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老师,说说一年级
648654家有小学生
对于刚进校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停留在幼稚园的时候,相对的纪律性和自觉性就差很多,自然课堂纪律就差,多表现在男孩子身上。尤其是语文课中,课间后或体育课后的第一节课。老师呢最不喜欢的就是课堂纪律差,因为这样教的会很吃力,还影响其他孩子,整体的就影响了成绩,影响成绩会怎么样,你懂得。。。
孩子课堂通常有几种情况
1:相互的嬉闹(讲小话,传递物品,大声说话,跑动(通常是老师板书的时候)等等)。(最头疼的)
老师表现:通常这种情况,有些老师会比较激动一些,会立即让孩子站立或到最后一排墙壁罚站。我会站在这些孩子的中间,并靠进第一个挑起的孩子旁,继续领读或讲课,大约3-4分钟,孩子就会感到有压力了,课堂纪律会相对好些,但持续不该,我会罚站。
家长配合:家庭中要常常灌输,现在不是宝宝了,是小学生了,是小大人了。在家可以刻意的称呼**同学,不要出现仔仔,宝宝,宝贝什么一类词,让孩子自然的接受并能知道这些都是要遵守的规则。制定和学校类似的规则,例如:时间观念,完成家庭作业(个人觉得不要守孩子,但一定是按照时间走),慢慢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这里想说的是,家长要理解老师,老师不是神,不能时刻关注或纠正每个孩子。在家长眼里每个孩子只是刚入一年级,还是孩子,但老师在这一行已经很多年,眼里就只是看到学生。尤其很多老师同时身兼几个级别的课程,或者刚才毕业班下来重新带一年级,这种课堂表现的落差,老师也会抓狂的(如果你见过一年级课堂表现的话),难免会有过激的时候。
2:发呆,对老师的提问沉默或乱回答。
老师表现:偶尔的表现,老师会在课堂点名要求朗读或板书,或与其他同学分段朗读等等。给些表扬。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老师会反馈家长的。一般我们会担心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与人交流,性格等问题。
家长配合:需要在家观察孩子是否经常这样,或时生病或是有什么事情。注意让孩子多阅读并 复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或动画片,注意一定要复述。如果是长期这样建议寻求医疗。
内向的孩子往往会得到老师一定时间关注,这个时间是家长最好和老师建立感情的时候。加强沟通,不一定是送礼。
这样的孩子要多表扬(不要太假啊,要有根有据),不要训斥和批评。
3:多动,通常是自己一个人玩文具或手指或者在座位上晃动
老师表现:只要不影响到其他的同学下会,老师多半只是轻轻提醒学生,例如第一种我的做法。如果影响了学习,这点就要制止。
家长配合:不要购买鲜艳、醒目或奇趣的文具给孩子,普通就好!
如果是身体爱动,建议,只是建议每天让孩子面壁几分钟,时间可以递增。(这个也是听一个家长说过的,但不知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用)。
少给孩子听重音乐或玩刺激游戏,有些孩子就是脑子里想的这类事情,就表现在肢体上。
大概就记得怎么多了,不一定全对,只是参考。
2011/10/11
全部回帖

dwjlxw:
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就是不一样。想请教LZ:我女儿也是上一年级,外表文静,但熟悉了环境后就开始多动了,前段时间同老师沟通过请老师多鼓励她,可能小家伙得意了,现在常有上课讲话,小动作、精神焕散的现象。这些老师也没主动同我反映,是我问了才知的,说她在班水平属中等,没别的同学反应快(不知是否太小了,她是8月底出生的),这算不算是象你所讲的:老师不重视那种呢?作为家长应怎样在这方面同老师沟通引起她的重视呢?因发现这段时间女儿积极性差多了,可能是因为没份入队、常被老师批的原因吧!该怎样协调呢?指教了!
查看原文我儿子也是8月底的,我还在思考明年是否读一年级呢,男孩子刚六岁,会不会太早了呢?希望大家给给意见
2011/10/13回复
我也曾是老师,还是初中的英语老师,但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英语基本也忘光了,所谓的教学方法也全不合适了,连自己一年级的女儿的英语也不会教了,羞愧呀
2011/10/13回复
现在也就是重点关注妈网的家有学童的论坛啦
2011/10/13回复
hunanjz:
忘记提醒了想要孩子不怎么关注电视,电脑这类东西,就要培养他其他的兴趣,这些需要家长用心的,别老指望孩子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1: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哪怕是漫画书,我都会支持孩子阅读的。不过选书的时候要用心挑选。不要唯美爱情不要冷血暴力的漫画。2:每周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条件允许最好能每月出城一次,不一定要远,让孩子见识大自然。3:选择一项体育运动给孩子发泄过多的精力,也能锻炼身体。其实这些也是我给自己孩子的规划,希望你有用。哦还有,一定要爸爸参与。男性的为人处事的角度与女性不一样的。被把孩子围在自己的胳膊里。
查看原文这几点非常同意!
2011/10/13回复

唉。。。看妈妈们的回馈,和浏览次数。这回我还真是有点托大了。
为自己儿子,那天抽空我整理一下自己脑袋瓜子里还有那么一点用的回忆,还是发在这个帖子里。
也就这一个帖子,真的有点不想承载那么多妈妈的期盼,怕各位失望。
离开教师队伍已经十年有多,仅是一年而已,只不过着实用了点心而已。
为自己儿子,那天抽空我整理一下自己脑袋瓜子里还有那么一点用的回忆,还是发在这个帖子里。
也就这一个帖子,真的有点不想承载那么多妈妈的期盼,怕各位失望。
离开教师队伍已经十年有多,仅是一年而已,只不过着实用了点心而已。
2011/10/13回复

