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写一段回忆录。开始两地分居的日子前,LG扔下一句:如果你能戒烟,或者我们可以考虑再生一个。我的烟瘾已经超过12年,97年参加高考前的冲刺阶段,我抽了人生中的第一支烟,是一包绿色的沙龙。购于娘家楼下的士多,买得很贵,13块还是16块,我严重怀疑自己那次是被骗了。开始只是每天1支,感觉很舒服,坐在房间里,双腿翘到书桌上,从各色各样的教科书和参考书里,匀出那么一点点时间,抽一支沙龙。感觉晕乎乎的,抽烟的感觉令我恍然大悟什么叫“难得糊涂”,总是太清醒,总是在拼搏,是很累人的。而抽烟,那是比买醉温和得多的方式。高考结束,我开始了我一生里最放纵的日子,如果青春真能挥霍,那时我一定是个富翁。每周起码4,5天,我流连在酒吧和舞厅,这些日子里,我认识了一个人,她叫HELEN,我至今认为她影响了我的一生,至少,她确定了我的烟瘾。HELEN抽的是绿色的圣罗兰,她有个习惯,每次她要抽烟时,必定要递一支给我,即使我不想抽,她也一定要求我拿在手上陪她。久而久之,我就跟上了她抽烟的节奏,很快我就上瘾了。[ 本帖最后由 红杏不出墙 于 2009-8-17 17:58 编辑 ]
坚持下去就是胜利。中午和朋友吃了酸菜鱼,30块钱买单,好吃得紧,性价比奇高。晚上回娘家蹭饭了,妈妈做了清炖鸡。照例拿了一包烧骨回来,你们无法想象我是多么热爱烧骨菜干粥。今天说说红学著作吧,小幅度地抛一抛书包,只说说通俗的大众化的著作,份量不重。但不抛的话,我怕你们以为我没有书包。前几天,我的几本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终于在地铁上看完了,准确来说是从3年前的楼巴上开始看的,最后一本《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断断续续地花了整整一年多,现在才看完。评价么?娱乐性极强,但学术性。。。第一本还好,感觉观点角度挺奇特的,越往后看越觉得牵强,纯粹为了语出奇人而生搬硬套。总的来说这套书不能归为红学作品,只能作为休闲读物。不过刘心武这套书再差,也差不过大师级人物周汝昌所写的《定是红楼梦里人》。周汝昌先生,我以前尊他为大师的,自从看了这本,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完全地摧毁了。明是赞扬张爱玲的冰雪聪明,实是狂踩张小姐的无知,踩得很鸡蛋里挑骨头,或者再准确一点,他踩张的态度,很像一个恶后妈或恶婆婆。我不是张爱玲粉丝,然而看过她的红学评论,深深地感受到她的灵气。张是小说家,她并没有以红学专家自居,纯属业余兴趣,而她参透的程度,很多所谓的红学家终其一生都无法做到。而周大师呢,对一个女人,对一个业余水平的红学爱好者,他批判得似乎太用力了,无论观点错与对,这样首先已经失却了作为一位大师的气度,都简直是一个成年人在跟一小孩使性子了。张小姐泉下有知,应该感到无比欣慰。一位红学泰斗,为了批判她――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观点,专门写了一本书。张小姐何其有面子!也许她真的没选对版本,也许她真的连脂批都没看过,也许她很不自量地写了《摩登红楼梦》,也许她避重就轻,也许她前后矛盾,也许她张冠李戴,但她竟然当得起一位大师的用力鞭鞑。大师批判她的理由里,甚至有一条是“她并没有对高鹗的狗尾续貂进行批判。”这让我又学到了一点,当我们想骂一个人时,别人不帮骂也有错的。买了这许多年的书,其实我应该具备这个技巧,只是一看周汝昌的名字,技巧就被他的份量吓得丢到了瓜畦国去啦。这本书我于大约3年前购入,当时离此书的出版日期才半年左右,但居然在当当上打到了4折的价钱,而且还是大师级作品,其中玄妙之处大家自己想吧。这几本书都是几年前看的,没做笔记,现在回想起来不禁后悔。看红学作品,一定要做笔记,疑点和观点相左的都得记下来。否则在一段时间后,你会完全不记得作者的观点,更严重的是,你会连自己的观点也忘记了。我现在就几乎把刘作家,周大师,张小姐,及我自己的观点全部忘了,不过我还记得讨厌周大师,这足以证明我的记忆力很好。妈网上有人发帖说“我很讨厌那人,老是一股红楼腔的,又想小资又不得其道。”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在说我,应该不是吧,我怎么觉得自己很武侠腔的。而且红楼梦本身是一本现实主义的作品,跟小资的精髓是背道而驰的。以后要骂人故作小资情调的,改用西游腔来攻击之,比较合适。攻击归攻击,在攻击别人的同时,不小心显露出自己的无知,那就不免惹人耻笑了,你我都应该以此为诫。通本红楼梦里,我最喜欢探春明打王善保家的,暗骂王熙凤那一段,实在太解气了。每次看到这段文字,都手痒痒的,恨不得也找个该打的人来打打,找个该骂的人来骂骂。气憋在心里,毒素长期无法排出,很容易生癌的。[ 本帖最后由 红杏不出墙 于 2009-8-4 03:11 编辑 ]
