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小学的语文课本,我差点吐血,骗傻瓜吗?
825043家有小学生
这篇课文是《凡卡》。一个俄国人写的,写的是九岁的乡下小男孩去城里做童工,遭受压迫的事情,整篇文章,是通过这小孩给爷爷写的信来表现的。
问题在这里,一个9岁的乡下穷人家的男孩(1840年?),文字优美地完成一篇篇内容丰富的信件,最后作者为了表明他还是小孩,不懂得i写地址,信皮只写了乡下爷爷收。1880年的俄国乡下教育水平如此之高,令人起疑,看高尔基同时期的书,反映俄国现实的,爱读书和有书看的孩子是少的,文盲才是主流啊(不只是俄国,当时全世界都如此吧)。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从幼儿园就开始正规接受教育的孩子,在9岁的时候要完成一篇篇内容丰富,完全展现自己生活的信件,也是件不简单的事情,何况1880年的俄国农村穷人家的孩子。
其实《凡卡》总体反映了社会被压迫的不平等的故事,但是,故事有很多讲法,非要让一个9岁男孩写信来表现,有点不合情理,这课文竟然经典,教育中国人几十年。
2011/11/08
全部回帖
ggii:
去同事家玩,他孩子三年级,我随手拿他的语文课本翻了下,一下子看到了我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本人八十年代上的小学,距今有30年了吧,这篇课文我印象深刻,是因为当年作为小学生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很多不解,明白后知道是骗傻瓜的,如今还在骗傻瓜啊!这篇课文是《凡卡》。一个俄国人写的,写的是九岁的乡下小男孩去城里做童工,遭受压迫的事情,整篇文章,是通过这小孩给爷爷写的信来表现的。问题在这里,一个9岁的乡下穷人家的男孩(1840年?),文字优美地完成一篇篇内容丰富的信件,最后作者为了表明他还是小孩,不懂得i写地址,信皮只写了乡下爷爷收。1880年的俄国乡下教育水平如此之高,令人起疑,看高尔基同时期的书,反映俄国现实的,爱读书和有书看的孩子是少的,文盲才是主流啊(不只是俄国,当时全世界都如此吧)。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从幼儿园就开始正规接受教育的孩子,在9岁的时候要完成一篇篇内容丰富,完全展现自己生活的信件,也是件不简单的事情,何况1880年的俄国农村穷人家的孩子。其实《凡卡》总体反映了社会被压迫的不平等的故事,但是,故事有很多讲法,非要让一个9岁男孩写信来表现,有点不合情理,这课文竟然经典,教育中国人几十年。
查看原文教材出错的问题常有
2011/11/08回复

17楼,是作者用成人的想法写孩子的世界,而不是本人用成人的想法思考孩子的教材,这个教材我已经说明白了,是我自己30年前上小学起就有疑问,而不是现在才有疑问。
另外,这跟单纯没有关系,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要符合现实,经得起疑问。为毛卖火柴的小女孩不给祖母写封信?那个年代,能有写封信的文化水平,就算知识分子了,而不是鞋铺里受欺凌的童工。
就我本人来讲,小时候,有疑问的很多,现在老了,反倒不愿意思考了,甚至已经忘记什么是“思考”。只是30年没接触小学课本,猛然发现,30年前我就有疑问东西(当时问了老师,不给回答,反倒训斥了我),小孩子依旧在学着,触动极大而已。
另外,这跟单纯没有关系,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要符合现实,经得起疑问。为毛卖火柴的小女孩不给祖母写封信?那个年代,能有写封信的文化水平,就算知识分子了,而不是鞋铺里受欺凌的童工。
就我本人来讲,小时候,有疑问的很多,现在老了,反倒不愿意思考了,甚至已经忘记什么是“思考”。只是30年没接触小学课本,猛然发现,30年前我就有疑问东西(当时问了老师,不给回答,反倒训斥了我),小孩子依旧在学着,触动极大而已。
2011/11/08回复
主要考虑他反应的现实问题吧
2011/11/08回复

