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非常棒的育儿文章!(不断更新中,127F新追加“父母9种消极的教育方式”)
28256167幼儿园早教
许多父母常会为了宝宝的闹情绪,而伤透脑筋。面对孩子不当的行为、举止时,做家长的应先了解其原因,再以适当的方法处理。但如果孩子以丢东西、打架等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父母就需适当给予处罚,让孩子了解他的这些举动是不对的。
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孩子得到反省和警惕,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呢?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3、罚坐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4、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5、画画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6、罚站
案例: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7、看书、写字
案例: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方式: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建议: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8、没收心爱的东西
案例:吵闹不休、乱丢东西、不收玩具……
方式: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建议: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9、排豆子
案例:针对耐心不足,乱丢东西等情况。
方式:准备一个盒子、盘子,里面有红色、绿色等彩色的珠,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在处罚桌上,将各种颜色的珠,摆放在正确位置。
建议: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视情况针对孩子修改来处理,可先罚站、罚坐再做处罚;此目的在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可训练手眼协调、分辨能力;完成后,让孩子知道被处罚的原因。
10、禁止某些权利、要求
案例:不爱刷牙、挑食、乱丢东西……
方式: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
建议:不以威胁、愤怒的态度大声对孩子说;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日后表现佳时,恢复其权利
把握原则、控制情绪
此外,专家也表示,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难免都会犯错,无论是无心的或是故意的,当父母在处罚孩子时,还需注意一些事情,以免造成不良的后遗症。
1、安全问题,处罚物品的材质避免过于坚硬;
2、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3、处罚的地点应选择不明显、不正对大门地方,以免伤到孩子自尊心;
4、注意措词、语气,勿以威胁、恐吓的话语对孩子说;
5、处罚内容需彻底执行,不宽容、妥协;
6、处罚后,安抚孩子,让他知道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关爱。
本帖导读
1F: 十种处罚孩子的小招数!
沙发:(2F) 父母必须教给孩子的六件事
地板:(4F) 五种妈妈宝宝不喜欢
10F: 重复练习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12F: 父母必须教给孩子的六件事
13F:父母想奖励孩子时该怎么做
14F:宝贝为什么会说狠话呢?
16F: 不要迷信智商抱怨孩子笨
24F:寻求爱与管束之间的平衡
25F:看看你的孩子是否够坚强
26F:别让孩子的“天资”睡着了
28F:为什么孩子离不开安慰物
32F:双亲教育隔代教育如何平衡
34F: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
47F:当宝宝要买这买那时怎么办
52F:注意五种话对孩子伤害最大
59F:妈咪应该怎样恰当表扬宝贝
62F:洞察孩子身上的异常信号
70F:不良环境“催熟”孩子
75F:培养宝贝交往能力22妙法
78F:多锻炼手指的孩子更聪明
81F:父母必知:亲子交流禁语
82F:应对孩子发脾气全攻略
87F:孩子顶嘴,要这样回应
97F:孩子的性格可以改变吗?
101F:孩子上学总黏人怎么办?
113F:宝贝四种“异常”观察处理法
115F:三招激活孩子学习的兴趣
117F:教养孩子是艺术,不是科学
127F:父母9种消极的教育方式
[ 本帖最后由 liuliu08 于 2008-10-21 12:48 编辑 ]
2008/08/06
精选回帖
全部回帖

宝贝四种“异常”观察处理法
养育宝贝的生活中,宝贝时常会出现一些“异常”表现,让妈咪担忧或着急。其实,有时宝贝的这些“异常”表现并不是疾病所引起。不过,妈咪也应该注意观察,并做出正确的处理,一旦真的存在异常,不会耽误治疗时机。
1、宝贝的嗓子里总是“咕噜、咕噜”的,好像是有痰,是不是患了肺炎或支气管炎?
当然,宝贝在患了呼吸道感染时,经常会使呼吸道出现很多炎症分泌物,导致宝贝咳嗽、咳痰,不过,有些宝贝出现这种现象,却并不一定是呼吸道有炎症,而是由于唾液腺的逐渐发育,使唾液分泌越来越多,但因不会把增多的唾液及时吞咽下去而引起。当过多的唾液积存在咽喉部位时,就容易使嗓子里发出“咕噜、咕噜”声音,听起来就好像是嗓子里有痰,尤其是仰卧或变动体位时。
观察处理法:
这种“异常”的现象,会随着宝贝的吞咽功能逐渐发育完善,慢慢学会吞咽动作而逐渐消失。如果这种现象一直不见消失,可能是身体内存在着异常情况,及早带到医生那里就诊。
2、宝贝平常的尿液都是清清亮亮的,淡黄色,可这几天却尿液发白、浑浊,是不是得了肾脏疾病?
