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顺德南江中学的黄晓临老师对这个问题也有所思考。
对生本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差生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生本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生为本,不但高度尊重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
生本教育的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动手、合作、探究、交往的氛围中去获取知识,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和往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生本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以学生的自身感悟为主,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织者、调控者、参与者,教师能不讲的尽量不讲,能少讲的尽量少讲,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点拨,所以“一切依靠学生”显得尤为突出。
在生本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由于遵循着“一切依靠学生”的原则,所以我在进行教学实践的一段时间后,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优生越来越优,这的确是令人精神鼓舞的事情,但也出现了让我接受不了的事实,差生的队伍竟然扩大了,由原来的一个人增加到五个人。这种极大的反差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思考,我感到差生队伍的扩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入”做得还不够“低”。生本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要求贯彻“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要保底,那就必须“低入”,对教学的要求不能过高,门槛不能设得太高,尤其应当充分考虑到后进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有信心去学习、探求知识,消除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心理障碍,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愉悦感。而我在生本教育教学实践的初期阶段中,由于欠缺更多地考虑后进生的第一层次知识基础和他们的学习能力,所以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中信心不足,学习热情低落,抹杀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自然成绩越来越差,逐步走向差生水平。
(二)忽视了后进生在学习小组中的地位。生本教育的课堂中“讨论”是常规,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在讨论中,如果仔细去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那些优生和中等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后进的学生更多的时候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以致于连其他同学讨论到哪儿他们都跟不上,拿着课本乱翻一通。时间久了,他们也甘愿做配角,当听众,甚至为自己不发言而感到庆幸。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教师没有更多地关注他们,重视他们在学习小组中的地位,教师本人只是关注、陶醉于其他学生的热烈的讨论氛围中,而其他小组成员也如老师那般,只注重了自己的发言,而忽视了身边的、同一小组的那个后进生。这样的学习,后进的学生能不变为差生吗?他在小组中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他没有一种归属感,他学习的积极性有从何而来呢?
(三)没有保证后进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生本教育理念认为“不一定要今天的功课今天做”,而我在实践的初期恰恰就犯了一个错误——“今天的功课一定要今天做”,作为教师的我考虑问题很不周全,没有考虑到后进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尤其是古文的学习,对基本的释词,优等生和中等生接受能力强,反应快,他们能轻易地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而后进生能达到优生和中等生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就已经不错了。由于自己没有考虑的后进生的实际困难,后进的学生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根本不可能做到“今天的功课今天做”,这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淡了,学习的热情减了,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天天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他们不差才怪。
(四)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我在进行生本教育教学的初期阶段,仍是放不开,仍受师本教育思想的影响,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一篇文章应该用几个课时上完,每个课时各时间段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由于自己的计划显得过于固定或过快,所以使得后进生在学习中往往会跟不上教师的计划,他们在学习中就渐渐趋向于滞后状态,渐渐地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渐渐地使他们对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一天天地走向差生了。
在生本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既然差生的队伍扩大了,那就应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得那些后进的学生不能再差下去,应该努力追赶,缩小与其他同学的距离。在解决差生的问题上,我主要采取了下列的教学对策:
(一)“低入”工作一定要保底。比如每篇课文的自学阶段,我向学生提出的要求非常简单:①仔细认真地读课文。②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③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④你最喜欢哪个句子或哪个词语,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学生一看这要求太容易了,尤其是后进生,他们认为这几件事情自己还是能做到的,尽管他们与其他同学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因为老师提出的要求满足了他们的意愿,他们便愿意去做,逐渐地对学习有了兴趣与信心,他们就会逐步地从差生的队伍中走出来,缩短与他人的距离。