谢谢楼主的经验分享,我有以下问题请教:
1、曾经与孩子老师沟通过几次,得到的都是老师的表扬,也知道自己的孩子在老师面前一定会表现得很好,但真的想知道一些做得不够的地方,你说,老师会因为孩子属于系统子弟而报喜不报忧吗?
2、一年级的孩子在家里总是与大人争执,不管对错,声音大大的,而且当时很“硬颈”,过后会改正,让我很不爽,因为这在自己小时属于顶撞之类,估计是幼儿园时学来的,一直改不了,我总教育他有理不在大声,可他遇事还是这样。
楼主,希望你帮忙支支招。
1、曾经与孩子老师沟通过几次,得到的都是老师的表扬,也知道自己的孩子在老师面前一定会表现得很好,但真的想知道一些做得不够的地方,你说,老师会因为孩子属于系统子弟而报喜不报忧吗?
2、一年级的孩子在家里总是与大人争执,不管对错,声音大大的,而且当时很“硬颈”,过后会改正,让我很不爽,因为这在自己小时属于顶撞之类,估计是幼儿园时学来的,一直改不了,我总教育他有理不在大声,可他遇事还是这样。
楼主,希望你帮忙支支招。
2011/10/13回复

hunanjz:
这是孩子过了新鲜期后的正常表现。兴奋、新鲜总有过的时候,只要不是低迷太久产生厌学情绪,家长还是淡定一点。表扬孩子要有根有据,要有尺度。多说一些,“你还可以做的更好,多努力妈妈更高兴,有进步定个新目标吧”等等老师还是很注意你家孩子的。因为在你主动沟通的时候会怎么详细的告诉你孩子情况,其次一年级老师还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某个孩子的。与老师的沟通呢,我的建议是对上司+朋友的态度综合体就行。上司代表尊重,朋友代表平等。至于具体怎么表达,我相信在职场的你是懂的。。。至于孩子的学习能力,因人而异。做妈妈的要淡定,不要一见差距就着急。总记得“笨鸟先飞”这句话吧。帮助孩子共同学习。希望能参考到
查看原文谢谢你!
2011/10/13回复

回复 元元妈 的帖子
呵呵,我没过教过系统子弟的学生,学生中到是有政府子弟。
第一点呢,我看你是多想了。
也许你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还不清楚 ,心理上就有先入为主的看法。但你不要忘记,在你眼中的缺点未必就是老师眼中的缺点。
其次那个孩子在学校不捣乱呢?只不过在老师看来不是每次都是缺点或许要到通知家长的地步。
孩子在学校表现好家长不相信,孩子的进步家长会质疑等等这些会慢慢抹杀孩子的积极性的。
不要老给大棒,而忘记了胡萝卜。老师的表扬你就好好和孩子分享快乐就好。
说到报喜不报忧,我都是会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这样,或少说或不说。
一种是某些家长太护短。不能接受孩子的缺点或不足,表现的会比较无理。也可以说是目中无人的那种。这种我就不说。
一种是家长太不护短。因为老师的投诉怒上心头,立即家法处置,上纲上线等等。这种的方式,不但帮不了孩子,还会毁了孩子。
第二点呢,这是逆反心理,在被反对或质疑的时候常常会这样,哪怕是已经知道错了,尤其是好动活泼的男孩子,和平时看上去很有主见的小姑娘。
我倒是最喜欢这样的学生。因为有思想的'碰撞"孩子才有成长。
孩子刚刚接触新的东西或刚看到事情的开头,就会很兴奋,会表现的“原来是这样,我知道了”,但不知道“其实还可以这样”。
建议你试试,下次这样的时候,你让他自己接着说下去,或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尝试一下。别怕孩子会走弯路。多鼓励孩子尝试新东西,别把他她的思维方式固定在你知道的范围呢。
家长对孩子永远是两个字“引导”,其实老师也一样。
呵呵,我没过教过系统子弟的学生,学生中到是有政府子弟。
第一点呢,我看你是多想了。
也许你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还不清楚 ,心理上就有先入为主的看法。但你不要忘记,在你眼中的缺点未必就是老师眼中的缺点。
其次那个孩子在学校不捣乱呢?只不过在老师看来不是每次都是缺点或许要到通知家长的地步。
孩子在学校表现好家长不相信,孩子的进步家长会质疑等等这些会慢慢抹杀孩子的积极性的。
不要老给大棒,而忘记了胡萝卜。老师的表扬你就好好和孩子分享快乐就好。
说到报喜不报忧,我都是会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这样,或少说或不说。
一种是某些家长太护短。不能接受孩子的缺点或不足,表现的会比较无理。也可以说是目中无人的那种。这种我就不说。
一种是家长太不护短。因为老师的投诉怒上心头,立即家法处置,上纲上线等等。这种的方式,不但帮不了孩子,还会毁了孩子。
第二点呢,这是逆反心理,在被反对或质疑的时候常常会这样,哪怕是已经知道错了,尤其是好动活泼的男孩子,和平时看上去很有主见的小姑娘。
我倒是最喜欢这样的学生。因为有思想的'碰撞"孩子才有成长。
孩子刚刚接触新的东西或刚看到事情的开头,就会很兴奋,会表现的“原来是这样,我知道了”,但不知道“其实还可以这样”。
建议你试试,下次这样的时候,你让他自己接着说下去,或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尝试一下。别怕孩子会走弯路。多鼓励孩子尝试新东西,别把他她的思维方式固定在你知道的范围呢。
家长对孩子永远是两个字“引导”,其实老师也一样。
2011/10/1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