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买铅笔或面包时,并不知道铅笔是谁做的,麦子是谁种的,是白人还是黑人,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价格制度使人们能够在他们生活的某个方面和平地合作,无须中央指导、无须人们相互对话或相互喜好,就能完成这个任务,每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则各行其是。
自由的市场上,在买者和卖者之间的自愿交易中,人们各自谋求自身利益,却能使每一个人都得益。经济秩序可以作为许多各自谋求自身利益的人的行动的非有意识的结果而产生,这个我们今天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道理在四百多年前还是一个惊人的思想,而它的提出者正是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Adam·Smith 1724-1790),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伟大的代表,据说在他四岁时,有次在前往外祖父家的途中,被路过的一群吉普賽人拐走,但他的舅舅在后面不停的追赶,大约追出去三十多里,吉普赛人看到有人追赶就把斯密丢下逃走,不然的话,恐怕这个世界上虽然会多一个算命先生,但经济学的发展至少会慢几十年。
1776年,斯密发表他一生最伟大的著作《国富论》,这本书是举世公认的划时代的不朽名著,他缔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他在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
“献给女王陛下的一本书。
女王陛下,请你不要干预经济,回家去吧!国家做什么?就做个守夜人。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你就去敲钟。你只要看街上没有什么偷盗行为,你就回家,只要你不管经济,经济就能发展。”
亚当·斯密认为,人类经济活动主要的动机,就是谋求个人的利益,谋求私利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他用了这么一句话简明扼要的解释了这只看不见的手:
“屠夫、酿酒商、面包师给我们提供食品,他不是出于仁慈,而是为了从我们得到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