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东山口地区是新中国建国之前广州的一个时尚高级住宅区,特别是其中的一片别墅区,更是这个住宅区的精华所在。这片建筑群位于东山口均益路、庙前西街和启明横马路之间,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建筑风格均为中西合璧。东山口,指广州城大东门外的一片郊野,距城约3公里,最初仅指环绕东山庙的地方,包括后来的庙前街、署前路、寺贝通津、龟岗马路。后来,其范围有所扩大(参见附图)。“位于旧广州城东门外的东山,直到清末还是环境清幽的城郊,因明、清时期建有东山寺而得名。清末因广九铁路通过此地,交通的便利吸引着不少欧美侨民和本地富商聚居东山。民国年间,军政要人的别墅在东山更是鳞次栉比。因此,不少广州人认为东山是权贵聚居之地,是‘贵气’的所在,‘东山少爷’因而被谈论了近百年。‘有权有势住东山’,曾经是一种民俗心理认同。”



东山口地区属原广州市东山区,本系秦南海郡番禺县地。宋时归属于广南东路广州府番禺县。元时隶于广州路番禺县。明朝,东山口所在的东山区东部地区,属番禺县鹿步巡检司管辖。清代则属番禺县管辖。民国十年,广州正式设市,东山区归属广州市。②东山之得名来源,有两个:一是与风俗有关。“区名东山,与区处州城之东且岗阜连片,而州人向称丘陵为‘岗’、主岗为‘山’之俗有关。民国《番禺县续志·舆地志·山脉》便有‘城东三里曰东山’之说。”③一是因寺得名。“具体说,‘东山’以寺名始于明朝成化、嘉靖年间。先是明成化年间(1465~1566)总镇两广内宫监太监韦眷,在其主管广州市舶事务期间择州城正东三里许的姚家岗南购地建寺庙。韦眷,《明史》本传说他‘纵贾人,通诸蕃,聚珍宝甚富’。这位贪赃枉法的太监,却想借建寺塑像立碑之机,欺世盗名。据该寺传世的有关碑刻记载,成化十六年(1480年)寺庙建成,纵30米,横50米。正殿奉三宝佛,十八罗汉列于殿后左右;殿后有韦眷塑像,冠带绯鱼,侍者夹立,寺僧祀之惟谨。初,寺俗名太监寺,成化二十三年明宪宗朱见深特敕谕护持该寺,且赐寺名‘永泰’,从此又有永泰寺之称。明嘉靖年间(1522~1566)‘海盗’勾联倭寇图谋进犯广州(《番禺县续志》有‘明嘉靖间黄萧养倡乱围广州’之说,不确。嘉靖应为正统之误。黄萧养起义后32年才有永泰寺),绅耆乃迎佛山祖庙之真武玄天上帝来寺,以镇‘贼氛’,事后即祀真武于前,割前殿为东山庙。于是,永泰寺、东山庙从此齐名。……”

因为有该寺存在,又因该寺周围有一些丘陵、山岗,故这里被称为“东山”。“因寺名而渐次将寺四邻成片的岗台地区泛称东山,大概始于清初。旧地志称:清初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破广州城后,逾万匹的战马即散豢城中,并纵兵扰民,遭广东布政使胡章疏劾,经部议令厩圈悉徒城外,于是‘平藩之马,豢于东山’。此‘东山’便是大东门外之驷马岗、马温水、马棚岗、马草街等当年牧地的泛称。及至清末民初,这片岗台地开发成街村,侨房成批涌现,民众习称寺四邻的街区为‘东山’,一直相沿未改。由寺名而地名,乃至街名、厂名、公园名、教堂名、校名,几因俗成规。民国时期的东山警察分署(后改称市公安局东山分局)、东山区公所均设在东山寺内。民国20年(1931),广州市推行保甲制,始设东山区公所,这是市属行政区以‘东山’命名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