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阅读和独立思考,我认为是一生都需要的
这又说回生本教育的理念了,呵呵
我今天跟朋友探讨这些的时候,我提出的疑问是:
我们这些传统教育出来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保持着大量阅读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还有,我们的大量阅读是不是有问题的大量阅读呢?比如偏科,导致接触的知识面狭窄
现在,有不少家庭重视故事的阅读,在我看来就是偏科的一种
我说我孩子不爱阅读,也是因为他不爱读绘本,他爱的都不是童话故事,他每天都在看书,识字量很大,可是要说那些名著,他没看过几本
[ 本帖最后由 昔我往矣 于 2009-10-20 16:00 编辑 ]
蒙氏幼儿园孩子的“幼小衔接”问题
42881196幼儿园早教
最近翻翻《父母世界》杂志的过刊,2008年6月有蒙氏教育专题,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探讨蒙台梭利的理念和实践。看了一个小学老师的评论,有些疑虑豁然开朗。和大家分享一下,以下是原文:“班上哪个孩子是从蒙氏幼儿园毕业的,我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们非常聪明,特别是数学思维方面非常灵活,但是他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力都不是很好。按照蒙台梭利的教育原则,蒙氏班出来的孩子都能够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工作”。但是也许就是这种自己安排、自己学习的方式,使得孩子只能适应自己的节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但当他们上了小学,需要按照老师的节奏进行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不适应。这是我的很多同行都认可的一种情况。”
看来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幼小衔接,有幼儿园的教育问题,也有小学的教育问题。蒙氏教育倡导有准备的环境,认为孩子吸收性的心智,不用成人灌输,可以从环境中学到很多东西(说白了就是在玩中学,自发的领悟),注重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蒙氏孩子的学习方式和传统学校老师主导的教学方式(生本教育不在此列)有一定冲突,可能让老师和家长比较头疼。我估计还有一层是因为蒙氏园的孩子看起来每天都在玩,没正经学个啥,其实在玩的过程中就吸收了很多知识,思维能力也比较强,刚上学会有点吃不饱。妥善引导,应该是可以改善的。
孩子早年的教育方式影响深远,记得以前看过一个中学老师说到好学生的几种类型,其中就包括蒙氏孩子。大意是说从分数上看,他们未必是面面俱到,最拔尖的一群,但确是学习兴趣最浓厚,真正热爱学习的人。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可能会表现得非常突出。另外又提到她对学生重视分数的看法:一旦学生以分数为重,缺乏学习兴趣,疲于竞争,就会感觉到无尽的压力,陷入恶性循环。从长远看,能从学习中得到乐趣,而不仅仅为分数而学非常重要。原帖很长,发个链接给大家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951f450100gb6x.html 我很认同这位中学老师的观点。幼小衔接只是孩子学习生涯的一个阶段,蒙氏孩子会有些不适应,但未必不能克服。而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专注力还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对于成长会有更持久的影响。我也曾随口和LG说起孩子以后幼小衔接有可能的情况,问他的意见,他完全不当回事。LG小时候个子高,安排到教室后面就坐,但看书多了眼睛近视,看不清老师板书,自然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专心听讲。但他由此培养了很强的自学能力,读书读个中上,工作后学习能力强的优势比较明显,倒也发展得不错。
注重孩子长期发展,希望孩子学习兴趣浓厚、自我学习能力强的家长选择蒙氏园不必太过虑。希望孩子上学严格按照老师的节奏学习的家长选择传统园会少一些焦虑。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10-3-5 02:01 编辑 ]
2009/10/10
全部回帖
昔我往矣:
大量阅读和独立思考,我认为是一生都需要的这又说回生本教育的理念了,呵呵我今天跟朋友探讨这些的时候,我提出的疑问是:我们这些传统教育出来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保持着大量阅读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呢?还有,我们的大量阅读是不是有问题的大量阅读呢?比如偏科,导致接触的知识面狭窄现在,有不少家庭重视故事的阅读,在我看来就是偏科的一种我说我孩子不爱阅读,也是因为他不爱读绘本,他爱的都不是童话故事,他每天都在看书,识字量很大,可是要说那些名著,他没看过几本[ 本帖最后由 昔我往矣 于 2009-10-20 16:00 编辑 ]
查看原文能从阅读和独立思考中体会到乐趣,就能保持这样的习惯。开始的阶段需要不断鼓励孩子。至于偏科的问题,家长可以引导。我给孩子看的书,童话故事、行为教育作为一类,百科知识类为一类,大致一半一半吧。百科知识中又有自然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内容。看得多了,她都很喜欢。孩子平时没接触或接触少的方面,就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兴趣的形成要家长花精力去培养,3岁前是完全的吸收期,3-6岁是有意识的吸收期,引导得好就会有成效。万事开头难,孩子兴趣养成就好办了。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22 10:44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22 10:44 编辑 ]
2009/10/20回复

