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中的第一套房
1999年第一次接触看房子的事,是因为也恋爱几年要结婚了。最早是想购买当时称为安居房的房子,因为便宜,但是要到指定单位领表、到单位盖章,跑来跑去、看尽了办事人的脸色,结果跑到楼盘处就只剩一楼的或朝北的或一房一厅的,表格的有效期还有限制的,在有效期前没选定就得重新领表重新走过程。选了几回一直没法下手,终于放弃。
转战商品房,根本不敢想市区的房子,于是每天看报纸。以前卖楼一般都登报纸,明码标价:写上房号、面积、总价,现在都见不到这种形式了,只是会登个均价,大致的面积——都想让你到现场去问去看,凑个人气,回头登报纸吹嘘如何火爆。那会儿天河、海珠区很多地方还是农田一片,我们看过了黄埔怡港花园(当时只有几栋楼梯楼,还不是很热情卖的)、悦涛花园(当时嫌太靠黄埔港,很多货车且交通不便利,没有公交车,要走到黄埔大道),还看过了莲溪站的一些二手房(楼梯楼,很旧)、东圃、员村甚至是开发区等,还跑到了芳村、海珠区的南洲路(当时网络不发达,只能靠人实地现场看),要不就是楼梯楼很旧、要不就是户型不好(房正中有梁什么的)。
也记不清看了多少房子了,一天从报纸上看到东圃有一楼盘有些单位一口价(之前也看过了,没合适的单位),抱着再看看的想法,于是坐公交车去看。从当时住的岗顶到东圃坐公交车都要坐一个多小时,还常塞车。去到现场看了看销控表(也没什么人理我们),问了问,说是有一套三楼的东西向的两房有人下订了,但一直没交齐后续的钱,可能不要了。销售的人问了主管,说可以卖给我们,当时凑了5000元定金,第二天赶过去紧着补上了5000元定金。就此算买上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那个激动啊!
71方两房的电梯房当时总价约20多万,交三成首期,向姐妹、老妈东借西借,加上攒下的钱,才凑成了首期,贷了公积金,交了各种费用,开始了供楼的日子,月还一千多(2000年的一千多还是算很大的负担了)。
房子还有大半年才能交楼,每到周末,我们就冒着危险从旁边早已建好的楼顶爬到我们的那一栋,再摸索着楼道从12楼走到我们的3楼,看着那空空的、粗糙的房子,不断憧憬着未来的家。成天对着那张户型图左看右看,上比划下比划,设计着我们的家。
装修非常费工夫,找了家驻在小区的装修公司,砖是自己买的,但必须要小区里指定的工人搬运(很过份)。花了几个月时间,LG请了探亲假在现场跟着,累得很!(下次买房尽可能就不要毛坯的!)为了省钱,我们还跑到了南海乐从买家具,一早过去直到晚上才将货拉回来,卸完货已是半夜,颇费周折。不过在那买的沙发到现在的第二套房子里还在用着,只是脏了些,性价比确实不错~~~
装修与买家具的费用太久远了,不记得具体花了多少,可能大约是5万上下吧。可惜到卖了时也没好好照张相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