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套不成熟的教材,孩子和家长都要考虑自己要付出的代价的。
就是这不成熟的教材,让很多家长无从选择到底读哪一个班,
再好的理念也需要适当的各种配合,不重视教材是不合理的。
转贴:生本的孩子不怕考
14026114家有小学生
生本的孩子不怕考
骏景小学 六(3)班屈丹妮家长 唐翃
初次听见“生本的孩子不怕考”这句话,是在2008年10月27日,骏景小学召开的六年级生本班家长会上。教育专家于老师拿着我们部分六(3)班家长写给学校的一封信,痛心疾首的“数落”着,“孩子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你们怎么忍心把他们变成考试的机器?我们生本的孩子不怕考!”
相信所有六年级的家长和我们都有一样的感受:六年级了,怎么也得来点“题海战”吧?整天和这些“粗心不改”的小家伙叫劲,真是恨铁不成钢。并且迫切的希望学校能多念“紧箍咒”,给孩子一点紧迫感。哪知学校反而请来专家给家长们上课,孩子们早已走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前列,我们对考试成绩的的担心是多余的?
回到家,把家长会上专家的话喜笑颜开的传达给孩子,“你们生本的孩子不怕考,专家说了。”还在聚精会神的写作业的孩子,听见我底气不足的话,有些怪异的表情被我逗的哈哈大笑,说“我们从来就不怕考试啊!”真是心高气傲!一肚子的话差点倒豆子一样哗哗的倾泻出来,“人家某某小学,一年级就学奥数,做两套作业,就你们行吗?是骡子是马,到时拉出来溜溜吧!” 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想想还是先别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五年的小学都快乐着呢,还能再快乐几个月啊?
考试的季节很快就到了,我们带着孩子参加了一次又一次考试。
5月27日暨大附中,结果:六(3)班6个孩子参加考试,5个进入前100名,录取率83%,语文前5名学生中有4个是骏景生本班的。
6月18-19日两天期末考,结果:年级平均分前1-2名是生本的孩子;3班数学有9个满分,语文优分率100%(80分以上)。考完试孩子们反映说“怎么拿这么简单的题目来考我们呢?简直超级简单。”
6月20-21日参加了16所民校联考,结果:六(3)班有28人被录取(还有还在考的),占班级人数的65%以上。而且如果按3000人参加广雅的考试来计算,我们骏景小学的孩子,成绩基本在前300名,又是3000人里的10%! 5人考上二中录取率100%,7人考上省实录取率100%。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也许一个班、一个学校有几个“尖子生”并不难,但难的是一批孩子都非常优秀。如果再撇开考试,看看孩子们各个身怀的本领,“小实验家”、“国际象棋”、甚至 “做饭”,这些百花齐放的蓬勃生命,不正是很好的体现出教育的初衷——把所有孩子培养成材吗?
“ 生本的孩子不怕考!”在成绩面前,我们所有曾经忧心忡忡的家长都露出信服的笑容。如果考试是生本孩子的收获时节,那么骏景小学六年级生本班的孩子无疑获得了“大丰收”。我们为能让孩子体会到“生本”——这么激扬生命的教育而感到无限自豪;同时深深的感谢骏景小学的校长和老师,是你们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无限乐趣,也是你们让我们这些家长和孩子一起快乐的成长。
2009/07/04
全部回帖
小诸葛之母:
生本的实验教材的问题我很早就提到的。但教材不是理念,很多人都是从教材上去区分生本和师本,这是非常不对的哦。有了生本的理念,任何教材都是可以的,郭教授的博客里不就有一位老师用人教版的教材上用生本的理念去上课,一样取得了与她之前很不一样的效果么?这不是教材之争。我明白了,如果放到纯粹的教材之争,那你的许多看法就可以理解了。但生本和师本不是教材之别。再者,其实教材在教学中是次要的,我们以前没有现在这样的人教版的教材,更古老的时候,就更没有这种教材了,但能说以前阶段没有这个教材教出来的学生就要欠缺许多呢?没有这一说吧。教材只是一个工具,工具好坏对于培训木匠而言并非那么重要。所以 生本的实验教材差一些也无伤大雅。我也问过专家,为什么一定要另外搞一套教材,他们的解释是这样更好进行针对性的实验,想想也是,因为侧重点不同,比如生本在低年级阶段的教材就无法用人教版的,因为他们不学拼音,也不讲词句,必须得另外编写。其他的,也有些类似的问题。