专家评说:
正常情况下,小儿的尿液应该是淡黄色、清亮的,但如果尿液发白、发浑,也不一定是异常情况。有些宝贝进食某些水果和蔬菜后,也会使尿中一些盐类增多,如橘子、苹果、香蕉、菠菜、苋菜等。这样,尿液排出体外时遇到低温环境,这些尿酸盐就会形成结晶,使尿液看上去发白、浑浊。
观察及处理:
遇到这种现象时,妈咪没必要过于担心,可先在尿液中滴少许醋酸。如果尿液很快变得澄清起来,表明是尿酸盐形成的结晶而引起,并不是体内存在疾病。不过,如果宝贝在尿液浑浊的同时,若是伴尿急、尿频等症状,就要及时去医院看医生。 3、宝贝的肚脐自从脐带脱落后,一直向外鼓着,特别是在哭闹排便的时候,为何向外鼓出来?是否肚子里的器官有什么问题?
专家评说:
如果宝贝刚刚出生,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腹部肌肉先天没有发育完善,形成脐疝。这样,就使宝贝在腹压增大时,如哭闹、咳嗽、打喷嚏、排便用力等,使腹腔内的肠管由此处往外凸出,在脐部形成一个包块,腹压越大时越明显。通常,在宝贝安静或处于躺下时,因为肠管又回到了腹腔里,包块就会消失。
观察处理法:
脐疝一般没什么痛苦,也不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只有极少数发生肠管嵌顿。随着宝贝年龄的增长,腹部肌肉逐渐发育越来越结实,脐部肌肉的缺口会自然而然缩小、闭合。一般来讲,可在1-2岁时自愈,不要随意自行处理。正确做法是,平时避免引起腹压增大的因素。如果2岁后仍不自愈,可去医院进行适宜的治疗。
4、宝贝在睡觉时周围有一点响声,他的身体就会一抖,并还会哭起来,像是受了惊,是否宝贝的神经发育不正常?
专家评说:
如果是刚出生的新生儿,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属于生理现象。因为,宝贝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尚还不完善,神经纤维周围防止兴奋扩散的神经髓鞘还没形成,所以,神经系统在受到周围环境的声音刺激后,不能在大脑皮层集中定位,往往会泛化,扩散到四肢肌肉的神经纤维上,引起四肢抖动。
观察处理法:
这种现象可请医生看一下,与新生儿惊厥进行一下鉴别。如果不是疾病引起,随着宝贝神经系统的逐渐发育,一般在3-4个月后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如果宝贝4-5个月后还出现这种惊跳现象,应及时去医院做神经系统的检查。
养育宝贝的生活中,宝贝时常会出现一些“异常”表现,让妈咪担忧或着急。其实,有时宝贝的这些“异常”表现并不是疾病所引起。不过,妈咪也应该注意观察,并做出正确的处理,一旦真的存在异常,不会耽误治疗时机。
1、宝贝的嗓子里总是“咕噜、咕噜”的,好像是有痰,是不是患了肺炎或支气管炎?
当然,宝贝在患了呼吸道感染时,经常会使呼吸道出现很多炎症分泌物,导致宝贝咳嗽、咳痰,不过,有些宝贝出现这种现象,却并不一定是呼吸道有炎症,而是由于唾液腺的逐渐发育,使唾液分泌越来越多,但因不会把增多的唾液及时吞咽下去而引起。当过多的唾液积存在咽喉部位时,就容易使嗓子里发出“咕噜、咕噜”声音,听起来就好像是嗓子里有痰,尤其是仰卧或变动体位时。
观察处理法:
这种“异常”的现象,会随着宝贝的吞咽功能逐渐发育完善,慢慢学会吞咽动作而逐渐消失。如果这种现象一直不见消失,可能是身体内存在着异常情况,及早带到医生那里就诊。
2、宝贝平常的尿液都是清清亮亮的,淡黄色,可这几天却尿液发白、浑浊,是不是得了肾脏疾病?
