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 妈妈,我很认同你这个做法:
“我也要求女儿自己讲出不对的地方,妈妈为什么生气”
宝宝们,TA们也是希望能得到大人们的尊重的~
3岁定80,真不知如何教
47151370幼儿园早教
全部回帖

xiaobao-ni:
lz的小孩不算皮了,我小孩在马路上走都可以突然去拍一下旁边的人,而且那人是不认识的;还看到其他小朋友拿着灯笼,就去拍人家灯笼,搞得差点着火,搞得我老要向人家道歉,哎!
查看原文哎,我的儿子也是这样,看到很多小朋友很开心跟小朋友玩,可是一看到人家有玩具就会去抢人家的东西,有时候说他都不听,嘴上一直说“我的我的”真给他气死。。。。。
2011/10/24回复



2011/10/24回复

陈舜尧:
我家女儿快两岁了,挺调皮的,很好动,一天到晚就不停的玩这个玩那个(除了训觉外),模防力很强,看到新鲜事情就很来劲!老和他堂哥(5岁半)抢东西!抢不赢就打他
!经常跟我和我老公说玩啊玩啊!很喜欢音乐!她还没到三岁,不知道会怎样!但我觉得教小孩一定要有耐心!!查看原文


是啊,带小孩要很有耐心,但调皮不听话的时候,我真无她乎,很累的.
2011/10/24回复


我仔都是好调皮,郁下就打人。我一度以为渠心理是咪有问题,准备带他去睇医生噶了。但是自从返左幼儿园之后,情况改观左好多了。唔知是咪因为同家长接触既时间少左,同小朋友玩既时间多左有关咧?
2011/10/25回复

kikyhuang:
应该是阶段性的吧?我家那个也是
。每次打完距问距有无错,都会话自己有错。但就系累教不听,一样会再犯同一样错误。我有时谂系咪距仲太细,2岁5个月了。你一发脾气大声话距,距就会话:听话,听话------但手就举起来打你,心里系不服的,唉。之前有D咩唔如意就哭,现在却唔系了,现在遇到唔如意的事就自己拧转脸走开去发脾气,好像大人发脾气甘唔出声,就睇我地有无去叫距,通常我地全家都唔理距。呵,我就觉得好过距大哭大闹。
查看原文
言传身教,不断提醒,总会把坏习惯改掉
2011/10/26回复

听了怕怕的,我家小孩现在两岁半,但是都还挺乖挺有礼貌的,说也说得明。会不会到了三岁也这样呢?
如果我来提意见,我就觉得平时即使他自己没有发生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要不断地找合适的机会灌输你认为正确的观点,而不是等他做了事情才针对性地来教育。
如果我来提意见,我就觉得平时即使他自己没有发生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要不断地找合适的机会灌输你认为正确的观点,而不是等他做了事情才针对性地来教育。
2011/10/27回复

suewon:
我觉得这个小孩缺乏自身体验,可能从小一直大人关注太多,或者说反应太快,孩子一做什么家长马上在旁发言或者行动,孩子没能自己体会到自己行动的自然结果,没有自己对这个结果负责,长期这样,她就会缺失自我管理的能力,也不容易有同理心(难换位思考),其结果就是家长觉得她不讲道理,实际上是因为她并不是真正理解这个道理。 举个例子,当孩子拿着一杯牛奶的时候,你告诉他不能走来走去,会弄洒的,他还是要拿着走,可能家长马上上前扶着杯子不让它洒,这样孩子没见到牛奶洒的样子。可能家长没看住,牛奶果然洒了,家长连忙拿地拖来拖,嘴里唠叨着:“是不是?说了会洒嘛,以后不能这样。”孩子可能觉得洒了没什么,因为拖地的不是他,他也没觉得麻烦,没记住。下次又洒了,家长生气了:“不是说过了吗?”唠叨得更厉害了。但依然是家长打扫。孩子不能理解家长为什么生气,只是给骂过几次甚至打过后,知道这样会让家长生气,可能就不做了。但是他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道理。有些家长甚至为了怕麻烦,让孩子以后就用奶瓶喝,孩子就更缺乏体验了。 如果孩子弄洒的时候,你给他一块布,让他自己擦,擦完自己洗干净布,他就知道了。(有的孩子不嫌麻烦,还觉得有趣,那就让他扫地拖地,多干家务,不是一件好事吗,不要因为他干不好,增加家长的麻烦就阻止他。)家长告诉孩子“这样不行,会洒”,不如让他体验完以后,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喝完再走,或者慢慢走、眼睛盯着杯子和路。试过几次,他自己就会知道怎么做了。 要让孩子听道理,首先大人要换位思考,孩子是怎么想的,从他的角度看这件事,怎样说孩子才能理解,听得进去。你不理解孩子,硬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说他“不乖”,他怎么能理解你,他就是觉得你“不乖”嘛!要尊重孩子,“喂咩喂”呢? 像这个在公共场所跑来跑去的事,孩子的天性就好动,这没什么问题,问题是要教她怎么保护好自己。我女儿两岁多,我就不会在后边叫“别跑”了。我教过她怎么看交通灯,过马路要牵大人的手,在内街也要留意有没有车,到路口要停下,怎样左右张望看清楚有没有车,然后怎样过。我带着她演练到她完全自己能做。所以她现在跑到路口自然会停下等我。我用故事、玩具演示过过马路、在人多地方自己跑的危险,也试过在商场她跑的时候我躲到一边,等她发现不见了我很慌张,然后出来告诉她这样跑真的很容易不见,让她思考万一不见怎么办。 有了真切的体会和感受,孩子才容易理解。 至于拿人家的玩具,若她试过几次被人抢玩具,失去心爱东西的伤心感受,她就更能理解“不能抢玩具”的道路了。换个角度看,孩子看到好玩的东西,想拿来玩,很正常的心理。关键是该用什么方式借来玩。首先让她有物权的意识,物主有权利决定给不给别人。家长平常要在保护孩子的物权的基础上,再鼓励孩子分享和交换玩具,不能强求。在她自身体验和家长引导下,让她了解到抢不是好办法,未必能得到,或者临时抢到了会受到还击,结果是不开心的。什么是好办法呢?好好和对方说,或拿其他玩具来交换,或者耐心等待,或一起玩会更有趣,等等。有一招对很多小朋友都挺管用的,特别是玩公共玩具时,一个玩的时候,等待的另一个就数数,数到某个约定的数字后,就轮到等待的那个玩,另一个数数等待。避免了冲突,也锻炼了耐性。 对于孩子拿幼儿园的玩具,除了以上物权的教育,如果孩子很喜欢这个玩具,家长觉得可以买给她的,就商量什么时候会买给她。以后喜欢什么,可以跟妈妈说,看可不可以买或做给你,不能未经别人同意自己就拿回来。 很多时候,孩子发现家长尊重理解了她,知道她想什么,感受到爱以后,她就不再一定要得到了。其实她需要的更多是妈妈的爱。
查看原文你的发言我都看了,说的很好,很有启发,谢谢
2011/10/2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