(二)关注后进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我在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的时候,时常走到后进生的身旁,多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勇敢发言,甚至有时给有些小组硬性的任务,一定要多安排后进的同学多发言,如果没有做到,我就要向其他小组成员“问罪”了。这样做,实际是就是让其他组员担当起帮助后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责任。在共同的全班性的学习交流中,我则更是关注后进生的参与度,如果哪个小组中的后进生发言了,无论对与错,我都让全班同学用热情的、鼓励的掌声激励。逐渐地后进的学生胆大了,开始发言了,由说一句话到说几句话,他们的语文能力在天天进步,他们一天天在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三)保证后进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当进行一篇课文的学习之前,我让那些后进生在预习上花多一点时间,教他们用最笨的阅读办法,读一段想一段,对阅读中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找关键词、中心句等,给予必要的辅导和指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后进生在学习之前做足功夫,这样在课堂上的“早交流”的活动中相对以前来说就变得主动多了,心理上的自卑就会逐渐消除。对当天所学的内容,如古文的释词译句的理解与积累,要求其他理解两三段,对后进的学生只要求理解一段,而且让小组其他成员协助他在限定的几天时间内完成。由于保证了后进生的学习时间,加之又有小组成员的帮助,他们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得到了保存,自然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慢慢地他们就会摆脱“差”的困扰。
(四)教师的“教”要灵活。生本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提到要“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不去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那么我们无形中又走回“师本教育”的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又打击了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如古文的词义句意的理解,不妨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下要保底”,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才能保证了学生做足功夫,为“早交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策略的改变,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所以我所教班学生差生队伍扩大的情况得到了扭转,他们学习的态度有所改变,课堂上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对课外书产生了兴趣,从不会写作到能写出400字左右的叙事基本完整的文章,能主动找老师和同学帮助自己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尽自己的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我在生本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真切地体会到,只要教师切实做到“低入”和“以学定教”、保证后进学生的学习时间、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参与程度,那么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得以发挥,相信他们就会逐渐成为合格生,甚至优生。
小诸葛之母:
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是,生本教育体系会产生两极分化吗?对于这个问题,东方英文书院的老师们有所思考。这所学校实验班的70名同学中,在开始实验教材的时候,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两极分离:好的学生一下子就认完了要认的字,而差的学生却只认到60%,或者更少一些。老师十分担忧,然而一年以后,情况却起了很大的变化,两个实验班的学生中,有90%以上掌握了要求认识的2300个生字的90%以上,绝大多数学生喜爱阅读,差生几乎没有了。 其他学校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例如,在另一所学校,在只进行了语文实验而没有进行数学实验的二年级,有个数学才考了十多分的孩子,在语文课上同样表现了极大的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而且读得越来越好了。 。。。。。(省略其他的例子) 按说,学生自主学习减少了教师的调适作用,学生的差异将会更突出,而实践的回答却并非这样。这种情况颇费思量。 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我们把学生的必学部分严格控制在第一层次,而且对于这样的基本要求贯彻“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加上完成时间不作硬性规定,这样的要求不致过高,又留有余地,去除了学生的心理抵触,保持了他们旺盛的学习热情。并且,我们有大量的机会,可以让原来意义上的差生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反之,如果是师本的做法,必学部分除了是知识的第一层次,还有第二第三层次,保底的要求很高,成功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加上计划严密,要求是硬性的,学习稍有闪失,就难以过关。而且密集的考试分数把失误暴露无疑,差距一旦出现,就有可能被反复强化。这样,就进就形成了,固定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扼杀了。这就造成了真正的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问题,是一种整体形态或整体动态的问题。初看起来,学生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如游戏,是无序的、随机的,或者是受先天因素支配的。但如同布朗运动,每个微粒的运动似乎无序,整体表现却是有序的,这有如杂乱无章的微粒运动的总体速度,表现为整体相对稳恒的温度一样。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进入了一个自动调节的时期和领域,这样,他们之间的差别可能会有因为教师的组织和指导的差异带来的不同,但却会趋近于非人为的原始状态的差别——先天差别。虽然人的先天差别是存在的,但并不像人们所说的差距那么大。如同恩格斯所说的,人与人的智力差别,比起家犬和猎犬的差别来说要小得多。这种趋同是由人类50万年发展的长期性和丰富性的共同特征所决定的,它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的出现概率在大量投掷的情况下会趋于50%一样。........ 抓住第一层次的知识,自主发展第二层次的知识的策略,还给我们带来了一点思考:“不一定要今天的功课今天做”。对于学生一时赶不过来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待以时日。比如,我们要求一般学生认800个字,有的学生只认了500个字。这时候,从学习分量上,我们必须坚持,这是因为认字是第一层次的工具性知识;在完成的时间上则可以松动,他们什么时候认识了90%的字,都可以算是“优”。过去我们常说“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实际上并不是一句完美的口号,它其实蕴涵了一个前提,就是存在每天的细蜜的具体事情的计划。学习有一定的计划固然是好的,但计划过细和过于固定,就会产生问题。一般来说,学习是指向未知事物,我们事先的计划怎能预测学习中发生何种情况呢?学习是每个人的个性的行为,我们怎能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时间表来限制不同的人呢?学习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的事情,我们怎能事先知道在学习前和学习中,情感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样,具体的过细的涉及一天天的计划的可行性就值得怀疑了。然而,依据师本教育体系的设计恰好就是这样的。于是,我们遇到了一对矛盾——依照师本的虚体设计的、分析的方式去行事,还是依照生本的实体的、综合的特别重视情感的那样一种方式去行事。克来恩认为,“一般人努力完成工作,却很少成功,成功的人则喜欢自己所做的事,并且视他为一种游戏”。 在这里,克莱恩所说的,实际上是强调了保持儿童的学习兴趣的决定性意义。而我们的生本教育体系,正是对这一因素视同生命。我们在计划性上面的让步,或者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实际是为了他们可以在更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这样,“差生”不差,而“好生”也就有了广阔的发展余地。
查看原文

。我一听考试就头晕,不管是我孩子考还是我自己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