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生本的孩子不怕考
14042114家有小学生
生本的孩子不怕考
骏景小学 六(3)班屈丹妮家长 唐翃
初次听见“生本的孩子不怕考”这句话,是在2008年10月27日,骏景小学召开的六年级生本班家长会上。教育专家于老师拿着我们部分六(3)班家长写给学校的一封信,痛心疾首的“数落”着,“孩子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你们怎么忍心把他们变成考试的机器?我们生本的孩子不怕考!”
相信所有六年级的家长和我们都有一样的感受:六年级了,怎么也得来点“题海战”吧?整天和这些“粗心不改”的小家伙叫劲,真是恨铁不成钢。并且迫切的希望学校能多念“紧箍咒”,给孩子一点紧迫感。哪知学校反而请来专家给家长们上课,孩子们早已走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前列,我们对考试成绩的的担心是多余的?
回到家,把家长会上专家的话喜笑颜开的传达给孩子,“你们生本的孩子不怕考,专家说了。”还在聚精会神的写作业的孩子,听见我底气不足的话,有些怪异的表情被我逗的哈哈大笑,说“我们从来就不怕考试啊!”真是心高气傲!一肚子的话差点倒豆子一样哗哗的倾泻出来,“人家某某小学,一年级就学奥数,做两套作业,就你们行吗?是骡子是马,到时拉出来溜溜吧!” 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想想还是先别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五年的小学都快乐着呢,还能再快乐几个月啊?
考试的季节很快就到了,我们带着孩子参加了一次又一次考试。
5月27日暨大附中,结果:六(3)班6个孩子参加考试,5个进入前100名,录取率83%,语文前5名学生中有4个是骏景生本班的。
6月18-19日两天期末考,结果:年级平均分前1-2名是生本的孩子;3班数学有9个满分,语文优分率100%(80分以上)。考完试孩子们反映说“怎么拿这么简单的题目来考我们呢?简直超级简单。”
6月20-21日参加了16所民校联考,结果:六(3)班有28人被录取(还有还在考的),占班级人数的65%以上。而且如果按3000人参加广雅的考试来计算,我们骏景小学的孩子,成绩基本在前300名,又是3000人里的10%! 5人考上二中录取率100%,7人考上省实录取率100%。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也许一个班、一个学校有几个“尖子生”并不难,但难的是一批孩子都非常优秀。如果再撇开考试,看看孩子们各个身怀的本领,“小实验家”、“国际象棋”、甚至 “做饭”,这些百花齐放的蓬勃生命,不正是很好的体现出教育的初衷——把所有孩子培养成材吗?
“ 生本的孩子不怕考!”在成绩面前,我们所有曾经忧心忡忡的家长都露出信服的笑容。如果考试是生本孩子的收获时节,那么骏景小学六年级生本班的孩子无疑获得了“大丰收”。我们为能让孩子体会到“生本”——这么激扬生命的教育而感到无限自豪;同时深深的感谢骏景小学的校长和老师,是你们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无限乐趣,也是你们让我们这些家长和孩子一起快乐的成长。
2009/07/04
全部回帖
jocelyn1025:
精辟!!!如果教学质量更好,就可以帮助大家摆脱应试思维了。
查看原文赞同,真是如此,就不用管它是什么本了,呵呵!
