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小学的语文课本,我差点吐血,骗傻瓜吗?
824943家有小学生
这篇课文是《凡卡》。一个俄国人写的,写的是九岁的乡下小男孩去城里做童工,遭受压迫的事情,整篇文章,是通过这小孩给爷爷写的信来表现的。
问题在这里,一个9岁的乡下穷人家的男孩(1840年?),文字优美地完成一篇篇内容丰富的信件,最后作者为了表明他还是小孩,不懂得i写地址,信皮只写了乡下爷爷收。1880年的俄国乡下教育水平如此之高,令人起疑,看高尔基同时期的书,反映俄国现实的,爱读书和有书看的孩子是少的,文盲才是主流啊(不只是俄国,当时全世界都如此吧)。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从幼儿园就开始正规接受教育的孩子,在9岁的时候要完成一篇篇内容丰富,完全展现自己生活的信件,也是件不简单的事情,何况1880年的俄国农村穷人家的孩子。
其实《凡卡》总体反映了社会被压迫的不平等的故事,但是,故事有很多讲法,非要让一个9岁男孩写信来表现,有点不合情理,这课文竟然经典,教育中国人几十年。
2011/11/08
全部回帖

支持楼主,敢于对课本有质疑的态度,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思想不会仅限于老师和课本的教育。老师说的和书上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应该对任何的事物都持以有疑问的态度,然后我们才会进步。
2011/11/08回复

翡翠玉滴:
支持楼主,敢于对课本有质疑的态度,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思想不会仅限于老师和课本的教育。老师说的和书上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应该对任何的事物都持以有疑问的态度,然后我们才会进步。
查看原文赞成!!
2011/11/08回复

我的理解是:课文的重点是利用文章让现在的孩子懂得感恩,珍惜今天所拥有的幸福生活。让孩子们知道,相对于凡卡,自己是多么的幸运。而不是纠结于这篇文章是否出自于一个九岁的孩子。相反可以引导孩子们,九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他们也一样可以。
2011/11/09回复

很闷:
lz骗人,凡卡是六年级的语文课文
查看原文或许是6年级的课本,我是在这个3年级的小孩家里的书架上随手翻的这本书,我也没说一定是3年级课本,你不说,我还当是2年级课本。看我的帖子的标题,说是小学语文课本,没指定说是3年级课本
2011/11/09回复

我的理解是:课文的重点是利用文章让现在的孩子懂得感恩,珍惜今天所拥有的幸福生活。让孩子们知道,相对于凡卡,自己是多么的幸运。而不是纠结于这篇文章是否出自于一个九岁的孩子。相反可以引导孩子们,九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他们也一样可以。
--------------------------------------------------
以前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孩子(我又读了全文,不是节选,没半句话提过凡卡以前受过教育),凭空就能写出这样的信件,那么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教育,教育的意义又在哪里?难道是现在的人种退化到不如1880年?
感恩的文章有很多,干嘛非选这篇有明显漏洞的翻译文章,还几十年不变,一直被忽悠,想知道这篇文章在俄国是不是经典,是不是小学生必读?估计俄国人自己都不会拿它做教材了吧,毕竟俄国已经经历了大变革(这个纯是我自己的猜测,有证据的同学请指教)。
--------------------------------------------------
以前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孩子(我又读了全文,不是节选,没半句话提过凡卡以前受过教育),凭空就能写出这样的信件,那么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教育,教育的意义又在哪里?难道是现在的人种退化到不如1880年?
感恩的文章有很多,干嘛非选这篇有明显漏洞的翻译文章,还几十年不变,一直被忽悠,想知道这篇文章在俄国是不是经典,是不是小学生必读?估计俄国人自己都不会拿它做教材了吧,毕竟俄国已经经历了大变革(这个纯是我自己的猜测,有证据的同学请指教)。
2011/11/09回复

如果非要这样纠结,那真是无语了。作者本身只是借助一个孩子写信来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要不要一起去纠结是不是确实有这样一个叫“凡卡”的孩子?文学作品又不是历史。
求真是一种让人赞赏的态度,但如果事事求真有时候就舍本逐末了。
老师们怎样上课,千差万别,LZ的老师那样对待一个孩子的问题,显然是老师处理不当。老师的处理不当甚至影响了LZ这么多年,放着通篇文章的闪光点不去看,而纠结这些细枝末节。
虽然我已经忘记当时学习时的感受,但再次阅读《凡卡》,仍然能被吸引,深深地同情那个孩子,并为他担忧,有些描写让人感同身受,甚至联想到现在的有些孩子。作为让孩子学习阅读的教材,我想应该在培养孩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方面都有益处吧。
求真是一种让人赞赏的态度,但如果事事求真有时候就舍本逐末了。
老师们怎样上课,千差万别,LZ的老师那样对待一个孩子的问题,显然是老师处理不当。老师的处理不当甚至影响了LZ这么多年,放着通篇文章的闪光点不去看,而纠结这些细枝末节。
虽然我已经忘记当时学习时的感受,但再次阅读《凡卡》,仍然能被吸引,深深地同情那个孩子,并为他担忧,有些描写让人感同身受,甚至联想到现在的有些孩子。作为让孩子学习阅读的教材,我想应该在培养孩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方面都有益处吧。
2011/11/09回复

