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以前,我也感叹于小小的孔融能够体恤他人,实属不易。后来看了美国孩子对该故事的解读,以及了解了孔融郁郁寡欢抛妻弃子的生平,便开始觉得这个故事也不是像世代流传得那么美好。
一千多年来,我们对孔融让梨的解读一直非常单一,那就是尊老爱幼,体恤他人。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教育的悲哀,从侧面也反映了我们缺乏创新思维,不能够多角度看问题。或者说,社会统治者不欢迎太多的异己之声。
不要说让孩子学孔融,先让我们自己学习一下他吧。买菜时,拣烂的蔫的买,把好的留给他人;春运买票时,自己买站票,把座位卧铺留给他人;上公交地铁时,等其他人先上。我们成年人做得到吗?如果你做得到,恭喜你,你已经具备了神性。如果做不到,哈哈,你我皆凡人。连我们都很难做到的事情,还是不要强制孩子做到吧。
我们很多时候,都希望孩子学会分享和谦让。比如,家里来了小伙伴,我们就希望孩子能够拿出最可口的零食最珍爱的玩具和小伙伴分享。如果孩子乐于这么做,并能从中得到“付出”所带来的快乐,这是很值得肯定的。但如果孩子拒绝这么做,家长有时会觉得脸上挂不住,就会劝孩子甚至强制孩子分享和谦让。孩子也许会乖乖就范,但我想他的内心,一定不是舒展的,因为他为了取悦家长,而压抑了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他就没有了自己的想法。
分享和谦让,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尊重物权。我们要承认孩子的物权,并尊重他的这种权利。孩子的东西,他愿意去分享就分享,愿意独占就独占。当他尚不能体会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时,我们不要拔苗助长。如果我们没有尊重他的物权而强制他去分享,他感觉到的不是开心而是被侵犯,他会困惑于自己的权利和生活的潜规则。
诚然,分享和谦让是一种美德,会让我们大家更和谐地相处,会帮助我们体会生活的美好。我们首先要做一个乐于分享,礼貌谦让的家长,用我们的理念和行为来影响孩子。其次,无论孩子是否懂得分享懂得谦让,只要他只是在自己权利范围内行事,他的行为没有影响到他人利益时,孩子的想法也应该得到尊重。孩子首先要快乐地成为真实的自己,才会快乐地和他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