认真拜读这个长长的帖子,继续关注
认真拜读这个长长的帖子,继续关注
2009/07/19回复
教材观:可动态
当教学走向生本以后,经常性要发生的问题是,教学的预设,会同学生的学习发生矛盾。而教材就是一种最常见最确定的预设。过去,我们的教材通常很难考虑到各种学生和各种不同的课堂,于是预设都是为了教的一方的。但在生本的教学中,更多地是依靠学生自己借助于原有教材的启示去观察,收集资料,研究书籍,思考谈论交流,也就是说,教材的作用演变为引起和容纳学生活动的框架,除了确定的教材之外,儿童还会通过自己的活动,形成适合他们自己的教材。这样,生本的教材应当具有下列的可动态的特性:
一是个体性,每个人实际用到的材料,既有固定的统一编印的部分,更有适合其个体的部分。比如课文是简单图形,但我们可以让 学生从他喜欢的图形开始探讨,比如可以从活动“有趣的正六边形”开始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他最喜欢的图形开始,学习远远超过固定教材的边、角、平行线、内角和的知识了。
其次,是教材的动态性。如果“以师为本”或“以(教科)书为本”,教师也会对教材进行处理,但其空间是非常小的,基本不变的。而在我们提倡的生本教育的教材的动态性,指的是在一定框架中的随着学习者的不同状态而变化的性质。一项教学内容,将依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变换它的形态,可以是一个问题,一个课题,一个游戏或一个有趣的活动,同时,也可以把若干项内容组合起来,容纳在某个课题研究或活动之中。如果我们觉察到原有的教科书的编排,并不适合学生的眼前的实际,则完全可以调动,使之适合它。例如,学生的活动需要有一种主干性,即他的活动必须沿着儿童容易把握的事物的逻辑展开,而不是沿着人为的学科逻辑展开,不能有过多的头绪,我们就要及时地调整原有结构,把学科的结构打散重组,是儿童容易把握,容易进入全身心投入的境界。比如,在历史“商朝”的章节中,有若干“知识点”,过去我们是去研究这些知识点及其后的命题方式如何铺陈,这样,就会把课堂变得支离破碎,但如果我们只抓两点:一是历史事实,二是历史思考,我们就会腾出大量的时间去让学生占有资料,他们可以去读课本,也可以去读网上,参考书,带来自己的笔记、文章等等,这样他们从东周列国、从电视,从周武、从酒池肉林,从比干剖心等等,知道了许许多多故事,他们可以去寻找其中的信史,再整理自己的思考——当然也包含了课本原来的所谓知识点。总之,动态和变动,是为了教材成为可以自己学习的材料。
再次,是教材的开放性。教材应当有一部分,是开放的。需要开放,不仅仅是知识的宽广性决定的,更是儿童的自我主宰性决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基础知识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整个儿童的生活世界,都可以调动起来,利用起来,成为基础知识的载体。那种把基础知识狭隘化的思维应当改变,要形成豁达宽广的基础教育观。这样,儿童就可以在任何课堂上找到自己熟悉喜爱的事物,或者说,自己喜爱的东西永远具有与课程的联系性。一位生本教育实验老师,对自己初二班的学生,在自己命题写作或发言时,喜欢谈的话题是“游戏”大为不满,感到他好像还没有长大。我们说,他喜欢游戏,你就可以让他当游戏专家,研究游戏的种类、好处和坏处,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游戏,查阅古往今来的游戏资料,包括,知道高俅踢的球也是一种游戏,高俅玩游戏当了大官,就像加州的州长演员出身一样。这样他就在他自己的领域里大显身手,学习他的语文和数学,物理。当物理学讲到斜抛物体的距离的时候,他比任何孩子都要明白,当抛出角度是45度的时候,抛得最远。
此外,教材有生成性。教材只是引子,话题,留有空间,儿童大可由此生成新的内容,一篇变多篇,使课堂内容十分丰富生动。例如在小学,一个教材中的英语小剧,可以由同学自己演变出各种相关联的小剧,从而消愁破闷,在学习中高潮迭起。在数学中,学生可以有机会在没有授课之前的几节课里自己读自己想自己把整个相关的体系建立起来,例如,通过模拟天平的游戏活动,把整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都熟练掌握;通过式就是数的意念,自己解决整式的运算问题。而所有这项,都要求我们对要教的东西的要害有所把握。比如,你要知道抓住离骚“路漫漫其修远”这句去提起课纲,而探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时候,你只要抓住一个问题:你如何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平行,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把三线八角全都说遍,由老师占尽风光,而应当给儿童自己去解决。把握要害,找到儿童活动的突破口,这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生本教育下教师提高的一个方面。