jocelyn1025:
能从阅读和独立思考中体会到乐趣,就能保持这样的习惯。开始的阶段需要不断鼓励孩子。至于偏科的问题,家长可以引导。我给孩子看的书,童话故事、行为教育作为一类,百科知识类为一类,大致一半一半吧。百科知识中又有自然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内容。看得多了,她都很喜欢。孩子平时没接触或接触少的方面,就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兴趣的形成要家长花精力去培养,3岁前是完全的吸收期,3-6岁是有意识的吸收期,引导得好就会有成效。万事开头难,孩子兴趣养成就好办了。[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22 10:44 编辑 ]
查看原文没养过女孩子,暗自猜测,会不会女孩子文静容易养成阅读的习惯,而男孩子更倾向于动手动脚的
我认识的N个男孩,有的喜欢骑单车滑滑板,有的喜欢玩玩具,有的喜欢乐高,我家男孩喜欢折纸,一天不折纸那是不可能的
我认识的N个男孩,有的喜欢骑单车滑滑板,有的喜欢玩玩具,有的喜欢乐高,我家男孩喜欢折纸,一天不折纸那是不可能的

2009/10/22回复
昔我往矣:
没养过女孩子,暗自猜测,会不会女孩子文静容易养成阅读的习惯,而男孩子更倾向于动手动脚的我认识的N个男孩,有的喜欢骑单车滑滑板,有的喜欢玩玩具,有的喜欢乐高,我家男孩喜欢折纸,一天不折纸那是不可能的
查看原文
刚开始孩子也是坐不住,是我老妈每天苦口婆心拿本《半小时妈妈》给她讲故事,讲了一两个月才开始有点兴趣!(汗一个,费力的事常常交给老妈去办,执行力超强! )坚持了两年多,习惯算是养成了。现在我们每天抽时间给她讲一两本,打算讲到她能自主阅读,不再需要陪她看为止。如果一段时间不给她讲,兴趣也是会转移的,没准就成天闹着看动画片了!
家长需要多花气力,孩子不会因为你把书放在面前就自动喜欢看书,一定是他从亲子共读中体会到乐趣才行。我家孩子的各种习惯,都是花了精力去培养的。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集中在有限的几个方面:早产儿体质不好就后天补,注重身体锻炼。没上幼儿园之前,每天户外活动平均四个小时,能走路之后就很少让她坐小车,尽量带她多活动。上幼儿园之后,周末有空也让她多走走,多玩玩。这个是最最累人的部分!现在体质不错,发育良好,爱运动,连续走两三公里没问题。其次是培养自理能力,能坐稳之后,就在餐椅里吃东西,一岁开始训练她自己吃,到三岁吃完一餐饭,现在吃喝拉撒全自己搞掂,筷子用得很熟练,能自己收玩具。再就是每天带她读点书,讲半小时以上就口干舌燥了,也是个体力活儿。体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什么窍门,都是些笨方法,坚持就是胜利!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好的理念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身体力行,持之以恒。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22 19:57 编辑 ]
家长需要多花气力,孩子不会因为你把书放在面前就自动喜欢看书,一定是他从亲子共读中体会到乐趣才行。我家孩子的各种习惯,都是花了精力去培养的。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集中在有限的几个方面:早产儿体质不好就后天补,注重身体锻炼。没上幼儿园之前,每天户外活动平均四个小时,能走路之后就很少让她坐小车,尽量带她多活动。上幼儿园之后,周末有空也让她多走走,多玩玩。这个是最最累人的部分!现在体质不错,发育良好,爱运动,连续走两三公里没问题。其次是培养自理能力,能坐稳之后,就在餐椅里吃东西,一岁开始训练她自己吃,到三岁吃完一餐饭,现在吃喝拉撒全自己搞掂,筷子用得很熟练,能自己收玩具。