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jocelyn1025于 2009-10-16 20:50 发表广州好像南奥有华德福儿童之家,具体情况不清楚。
蒙氏幼儿园孩子的“幼小衔接”问题
42875196幼儿园早教
最近翻翻《父母世界》杂志的过刊,2008年6月有蒙氏教育专题,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探讨蒙台梭利的理念和实践。看了一个小学老师的评论,有些疑虑豁然开朗。和大家分享一下,以下是原文:“班上哪个孩子是从蒙氏幼儿园毕业的,我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们非常聪明,特别是数学思维方面非常灵活,但是他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力都不是很好。按照蒙台梭利的教育原则,蒙氏班出来的孩子都能够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工作”。但是也许就是这种自己安排、自己学习的方式,使得孩子只能适应自己的节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但当他们上了小学,需要按照老师的节奏进行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不适应。这是我的很多同行都认可的一种情况。”
看来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幼小衔接,有幼儿园的教育问题,也有小学的教育问题。蒙氏教育倡导有准备的环境,认为孩子吸收性的心智,不用成人灌输,可以从环境中学到很多东西(说白了就是在玩中学,自发的领悟),注重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蒙氏孩子的学习方式和传统学校老师主导的教学方式(生本教育不在此列)有一定冲突,可能让老师和家长比较头疼。我估计还有一层是因为蒙氏园的孩子看起来每天都在玩,没正经学个啥,其实在玩的过程中就吸收了很多知识,思维能力也比较强,刚上学会有点吃不饱。妥善引导,应该是可以改善的。
孩子早年的教育方式影响深远,记得以前看过一个中学老师说到好学生的几种类型,其中就包括蒙氏孩子。大意是说从分数上看,他们未必是面面俱到,最拔尖的一群,但确是学习兴趣最浓厚,真正热爱学习的人。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可能会表现得非常突出。另外又提到她对学生重视分数的看法:一旦学生以分数为重,缺乏学习兴趣,疲于竞争,就会感觉到无尽的压力,陷入恶性循环。从长远看,能从学习中得到乐趣,而不仅仅为分数而学非常重要。原帖很长,发个链接给大家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951f450100gb6x.html 我很认同这位中学老师的观点。幼小衔接只是孩子学习生涯的一个阶段,蒙氏孩子会有些不适应,但未必不能克服。而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专注力还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对于成长会有更持久的影响。我也曾随口和LG说起孩子以后幼小衔接有可能的情况,问他的意见,他完全不当回事。LG小时候个子高,安排到教室后面就坐,但看书多了眼睛近视,看不清老师板书,自然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专心听讲。但他由此培养了很强的自学能力,读书读个中上,工作后学习能力强的优势比较明显,倒也发展得不错。
注重孩子长期发展,希望孩子学习兴趣浓厚、自我学习能力强的家长选择蒙氏园不必太过虑。希望孩子上学严格按照老师的节奏学习的家长选择传统园会少一些焦虑。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10-3-5 02:01 编辑 ]
2009/10/10
全部回帖

