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小孩子有自己想法,挺好的,大胆、自理能力强、会自己挑选衣物,也挺好的。
如果自己的想法常常得不到肯定,而是受到压抑,有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隐藏起自己的想法,甚至变得自卑;有的孩子则会以叛逆的方式表示反抗。
相反,如果孩子要什么有什么,他的需求常常凌驾于其他人之上,那他也难以学会尊重别人和体会别人的感受,自控力和抗挫折能力差。
因此,管与不管,是要有个度的。
对于孩子成长中的正常和有意义的行为,不会伤害别人的,可不管就不管。例如:生活自理(穿衣吃饭上厕所)、运动(攀爬跳跑)、动手创作(涂鸦剪纸唱歌跳舞)、按自己的方式玩(哪怕你觉得无聊或有更好的玩法),我们只需保证安全、事后清洁衣物,从旁观察、欣赏和鼓励,不多作评价。
而对于我们无法忍受、无法满足的要求,真正需要建立的良好习惯,我们可以用平静的态度,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和动作,提前告诉孩子一些规则,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或为什么不,会有什么自然结果,有时让孩子承担行为的自然结果,会让他更理解规则的意义,而并非让他承担奖罚这种非自然结果。有研究说,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重复32次。所以,我们只需平静的坚持就可以了。
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关键在于我们表现出来的态度——爱、接受他、平静、不紧张,让他感觉到妈妈的爱和信任,他就会慢慢做好。如果我们表现得很紧张,孩子知道怎样会让我们抓狂,这种对立是相互缺乏信任的体现。
如果孩子挑衣服时间长,影响到上幼儿园,可以商量把挑衣服的时间提到前一晚,或者用时钟去掌控他的时间。提前和他说好,指针到哪里,就要怎么样。到时间了,不是你的问题,是时间的约定。

现在9月宝宝已经入园了,我就不说怎样准备了。刚入园孩子会有所不适应,哪怕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幼儿园再好,进门离开妈妈的那一刻,还是会不舍、难过。我待产在家,老公早上上班离家的时候,我也会难过,要抱抱、亲亲。

孩子哭,发泄一下情绪是没有问题的,大人没有必要叫别哭,要求抱抱亲亲再进去也很正常,大人要轻松一点的表情,孩子说“早一点来接我”,我说“你早一点进去,让我早一点做完事,就可以早一点来接你啦”。回家也没有必要问太多幼儿园的事,毕竟孩子还小,能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描述的不多,而且时间概念也不清晰,记得不清楚,所以他所说的也未必确实。如果追问,显得大人紧张,孩子也会紧张的。不如多从老师处了解,对老师要信任,别当着孩子面谈论。
作息要调好,让孩子早上起床情绪好。
可以带个玩具回去让他有安慰,如果孩子喜欢分享的话,让孩子带些小零食或者贴纸,回去和小朋友分享,有助与小朋友建立关系。有心的妈妈,可以和其他孩子的家长多沟通,放学多在一起玩,增进感情。有了朋友,孩子会更喜欢幼儿园。
要多表扬孩子的进步,譬如:会自己干什么什么啦,做什么什么快很多,做事有条理啦,会帮妈妈做……长大啦……多鼓励他自己做,帮大人做,让他有成就感,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信心。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学了儿歌或做了手工,要尽可能找机会在家里“晒”给家庭成员看,得到大家的夸奖,会让孩子高兴,也更乐于参与幼儿园的活动。
有几本书比较适合入园或入学的孩子看:《魔法亲亲》、《一口袋的吻》、《小阿力的大学校》。前两本有点相似,都是妈妈给孩子吻,让他在独立成长的转折点上获得心理支持。我送孩子上学时,就仿效把两个吻放到她的耳朵里,她会掏出来放到脸上,有心理安慰作用。
孩子刚进园,在家的情绪会比较脆弱,容易难过和生气,爱撒娇,变得粘人,晚上睡觉可能会有点哼哼。家长这段时间别对她太严厉,对她宽容点,好好跟她说,多抱抱她,给多点耐性和时间,让她顺利度过适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