专家评说:
正常情况下,小儿的尿液应该是淡黄色、清亮的,但如果尿液发白、发浑,也不一定是异常情况。有些宝贝进食某些水果和蔬菜后,也会使尿中一些盐类增多,如橘子、苹果、香蕉、菠菜、苋菜等。这样,尿液排出体外时遇到低温环境,这些尿酸盐就会形成结晶,使尿液看上去发白、浑浊。
观察及处理:
遇到这种现象时,妈咪没必要过于担心,可先在尿液中滴少许醋酸。如果尿液很快变得澄清起来,表明是尿酸盐形成的结晶而引起,并不是体内存在疾病。不过,如果宝贝在尿液浑浊的同时,若是伴尿急、尿频等症状,就要及时去医院看医生。 3、宝贝的肚脐自从脐带脱落后,一直向外鼓着,特别是在哭闹排便的时候,为何向外鼓出来?是否肚子里的器官有什么问题?
专家评说:
如果宝贝刚刚出生,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腹部肌肉先天没有发育完善,形成脐疝。这样,就使宝贝在腹压增大时,如哭闹、咳嗽、打喷嚏、排便用力等,使腹腔内的肠管由此处往外凸出,在脐部形成一个包块,腹压越大时越明显。通常,在宝贝安静或处于躺下时,因为肠管又回到了腹腔里,包块就会消失。
观察处理法:
脐疝一般没什么痛苦,也不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只有极少数发生肠管嵌顿。随着宝贝年龄的增长,腹部肌肉逐渐发育越来越结实,脐部肌肉的缺口会自然而然缩小、闭合。一般来讲,可在1-2岁时自愈,不要随意自行处理。正确做法是,平时避免引起腹压增大的因素。如果2岁后仍不自愈,可去医院进行适宜的治疗。
4、宝贝在睡觉时周围有一点响声,他的身体就会一抖,并还会哭起来,像是受了惊,是否宝贝的神经发育不正常?
专家评说:
如果是刚出生的新生儿,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属于生理现象。因为,宝贝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尚还不完善,神经纤维周围防止兴奋扩散的神经髓鞘还没形成,所以,神经系统在受到周围环境的声音刺激后,不能在大脑皮层集中定位,往往会泛化,扩散到四肢肌肉的神经纤维上,引起四肢抖动。
观察处理法:
这种现象可请医生看一下,与新生儿惊厥进行一下鉴别。如果不是疾病引起,随着宝贝神经系统的逐渐发育,一般在3-4个月后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如果宝贝4-5个月后还出现这种惊跳现象,应及时去医院做神经系统的检查。
2008/09/29回复

三招激活孩子学习的兴趣
经常听到年轻的父母抱怨说孩子对一些兴趣班或特长班报名不久就不感兴趣。年轻的爸爸妈妈说,宝宝经常开始很喜欢这些学习班,但报名学习过不了多久就会兴趣索然。其实,这种“兴趣高涨迅即转变为兴趣索然”的现象已是幼儿教育中的普遍化现象之一。
以下三种方法是关于如何激发孩子特长学习的经验总结,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可以借鉴探讨一下:
1、成就满足法
对于如何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特长学习热情,比较有效的一招是成就满足法。这种成就满足并非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让孩子去频繁参加比赛,而是指通过有目的的日常家庭或小圈子的比,让孩子特长学习的成效得到有效的体现,满足孩子的特长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激活和保持孩子的特长学习热情。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希望自己的学习成就得到表现和承认不仅限于我们成年人,幼年的孩子天性里也具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满足与表现需求。有效利用这种成就满足需求,对于激发和保持孩子的特长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有的家长经常会组织一些家庭成员和正在进行特长学习的孩子进行特长项目比赛,有意识地在此类才艺比赛的过程中凸现孩子才艺特长的优势、满足孩子特长学习带来的成就感。长此以往,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有效的激活。
2、情景刺激法
当孩子表现出明显排斥特长学习的情绪之时,家长可以以错位的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此时,家长们绝对不能强迫孩子继续去学习他已明显排斥的特长学习,家长们可以暂时冻结孩子的特长学习。
