱校
甚至还有一早确定下来的2021年开始取消最低控制录取线,结合自招不超过10%,严控各种竞赛,甚至连一些体育类比赛都只设团体不设个人~~全面取消特长等等。
综合来说,除了极少数头部学生,不会受到精确招生的影响,多数中间层面乃至原来2000-7000名的出路也许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波人进几个公办重点和HF努把力也有机会,但是去了也不一定能跑到前50%而是很容易落到后30%,比如A同学,终于挤进了大家心目中的好初中,很有可能要面临B同学本身水平差很多,稀里糊涂进了个差初中,稍微发了点力随便考个600多分,结果这位较好的学生饭要面临中考少自己大几十分的B能去自己理想高中,而A自己却去不了的境地。
在这里并不是评判做法到底是否合理或者探讨其他做法可能
成年人的世界,应该多看利益,保持冷静。
就比如15年我谈到,如果希望孩子真能鸡得出效果,小学尽量去挑尖民办,会比投资学位房更见效用;
只是向大家引出这样一个观点:也许费了很大力气和金钱,终于把其实没那么突出的孩子塞到某校,但是各种折腾之下出路更糟糕了。因为指标到校的核心是和初中同学比,比不过去就意味着劣势。而这,也是风向标想引导大家具备的一个认识。把注意力往上挪,不要只聚焦眼前的竞争。
这不代表不提倡大家猛鸡孩子学习或者鼓励孩子向上,只是提示,如果以后还是想走高考路线,现在风向应该是有很大变化了~~~~~~~~~~
请理性回帖,谨慎措辞,偏激~必喷。
谢谢观赏
2019/02/23
精选回帖
您这个提法,起码如果从中考(题目面广/难度低/靠自身努力能上来)的角度来说,既是有很大机会也是合理的,如果位于一个学风不正,周围人乱七八糟的环境,娃被激发出来的主动向上之心倒是真实而且清晰的。而不像在名校之中,位于顺势环境,不得不努力。但进入高中,中考分数即便差不多的孩子由于初中学习内容的差别(好初中不注重中考,已为高中铺路,提前学习),这些孩子必然遭受全面的挫败和碾压,在高考之战中始终会劣势很多。但如果能进到不错的大学,毕业以后,在事业上和个人生活的发展上,因为经历反复,会导致心态较为成熟,也有比较好的抗压能力,不少人发展得比一路顺遂的孩子好的多。也不太会轻易因为学习上碰到的坎坷寻短。至于小升初阶段,个性还没确立,学校分数没有参考意义,课外分数体现拓展功夫,评测割裂,能去什么学校家庭影响极大,不做讨论。
2019/02/24回复
一直欣赏罗妈的观点。从整体上说,指标到校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一些薄弱学校里也出现了华附、省实等名校录取“零的突破”。这些利好对公办学校生源质量优化将会起到促进作用。 从个体上说,大多数尖子考生不需要拿指标,照样也能考上心仪名校。对于尖子生说,如何合理填报志愿更为重要,而较差的学校却是指标生名额等于或者是大于符合指标生资格的人数,也就是说,指标生其实不是无条件的,有个最低标准。虽然降了几十分,但是如果差的学校的学生连这几十分的最低线都够不着,那么有多少指标其实也没有意义了,之前的流标率其实也蛮刺眼的。所以,进了一般的学校,为了符合条件拿到指标,中等生也要奋起直追争取做鸡头,这点来说是积极正面的。 就我个人观点,初中阶段正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好的校风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左耳》就是很好的例子,大部分学生的抗干扰能力其实不怎么样,所以,尽力去个校风好的学校始终是首选。为今之计,唯有努力,争取掌握选择权主动权,摆脱被选择随波逐流的命运,是目前这个阶段的奋斗目标。
2019/02/2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