2009/10/17回复

昔我往矣:
我儿子也是如此,可能我们两家的孩子差不多大?我儿子现在是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越来越不肯说自己的思想,越来越坚持自己的思想我现在的做法是每天跟他聊天,他不肯跟我说他的事,我就跟他说我的事,然后问问他有什么意见,慢慢套他说话,这个如果形成习惯,母子关系是绝对没问题的,也不会存在什么青春期叛逆早恋之类的事
查看原文我可不敢这么乐观。
青春期叛逆是蛮正常的,有几个人青春期没有骚动的心?
对其他未知的领域产生好奇,是人的天性。初中时的我,曾一度渴望成为“街妹”。
青春期叛逆是蛮正常的,有几个人青春期没有骚动的心?
对其他未知的领域产生好奇,是人的天性。初中时的我,曾一度渴望成为“街妹”。
2009/10/19回复
bb200709:
南奥是不是南国奥园我去过一次了找了大半天也找不到。问保安也说不知道
查看原文我也不知道具体位置,华德福幼儿园比较稀少,可以看看广州华德福网站,信息较多:http://waldorf.vicp.net/
感觉华德福不光是一种教育模式,还倡导一种生活方式,在越来越重物质,环境污染严重的社会环境下,挺有意义的。想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参考:华德福教育将给中国带来什么?
本文来源于 枫叶教育网(www.fyeedu.net)
原文链接:http://www.fyeedu.net/info/10755-1.htm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9 10:24 编辑 ]
感觉华德福不光是一种教育模式,还倡导一种生活方式,在越来越重物质,环境污染严重的社会环境下,挺有意义的。想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参考:华德福教育将给中国带来什么?
本文来源于 枫叶教育网(www.fyeedu.net)
原文链接:http://www.fyeedu.net/info/10755-1.htm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9 10:24 编辑 ]
2009/10/19回复
蒙氏和华德福在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方面是一致的,但是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一个偏理性,一个偏感性,平衡一点也许会更好。和蒙氏教育相比,华德福引入国内的时间较晚,影响没有蒙氏那么大,做得最早的是成都华德福学校。李跃儿的巴学园比较特别,号称是“吸收了后皮亚杰发展心理学、艾里克森、霍尼、弗洛伊德、蒙特棱利、史丹纳等人的发现;教育课程及方法:吸收了华德福教育、蒙特棱利教育、瑞吉欧教育、奥尔夫音乐等的精华,融合之后,形成本土化的教育体系。”的确能看到不同教育方式的影响。前几天逛李网,还看到一篇巴学园幼小衔接的介绍,挺有意思,可惜回头看找不到了。
2009/10/19回复
青蓝靛:
我可不敢这么乐观。青春期叛逆是蛮正常的,有几个人青春期没有骚动的心?对其他未知的领域产生好奇,是人的天性。初中时的我,曾一度渴望成为“街妹”。
查看原文把握好孩子十二岁之前和父母关系亲密的阶段,有好的交流模式,遇到什么问题也比较好处理。多注意沟通方式吧!其实核心还是尊重孩子,帮助他一步步独立。龙应台有本:《亲爱的安德烈》是关于孩子青春期成长的,视角独特,值得细读。
2009/10/19回复

