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南奥小学,育才小学,东风东小学,我该如何选择?

63597252家有小学生

我的问题是,认同北师大南奥小学,但觉得六年12万下来赞助费贵。户口在东山区育才小学(不用交赞助费),东风东小学(也要交至少6万赞助费),我住在洛溪广州奥园,我该如何选择呢?谢谢!

[ 本帖最后由 feinan 于 2008-12-22 23:44 编辑 ]
2008/12/22
全部回帖
九月微凉:
如果楼主想读南奥,一定要看小诸葛之母写的育儿记录:)
查看原文
咦,你这个说法是啥意思呢?不上南奥上公立学校更应该看看哩,里面可多对公立学校传统老师的控诉啦:)
2009/02/23回复
小诸葛之母:
咦,你这个说法是啥意思呢?不上南奥上公立学校更应该看看哩,里面可多对公立学校传统老师的控诉啦:)
查看原文
我认为一个家有学童母亲写的在该校的多年的经历和情况当然对选择中的楼主有很多考虑的依据了。

可惜没有其他母亲写其他学校的详细手记。

不过不是很多妈妈能够写这样的手记,这手记本身就很难得,无论读什么学校的妈妈有时间都值得看看的。
2009/02/23回复
我自己也想写手记,可惜的是心情好的时候和女儿打打闹闹玩了去了,心情不好是不玩了,但也就啥都不想做,别说写育儿手记了,于是啥也没写下来。
2009/02/23回复
肯定有家访的啦
2009/02/23回复
题外话:作为父母我们更多的考虑是池莉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谁去想想作为池莉的女儿亦池,她是怎么想的呢?

之前她只是会被人指指点点为池莉的女儿,之后,她还会被指点为这个《来吧,孩子》的主角。

一个疑似某种成功的代言人。

后面的路还长,背这本书做人,压力大不大?

池莉这妈妈有从这个角度为女儿想过吗?
2009/02/24回复
2010年上学的孩子妈孩子爸,来入这个群了81355254,讨论我们宝贝的将来
2009/02/24回复
顶起来,真的得到很多启发。
2009/02/24回复
留脚看
2009/02/24回复
诸葛之母的转帖:改变中国教育,家长必须参加专门学习中提到家长学习一是读万卷书,而是高人点悟。而读书呢,阅读目的不是为了立即拿来用,而是读了不用,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教育素养。我以为这话极是。

我看了不少育儿书,但从来没想过要照葫芦画瓢,把自己的孩子教成XX第二。首先,每个孩子是不同的个体,家长教育的方式也不同,千差万别。简单来说,郎朗的千里之行:我的故事在广州的签名售书活动我去了,买了几本,自己看也送人,特别送给GG,恰恰知道我一定不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培养自己的小孩,也提醒老人家,培养子女光有美好的愿望,没有巨大的付出也是不现实的(呵呵,他们常对孩子说长大了当个钢琴家,XX家之类的话)。所以在孩子身上,我从没做过让她成名成家的梦。我也不以为看过这本书的人就能轻而易举用同样的方式培养第二个郎朗。我想绝大多数人看这类书也不宜此为目的,而是从他人的经历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看到不一样的人生。我反感应试教育的一个原因就是抹杀了孩子的个性,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要用同样的标准一较长短,如果看看所谓的名人,成功人士,未必个个都是好学生,乖孩子。反过来,应试教育下的好学生也未必都成才,成才也未必内心快乐幸福。

其次,看过书觉得做父母压力大我非常认同。不管看不看那些成功的例子,做父母是一辈子的责任,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倒不看书,你就认为父母是好当的么??? 有压力未必不是好事,做人永远都有压力,还不是一样要活,还要活得精彩。如果满足于应试教育,是可以去择校,找一间好的学校,以学校为中心,督促孩子做个好学生就了事,其实这倒是比较容易的方式。但应试教育不是万能药,说得不好听,应试教育是培养每个人做个合格的螺丝钉,孩子有没有思想,快不快乐从来就不是应试教育关注的内容。父母爱孩子是要考虑得更长远一些的。家长和孩子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是需要去适应,但不要被盲目地牵着鼻子走。特别是包括九月微凉在内希望孩子日后去国外受教育的家长,国外的教育目标和方式和现在的应试教育有不小的差别。如果希望孩子适应的好,就不要把应试教育当作万灵药,否则一旦出国,也有肯能会totally lost。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好歹本人也受过点洋人的教育(放到哪里都算的上正宗,呵呵,牛皮就不吹了),也了解过一点人家的基础教育。