查看原文2009/07/06回复
具体到小米粒这个个案,我倒她的自信满满倒不一定是生本的成果(要看大多数的孩子的状况),她也许即使在普通班,也一样自信满满,而且,现在的孩子自信满满的还不少哦,这也和很多孩子素“以自我为中心”有关。
我觉得,家长炫耀自己的孩子无可厚非,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但孩子自己不应该太自满,应该要平和一些,自信和自满是不同的。如果我是小米粒的家长,我会告诉她冷静看待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这并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正如考得不好也没有什么可气馁的一样),更不会同意她到BBS上去跟人辩论谁高谁低。当然,她妈妈不一定知道孩子在BBS上的事情。当然,即使辩论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明天如果我还有兴趣的话,我会去支持小米粒的。
我觉得,家长炫耀自己的孩子无可厚非,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但孩子自己不应该太自满,应该要平和一些,自信和自满是不同的。如果我是小米粒的家长,我会告诉她冷静看待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这并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正如考得不好也没有什么可气馁的一样),更不会同意她到BBS上去跟人辩论谁高谁低。当然,她妈妈不一定知道孩子在BBS上的事情。当然,即使辩论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明天如果我还有兴趣的话,我会去支持小米粒的。
2009/07/06回复
九月微凉:
用一套不成熟的教材,孩子和家长都要考虑自己要付出的代价的。就是这不成熟的教材,让很多家长无从选择到底读哪一个班,再好的理念也需要适当的各种配合,不重视教材是不合理的。
查看原文错!以前的人哪有什么合适的教材?或者又可以说,最合适的教材就是古代经典,其他的,都是附属产品。如果我来办学校,也许直接就拿那些经典来当教材了(指语文哈),什么版本都不要:)
2009/07/06回复
再补充一下,为什么教材不重要?
教材只是一个媒介,让孩子通过这媒介去识字,学一些基础的东西,而这些基础的东西无所谓好坏,内容充足就足够。选些好的文章(人教版的教材就是),反复的教,反复的背,当然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但这只是达到了机械训练的效果。要获得真正的语文能力,靠教材远远不够。更多的是要靠教材以外的东西,所以基础教材的重要性就很小了。
语文这一门学科自不必多说,没有广泛的阅读,光靠教材,即使这个教材再好,即使每次考试都满分,也是没有用的,也只能说你记忆力超群而已。
而数学等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数学教材之好坏,没有多大分别,都是那些知识,学的顺序不同而已。但同样存在功夫在诗外的情况。
教材只是一个媒介,让孩子通过这媒介去识字,学一些基础的东西,而这些基础的东西无所谓好坏,内容充足就足够。选些好的文章(人教版的教材就是),反复的教,反复的背,当然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但这只是达到了机械训练的效果。要获得真正的语文能力,靠教材远远不够。更多的是要靠教材以外的东西,所以基础教材的重要性就很小了。
语文这一门学科自不必多说,没有广泛的阅读,光靠教材,即使这个教材再好,即使每次考试都满分,也是没有用的,也只能说你记忆力超群而已。
而数学等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数学教材之好坏,没有多大分别,都是那些知识,学的顺序不同而已。但同样存在功夫在诗外的情况。
2009/07/06回复
小诸葛之母:
错!以前的人哪有什么合适的教材?或者又可以说,最合适的教材就是古代经典,其他的,都是附属产品。如果我来办学校,也许直接就拿那些经典来当教材了(指语文哈),什么版本都不要:)
查看原文作为一个学生,最恨的就是老师大吼一声:错!
作为一个讨论,最不好的气氛就是先给个烙印:错!