请教楼主一个问题。
我家小朋友大班了,新换了个老师,感觉这个老师对工作很热情。并且无论当着我的面,还是在班里,她都毫不吝惜地赞我儿子,主要是小朋友上课专心,并且能和老师很好互动,还提出问题。我觉得老师表扬太多了,以致于小朋友现在将上幼儿园与听表扬等同起来。
我需要提醒一下老师吗?
我家小朋友大班了,新换了个老师,感觉这个老师对工作很热情。并且无论当着我的面,还是在班里,她都毫不吝惜地赞我儿子,主要是小朋友上课专心,并且能和老师很好互动,还提出问题。我觉得老师表扬太多了,以致于小朋友现在将上幼儿园与听表扬等同起来。
我需要提醒一下老师吗?
2009/10/19回复
青蓝靛:
请教楼主一个问题。我家小朋友大班了,新换了个老师,感觉这个老师对工作很热情。并且无论当着我的面,还是在班里,她都毫不吝惜地赞我儿子,主要是小朋友上课专心,并且能和老师很好互动,还提出问题。我觉得老师表扬太多了,以致于小朋友现在将上幼儿园与听表扬等同起来。我需要提醒一下老师吗?
查看原文刚看了九月微凉的旧帖:“表扬和鼓励的区别”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095821&extra=&page=1 可以参考一下。家长或者老师评价孩子,对事不对人比较好。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9 16:30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9 16:30 编辑 ]
2009/10/19回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325ebd0100ehys.html
中美学生阅读能力对比(2009-08-18 09:23:57)标签:读书 阅读能力 中美教育对比 教育 分类:【启德严红专栏】
【来源:启德教育 作者:严红】
从事留学事务多年,我无数次地问询过老师、家长和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美国的书好读还是中国的书好读?答案几乎惊人地相似:美国的书好读。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答案,归根结底还是两国对于基础教育的定义不同、教育学理念南辕北辙所造成的。
中国的教育理念是:孩子是一张白纸,是靠大人教出来的,老师和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于是产生了灌输式教育法。同时将数理化奉为教育的基础,加之高考的存在和资源的匮乏,孩子从事的是长时间枯燥、乏味的演算,于是打造出大量被驯化、臆想型的、缺乏思辨能力、创造能力的人。西方的教育理念是:孩子与生俱来拥有自己的精神胚胎,孩子是在自我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成人在其中只是起着一个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环境的作用,于是产生了启发式教育法。同时将文史奉为教育的基础,通过培养孩子批判式阅读的能力,让孩子拥有批判式思维的能力,于是造就出敢于挑战权威,拥有理性思辨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结果就是我们号称中国的学生基础很扎实,但是与诺贝尔奖无缘;被我们认为数理化学得很浅,特别是数学能力很弱的美国学生,30多年来几乎独霸诺贝尔科学类各个奖项和菲尔兹数学奖。这个结果很大部分是因为中国重理化,轻文史,重演算,轻阅读所造成的。
《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报告》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9个月开始阅读,中国儿童普遍到2-3岁开始阅读活动;美国儿童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的阅读,中国儿童平均到8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中国孩子的年阅读量只有美国孩子同龄儿童的1/6。如果说中美学生之间有多大的差距,6比1的阅读量就是差距的现实存在。
1956年10月4号,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了美国。美国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美国人的阅读量少是影响人的智力发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制定了一系列提升学生阅读量的举措。美国的统一阅读标准规定:初年级学生的读书速度每分钟为80—158个单词;中年级学生为175—204个单词;高年级学生为214—1250个单词。美国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一课就有六七页。课文多是讲小孩子的故事,或是名人童年的故事,也有诗歌等。到四年级时就开始阅读中篇小说。纽约州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美国一个大学生的平均周阅读量是600页。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不可能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这也是我们中国学生在美国的标准化考试中的语文部门难考出好成绩的重要原因。
美国学生的语言阅读课一般不讲语法和语言理论,主要是阅读,分精读和泛读。精读课有些像我国学校的语文课,学生有统一的课本,由老师进行讲解,但主要不是讲字词句,而是着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对所学文章加以分析和评论,进行概括和复述。泛读课学生有较大自由,没有统一的课本,通常由老师提出一个书单,供学生选读,有时也指定若干本书为必读。低年级可以读小人书,随着年级升高,读的书也随之加深。美国学生的阅读往往与写作联系在一起。一般说来,学生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写读书报告。
美国学生读书面很广,虽以文学书居多,但也涉猎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科技等书籍。美国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认为,阅读课至少可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一是词汇量;二是理解和概括能力;三是写作能力。
阅读能带来什么好处?简单地说: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比尔.盖兹之所以雄居世界首富达十三年之久,和他小学四年级通读大英百科全书不无关系。比尔.盖兹无疑是智力超群的,智力的核心是思维,阅读是开拓思维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了中小学校学生思维慢的原因后正确地指出:孩子们在小学如果读的材料少,想的东西少,那么,就会影响大脑的思维。
无奈的是,许多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出去吃一个大餐,旅游一圈,给孩子买名牌衣服,却不舍得买一个书柜、一些书,孩子要求买书的时候还推脱太贵,特别是对于绘本类的书,说:翻几页就看完了,孩子会撕书的,等等。更为荒唐的是,自己不读书,却要求孩子读书成绩好。不能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和环境,怎能将书融进孩子的血液里,又怎能造就一个读书成绩好的孩子?自生自长,自我培养读书兴趣的人有几何?
心理学家科尔曼在研究中发现:“在决定儿童的学习成就方面,家庭因素比学校因素更重要。”有研究表明,家庭阅读环境在4个方面对儿童的阅读产生影响:“家庭中所拥有的阅读材料的数量;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的次数;父母进行阅读指导和鼓励的次数;以及父母作为榜样并参加到阅读中去的程度。”