有兴趣做个中美教育的比较的话,建议大家看看高燕定和黄全愈的书。同样读的目的不是为了立即拿来用,而是读了不用,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教育素养(这话偶怎么这么喜欢呢,再借用一下。小诸葛之母的帖子还是很有意思的,谢谢!)。说句实话,在国内的环境中,拿来还真不好用,5 不过有人计划让孩子出国的话,就应该好好看看,提前做点功课了。毕竟都是见过猪跑,也吃过猪肉的人写出来的。

另外插一句,妈网都是妈妈发帖子多,其实父亲也是孩子成长中同样重要的一部分,往往男人的想法更开阔,更长远。就像女生可能书读得更好,但未必比男生会做事。偶也和一些妈妈一样爱转牛角尖,有时转得快出不来了。所以妈妈们可能也不必太注重细节,这个那个学校各有千秋,都能培养出不错的学生,看自己的理念吧。估计问问爸爸们,可能也会有不一样的选择。但是不管选哪间,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同样是不能少的,压力是永远的,
2009/02/24回复
以前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是反动血统论。我以为还是有一定道理,除了孩子先天有赖父母,后天生活教育环境也受父母影响很大,所以孩子能长成什么样,父母有非常大的责任。但人都有局限性,物质条件或者思想观念方面,看看人家成功的经验,具体方法可以学习参考,但结果往往没有可比性。承认自己的不足,不等于不要努力。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和成功教育子女的家长比较,如果很多方面自己都做不到,也就不必太苛求子女非要成龙成凤,孩子成材对父母的要求是很高的。家长要有一颗平常心,凡事尽力而为,结果顺其自然就好,要不然只能是和自己过不去。