质疑 和 钻牛角尖 还是有差别的
我觉得 懂得爱 和感恩 对于这么大的孩子就够了 至于 吃不好 穿不好的孩子 能不能写出这样的信 呵呵 纠结下去 就成社会学报告了
不是很有必要。文学 不同于 社会学 不同于统计调查
我觉得 懂得爱 和感恩 对于这么大的孩子就够了 至于 吃不好 穿不好的孩子 能不能写出这样的信 呵呵 纠结下去 就成社会学报告了
不是很有必要。文学 不同于 社会学 不同于统计调查
2011/11/09回复

ggii:
管他是不是巨匠,他写的凡卡可是一个吃不饱,穿不暖,日夜干活的,出身乡下贫穷农民家庭的9岁小童工啊,是千万个当时俄罗斯贫困农民家庭的儿童的缩影,可不是什么贵族破落户家庭出身,受过良好教育,也不是为了表现他是一个天才儿童,莫非当时的尼古拉帝国的教育覆盖率比伟大的列宁时期还好?我30年前就被这么忽悠着,如今的孩子还要被忽悠着,当然被忽悠的同时,要回避被忽悠,在不同的时代(80,90,00,以及现在的10)发挥想象,在语文课堂上做出适合中国时代的解释。
查看原文去探究这个叫凡卡的孩子 在那样的环境下 那样的心情 比探究他的文化程度是否具备写一封流畅的信 更重要。
当然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 :“老师 9岁的凡卡能写这么好的文章出来吗?”老师应该对这个孩子敢于质疑给以肯定 同时也要往正题上引导--爱和感恩 孤独无助的孩子内心需要什么样的依靠 我们是否有这样的感觉 我们在这样类似孤独苦难的时候会找什么样的方式去排解?
文学不是统计学 不是社会学 不是质量分析报告……过于纠结外围的东西 不如用心探测其本质
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宣扬人类推崇的共同情感的。这是培养孩子阅读的一个要义---懂得移情 懂得共鸣 继而自己也抒发情感 自己也愿意用一颗善良 智慧 宽容 勇敢的心去面对眼前这个纷繁的社会
浅陋之见 ,交流一下,不当之处,海涵
当然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 :“老师 9岁的凡卡能写这么好的文章出来吗?”老师应该对这个孩子敢于质疑给以肯定 同时也要往正题上引导--爱和感恩 孤独无助的孩子内心需要什么样的依靠 我们是否有这样的感觉 我们在这样类似孤独苦难的时候会找什么样的方式去排解?
文学不是统计学 不是社会学 不是质量分析报告……过于纠结外围的东西 不如用心探测其本质
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宣扬人类推崇的共同情感的。这是培养孩子阅读的一个要义---懂得移情 懂得共鸣 继而自己也抒发情感 自己也愿意用一颗善良 智慧 宽容 勇敢的心去面对眼前这个纷繁的社会
浅陋之见 ,交流一下,不当之处,海涵
2011/11/09回复

红楼梦里大段大段精彩的诗歌唱和 都出自不满15岁的男男女女之手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不过虚岁8-9岁 就和宝哥哥有了“这个妹妹 我哪里见过”这样经典的邂逅……如果仔细考究 8岁的孩子 哪里说得出这样的话,咏菊吃蟹撕扇子 蔷薇花下写情字 哪一样是成年人做的 都是十几岁的孩子……真要是较真,那文学魅力就全然没有了 剩下的就是对一个9岁的孩子是不是写得出叶韵的律诗?一个不满11岁的孩子竟然看得懂药案?一个不满14岁的孩子竟然懂得人情世故懂得避开锋芒?
文学,还是留一点虚幻 一点想象 一点不可能 才能让一切美好的东西变得可能
文学,还是留一点虚幻 一点想象 一点不可能 才能让一切美好的东西变得可能
2011/11/09回复

zjt2006:
红楼梦里大段大段精彩的诗歌唱和 都出自不满15岁的男男女女之手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不过虚岁8-9岁 就和宝哥哥有了“这个妹妹 我哪里见过”这样经典的邂逅……如果仔细考究 8岁的孩子 哪里说得出这样的话,咏菊吃蟹撕扇子 蔷薇花下写情字 哪一样是成年人做的 都是十几岁的孩子……真要是较真,那文学魅力就全然没有了 剩下的就是对一个9岁的孩子是不是写得出叶韵的律诗?一个不满11岁的孩子竟然看得懂药案?一个不满14岁的孩子竟然懂得人情世故懂得避开锋芒?文学,还是留一点虚幻 一点想象 一点不可能 才能让一切美好的东西变得可能
查看原文但是他们那个年代的确实14岁就是成年人,结婚生仔了~~
2011/11/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