所以,我习惯性地向家长和老师呼吁: 不要将孩子逼进考试的死角,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比考试成绩更重要,大量的阅读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就算是求高考状元,亦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并且令孩子未来的路走得更远、更稳。对着孩子我便呼吁:多读书,读好书。
想象一下,孩子捧读一本书独坐一隅,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孩子的未来,家庭的幸福,民族的希望都由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堆积而成。孩子读书,世界更美好!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9 14:13 编辑 ]
中美学生阅读能力对比(2009-08-18 09:23:57)标签:读书 阅读能力 中美教育对比 教育 分类:【启德严红专栏】
【来源:启德教育 作者:严红】
从事留学事务多年,我无数次地问询过老师、家长和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美国的书好读还是中国的书好读?答案几乎惊人地相似:美国的书好读。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答案,归根结底还是两国对于基础教育的定义不同、教育学理念南辕北辙所造成的。
中国的教育理念是:孩子是一张白纸,是靠大人教出来的,老师和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于是产生了灌输式教育法。同时将数理化奉为教育的基础,加之高考的存在和资源的匮乏,孩子从事的是长时间枯燥、乏味的演算,于是打造出大量被驯化、臆想型的、缺乏思辨能力、创造能力的人。西方的教育理念是:孩子与生俱来拥有自己的精神胚胎,孩子是在自我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成人在其中只是起着一个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环境的作用,于是产生了启发式教育法。同时将文史奉为教育的基础,通过培养孩子批判式阅读的能力,让孩子拥有批判式思维的能力,于是造就出敢于挑战权威,拥有理性思辨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结果就是我们号称中国的学生基础很扎实,但是与诺贝尔奖无缘;被我们认为数理化学得很浅,特别是数学能力很弱的美国学生,30多年来几乎独霸诺贝尔科学类各个奖项和菲尔兹数学奖。这个结果很大部分是因为中国重理化,轻文史,重演算,轻阅读所造成的。
《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报告》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9个月开始阅读,中国儿童普遍到2-3岁开始阅读活动;美国儿童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的阅读,中国儿童平均到8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中国孩子的年阅读量只有美国孩子同龄儿童的1/6。如果说中美学生之间有多大的差距,6比1的阅读量就是差距的现实存在。
1956年10月4号,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了美国。美国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美国人的阅读量少是影响人的智力发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制定了一系列提升学生阅读量的举措。美国的统一阅读标准规定:初年级学生的读书速度每分钟为80—158个单词;中年级学生为175—204个单词;高年级学生为214—1250个单词。美国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一课就有六七页。课文多是讲小孩子的故事,或是名人童年的故事,也有诗歌等。到四年级时就开始阅读中篇小说。纽约州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美国一个大学生的平均周阅读量是600页。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不可能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这也是我们中国学生在美国的标准化考试中的语文部门难考出好成绩的重要原因。
美国学生的语言阅读课一般不讲语法和语言理论,主要是阅读,分精读和泛读。精读课有些像我国学校的语文课,学生有统一的课本,由老师进行讲解,但主要不是讲字词句,而是着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对所学文章加以分析和评论,进行概括和复述。泛读课学生有较大自由,没有统一的课本,通常由老师提出一个书单,供学生选读,有时也指定若干本书为必读。低年级可以读小人书,随着年级升高,读的书也随之加深。美国学生的阅读往往与写作联系在一起。一般说来,学生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写读书报告。
美国学生读书面很广,虽以文学书居多,但也涉猎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科技等书籍。美国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认为,阅读课至少可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一是词汇量;二是理解和概括能力;三是写作能力。
阅读能带来什么好处?简单地说: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比尔.盖兹之所以雄居世界首富达十三年之久,和他小学四年级通读大英百科全书不无关系。比尔.盖兹无疑是智力超群的,智力的核心是思维,阅读是开拓思维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了中小学校学生思维慢的原因后正确地指出:孩子们在小学如果读的材料少,想的东西少,那么,就会影响大脑的思维。
无奈的是,许多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出去吃一个大餐,旅游一圈,给孩子买名牌衣服,却不舍得买一个书柜、一些书,孩子要求买书的时候还推脱太贵,特别是对于绘本类的书,说:翻几页就看完了,孩子会撕书的,等等。更为荒唐的是,自己不读书,却要求孩子读书成绩好。不能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和环境,怎能将书融进孩子的血液里,又怎能造就一个读书成绩好的孩子?自生自长,自我培养读书兴趣的人有几何?
心理学家科尔曼在研究中发现:“在决定儿童的学习成就方面,家庭因素比学校因素更重要。”有研究表明,家庭阅读环境在4个方面对儿童的阅读产生影响:“家庭中所拥有的阅读材料的数量;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的次数;父母进行阅读指导和鼓励的次数;以及父母作为榜样并参加到阅读中去的程度。”
所以,我习惯性地向家长和老师呼吁: 不要将孩子逼进考试的死角,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比考试成绩更重要,大量的阅读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就算是求高考状元,亦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并且令孩子未来的路走得更远、更稳。对着孩子我便呼吁:多读书,读好书。
想象一下,孩子捧读一本书独坐一隅,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孩子的未来,家庭的幸福,民族的希望都由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堆积而成。孩子读书,世界更美好!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9 14:13 编辑 ]
2009/10/19回复