再就是每天带她读点书,讲半小时以上就口干舌燥了,也是个体力活儿。体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什么窍门,都是些笨方法,坚持就是胜利!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好的理念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身体力行,持之以恒。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22 19:57 编辑 ]
2009/10/22回复
MW里有心的家长不少,也有小男孩爱看书的,参考这个帖子: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193730&extra=&page=1。这位妈妈在孩子阅读方面很投入。
我同事的男孩,四五岁大的时候爱看电视,给同事看了《朗读手册》,她也觉得带孩子读书很重要,就每天都给孩子讲点。为让她儿子说粤语,还让LG给孩子用粤语再讲一遍,如果是科技类的书,粤语讲起来还挺拗口的,真是难为她LG了。说她儿子有段时间,一个故事可以反复听十几二十遍,直到能一字不差背出来,也让他听有声读物和小喇叭广播。幼儿园有黄金班教识字,上学前孩子已经能自主阅读,就很爱看书,对电视的兴趣也变小了。我觉得她说的一些话很有道理:电视看多了,上学时老师上课不可能像动画片那么生动,孩子容易坐不住。另一方面,孩子的听力理解也需要训练,她发现她儿子的一群同学在一起,大人说的话有的小孩听进去了,有的孩子可能压根没听进去,不光是孩子听不听话的问题,还有孩子听的能力问题。我和人聊天的时候,看起来宝宝自顾自没怎么理会,可聊到和她有关的部分,她反应很快,看来是听进去了。
所以孩子从小除了多看,还要多听,耳聪目明合为聪明!可以不教孩子读写之类小学必教的内容,但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哪怕是学龄前阶段非常注重儿童游戏,反对灌输知识的华德福教育也提倡给孩子多讲故事。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22 19:57 编辑 ]
我同事的男孩,四五岁大的时候爱看电视,给同事看了《朗读手册》,她也觉得带孩子读书很重要,就每天都给孩子讲点。为让她儿子说粤语,还让LG给孩子用粤语再讲一遍,如果是科技类的书,粤语讲起来还挺拗口的,真是难为她LG了。说她儿子有段时间,一个故事可以反复听十几二十遍,直到能一字不差背出来,也让他听有声读物和小喇叭广播。幼儿园有黄金班教识字,上学前孩子已经能自主阅读,就很爱看书,对电视的兴趣也变小了。我觉得她说的一些话很有道理:电视看多了,上学时老师上课不可能像动画片那么生动,孩子容易坐不住。另一方面,孩子的听力理解也需要训练,她发现她儿子的一群同学在一起,大人说的话有的小孩听进去了,有的孩子可能压根没听进去,不光是孩子听不听话的问题,还有孩子听的能力问题。我和人聊天的时候,看起来宝宝自顾自没怎么理会,可聊到和她有关的部分,她反应很快,看来是听进去了。
所以孩子从小除了多看,还要多听,耳聪目明合为聪明!可以不教孩子读写之类小学必教的内容,但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哪怕是学龄前阶段非常注重儿童游戏,反对灌输知识的华德福教育也提倡给孩子多讲故事。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22 19:57 编辑 ]
2009/10/22回复

瞧瞧我昨晚买的书吧:
《三国演义》儿童版
《金银岛》儿童版
《十万个为什么(动物篇)》儿童版
《全脑开发100题》(5岁)
《幼儿手工》第2册
以上全部是他的至爱,令他昨晚欣喜若狂
《三国演义》儿童版
《金银岛》儿童版
《十万个为什么(动物篇)》儿童版
《全脑开发100题》(5岁)
《幼儿手工》第2册
以上全部是他的至爱,令他昨晚欣喜若狂