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父母通常最了解孩子,比较欣赏小诸葛之母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去择校。如果是在所谓的名校压力太大,孩子不开心也未必是好事。我也碰到过中学就读某省外校的人提到,因为学校名气大,升学率高,学生之间竞争压力大,不少学生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居然还有给同学水杯里加硫酸之类的事情,按她的话说是很变态。池莉的书中也提到类似的情况,有些还是在家长的授意下欺骗同学。这些孩子的家长,有没有好好去关心过孩子的内心世界,还是满足于孩子是个应试教育的成功者?反正道德水准也不在应试教育的考查范围,缺点德也可以是个“人材”。大家想想如果没有应试教育如此大的压力,正当花季的孩子应该是这样成长的么?
2009/02/24回复
jocelyn1025:
诸葛之母的转帖:改变中国教育,家长必须参加专门学习中提到家长学习一是读万卷书,而是高人点悟。而读书呢,阅读目的不是为了立即拿来用,而是读了不用,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教育素养。我以为这话极是。我看了不少育儿书,但从来没想过要照葫芦画瓢,把自己的孩子教成XX第二。首先,每个孩子是不同的个体,家长教育的方式也不同,千差万别。简单来说,郎朗的千里之行:我的故事在广州的签名售书活动我去了,买了几本,自己看也送人,特别送给GG,恰恰知道我一定不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培养自己的小孩,也提醒老人家,培养子女光有美好的愿望,没有巨大的付出也是不现实的(呵呵,他们常对孩子说长大了当个钢琴家,XX家之类的话)。所以在孩子身上,我从没做过让她成名成家的梦。我也不以为看过这本书的人就能轻而易举用同样的方式培养第二个郎朗。我想绝大多数人看这类书也不宜此为目的,而是从他人的经历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看到不一样的人生。我反感应试教育的一个原因就是抹杀了孩子的个性,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要用同样的标准一较长短,如果看看所谓的名人,成功人士,未必个个都是好学生,乖孩子。反过来,应试教育下的好学生也未必都成才,成才也未必内心快乐幸福。其次,看过书觉得做父母压力大我非常认同。不管看不看那些成功的例子,做父母是一辈子的责任,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倒不看书,你就认为父母是好当的么??? 有压力未必不是好事,做人永远都有压力,还不是一样要活,还要活得精彩。如果满足于应试教育,是可以去择校,找一间好的学校,以学校为中心,督促孩子做个好学生就了事,其实这倒是比较容易的方式。但应试教育不是万能药,说得不好听,应试教育是培养每个人做个合格的螺丝钉,孩子有没有思想,快不快乐从来就不是应试教育关注的内容。父母爱孩子是要考虑得更长远一些的。家长和孩子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是需要去适应,但不要被盲目地牵着鼻子走。特别是包括九月微凉在内希望孩子日后去国外受教育的家长,国外的教育目标和方式和现在的应试教育有不小的差别。如果希望孩子适应的好,就不要把应试教育当作万灵药,否则一旦出国,也有肯能会totally lost。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好歹本人也受过点洋人的教育(放到哪里都算的上正宗,呵呵,牛皮就不吹了),也了解过一点人家的基础教育。有兴趣做个中美教育的比较的话,建议大家看看高燕定和黄全愈的书。同样读的目的不是为了立即拿来用,而是读了不用,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教育素养(这话偶怎么这么喜欢呢,再借用一下。小诸葛之母的帖子还是很有意思的,谢谢!)。说句实话,在国内的环境中,拿来还真不好用,5 不过有人计划让孩子出国的话,就应该好好看看,提前做点功课了。毕竟都是见过猪跑,也吃过猪肉的人写出来的。另外插一句,妈网都是妈妈发帖子多,其实父亲也是孩子成长中同样重要的一部分,往往男人的想法更开阔,更长远。就像女生可能书读得更好,但未必比男生会做事。偶也和一些妈妈一样爱转牛角尖,有时转得快出不来了。所以妈妈们可能也不必太注重细节,这个那个学校各有千秋,都能培养出不错的学生,看自己的理念吧。估计问问爸爸们,可能也会有不一样的选择。但是不管选哪间,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同样是不能少的,压力是永远的,
查看原文
老实说,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能做个合格的螺丝钉的话,这个社会恐怕会宁静、祥和得多。

如果应试教育真能让人做个合格的螺丝钉,那又何来后面的“加硫酸”之说?