但是,在孩子特长学习暂时冻结期间,家长们可以经常利用在孩子面前说某某小朋友现在的特长学习进步如何如何快,说某某特长班的活动如何丰富、小朋友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学到了东西又结识了很多小朋友,甚至可以创造机会有意无意地让孩子重回之前特长学习的温馨场面。通过类似此类的情景回忆与刺激,再辅之以下文所述的正面激励,让孩子重新找回特长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3、正面激励法
正面激励法是家长们最常用的一种学习兴趣激发方法。当孩子出现特长学习兴趣下降的苗头之时,家长们的当务之急是让孩子找回热情与信心。此时,家长们可以通过正面事例的激励来鼓励孩子保有长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家长们可以通过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伟大人物的传奇经历来正面激励孩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单一的正面激励对于保持与巩固孩子特长学习兴趣的成效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已难以一招奏效,该类方法须与其他的教育方式相结合。
最后需要提醒家长朋友的是,以上的兴趣激活都是建立在孩子具备某项特长培养的现实基础上的。
激活孩子特长学习兴趣的出发点固然是好,但正如前前文所述,其最基础的前提条件是孩子是否真正对该特长学习有内在的天赋可能和一定的意愿。任何方面的教育,孩子的天性和内在意愿都理应得到尊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特长学习最忌将家长自己的意愿强加给稚嫩的孩子,堰苗助长的教育误区不可助长。
经常听到年轻的父母抱怨说孩子对一些兴趣班或特长班报名不久就不感兴趣。年轻的爸爸妈妈说,宝宝经常开始很喜欢这些学习班,但报名学习过不了多久就会兴趣索然。其实,这种“兴趣高涨迅即转变为兴趣索然”的现象已是幼儿教育中的普遍化现象之一。
以下三种方法是关于如何激发孩子特长学习的经验总结,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可以借鉴探讨一下:
1、成就满足法
对于如何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特长学习热情,比较有效的一招是成就满足法。这种成就满足并非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让孩子去频繁参加比赛,而是指通过有目的的日常家庭或小圈子的比,让孩子特长学习的成效得到有效的体现,满足孩子的特长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激活和保持孩子的特长学习热情。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希望自己的学习成就得到表现和承认不仅限于我们成年人,幼年的孩子天性里也具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满足与表现需求。有效利用这种成就满足需求,对于激发和保持孩子的特长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有的家长经常会组织一些家庭成员和正在进行特长学习的孩子进行特长项目比赛,有意识地在此类才艺比赛的过程中凸现孩子才艺特长的优势、满足孩子特长学习带来的成就感。长此以往,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有效的激活。
2、情景刺激法
当孩子表现出明显排斥特长学习的情绪之时,家长可以以错位的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此时,家长们绝对不能强迫孩子继续去学习他已明显排斥的特长学习,家长们可以暂时冻结孩子的特长学习。
但是,在孩子特长学习暂时冻结期间,家长们可以经常利用在孩子面前说某某小朋友现在的特长学习进步如何如何快,说某某特长班的活动如何丰富、小朋友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学到了东西又结识了很多小朋友,甚至可以创造机会有意无意地让孩子重回之前特长学习的温馨场面。通过类似此类的情景回忆与刺激,再辅之以下文所述的正面激励,让孩子重新找回特长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3、正面激励法
正面激励法是家长们最常用的一种学习兴趣激发方法。当孩子出现特长学习兴趣下降的苗头之时,家长们的当务之急是让孩子找回热情与信心。此时,家长们可以通过正面事例的激励来鼓励孩子保有长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家长们可以通过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伟大人物的传奇经历来正面激励孩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单一的正面激励对于保持与巩固孩子特长学习兴趣的成效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已难以一招奏效,该类方法须与其他的教育方式相结合。