2009/10/23回复

很爱阅读么!看来对自己的孩子要求比较高。

2009/10/23回复

jocelyn1025:
很爱阅读么!看来对自己的孩子要求比较高。
查看原文

2009/10/23回复

昔我往矣:
不是啦,是他平时太忙了,用于阅读的时间不多,所以我才说他不爱阅读,起码不像他折纸那样,只要手闲着就拿张纸来折查看原文

他玩的时候也可以给他放有声读物。
2009/10/23回复

有关阅读的问题,可以看看这个贴:http://www.gzmama.com/thread-1363872-1-1.html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1-18 13:25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1-18 13:25 编辑 ]
2009/11/18回复

转一下幼儿园博客上看到信息:
中国蒙台梭利教育国际研讨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极大地推动了蒙台梭利教育事业在中国的发展。2008年8月,第三届中国蒙台梭利教育国际研讨会暨海峡两岸幼教高峰论坛在青岛隆重举行,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近800名幼教工作者参加,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专家与参会者共同探讨关于国内蒙台梭利教育发展的趋势及面临的诸多问题。会议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第四届中国蒙台梭利教育国际研讨会将在11月24号-26号在广州举行,届时邀请到国内外30余名蒙台梭利教育专家为大家做三天精彩的报告。大会的主题是:
弘扬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给孩子的未来选择一个美好起点,共享和谐幸福生活!
本届研讨会的主办单位:中国蒙台梭利协会 华南师范大学
本届研讨会的承办单位:家宝国际婴幼儿家庭保教集团
本届研讨会的大会主席:梁志燊 教授,组委会主席:袁爱玲 教授
本届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国际幼儿教育发展趋势、蒙台梭利教育研究、蒙台梭利教学实践、幼儿家庭教育、幼儿园经营与管理、中国幼儿教育研究、幼儿教师培训、蒙台梭利教育培训标准等。特别是,本次大会我们将特邀国际著名蒙台梭利和平教育专家为大家做专题报告,并在会议结束后举办为期两天的蒙台梭利和平教育培训班。
具体信息,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看看:http://mtsl.lnc.edu.cn/Index.html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1-18 13:28 编辑 ]
中国蒙台梭利教育国际研讨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极大地推动了蒙台梭利教育事业在中国的发展。2008年8月,第三届中国蒙台梭利教育国际研讨会暨海峡两岸幼教高峰论坛在青岛隆重举行,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近800名幼教工作者参加,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专家与参会者共同探讨关于国内蒙台梭利教育发展的趋势及面临的诸多问题。会议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第四届中国蒙台梭利教育国际研讨会将在11月24号-26号在广州举行,届时邀请到国内外30余名蒙台梭利教育专家为大家做三天精彩的报告。大会的主题是:
弘扬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给孩子的未来选择一个美好起点,共享和谐幸福生活!
本届研讨会的主办单位:中国蒙台梭利协会 华南师范大学
本届研讨会的承办单位:家宝国际婴幼儿家庭保教集团
本届研讨会的大会主席:梁志燊 教授,组委会主席:袁爱玲 教授
本届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国际幼儿教育发展趋势、蒙台梭利教育研究、蒙台梭利教学实践、幼儿家庭教育、幼儿园经营与管理、中国幼儿教育研究、幼儿教师培训、蒙台梭利教育培训标准等。特别是,本次大会我们将特邀国际著名蒙台梭利和平教育专家为大家做专题报告,并在会议结束后举办为期两天的蒙台梭利和平教育培训班。
具体信息,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看看:http://mtsl.lnc.edu.cn/Index.html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1-18 13:28 编辑 ]
2009/11/18回复

