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不少育儿书,但从来没想过要照葫芦画瓢,把自己的孩子教成XX第二。首先,每个孩子是不同的个体,家长教育的方式也不同,千差万别。简单来说,郎朗的千里之行:我的故事在广州的签名售书活动我去了,买了几本,自己看也送人,特别送给GG,恰恰知道我一定不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培养自己的小孩,也提醒老人家,培养子女光有美好的愿望,没有巨大的付出也是不现实的(呵呵,他们常对孩子说长大了当个钢琴家,XX家之类的话)。所以在孩子身上,我从没做过让她成名成家的梦。我也不以为看过这本书的人就能轻而易举用同样的方式培养第二个郎朗。我想绝大多数人看这类书也不宜此为目的,而是从他人的经历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看到不一样的人生。我反感应试教育的一个原因就是抹杀了孩子的个性,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要用同样的标准一较长短,如果看看所谓的名人,成功人士,未必个个都是好学生,乖孩子。反过来,应试教育下的好学生也未必都成才,成才也未必内心快乐幸福。
其次,看过书觉得做父母压力大我非常认同。不管看不看那些成功的例子,做父母是一辈子的责任,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倒不看书,你就认为父母是好当的么???

有兴趣做个中美教育的比较的话,建议大家看看高燕定和黄全愈的书。同样读的目的不是为了立即拿来用,而是读了不用,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教育素养(这话偶怎么这么喜欢呢,再借用一下。小诸葛之母的帖子还是很有意思的,谢谢!)。说句实话,在国内的环境中,拿来还真不好用,

另外插一句,妈网都是妈妈发帖子多,其实父亲也是孩子成长中同样重要的一部分,往往男人的想法更开阔,更长远。就像女生可能书读得更好,但未必比男生会做事。偶也和一些妈妈一样爱转牛角尖,有时转得快出不来了。所以妈妈们可能也不必太注重细节,这个那个学校各有千秋,都能培养出不错的学生,看自己的理念吧。估计问问爸爸们,可能也会有不一样的选择。但是不管选哪间,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同样是不能少的,压力是永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