支持楼主,敢于对课本有质疑的态度,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思想不会仅限于老师和课本的教育。老师说的和书上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应该对任何的事物都持以有疑问的态度,然后我们才会进步。
2011/11/08回复

翡翠玉滴:
支持楼主,敢于对课本有质疑的态度,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思想不会仅限于老师和课本的教育。老师说的和书上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应该对任何的事物都持以有疑问的态度,然后我们才会进步。
查看原文赞成!!
2011/11/08回复

我的理解是:课文的重点是利用文章让现在的孩子懂得感恩,珍惜今天所拥有的幸福生活。让孩子们知道,相对于凡卡,自己是多么的幸运。而不是纠结于这篇文章是否出自于一个九岁的孩子。相反可以引导孩子们,九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他们也一样可以。
2011/11/09回复

很闷:
lz骗人,凡卡是六年级的语文课文
查看原文或许是6年级的课本,我是在这个3年级的小孩家里的书架上随手翻的这本书,我也没说一定是3年级课本,你不说,我还当是2年级课本。看我的帖子的标题,说是小学语文课本,没指定说是3年级课本
2011/11/09回复

我的理解是:课文的重点是利用文章让现在的孩子懂得感恩,珍惜今天所拥有的幸福生活。让孩子们知道,相对于凡卡,自己是多么的幸运。而不是纠结于这篇文章是否出自于一个九岁的孩子。相反可以引导孩子们,九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他们也一样可以。
--------------------------------------------------
以前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孩子(我又读了全文,不是节选,没半句话提过凡卡以前受过教育),凭空就能写出这样的信件,那么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教育,教育的意义又在哪里?难道是现在的人种退化到不如1880年?
感恩的文章有很多,干嘛非选这篇有明显漏洞的翻译文章,还几十年不变,一直被忽悠,想知道这篇文章在俄国是不是经典,是不是小学生必读?估计俄国人自己都不会拿它做教材了吧,毕竟俄国已经经历了大变革(这个纯是我自己的猜测,有证据的同学请指教)。
--------------------------------------------------
以前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孩子(我又读了全文,不是节选,没半句话提过凡卡以前受过教育),凭空就能写出这样的信件,那么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教育,教育的意义又在哪里?难道是现在的人种退化到不如1880年?
感恩的文章有很多,干嘛非选这篇有明显漏洞的翻译文章,还几十年不变,一直被忽悠,想知道这篇文章在俄国是不是经典,是不是小学生必读?估计俄国人自己都不会拿它做教材了吧,毕竟俄国已经经历了大变革(这个纯是我自己的猜测,有证据的同学请指教)。
2011/11/09回复

如果非要这样纠结,那真是无语了。作者本身只是借助一个孩子写信来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要不要一起去纠结是不是确实有这样一个叫“凡卡”的孩子?文学作品又不是历史。
求真是一种让人赞赏的态度,但如果事事求真有时候就舍本逐末了。
老师们怎样上课,千差万别,LZ的老师那样对待一个孩子的问题,显然是老师处理不当。老师的处理不当甚至影响了LZ这么多年,放着通篇文章的闪光点不去看,而纠结这些细枝末节。
虽然我已经忘记当时学习时的感受,但再次阅读《凡卡》,仍然能被吸引,深深地同情那个孩子,并为他担忧,有些描写让人感同身受,甚至联想到现在的有些孩子。作为让孩子学习阅读的教材,我想应该在培养孩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方面都有益处吧。
求真是一种让人赞赏的态度,但如果事事求真有时候就舍本逐末了。
老师们怎样上课,千差万别,LZ的老师那样对待一个孩子的问题,显然是老师处理不当。老师的处理不当甚至影响了LZ这么多年,放着通篇文章的闪光点不去看,而纠结这些细枝末节。
虽然我已经忘记当时学习时的感受,但再次阅读《凡卡》,仍然能被吸引,深深地同情那个孩子,并为他担忧,有些描写让人感同身受,甚至联想到现在的有些孩子。作为让孩子学习阅读的教材,我想应该在培养孩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方面都有益处吧。
2011/11/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