“两国对于基础教育的定义不同、教育学理念南辕北辙。”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美国(西方)比较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手段不同。蒙氏教育、生本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差异也体现于此。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得远比过去容易,相应地灌输知识的重要性下降,而处理所获得知识的能力日益重要,对思维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特别是批判式阅读)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生本教育注重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很有道理的,远比频繁的考试更能提升学生的能力。如果孩子不上蒙氏幼儿园,不上生本班,家长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可以对孩子善加引导。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9 15:19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9 15:19 编辑 ]
2009/10/19回复

jocelyn1025:
“两国对于基础教育的定义不同、教育学理念南辕北辙。”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美国(西方)比较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手段不同。蒙氏教育、生本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差异也体现于此。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得远比过去容易,相应地灌输知识的重要性下降,而处理所获得知识的能力日益重要,对思维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特别是批判式阅读)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生本教育注重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很有道理的,远比频繁的考试更能提升学生的能力。如果孩子不上蒙氏幼儿园,不上生本班,家长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可以对孩子善加引导。[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9 15:19 编辑 ]
查看原文爱阅读的老妈遇上不爱阅读的孩子
我家孩子喜欢动手(做手工折纸画画)动脑(做游戏题目),但不喜欢阅读,郁闷呵,唯有就他

我家孩子喜欢动手(做手工折纸画画)动脑(做游戏题目),但不喜欢阅读,郁闷呵,唯有就他
2009/10/19回复

来日方长,不必心急。我家宝宝一岁左右带她看书,每天讲十几二十分钟,过了几个月越来越有兴趣。坚持到现在,她常常自己去架上找书看,还说:我好喜欢看书呀!家长带孩子读,兴趣慢慢就培养起来了。孩子满3岁,可以带去图书馆看书借书,比较有气氛。5岁多的孩子能听懂很多故事了,市面上这类的CD不少,上当当搜一下,孙静修的西游记,小喇叭,水浒故事等等。《朗读手册》和《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不错,对家长引导孩子阅读有一定指导。我也是看过《朗读手册》才坚持带孩子亲子共读的,累是累点,效果不错。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20 14:02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20 14:02 编辑 ]
2009/10/20回复

大量阅读和独立思考,我认为是一生都需要的
这又说回生本教育的理念了,呵呵
我今天跟朋友探讨这些的时候,我提出的疑问是:
我们这些传统教育出来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保持着大量阅读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还有,我们的大量阅读是不是有问题的大量阅读呢?比如偏科,导致接触的知识面狭窄
现在,有不少家庭重视故事的阅读,在我看来就是偏科的一种
我说我孩子不爱阅读,也是因为他不爱读绘本,他爱的都不是童话故事,他每天都在看书,识字量很大,可是要说那些名著,他没看过几本
[ 本帖最后由 昔我往矣 于 2009-10-20 16:00 编辑 ]
这又说回生本教育的理念了,呵呵
我今天跟朋友探讨这些的时候,我提出的疑问是:
我们这些传统教育出来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保持着大量阅读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还有,我们的大量阅读是不是有问题的大量阅读呢?比如偏科,导致接触的知识面狭窄
现在,有不少家庭重视故事的阅读,在我看来就是偏科的一种
我说我孩子不爱阅读,也是因为他不爱读绘本,他爱的都不是童话故事,他每天都在看书,识字量很大,可是要说那些名著,他没看过几本
[ 本帖最后由 昔我往矣 于 2009-10-20 16:00 编辑 ]
2009/10/20回复

昔我往矣:
大量阅读和独立思考,我认为是一生都需要的这又说回生本教育的理念了,呵呵我今天跟朋友探讨这些的时候,我提出的疑问是:我们这些传统教育出来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保持着大量阅读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呢?还有,我们的大量阅读是不是有问题的大量阅读呢?比如偏科,导致接触的知识面狭窄现在,有不少家庭重视故事的阅读,在我看来就是偏科的一种我说我孩子不爱阅读,也是因为他不爱读绘本,他爱的都不是童话故事,他每天都在看书,识字量很大,可是要说那些名著,他没看过几本[ 本帖最后由 昔我往矣 于 2009-10-20 16:00 编辑 ]
查看原文能从阅读和独立思考中体会到乐趣,就能保持这样的习惯。开始的阶段需要不断鼓励孩子。至于偏科的问题,家长可以引导。我给孩子看的书,童话故事、行为教育作为一类,百科知识类为一类,大致一半一半吧。百科知识中又有自然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内容。看得多了,她都很喜欢。孩子平时没接触或接触少的方面,就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兴趣的形成要家长花精力去培养,3岁前是完全的吸收期,3-6岁是有意识的吸收期,引导得好就会有成效。万事开头难,孩子兴趣养成就好办了。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22 10:44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22 10:44 编辑 ]
2009/10/20回复