最后需要提醒家长朋友的是,以上的兴趣激活都是建立在孩子具备某项特长培养的现实基础上的。
激活孩子特长学习兴趣的出发点固然是好,但正如前前文所述,其最基础的前提条件是孩子是否真正对该特长学习有内在的天赋可能和一定的意愿。任何方面的教育,孩子的天性和内在意愿都理应得到尊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特长学习最忌将家长自己的意愿强加给稚嫩的孩子,堰苗助长的教育误区不可助长。
2008/10/06回复

教养孩子是艺术,不是科学
教养孩子需要吸收正确的知识,但教养本身却是一门艺术,无法套公式。爸妈唯有对自己有信心,凡事以合理为依循,才能让亲子关系愉悦,孩子顺利长大。
我去一个幼儿园演讲时,看到一个小男孩,蹲在角落,背对着大家,低声饮泣,我问老师怎么一回事,老师说他从开学到现在都是这个样子,头一个月是大哭,现已改为低哭,不知哭到什么时候才会不哭,大家都拿他没办法。我看了很不忍心,又不好说什么。
等我讲完,他的母亲正好来接他,我看他立刻停止哭泣,一个箭步冲上去,扑入母亲怀中,紧紧抱着他妈妈的脖子,头埋在母亲肩上不肯放开。
我心想是谁这么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哭几个月还继续把他送来,就多看他母亲几眼,想不到越看越面熟,原来是我以前教过的学生,就忍不住上前去多管闲事了。
强迫分离,孩子饱受惊吓
我问她以前教她的儿童神经发展学都忘记了吗?怎么把还没有准备好的孩子送来,让孩子饱受与母亲分离的惊吓与惶恐,难道不知道长期的惊吓对孩子不好吗?这学生满脸无奈地说:“我也舍不得呀,可是没有办法,每一个人都跟我说要训练孩子独立,我的大姑、小姑都说我太宠小孩,已经5岁了,没有让他去外面上学是害了他。以后不能接掌家族事业,她们甚至不准他晚上跟我睡同一层楼,把他一个人放在3楼,我晚上偷偷上去看他,他都在哭,他现在反而会尿床……”讲着讲着,母亲的眼泪就掉下来。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面对新经验的反应也不一样。请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等他准备好了自然会想去尝试或面对。
这时旁边好多妈妈都七嘴八舌提意见,有的说:“我孩子刚来时也是哭,哭了一个月后就好了。”有的说:“我的婆婆也是坚持不可以跟孩子睡,要他独立,后来他听了狼外婆的故事,现在每晚做噩梦。”我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妈妈自己没有主见,听凭别人怎么说,自己跟着做,忘记自己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不同,不能把别人的经验往自己孩子身上套。
孩子有差异,别套公式教
如何教养孩子是个艺术,不是科学,没有公式可套,也没有别人做成功,你如法炮制就一定成功。事实上,你不成功的几率大于成功的,因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就把他推出去面对世界是件很残忍的事。每个孩子成熟的时间不同,有的孩子3岁就会跟母亲挥手再见,高高兴兴地去上幼儿园,有的就像这个孩子一样,5岁了,还希望能在妈妈身边。他心里没有准备好,还不想离开家去上幼儿园时,硬把他送去哭2个月实在是太残忍。
被迫独立,反而受创伤
很多人误会了“独立”的意思,以为对孩子一定好。被迫的独立是童年的创伤,是一辈子的不安全感。现在有好几个研究都发现:童年的不安全感会影响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无法维持长久的男女关系,也无法对性伴侣做出承诺,他们的人际关系疏离。
过去行为主义盛行时,流行把孩子放在房子最远的角落一个人睡,哭了不能抱,抱他会增强他的哭行为,要等他不哭了才能抱。现在钟摆荡回来了,从老鼠实验上知道亲子分离的恐惧会影响大脑荷尔蒙的分泌,现在医生让婴儿的摇篮放在母亲卧房,使婴儿一张开眼就会看到熟悉的面孔,也鼓励母亲把孩子放在胸前,让孩子听到母亲的心跳,增加他的安全感。孩子的哭是他有需求的表现。我不了解我们的母亲怎么这么没有自信心,会随便听从人家的话而赔上孩子的幸福。
教养,一切合理就对了
带孩子没有诀窍,凡事一切要合理,孩子每天哭,不合理,不合理就要去检讨哪里不对,我们每个母亲都会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为什么不会把它应用到生活上,从这里推论出别人的孩子要这样,不代表我的孩子也要这样
我们中国人很喜欢“从众”,别人怎样,自己也要马上跟进,其实是没有自信与分析能力所造成的盲目跟进。为什么我们对自己这么没有信心?我们为什么这么在乎别人的闲言闲语?我想我们的教育从小要孩子反省、检讨自己,会不会检讨得过头了,对自己没信心,别人都是比较对