问题的根源不在应试或非应试。
2009/02/24回复
jocelyn1025:
诸葛之母的转帖:改变中国教育,家长必须参加专门学习中提到家长学习一是读万卷书,而是高人点悟。而读书呢,阅读目的不是为了立即拿来用,而是读了不用,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教育素养。我以为这话极是。我看了不少育儿书,但从来没想过要照葫芦画瓢,把自己的孩子教成XX第二。首先,每个孩子是不同的个体,家长教育的方式也不同,千差万别。简单来说,郎朗的千里之行:我的故事在广州的签名售书活动我去了,买了几本,自己看也送人,特别送给GG,恰恰知道我一定不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培养自己的小孩,也提醒老人家,培养子女光有美好的愿望,没有巨大的付出也是不现实的(呵呵,他们常对孩子说长大了当个钢琴家,XX家之类的话)。所以在孩子身上,我从没做过让她成名成家的梦。我也不以为看过这本书的人就能轻而易举用同样的方式培养第二个郎朗。我想绝大多数人看这类书也不宜此为目的,而是从他人的经历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看到不一样的人生。我反感应试教育的一个原因就是抹杀了孩子的个性,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要用同样的标准一较长短,如果看看所谓的名人,成功人士,未必个个都是好学生,乖孩子。反过来,应试教育下的好学生也未必都成才,成才也未必内心快乐幸福。其次,看过书觉得做父母压力大我非常认同。不管看不看那些成功的例子,做父母是一辈子的责任,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倒不看书,你就认为父母是好当的么??? 有压力未必不是好事,做人永远都有压力,还不是一样要活,还要活得精彩。如果满足于应试教育,是可以去择校,找一间好的学校,以学校为中心,督促孩子做个好学生就了事,其实这倒是比较容易的方式。但应试教育不是万能药,说得不好听,应试教育是培养每个人做个合格的螺丝钉,孩子有没有思想,快不快乐从来就不是应试教育关注的内容。父母爱孩子是要考虑得更长远一些的。家长和孩子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是需要去适应,但不要被盲目地牵着鼻子走。特别是包括九月微凉在内希望孩子日后去国外受教育的家长,国外的教育目标和方式和现在的应试教育有不小的差别。如果希望孩子适应的好,就不要把应试教育当作万灵药,否则一旦出国,也有肯能会totally lost。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好歹本人也受过点洋人的教育(放到哪里都算的上正宗,呵呵,牛皮就不吹了),也了解过一点人家的基础教育。有兴趣做个中美教育的比较的话,建议大家看看高燕定和黄全愈的书。同样读的目的不是为了立即拿来用,而是读了不用,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教育素养(这话偶怎么这么喜欢呢,再借用一下。小诸葛之母的帖子还是很有意思的,谢谢!)。说句实话,在国内的环境中,拿来还真不好用,5 不过有人计划让孩子出国的话,就应该好好看看,提前做点功课了。毕竟都是见过猪跑,也吃过猪肉的人写出来的。另外插一句,妈网都是妈妈发帖子多,其实父亲也是孩子成长中同样重要的一部分,往往男人的想法更开阔,更长远。就像女生可能书读得更好,但未必比男生会做事。偶也和一些妈妈一样爱转牛角尖,有时转得快出不来了。所以妈妈们可能也不必太注重细节,这个那个学校各有千秋,都能培养出不错的学生,看自己的理念吧。估计问问爸爸们,可能也会有不一样的选择。但是不管选哪间,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同样是不能少的,压力是永远的,
查看原文
老实说,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能做个合格的螺丝钉,那社会一定比现在宁静、祥和得多。

如果应试教育真能培养每个人做合格的螺丝钉,那又何来后面的“加硫酸”之说?

问题的根源不在应试或非应试。

此外,我作为一个合格的螺丝钉反对对螺丝钉的歧视!
2009/02/24回复
jocelyn1025:
以前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是反动血统论。我以为还是有一定道理,除了孩子先天有赖父母,后天生活教育环境也受父母影响很大,所以孩子能长成什么样,父母有非常大的责任。但人都有局限性,物质条件或者思想观念方面,看看人家成功的经验,具体方法可以学习参考,但结果往往没有可比性。承认自己的不足,不等于不要努力。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和成功教育子女的家长比较,如果很多方面自己都做不到,也就不必太苛求子女非要成龙成凤,孩子成材对父母的要求是很高的。家长要有一颗平常心,凡事尽力而为,结果顺其自然就好,要不然只能是和自己过不去。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父母通常最了解孩子,比较欣赏小诸葛之母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去择校。如果是在所谓的名校压力太大,孩子不开心也未必是好事。我也碰到过中学就读某省外校的人提到,因为学校名气大,升学率高,学生之间竞争压力大,不少学生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居然还有给同学水杯里加硫酸之类的事情,按她的话说是很变态。池莉的书中也提到类似的情况,有些还是在家长的授意下欺骗同学。这些孩子的家长,有没有好好去关心过孩子的内心世界,还是满足于孩子是个应试教育的成功者?反正道德水准也不在应试教育的考查范围,缺点德也可以是个“人材”。大家想想如果没有应试教育如此大的压力,正当花季的孩子应该是这样成长的么?
查看原文
我看池莉的书的时候,就有一个疑问:池莉在写《来吧,孩子》的时候,她有没有好好去关心过亦池的内心世界,亦池自己愿意不愿意成为一块育儿的模板,给大家指指点点呢?