我未必同意你的每一个观点,但我持OPEN的态度来看待每一个观点,我相信每一个观点总有可取之处。
如果最后不用参加小升中,中考,高考,那确实是爱学什么学什么,不得不应考就要考虑其他的情况了,这么多人批评生本现行教材不好,郭先生不去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去做努力是不合适的。
放到最后,我也认为中国要中文好,就应该从古文学起,语文像古人那样学,人生第一课,就应该先学《大学》,学三字经,学弟子规,学诗经,学唐诗宋词,学论语,学道德经......学再学几本N本名著
按照这样的过程学出来的中文程度,肯定比学现在的教材的人的中文程度要好得多。
不过,估计我说的这种使用教材的方式,只是某种说说而已的讨论而已。
吃饭去。
[ 本帖最后由 九月微凉 于 2009-7-6 18:52 编辑 ]
作为一个讨论,最不好的气氛就是先给个烙印:错!
我未必同意你的每一个观点,但我持OPEN的态度来看待每一个观点,我相信每一个观点总有可取之处。
如果最后不用参加小升中,中考,高考,那确实是爱学什么学什么,不得不应考就要考虑其他的情况了,这么多人批评生本现行教材不好,郭先生不去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去做努力是不合适的。
放到最后,我也认为中国要中文好,就应该从古文学起,语文像古人那样学,人生第一课,就应该先学《大学》,学三字经,学弟子规,学诗经,学唐诗宋词,学论语,学道德经......学再学几本N本名著
按照这样的过程学出来的中文程度,肯定比学现在的教材的人的中文程度要好得多。
不过,估计我说的这种使用教材的方式,只是某种说说而已的讨论而已。
吃饭去。
[ 本帖最后由 九月微凉 于 2009-7-6 18:52 编辑 ]
2009/07/06回复
程程:
3 直接说以学生为本就好了,又弄个什么生本,教育界就喜欢搞这些自以为高深的所谓的新名词。查看原文
3 直接说以学生为本就好了,又弄个什么生本,教育界就喜欢搞这些自以为高深的所谓的新名词。9494.深恶痛绝!!!弄一个个自以为是的名词来糊弄人!
教育界的所有改革都是闹剧!!!
教育界的所有改革都是闹剧!!!
2009/07/06回复
九月微凉:
作为一个学生,最恨的就是老师大吼一声:错!作为一个讨论,最不好的气氛就是先给个烙印:错!我未必同意你的每一个观点,但我持OPEN的态度来看待每一个观点,我相信每一个观点总有可取之处。如果最后不用参加小升中,中考,高考,那确实是爱学什么学什么,不得不应考就要考虑其他的情况了,这么多人批评生本现行教材不好,郭先生不去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去做努力是不合适的。放到最后,我也认为中国要中文好,就应该从古文学起,语文像古人那样学,人生第一课,就应该先学《大学》,学三字经,学弟子规,学诗经,学唐诗宋词,学论语,学道德经......学再学几本N本名著按照这样的过程学出来的中文程度,肯定比学现在的教材的人的中文程度要好得多。不过,估计我说的这种使用教材的方式,只是某种说说而已的讨论而已。吃饭去。[ 本帖最后由 九月微凉 于 2009-7-6 18:52 编辑 ]
查看原文你把自己定位为学生?那我是不应该只给一个错字。
如果只是成人之间的讨论或者辩论,这个“错”字就没有用错,我认为你对教材的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后面还加以说明为什么是错误的。
“每个观点都有可取之处”这话也不严谨。
我也是持OPEN的态度来看待所有的教育改革尝试(而非每一个观点),除了生本之外每一种改革都有可取之处,但都换汤不换药,既成不了大气候,也无济于事,只有生本才可以推断教育的根本上的变革。当前的教育变革中,唯有生本这个非主流的孩子看能否长大成人了。
如果只是成人之间的讨论或者辩论,这个“错”字就没有用错,我认为你对教材的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后面还加以说明为什么是错误的。
“每个观点都有可取之处”这话也不严谨。
我也是持OPEN的态度来看待所有的教育改革尝试(而非每一个观点),除了生本之外每一种改革都有可取之处,但都换汤不换药,既成不了大气候,也无济于事,只有生本才可以推断教育的根本上的变革。当前的教育变革中,唯有生本这个非主流的孩子看能否长大成人了。
2009/07/06回复
九月微凉:
想一想吧,是你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恶老师才会先大吼一声:错!这是喜爱生本教育的人最不应该有的的态度。呵呵,如果生本是你这样的态度搞,那大家只好逃之夭夭了:)幸亏你不是。友情提醒大家一句:楼主不是生本老师,大家别怕。[ 本帖最后由 九月微凉 于 2009-7-6 22:01 编辑 ]