转篇有趣的文章(建议点击链接看原文,可以看到很多漂亮的图片,流口水,呵呵...... http://blog.baby.sina.com.cn/s/blog_5ff19a290100grrl.html)
从阿凡达谈北美孩子想象力(2010-01-12 06:19:21)
最近几天,一部名叫《阿凡达》的美国大片引起了国人热议。在对这部大片的评价中,大家说得最多的是它的想象力。美国人的想象力从哪里来?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他们从小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孩子的评价标准。
1、种类繁多的绘本图书开启了孩子的想象力之门。绘本最主要的就是用图画表达思想,而对它所表述内容的理解又会因人而异。这种因人而异本身就为孩子的想象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在国内的时候我看到过一些引进的绘本图书,到北美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们所见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这些绘本,不论是数量、内容、题裁、表现方式,都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应该说,北美的孩子从一出生就徜徉在有丰富想象力的绘本海洋。
公共图书馆的绘本区,厚厚的硬皮本,里面的图画经常让我有超乎想象的感觉
2、没有统一教材的教学,让孩子们从大量优秀的“课外读物”中吸收营养。北美教育非常重视阅读,但是并没有统一的教材,课堂上老师都是一页一页的发讲义。为帮助孩子形成阅读习惯,公共图书馆、学校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更多内容详见加拿大如何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在文字读物中,有非常多的想象力丰富的读本。在国内,感觉孩子们的课外读物趋同现象非常严重。比如一部《神奇的校车》几乎成了孩子们的公共课外书。而在北美类似的系列图书有很多,同时也有大量其他不同题材但是同样想象力超凡的优秀读物。而国内奉为经典的安徒生、格林童话等,仅仅是北美的图书馆中来自几十个国家(包括中国)的童话中的小小的一部分。北美的孩子会读相同的畅销书,但是更多的读的是不同的书。每本不同的书造就了每个孩子不一样的想象力。
给刚开始读文字书的低年级孩子准备的系列图书,一套几十本,孩子们欲罢不能
每次到了图书馆或者书店,都是这样的如饥似渴,抱着厚厚的一摞回家
3、丰富的手工体验,是北美孩子想象力发展的功臣。北美的孩子,做手工的机会不仅仅是在小时候。7年级了,学校的作业还经常需要画画、粘贴、做模型再配以文字说明才能完成。而且课程当中有些就是脱离现实回到远古的主题。这些作业的完成,一方面要查阅大量的科学资料,另一方面就要依靠想象力才能完成。
高年级孩子们的作业,文字和手工制作同步进行
也是高年级孩子的作业,团队合作完成,既有手工作品也有图示和文字标注
高年级孩子的手工作品
4、重视游戏的设计,教学中把游戏时间列入课程表。以前一说让孩子玩,就觉得是让他们放羊般地疯跑。现在看,北美教育非常重视游戏的设计。除了每天两次固定的操场活动外,在教学计划中,每天都有15分钟的室内游戏时间。每个教室都有很多玩具,有的是多人合作才能玩的。除了教室内的游戏,还有图书馆、体育馆的活动,很多都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并且经常有一些游戏仅仅设定简单的规则而不是完整的套路,孩子们可以依照自己的方式来玩各种游戏,哪个孩子有新玩法还会得到老师的赞扬并且有机会向全班同学演示!另外,北美孩子普遍参加的一个课外组织--童子军,每周的活动都是有特定主题的游戏。
学前班的游戏类玩具,高年级也有,只不过种类要更适合大孩子
白盒子里面都是各类积木之类的零部件,柜子右侧中间部分是硬纸板和一张一张的绒布素材
5、鼓励孩子做一个特别的人,让孩子的想象力发展有更大的动力。在北美,教育评价的标准是综合的。就拿大学升学这根指挥棒来说,是把成绩、社会活动以及个人魅力三样东西综合在一起进行评价。因为成绩只占有三分之一的比重,其他方面要想脱颖而出,需要的是特色和与众不同。这也就让孩子们想发设法去标新立异。比如学校里的竞选,比如每学年都有的疯狂发型日、睡衣日等等,都是越有怪招越好。
上面这幅图画是全校师生共同创作的树叶墙:先把真的树叶粘在墙上,然后用画笔勾出轮廓;再把树叶去掉,再按照自己的想象画出你喜欢的图案。中间的大树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这些树叶则是每个班的学生轮流做,整幅画做完用了差不多2周的时间。