亦池,她还是个孩子啊。
2009/02/24回复
应试教育下老师也有很大的压力,平心而论,我也可以理解,老师也是人,如果他(她)的考核指标是升学率,是和其他班级学校去比较分数,是难免不焦虑的。这样的压力会直接传给孩子,成绩好的就是好孩子,好学生,成绩不够好的,老师难免另眼相看,孩子从小就习惯与人竞争,学习不再有单纯的快乐,长大了极端的就会行为变态。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紧箍咒,老师和家长更能接受孩子本来的面貌,才能培养出快乐,内心满足的孩子,才能让他们有内在的动力去健康成长。在应试教育下,难于做到因材施教,所有的人都必须走同样的道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一试定终身,这本身就有问题。

所有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心都是相同的,但怎样对孩子最好就见仁见智了,虽然不轻松,但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2009/02/24回复
青蓝靛:
老实说,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能做个合格的螺丝钉,那社会一定比现在宁静、祥和得多。如果应试教育真能培养每个人做合格的螺丝钉,那又何来后面的“加硫酸”之说?问题的根源不在应试或非应试。此外,我作为一个合格的螺丝钉反对对螺丝钉的歧视!
查看原文
我貌似是合格的螺丝帽
2009/02/24回复
哈哈,这个帖子已经远离楼主的本意了:)

本不想参与其他讨论,因为没看过池莉的书,也不想去看(懒)。可是见到有MM说到朗朗,忍不住想说一句:朗朗其实真的很可怜,虽然外表很风光,确实也很成功。可是一个20多岁的人了,找个女朋友还得看父亲的脸色,再怎么风光也是可怜的。这样的钢琴家少一两个有什么关系呢,当然可以说我是酸葡萄心理。

有MM提到的另外一个留美妈妈,也没看过她的博客,只在羊城晚报上读过一篇,感觉她对中美的差异感实则是由于她之前太传统太不懂孩子成长造成的,而这样的妈妈在国内实在太多了。是不是都得去到美国才幡然醒悟自己先前的做法呢?能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机会?她的现身说法能给妈妈们一些最直接的提示,这样她也功德无量了。

软件园那位MM确实有个笔误(或者是没仔细思考这个螺丝钉问题),她说的其余我都认可哈。但应试教育确实不是在培养合格的螺丝钉,而是在试着培养精英,让人人都争当社会的精英,不是吗?削尖脑袋想方设法争着去重点学校,但事实上又不可能人人成为精英,因此那些成不了精英的人又会从应试教育的失利中获得不平衡的心态。所以才会有泼硫酸事件发生。

说到池莉,我没看过。只是不明白,似乎还是有很多人(不是普通的妈妈们)赞赏她的,可我觉得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也不是普通的妈妈们)却不认可刘亦婷的妈妈呢(她的书我看过)?其实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啊,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是方法稍有不同而已,刘妈妈处在当时,恐怕也算是无可厚非的了,她没有池那么多门路啊。刘亦婷不全面么?(如果她是只是一个会考试的书呆子也不会被哈佛录取吧?)为什么刘亦婷回国开留学公司就不行呢?还非得见到她再回美国读博士不可。虽然虽然我不认可刘妈妈的一些做法,也做不来,但我觉得刘妈妈和池妈妈一样都是很用心的妈妈,各自门路不同、时代不同而方法迥异,书都写出来了,目的也就都差不多了。

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大概是我第一本也是最认可的一本育儿书,但后来的几本就不敢恭维了,太功利太刻意了,不好。当然,能理解。