查看原文呵呵,我这个恶老师也是由好老师变过来的,看着有些人固执地抱着自己的偏见不放,没办法而为之。
再提醒大家一句哈:楼主甚至连生本家长也不是,所以她的话更是信不得的。
再提醒大家一句哈:楼主甚至连生本家长也不是,所以她的话更是信不得的。
2009/07/06回复
不太了解生本和校本教育的实质内容,从形式上看,做个不恰当的比较吧。
商学院的教学大致有两类: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案例教学和老师主导的讲座教学。案例教学发源于哈佛商学院,现在国内不少学校也部分采用案例,有国外的案例,也有本土案例,算是商学院教育的一个方向。反正工商管理教育国内本来就没什么传统,有样学样,拿来就用,没太多争议。讲座教学更为传统,目前仍大有市场。纯案例教学或者纯讲座教学的商学院都不太多,更多的是两者结合,采用案例的比例也往往视教师的习惯来定。
个人感觉,两种方式各有所长,案例教学对老师和学生要求更高,同一个案例,不同老师讲出来,可能差别极大,对老师的学识,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要求很高。指定的教材往往只是一个参考,有学生没时间,甚至根本不看(不知道生本教育下的教材,是不是也是同样地位)。同样,精心准备案例讨论需要学生付出相当多的时间精力,能力弱一些的会很吃力,有可能基础没打牢,课程内容掌握地不全面。另外有些课比较适合用案例,有些课则更适合用讲座的方式。一些基础课用讲座的方式,学生概念会比较清晰,基础更牢。上到中高级课程,用案例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讨论得更深入。
也许与案例教学和讲座教学类似,生本和校本教学目标和手段不同,各有所长,或许可以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反正教学改革都有个试验过程,好与不好不要轻易下结论。
看来我还是个中庸的中国人呀,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7-6 22:34 编辑 ]
商学院的教学大致有两类: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案例教学和老师主导的讲座教学。案例教学发源于哈佛商学院,现在国内不少学校也部分采用案例,有国外的案例,也有本土案例,算是商学院教育的一个方向。反正工商管理教育国内本来就没什么传统,有样学样,拿来就用,没太多争议。讲座教学更为传统,目前仍大有市场。纯案例教学或者纯讲座教学的商学院都不太多,更多的是两者结合,采用案例的比例也往往视教师的习惯来定。
个人感觉,两种方式各有所长,案例教学对老师和学生要求更高,同一个案例,不同老师讲出来,可能差别极大,对老师的学识,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要求很高。指定的教材往往只是一个参考,有学生没时间,甚至根本不看(不知道生本教育下的教材,是不是也是同样地位)。同样,精心准备案例讨论需要学生付出相当多的时间精力,能力弱一些的会很吃力,有可能基础没打牢,课程内容掌握地不全面。另外有些课比较适合用案例,有些课则更适合用讲座的方式。一些基础课用讲座的方式,学生概念会比较清晰,基础更牢。上到中高级课程,用案例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讨论得更深入。
也许与案例教学和讲座教学类似,生本和校本教学目标和手段不同,各有所长,或许可以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反正教学改革都有个试验过程,好与不好不要轻易下结论。
看来我还是个中庸的中国人呀,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7-6 22:34 编辑 ]
2009/07/06回复
jocelyn1025:
不太了解生本和校本教育的实质内容,从形式上看,做个不恰当的比较吧。商学院的教学大致有两类: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案例教学和老师主导的讲座教学。案例教学发源于哈佛商学院,现在国内不少学校也部分采用案例,有国外的案例,也有本土案例,算是商学院教育的一个方向。反正工商管理教育国内本来就没什么传统,有样学样,拿来就用,没太多争议。讲座教学更为传统,目前仍大有市场。纯案例教学或者纯讲座教学的商学院都不太多,更多的是两者结合,采用案例的比例也往往视教师的习惯来定。个人感觉,两种方式各有所长,案例教学对老师和学生要求更高,同一个案例,不同老师讲出来,可能差别极大,对老师的学识,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要求很高。