以上这些素材都是我在温哥华一个普通公立小学里面拍摄到的。应该说,这种教育方式就是北美教育通行的、普遍的教育方式,每个孩子从小都有这些机会做类似的事情。
对比我们国内的教育,要想提高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我感觉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变:
第一,整个社会的评价标准问题。目前我们的评价标准就是分数,而分数是把人套死的东西。孩子们学的都是现成的知识,没有时间去想象、没有时间去实践、更没有机会自己去发现。评价标准不解决,大家就会继续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教育改革怎么改都是皮毛,无法改变本质的东西。
第二,成人要站在孩子的高度为孩子们写些适合他们口味的书。现在感觉中国这几十年的儿童读物创作不是一般的差。我们现在能读到的东西,最多的就是千篇一律的安徒生,再然后顶多就是孙悟空,近年多起来的也都是国外引进的,国内现代的儿童作家人数屈指可数。我看国内要求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每年的课外阅读量是5万字,而北美孩子每年平均要在200万字左右。为什么他们能读那么多?因为有太多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的读物。很多读物,就是由孩子的爸爸妈妈们写的,扉页说的就是献给我的孩子XXX。
第三,学校的课程安排增加手工和游戏的时间。有人在分析中国人的创造力为何不如美国人时认为,中国人的右脑开发不够,因为用筷子只动右手,而美国人用刀叉左右手并用。其实,我感觉中国教育中孩子动手的机会少才是根本原因。自己动手去做才会有体验,有体验才能有想象。整天面对书本的孩子,怎么可能体会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灵感?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10-1-13 19:54 编辑 ]
从阿凡达谈北美孩子想象力(2010-01-12 06:19:21)
最近几天,一部名叫《阿凡达》的美国大片引起了国人热议。在对这部大片的评价中,大家说得最多的是它的想象力。美国人的想象力从哪里来?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他们从小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孩子的评价标准。
1、种类繁多的绘本图书开启了孩子的想象力之门。绘本最主要的就是用图画表达思想,而对它所表述内容的理解又会因人而异。这种因人而异本身就为孩子的想象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在国内的时候我看到过一些引进的绘本图书,到北美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们所见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这些绘本,不论是数量、内容、题裁、表现方式,都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应该说,北美的孩子从一出生就徜徉在有丰富想象力的绘本海洋。
公共图书馆的绘本区,厚厚的硬皮本,里面的图画经常让我有超乎想象的感觉
2、没有统一教材的教学,让孩子们从大量优秀的“课外读物”中吸收营养。北美教育非常重视阅读,但是并没有统一的教材,课堂上老师都是一页一页的发讲义。为帮助孩子形成阅读习惯,公共图书馆、学校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更多内容详见加拿大如何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在文字读物中,有非常多的想象力丰富的读本。在国内,感觉孩子们的课外读物趋同现象非常严重。比如一部《神奇的校车》几乎成了孩子们的公共课外书。而在北美类似的系列图书有很多,同时也有大量其他不同题材但是同样想象力超凡的优秀读物。而国内奉为经典的安徒生、格林童话等,仅仅是北美的图书馆中来自几十个国家(包括中国)的童话中的小小的一部分。北美的孩子会读相同的畅销书,但是更多的读的是不同的书。每本不同的书造就了每个孩子不一样的想象力。
给刚开始读文字书的低年级孩子准备的系列图书,一套几十本,孩子们欲罢不能
每次到了图书馆或者书店,都是这样的如饥似渴,抱着厚厚的一摞回家