回到择校方面来,软件园MM总结得好,还是要根据家庭和孩子的情况去选择合适的学校。传统名校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也不是最坏的选择,毕竟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除了成绩之外,还有很多令人羡慕的东西。
2009/02/24回复
jocelyn1025:
感觉现在社会变化太快,所谓的机会比以前多,压力也比以前大。做父母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当前的趋势是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工作中的合作也越来越重要,所谓的成功也离不开他人的支持和帮助,首先是做人的成功,其次才是做事的成功。比较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你可以看到硬件方面,国内大中城市各方面的设施都足够好。讲个笑话,偶在北美的时候做地铁,说地铁老旧,LG问比北京地铁如何?偶说老旧多了,他难于想象,在他看来和广州地铁相比,北京地铁就够老旧了,居然还有差的,还是最发达的北美。他看过才知道真是这样,包括摩天大楼也是中国的又多又新。那么国内外到底有什么差别呢,难倒我们现在真就可以超英赶美了么?估计大家不会这么认为。就说地铁,人家的是百年前铺就的,网络四通发达,不中看但中用。出门办事,不用看人家脸色,人和人之间关系单纯,乐于合作,办事效率高。反过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活着累,去应酬就花了好多精力,办什么事都不容易,内耗多。看过一篇文章,名字比较夸张:真实的美国:八件小事体现美国可怕一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cefc10100bx87.html。以我的经验看,内容都是真实的,还见过警车给行人让路的,在中国可能么?同样还有一篇真正来了美国,不爱美国都难!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cefc10100bxtt.html 所以人家厉害的是软环境,是好的制度。这同样反映在美国的教育制度上,老师对孩子,认为正面的表扬、鼓励和爱,永远都不嫌,还会给家长打印《101种表扬孩子的话》(见50楼链接)。比较一下我们这里的情况,前些天论坛不是还有帖子说“名校”老师打孩子,还有午休时,老师踩孩子的么。在美国,不要说老师体罚学生,就是家长体罚学生,说出去都是很严重的事情,搞不好会失去孩子监护权的。问过我的那些有了孩子的同学这个问题,都是一脸严肃。美国通过立法对孩子保护得比较完善。所以有人说美国是孩子的天堂,老人的坟墓。后一半我不了解,前一半确有所闻。应试教育又在多大程度上鼓励孩子之间合作???就算考上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不也出过给同学投毒(十几年前清华大学的朱令铊中毒,这个案子现在都没破),北大博士杀室友,再自杀的么。现在毒奶粉,还是躲猫猫都反映一个诚信的问题,一个是不是尊重人,尊重生命的问题。所谓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到现在还真是个值得商榷的说法。我们的物质文明是上去了,精神文明恐怕还差很多。作为基础的教育体制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如果这个系统太庞大,改起来太困难,做家长的也要有个清醒的头脑,孩子的未来受父母的影响深远,有压力是一定的。
查看原文
中国赶上人家的只是硬件部分,而软件部分却几乎永远也没可能赶上的了。人文的东西一旦大面积破坏掉了,就很难再恢复了。所以才会有各种毒素层出不穷,而制造者们不以为耻,反以为不好运。今天息了明天再登场。
2009/02/24回复
人比人比死人,还在站在自己足下,好好活着比较有积极意义,拿那一个国与国比,拿一个名人来比对着自己的生活,甚至拿人家的成功案例当做圣经都是没意思之举。

还有楼上的jocelyn1025如果是有礼之人,您似乎OWE ME一句话。

[ 本帖最后由 九月微凉 于 2009-2-24 15:41 编辑 ]
2009/02/24回复
猜你喜欢

户口天河区,对口沙河小学,交赞助费可以去先烈东小学吗?

前进路、万松园小学哪个好,帮帮忙

求助!!科学城小学?龙岗路小学?

棠下小学,棠德南小学,科技园中英文学校,

【2014幼升小】东风东路小学入学交流讨论区

华南农业大学附属小学PK五山小学

热点推荐

文化公园中秋灯会 近千盏灯好靓!

中秋食光至!晒长假美食领10W金币!

国庆旅途正当时!晒行程领金币

花式过双节!珠江露天草地演唱会

#花式过双节#承德之夜的惬意时光

逛服装店啦~

陪孩子去看电影《东极岛》

#花式过双节#+到表弟的豪宅一游

#花式过双节#赴一场月圆之约-岭南天地灯展

广州从化流溪河森林公园

如果从这条窗帘看,应该算几级台风?

# 花式过双节#国庆旅途正当时!晒行程赢金

夜逛正佳旁的美食街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