指定的教材往往只是一个参考,有学生没时间,甚至根本不看(不知道生本教育下的教材,是不是也是同样地位)。同样,精心准备案例讨论需要学生付出相当多的时间精力,能力弱一些的会很吃力,有可能基础没打牢,课程内容掌握地不全面。另外有些课比较适合用案例,有些课则更适合用讲座的方式。一些基础课用讲座的方式,学生概念会比较清晰,基础更牢。上到中高级课程,用案例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讨论得更深入。也许与案例教学和讲座教学类似,生本和校本教学目标和手段不同,各有所长,或许可以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反正教学改革都有个试验过程,好与不好不要轻易下结论。看来我还是个中庸的中国人呀,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7-6 22:34 编辑 ]
查看原文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7-6 22:34 编辑 ]还是不一样。你说的那种讨论模式,在师本(非校本)的课堂上,一样会有的。甚至生本课堂采用的小组模式,传统的课堂一样也会有,形式上,并不是生本的首创。
你怎么又回到原点了呢,还说什么不懂生本教育,你在前面不是说出了很好的生本理念么:)
你怎么又回到原点了呢,还说什么不懂生本教育,你在前面不是说出了很好的生本理念么:)
2009/07/06回复
真是不明白。对当前教育存在的弊端我想大部分人是有所感受的,刚在隔壁早教看到一个网友转贴的一个孩子在美国上学的爸爸的帖子,跟贴追捧的人之多可以想像大家对当前的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多么的深恶痛绝了。可是,现在有了一种既可以让孩子学得快乐、自主(类似美国学校那种模式),又可以不输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却只会挑刺、怀疑,而不去看大的方面。
这真不是一个开放的态度,而是一种偏见。
郭教授的博客上为什么赞美之词很多,我想主要不是因为别的,确实是大家看到了孩子的鲜活生命里和思考力在生本课堂上的绽放,每一个参与其中或者有机会感受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为这种绽放而感动,会发出由衷的赞美。这不是赞美生本,是赞美生命,赞美孩子的思维得到释放之后的那种张力。
做生本研究的老师以及专家,参与实验的所有老师,甚至现在一波又一波被生本课堂感动的老师,肯定不会都是一些只喜欢吹捧盲目赞扬的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有思想、懂质疑的人,他们也比我们更懂教育。
生本的教材的问题,不但是家长,参与实验的老师从一开始就在讨论教材的问题(就我所知,生本实验十年,教材都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每一次都是总结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但无论如何,教材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可以达到人教版的程度的,人教版的教材也是经过多少年的积累,由全国的专家组织经过长时间的调研讨论才达到现在这个程度的。不是说谁想去做,就可以很快拿出来的。参与生本实施的老师也明白(他们对于教材肯定比我们内行多了),教材是次要的。生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很通俗的文章和故事,趣味性更强,有些甚至是学生自己的文章,比起那些大家写出来的东西,当然在写作水平上会有差距,但我儿子看过生本的语文书,他觉得比他们的课本有意思多了。所谓的教材有问题,都是我们大人的观点,我们站在自己固有的观念上去评价,会觉得文章起点不高,文学素养相对差一些。
一个好的教育模式,首先理念要到位,其次也要能让普罗大众受益。即使具备这两点,其实施也一定会走很长的路,遇到的问题肯定不会少。生本教育走到如今,确实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有了很多成功的例子,这是其他的所谓教育改革所不具备的。
这真不是一个开放的态度,而是一种偏见。
郭教授的博客上为什么赞美之词很多,我想主要不是因为别的,确实是大家看到了孩子的鲜活生命里和思考力在生本课堂上的绽放,每一个参与其中或者有机会感受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为这种绽放而感动,会发出由衷的赞美。这不是赞美生本,是赞美生命,赞美孩子的思维得到释放之后的那种张力。
