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地球日的时候,大宝说了不少关于地球的知识,我当时就问她,从哪里知道的。有些她说是老师讲的,有些说是从书里面看的--这些书有的是教室的、有的是学校图书馆的、也有的是社区图书馆的。感觉对于自然科学,学校对于低年级孩子的做法是:课堂上给出一些基本的知识,让孩子有个大概的概念,然后鼓励孩子去找课外读物,自己去了解更多的东西。而再高年级的学生,就通过project的方式,让孩子们分组完成一些具体内同的探索。
记得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讲蝴蝶的生长过程,就是有大块的文字,然后作业就是涂涂画画,同时教室里养了蝴蝶的幼虫,孩子们最后等于是从实物中把文字的内容给消化了。那一段时间,每到图书馆看到有类似的书,都会想要看。到野外看到了蝴蝶的幼虫,就开始让它爬到自己的手上,和她玩来玩去久久不肯离去--我看着那东西软软的在胳膊上爬心理感觉都麻麻的不舒服呢~~
最近和大宝一起读中文,其中一本是国外的译本,文字是中英双语的,里面有好多花的名字,我基本都不认识。结果大宝看到了不但都认识,而且还会给我画出来每一个花都长什么样子。在外面玩或者有时候坐在车上路过有花的地方,很多她都能叫出名字。我问她怎么认识的这些花。她说,有些是老师教的。老师拿着带花的卡片,会说这都是些什么花。然后她还看过一本什么fairy的书,里面有非常多的花,就记住了。
难怪我认识非常多的孩子都特别喜欢这边的自然课。在假期,summer school 或者是 summer camp 的课程里面自然课也非常受欢迎。只不过,大部分的自然课还是要8岁以上的孩子。对于他们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充其量目前的状态算是一种启蒙吧。但是启蒙状态的孩子已经对这些东西非常有兴趣了,等到大了,学会了利用更多的可以利用的资源,对于真感兴趣的孩子,一定可以鼓捣出更多的东西的。
说到这里,又想起刚刚看到的一篇文章,说中国学生缘何数学好创新能力差。其中有学者说:“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很少有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喜欢数学,中国学生可以解决很多数学难题,但他们在数学创造性上却是相当薄弱的。”“我们现在的考试只考学生结果,所以学生只重结果,不重视过程,这就导致了他们自己不会发明创造。把数学史更多地融入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现的历史原因,找到数学的源头。”
让自然科学的东西更人文。低年级教学中先导入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然后用一些故事、诗歌等方式让孩子对这些东西有形象的记忆,再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包括参观科学馆等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发现的乐趣,这才能让孩子保持持久的兴趣~~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19a290100jt3t.html) - 国外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哪来_安妮鲜花_新浪博客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10-6-29 13:4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