3、丰富的手工体验,是北美孩子想象力发展的功臣。北美的孩子,做手工的机会不仅仅是在小时候。7年级了,学校的作业还经常需要画画、粘贴、做模型再配以文字说明才能完成。而且课程当中有些就是脱离现实回到远古的主题。这些作业的完成,一方面要查阅大量的科学资料,另一方面就要依靠想象力才能完成。
高年级孩子们的作业,文字和手工制作同步进行
也是高年级孩子的作业,团队合作完成,既有手工作品也有图示和文字标注
高年级孩子的手工作品
4、重视游戏的设计,教学中把游戏时间列入课程表。以前一说让孩子玩,就觉得是让他们放羊般地疯跑。现在看,北美教育非常重视游戏的设计。除了每天两次固定的操场活动外,在教学计划中,每天都有15分钟的室内游戏时间。每个教室都有很多玩具,有的是多人合作才能玩的。除了教室内的游戏,还有图书馆、体育馆的活动,很多都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并且经常有一些游戏仅仅设定简单的规则而不是完整的套路,孩子们可以依照自己的方式来玩各种游戏,哪个孩子有新玩法还会得到老师的赞扬并且有机会向全班同学演示!另外,北美孩子普遍参加的一个课外组织--童子军,每周的活动都是有特定主题的游戏。
学前班的游戏类玩具,高年级也有,只不过种类要更适合大孩子
白盒子里面都是各类积木之类的零部件,柜子右侧中间部分是硬纸板和一张一张的绒布素材
5、鼓励孩子做一个特别的人,让孩子的想象力发展有更大的动力。在北美,教育评价的标准是综合的。就拿大学升学这根指挥棒来说,是把成绩、社会活动以及个人魅力三样东西综合在一起进行评价。因为成绩只占有三分之一的比重,其他方面要想脱颖而出,需要的是特色和与众不同。这也就让孩子们想发设法去标新立异。比如学校里的竞选,比如每学年都有的疯狂发型日、睡衣日等等,都是越有怪招越好。
上面这幅图画是全校师生共同创作的树叶墙:先把真的树叶粘在墙上,然后用画笔勾出轮廓;再把树叶去掉,再按照自己的想象画出你喜欢的图案。中间的大树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这些树叶则是每个班的学生轮流做,整幅画做完用了差不多2周的时间。
以上这些素材都是我在温哥华一个普通公立小学里面拍摄到的。应该说,这种教育方式就是北美教育通行的、普遍的教育方式,每个孩子从小都有这些机会做类似的事情。
对比我们国内的教育,要想提高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我感觉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变:
第一,整个社会的评价标准问题。目前我们的评价标准就是分数,而分数是把人套死的东西。孩子们学的都是现成的知识,没有时间去想象、没有时间去实践、更没有机会自己去发现。评价标准不解决,大家就会继续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教育改革怎么改都是皮毛,无法改变本质的东西。
第二,成人要站在孩子的高度为孩子们写些适合他们口味的书。现在感觉中国这几十年的儿童读物创作不是一般的差。我们现在能读到的东西,最多的就是千篇一律的安徒生,再然后顶多就是孙悟空,近年多起来的也都是国外引进的,国内现代的儿童作家人数屈指可数。我看国内要求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每年的课外阅读量是5万字,而北美孩子每年平均要在200万字左右。为什么他们能读那么多?因为有太多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的读物。很多读物,就是由孩子的爸爸妈妈们写的,扉页说的就是献给我的孩子XXX。
第三,学校的课程安排增加手工和游戏的时间。有人在分析中国人的创造力为何不如美国人时认为,中国人的右脑开发不够,因为用筷子只动右手,而美国人用刀叉左右手并用。其实,我感觉中国教育中孩子动手的机会少才是根本原因。自己动手去做才会有体验,有体验才能有想象。整天面对书本的孩子,怎么可能体会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灵感?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10-1-13 19:54 编辑 ]
2010/01/13回复

隔了一段时间再看,感触还是很多。
8 儿子因为上的早,今年上大班,是第四年了。还要上一年,正在考虑是上多一个大班,还是转个幼儿园上。
儿子是放养式 的教育。想转去岭南,蒙氏的。

儿子是放养式 的教育。想转去岭南,蒙氏的。
2010/01/22回复

myyaya:
好贴,再顶出来让更多有心妈妈一起分享!
查看原文(*^__^*) 嘻嘻……,谢谢帮顶!

2010/02/0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