做生本研究的老师以及专家,参与实验的所有老师,甚至现在一波又一波被生本课堂感动的老师,肯定不会都是一些只喜欢吹捧盲目赞扬的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有思想、懂质疑的人,他们也比我们更懂教育。
生本的教材的问题,不但是家长,参与实验的老师从一开始就在讨论教材的问题(就我所知,生本实验十年,教材都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每一次都是总结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但无论如何,教材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可以达到人教版的程度的,人教版的教材也是经过多少年的积累,由全国的专家组织经过长时间的调研讨论才达到现在这个程度的。不是说谁想去做,就可以很快拿出来的。参与生本实施的老师也明白(他们对于教材肯定比我们内行多了),教材是次要的。生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很通俗的文章和故事,趣味性更强,有些甚至是学生自己的文章,比起那些大家写出来的东西,当然在写作水平上会有差距,但我儿子看过生本的语文书,他觉得比他们的课本有意思多了。所谓的教材有问题,都是我们大人的观点,我们站在自己固有的观念上去评价,会觉得文章起点不高,文学素养相对差一些。
一个好的教育模式,首先理念要到位,其次也要能让普罗大众受益。即使具备这两点,其实施也一定会走很长的路,遇到的问题肯定不会少。生本教育走到如今,确实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有了很多成功的例子,这是其他的所谓教育改革所不具备的。
2009/07/06回复
小诸葛之母:
还是不一样。你说的那种讨论模式,在师本(非校本)的课堂上,一样会有的。甚至生本课堂采用的小组模式,传统的课堂一样也会有,形式上,并不是生本的首创。你怎么又回到原点了呢,还说什么不懂生本教育,你在前面不是说出了很好的生本理念么:)
查看原文理念和实践有距离呀!估计有理念的人很多,能提出具体方法的很少,就需要有郭教授这样的专家吧。同样的理念,不同的实践,效果也不同。有机会去看看生本教育的课堂,才能算对生本教育有所了解吧,眼见为实。
2009/07/06回复
你们所推崇的我儿子他们学校,学校以及校长的理念虽然好,但只能维系到小学毕业阶段,再往上走,如果没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就无法面对应试这道坎。我儿子9月份就要上初三了,我应该有资格对这个学校的初中部发表一些看法。
这个学校的初中部是存在问题的,在我看来,只有生本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虽然去年他们的中考成绩不错,但这是偶然的,因为去年的生源很好,今年的生源相对要差很多,成绩虽然没出来,但连老师自己都没什么把握。师本的应试做法,本身就与学校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的理念是相违的,但学校需要成绩来证明成功,只好用传统的手法来对待教学。而这些孩子来到这个学校,原本就是看重这里宽松的学习环境,孩子的个性自然也是比较鲜明的,应试的做法又要求孩子们必须认真听课唯老师马首是瞻才能取得好成绩,这样一来就产生了矛盾。孩子不爱听那种昏昏欲睡的课 ,也不愿意认真做作业,如果家庭又不能有更好的方法来帮助孩子,那么结果自然是成绩差。
所以儿子他们班除了前几名几个孩子以外,其余的孩子成绩都不好,在中考中肯定是上3流以外学校的(虽然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但社会就是以重点学校来评价一个孩子的)。我儿子在班上是第2名,年级第4左右徘徊,他自己跟以前的一个朋友比较过,那个朋友是在省实的初中部,我儿子大概可以算到他们学校的前6、70名。而后面那些孩子,基本上是相差几十分的。虽然我们不能唯成绩论,但大家都知道在当前的应试环境下,终端成绩是决定升学的关键。所以,像他们学校的样子,如果不做教学上的彻底改革,激发出孩子自身的学习潜能,要想在宽松和成绩的夹缝中生存是很难的。
他们也有教学改革,叫新课标改革,全国都有的。如果这种改革能成功的话,早就没有生本存在的必要了,可事实是,新课标改革,改得连老师自己都不知所终了,效果虽然也有,但照样还是有许多孩子厌学,很多孩子成为考试机器,而老师照样没有成就感。