红杏不出墙:坚持下去就是胜利。中午和朋友吃了酸菜鱼,30块钱买单,好吃得紧,性价比奇高。晚上回娘家蹭饭了,妈妈做了清炖鸡。照例拿了一包烧骨回来,你们无法想象我是多么热爱烧骨菜干粥。今天说说红学著作吧,小幅度地抛一抛书包,只说说通俗的大众化的著作,份量不重。但不抛的话,我怕你们以为我没有书包。前几天,我的几本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终于在地铁上看完了,准确来说是从3年前的楼巴上开始看的,最后一本《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断断续续地花了整整一年多,现在才看完。评价么?娱乐性极强,但学术性。。。第一本还好,感觉观点角度挺奇特的,越往后看越觉得牵强,纯粹为了语出奇人而生搬硬套。总的来说这套书不能归为红学作品,只能作为休闲读物。不过刘心武这套书再差,也差不过大师级人物周汝昌所写的《定是红楼梦里人》。周汝昌先生,我以前尊他为大师的,自从看了这本,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完全地摧毁了。明是赞扬张爱玲的冰雪聪明,实是狂踩张小姐的无知,踩得很鸡蛋里挑骨头,或者再准确一点,他踩张的态度,很像一个恶后妈或恶婆婆。我不是张爱玲粉丝,然而看过她的红学评论,深深地感受到她的灵气。张是小说家,她并没有以红学专家自居,纯属业余兴趣,而她参透的程度,很多所谓的红学家终其一生都无法做到。而周大师呢,对一个女人,对一个业余水平的红学爱好者,他批判得似乎太用力了,无论观点错与对,这样首先已经失却了作为一位大师的气度,都简直是一个成年人在跟一小孩使性子了。张小姐泉下有知,应该感到无比欣慰。一位红学泰斗,为了批判她――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观点,专门写了一本书。张小姐何其有面子!也许她真的没选对版本,也许她真的连脂批都没看过,也许她很不自量地写了《摩登红楼梦》,也许她避重就轻,也许她前后矛盾,也许她张冠李戴,但她竟然当得起一位大师的用力鞭鞑。大师批判她的理由里,甚至有一条是“她并没有对高鹗的狗尾续貂进行批判。”这让我又学到了一点,当我们想骂一个人时,别人不帮骂也有错的。买了这许多年的书,其实我应该具备这个技巧,只是一看周汝昌的名字,技巧就被他的份量吓得丢到了瓜畦国去啦。这本书我于大约3年前购入,当时离此书的出版日期才半年左右,但居然在当当上打到了4折的价钱,而且还是大师级作品,其中玄妙之处大家自己想吧。这几本书都是几年前看的,没做笔记,现在回想起来不禁后悔。看红学作品,一定要做笔记,疑点和观点相左的都得记下来。否则在一段时间后,你会完全不记得作者的观点,更严重的是,你会连自己的观点也忘记了。我现在就几乎把刘作家,周大师,张小姐,及我自己的观点全部忘了,不过我还记得讨厌周大师,这足以证明我的记忆力很好。妈网上有人发帖说“我很讨厌那人,老是一股红楼腔的,又想小资又不得其道。”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在说我,应该不是吧,我怎么觉得自己很武侠腔的。而且红楼梦本身是一本现实主义的作品,跟小资的精髓是背道而驰的。以后要骂人故作小资情调的,改用西游腔来攻击之,比较合适。攻击归攻击,在攻击别人的同时,不小心显露出自己的无知,那就不免惹人耻笑了,你我都应该以此为诫。通本红楼梦里,我最喜欢探春明打王善保家的,暗骂王熙凤那一段,实在太解气了。每次看到这段文字,都手痒痒的,恨不得也找个该打的人来打打,找个该骂的人来骂骂。气憋在心里,毒素长期无法排出,很容易生癌的。[ 本帖最后由 红杏不出墙 于 2009-8-4 03:11 编辑 ]查看原文让各类大小书包来的更猛烈些吧,秋天开学时,我就都能用得上咯。今晚的主题几时预告?
坐等红姑丢书包转个刚在天涯看到的一句挺有意思的话:网络上的交流,往往不是求同存异,从来都是党同伐异。帖子越火爆,对骂的就越多,而起因就像鸡生蛋蛋生鸡一样是一个死循环。最终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被推向两个极端,原本应该最多人的中间地带,却成了一片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