教养孩子不是科学,无法复制,它是艺术,因人而异,父母对自己的教养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乐,每天迫不及待睁开眼睛开始新的一天,你就做对了,坚持下去,你的孩子会以浓密的亲子关系来回报你。
教养孩子需要吸收正确的知识,但教养本身却是一门艺术,无法套公式。爸妈唯有对自己有信心,凡事以合理为依循,才能让亲子关系愉悦,孩子顺利长大。
我去一个幼儿园演讲时,看到一个小男孩,蹲在角落,背对着大家,低声饮泣,我问老师怎么一回事,老师说他从开学到现在都是这个样子,头一个月是大哭,现已改为低哭,不知哭到什么时候才会不哭,大家都拿他没办法。我看了很不忍心,又不好说什么。
等我讲完,他的母亲正好来接他,我看他立刻停止哭泣,一个箭步冲上去,扑入母亲怀中,紧紧抱着他妈妈的脖子,头埋在母亲肩上不肯放开。
我心想是谁这么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哭几个月还继续把他送来,就多看他母亲几眼,想不到越看越面熟,原来是我以前教过的学生,就忍不住上前去多管闲事了。
强迫分离,孩子饱受惊吓
我问她以前教她的儿童神经发展学都忘记了吗?怎么把还没有准备好的孩子送来,让孩子饱受与母亲分离的惊吓与惶恐,难道不知道长期的惊吓对孩子不好吗?这学生满脸无奈地说:“我也舍不得呀,可是没有办法,每一个人都跟我说要训练孩子独立,我的大姑、小姑都说我太宠小孩,已经5岁了,没有让他去外面上学是害了他。以后不能接掌家族事业,她们甚至不准他晚上跟我睡同一层楼,把他一个人放在3楼,我晚上偷偷上去看他,他都在哭,他现在反而会尿床……”讲着讲着,母亲的眼泪就掉下来。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面对新经验的反应也不一样。请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等他准备好了自然会想去尝试或面对。
这时旁边好多妈妈都七嘴八舌提意见,有的说:“我孩子刚来时也是哭,哭了一个月后就好了。”有的说:“我的婆婆也是坚持不可以跟孩子睡,要他独立,后来他听了狼外婆的故事,现在每晚做噩梦。”我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妈妈自己没有主见,听凭别人怎么说,自己跟着做,忘记自己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不同,不能把别人的经验往自己孩子身上套。
孩子有差异,别套公式教
如何教养孩子是个艺术,不是科学,没有公式可套,也没有别人做成功,你如法炮制就一定成功。事实上,你不成功的几率大于成功的,因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就把他推出去面对世界是件很残忍的事。每个孩子成熟的时间不同,有的孩子3岁就会跟母亲挥手再见,高高兴兴地去上幼儿园,有的就像这个孩子一样,5岁了,还希望能在妈妈身边。他心里没有准备好,还不想离开家去上幼儿园时,硬把他送去哭2个月实在是太残忍。
被迫独立,反而受创伤
很多人误会了“独立”的意思,以为对孩子一定好。被迫的独立是童年的创伤,是一辈子的不安全感。现在有好几个研究都发现:童年的不安全感会影响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无法维持长久的男女关系,也无法对性伴侣做出承诺,他们的人际关系疏离。
过去行为主义盛行时,流行把孩子放在房子最远的角落一个人睡,哭了不能抱,抱他会增强他的哭行为,要等他不哭了才能抱。现在钟摆荡回来了,从老鼠实验上知道亲子分离的恐惧会影响大脑荷尔蒙的分泌,现在医生让婴儿的摇篮放在母亲卧房,使婴儿一张开眼就会看到熟悉的面孔,也鼓励母亲把孩子放在胸前,让孩子听到母亲的心跳,增加他的安全感。孩子的哭是他有需求的表现。我不了解我们的母亲怎么这么没有自信心,会随便听从人家的话而赔上孩子的幸福。
教养,一切合理就对了
带孩子没有诀窍,凡事一切要合理,孩子每天哭,不合理,不合理就要去检讨哪里不对,我们每个母亲都会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为什么不会把它应用到生活上,从这里推论出别人的孩子要这样,不代表我的孩子也要这样
我们中国人很喜欢“从众”,别人怎样,自己也要马上跟进,其实是没有自信与分析能力所造成的盲目跟进。为什么我们对自己这么没有信心?我们为什么这么在乎别人的闲言闲语?我想我们的教育从小要孩子反省、检讨自己,会不会检讨得过头了,对自己没信心,别人都是比较对
教养孩子不是科学,无法复制,它是艺术,因人而异,父母对自己的教养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乐,每天迫不及待睁开眼睛开始新的一天,你就做对了,坚持下去,你的孩子会以浓密的亲子关系来回报你。
2008/10/10回复

好贴,先收藏
2008/10/10回复

值得学习
送花花

送花花





2008/10/1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