生本就不一样了。那些老师对生本的赞美是由衷的,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老师也轻松了。那种说生本让老师更累的说话,其实不准确。对于懒惰而不思进取的老师而言,那是累了。但对于爱教育善于学习的人来说,生本解放了他们,学生在学习中激发出来的灵感让老师们倍感骄傲。
按我的想法,像我儿子他们学校,教育观念上原本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如果在课堂上配合生本教育的做法,那些个性张扬积极的孩子,配上积极、自主的课堂,真是如虎添翼,相得益彰了。可惜我又一次努力失败了,我也放弃再努力了。反正我儿子只一年就要初中毕业了,他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师本的课堂虽然浪费了他的许多时间和兴趣,但我们自创的生本学习方法,也足够应付他的升学考试了。
虽然我不是生本老师,也非名正言顺的生本家长,但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做一个生本学校的管理者,让所有老师都用生本的方式来上课,让所有的孩子(不仅仅是我儿子这样的)都能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希望这个理想能成为现实。
这个学校的初中部是存在问题的,在我看来,只有生本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虽然去年他们的中考成绩不错,但这是偶然的,因为去年的生源很好,今年的生源相对要差很多,成绩虽然没出来,但连老师自己都没什么把握。师本的应试做法,本身就与学校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的理念是相违的,但学校需要成绩来证明成功,只好用传统的手法来对待教学。而这些孩子来到这个学校,原本就是看重这里宽松的学习环境,孩子的个性自然也是比较鲜明的,应试的做法又要求孩子们必须认真听课唯老师马首是瞻才能取得好成绩,这样一来就产生了矛盾。孩子不爱听那种昏昏欲睡的课 ,也不愿意认真做作业,如果家庭又不能有更好的方法来帮助孩子,那么结果自然是成绩差。
所以儿子他们班除了前几名几个孩子以外,其余的孩子成绩都不好,在中考中肯定是上3流以外学校的(虽然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但社会就是以重点学校来评价一个孩子的)。我儿子在班上是第2名,年级第4左右徘徊,他自己跟以前的一个朋友比较过,那个朋友是在省实的初中部,我儿子大概可以算到他们学校的前6、70名。而后面那些孩子,基本上是相差几十分的。虽然我们不能唯成绩论,但大家都知道在当前的应试环境下,终端成绩是决定升学的关键。所以,像他们学校的样子,如果不做教学上的彻底改革,激发出孩子自身的学习潜能,要想在宽松和成绩的夹缝中生存是很难的。
他们也有教学改革,叫新课标改革,全国都有的。如果这种改革能成功的话,早就没有生本存在的必要了,可事实是,新课标改革,改得连老师自己都不知所终了,效果虽然也有,但照样还是有许多孩子厌学,很多孩子成为考试机器,而老师照样没有成就感。
生本就不一样了。那些老师对生本的赞美是由衷的,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老师也轻松了。那种说生本让老师更累的说话,其实不准确。对于懒惰而不思进取的老师而言,那是累了。但对于爱教育善于学习的人来说,生本解放了他们,学生在学习中激发出来的灵感让老师们倍感骄傲。
按我的想法,像我儿子他们学校,教育观念上原本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如果在课堂上配合生本教育的做法,那些个性张扬积极的孩子,配上积极、自主的课堂,真是如虎添翼,相得益彰了。可惜我又一次努力失败了,我也放弃再努力了。反正我儿子只一年就要初中毕业了,他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师本的课堂虽然浪费了他的许多时间和兴趣,但我们自创的生本学习方法,也足够应付他的升学考试了。
虽然我不是生本老师,也非名正言顺的生本家长,但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做一个生本学校的管理者,让所有老师都用生本的方式来上课,让所有的孩子(不仅仅是我儿子这样的)都能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希望这个理想能成为现实。
2009/07/0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