当教学走向生本以后,经常性要发生的问题是,教学的预设,会同学生的学习发生矛盾。而教材就是一种最常见最确定的预设。过去,我们的教材通常很难考虑到各种学生和各种不同的课堂,于是预设都是为了教的一方的。但在生本的教学中,更多地是依靠学生自己借助于原有教材的启示去观察,收集资料,研究书籍,思考谈论交流,也就是说,教材的作用演变为引起和容纳学生活动的框架,除了确定的教材之外,儿童还会通过自己的活动,形成适合他们自己的教材。这样,生本的教材应当具有下列的可动态的特性:
一是个体性,每个人实际用到的材料,既有固定的统一编印的部分,更有适合其个体的部分。比如课文是简单图形,但我们可以让 学生从他喜欢的图形开始探讨,比如可以从活动“有趣的正六边形”开始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他最喜欢的图形开始,学习远远超过固定教材的边、角、平行线、内角和的知识了。
其次,是教材的动态性。如果“以师为本”或“以(教科)书为本”,教师也会对教材进行处理,但其空间是非常小的,基本不变的。而在我们提倡的生本教育的教材的动态性,指的是在一定框架中的随着学习者的不同状态而变化的性质。一项教学内容,将依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变换它的形态,可以是一个问题,一个课题,一个游戏或一个有趣的活动,同时,也可以把若干项内容组合起来,容纳在某个课题研究或活动之中。如果我们觉察到原有的教科书的编排,并不适合学生的眼前的实际,则完全可以调动,使之适合它。例如,学生的活动需要有一种主干性,即他的活动必须沿着儿童容易把握的事物的逻辑展开,而不是沿着人为的学科逻辑展开,不能有过多的头绪,我们就要及时地调整原有结构,把学科的结构打散重组,是儿童容易把握,容易进入全身心投入的境界。比如,在历史“商朝”的章节中,有若干“知识点”,过去我们是去研究这些知识点及其后的命题方式如何铺陈,这样,就会把课堂变得支离破碎,但如果我们只抓两点:一是历史事实,二是历史思考,我们就会腾出大量的时间去让学生占有资料,他们可以去读课本,也可以去读网上,参考书,带来自己的笔记、文章等等,这样他们从东周列国、从电视,从周武、从酒池肉林,从比干剖心等等,知道了许许多多故事,他们可以去寻找其中的信史,再整理自己的思考——当然也包含了课本原来的所谓知识点。总之,动态和变动,是为了教材成为可以自己学习的材料。
再次,是教材的开放性。教材应当有一部分,是开放的。需要开放,不仅仅是知识的宽广性决定的,更是儿童的自我主宰性决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基础知识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整个儿童的生活世界,都可以调动起来,利用起来,成为基础知识的载体。那种把基础知识狭隘化的思维应当改变,要形成豁达宽广的基础教育观。这样,儿童就可以在任何课堂上找到自己熟悉喜爱的事物,或者说,自己喜爱的东西永远具有与课程的联系性。一位生本教育实验老师,对自己初二班的学生,在自己命题写作或发言时,喜欢谈的话题是“游戏”大为不满,感到他好像还没有长大。我们说,他喜欢游戏,你就可以让他当游戏专家,研究游戏的种类、好处和坏处,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游戏,查阅古往今来的游戏资料,包括,知道高俅踢的球也是一种游戏,高俅玩游戏当了大官,就像加州的州长演员出身一样。这样他就在他自己的领域里大显身手,学习他的语文和数学,物理。当物理学讲到斜抛物体的距离的时候,他比任何孩子都要明白,当抛出角度是45度的时候,抛得最远。
此外,教材有生成性。教材只是引子,话题,留有空间,儿童大可由此生成新的内容,一篇变多篇,使课堂内容十分丰富生动。例如在小学,一个教材中的英语小剧,可以由同学自己演变出各种相关联的小剧,从而消愁破闷,在学习中高潮迭起。在数学中,学生可以有机会在没有授课之前的几节课里自己读自己想自己把整个相关的体系建立起来,例如,通过模拟天平的游戏活动,把整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都熟练掌握;通过式就是数的意念,自己解决整式的运算问题。而所有这项,都要求我们对要教的东西的要害有所把握。比如,你要知道抓住离骚“路漫漫其修远”这句去提起课纲,而探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时候,你只要抓住一个问题:你如何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平行,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把三线八角全都说遍,由老师占尽风光,而应当给儿童自己去解决。把握要害,找到儿童活动的突破口,这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生本教育下教师提高的一个方面。
2009/08/1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