kittyhc:
好老师很重要!查看原文

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师。
2009/10/22回复

jocelyn1025:
能从阅读和独立思考中体会到乐趣,就能保持这样的习惯。开始的阶段需要不断鼓励孩子。至于偏科的问题,家长可以引导。我给孩子看的书,童话故事、行为教育作为一类,百科知识类为一类,大致一半一半吧。百科知识中又有自然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内容。看得多了,她都很喜欢。孩子平时没接触或接触少的方面,就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兴趣的形成要家长花精力去培养,3岁前是完全的吸收期,3-6岁是有意识的吸收期,引导得好就会有成效。万事开头难,孩子兴趣养成就好办了。[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22 10:44 编辑 ]
查看原文没养过女孩子,暗自猜测,会不会女孩子文静容易养成阅读的习惯,而男孩子更倾向于动手动脚的
我认识的N个男孩,有的喜欢骑单车滑滑板,有的喜欢玩玩具,有的喜欢乐高,我家男孩喜欢折纸,一天不折纸那是不可能的
我认识的N个男孩,有的喜欢骑单车滑滑板,有的喜欢玩玩具,有的喜欢乐高,我家男孩喜欢折纸,一天不折纸那是不可能的

2009/10/22回复

昔我往矣:
没养过女孩子,暗自猜测,会不会女孩子文静容易养成阅读的习惯,而男孩子更倾向于动手动脚的我认识的N个男孩,有的喜欢骑单车滑滑板,有的喜欢玩玩具,有的喜欢乐高,我家男孩喜欢折纸,一天不折纸那是不可能的
查看原文
刚开始孩子也是坐不住,是我老妈每天苦口婆心拿本《半小时妈妈》给她讲故事,讲了一两个月才开始有点兴趣!(汗一个,费力的事常常交给老妈去办,执行力超强! )坚持了两年多,习惯算是养成了。现在我们每天抽时间给她讲一两本,打算讲到她能自主阅读,不再需要陪她看为止。如果一段时间不给她讲,兴趣也是会转移的,没准就成天闹着看动画片了!
家长需要多花气力,孩子不会因为你把书放在面前就自动喜欢看书,一定是他从亲子共读中体会到乐趣才行。我家孩子的各种习惯,都是花了精力去培养的。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集中在有限的几个方面:早产儿体质不好就后天补,注重身体锻炼。没上幼儿园之前,每天户外活动平均四个小时,能走路之后就很少让她坐小车,尽量带她多活动。上幼儿园之后,周末有空也让她多走走,多玩玩。这个是最最累人的部分!现在体质不错,发育良好,爱运动,连续走两三公里没问题。其次是培养自理能力,能坐稳之后,就在餐椅里吃东西,一岁开始训练她自己吃,到三岁吃完一餐饭,现在吃喝拉撒全自己搞掂,筷子用得很熟练,能自己收玩具。再就是每天带她读点书,讲半小时以上就口干舌燥了,也是个体力活儿。体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什么窍门,都是些笨方法,坚持就是胜利!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好的理念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身体力行,持之以恒。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22 19:57 编辑 ]
家长需要多花气力,孩子不会因为你把书放在面前就自动喜欢看书,一定是他从亲子共读中体会到乐趣才行。我家孩子的各种习惯,都是花了精力去培养的。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集中在有限的几个方面:早产儿体质不好就后天补,注重身体锻炼。没上幼儿园之前,每天户外活动平均四个小时,能走路之后就很少让她坐小车,尽量带她多活动。上幼儿园之后,周末有空也让她多走走,多玩玩。这个是最最累人的部分!现在体质不错,发育良好,爱运动,连续走两三公里没问题。其次是培养自理能力,能坐稳之后,就在餐椅里吃东西,一岁开始训练她自己吃,到三岁吃完一餐饭,现在吃喝拉撒全自己搞掂,筷子用得很熟练,能自己收玩具。再就是每天带她读点书,讲半小时以上就口干舌燥了,也是个体力活儿。体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什么窍门,都是些笨方法,坚持就是胜利!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好的理念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身体力行,持之以恒。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22 19:57 编辑 ]
2009/10/2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