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痛苦看来是因为受到了成人不公正的对待。可以理解!估计大部分人成长中都有类似经历。我现在对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少事都还记得很清楚,可以说小学是我最黑暗的一个阶段。先是因为二年级转学,换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比较孤立。七八岁的孩子就很会拉帮结派了,很久都没什么朋友,直到又有转学来的同学,同病相怜,就成了伙伴。印象中的老师都很严厉,经常拖堂,作业N多,错一个字罚写一百遍。常对学生说出很刻薄的话,真是难以消化!父母和老师大部分的时候同声同气,所以在家的日子也很不好过,常常挨打挨骂。以至于更大一点可以和同桌交换被打的经验:老爸打我打断了妈妈做衣服的木尺,被老妈要求不得再用她的尺子打我;他老爸用乒乓拍打他,打断了乒乓拍,晕!

我和他都还是所谓的聪明的“好学生”,如果是学得差的同学,在学校受到老师的当众羞辱更是家常便饭,我们都很为他们难过。现在看看那时的黑白照,里面小小的我都看不到笑脸。心理常常盘算怎样的死法比较不痛苦。

7 如果不是胆小敏感,想不出不痛苦的死法,可能真就一命呜呼了!
插一段——从这个角度看,胆小也不是坏事。建议“青靛蓝”看看《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之前论坛里九月微凉推荐过。可以好好看看其中的绿色卷“勇气和胆怯”的内容,当当读书上可以在线阅读。整套书不光对孩子有益,对成人也很有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事情,更有信心和技巧地面对人生。
如果家长能够很好地理解孩子,给他多点尊重和自由就很不错,像《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和《来吧孩子》里能帮孩子减轻应试教育压力的父母更加难能可贵。我很怀疑,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现在的教师又能比当年的教师好到哪里去?他们有他们的工作,成绩不光是孩子的指挥棒,也是教师的指挥棒,焦虑是难免的。幼小衔接,或者在孩子成长的任何转折阶段,如果能让孩子觉得他不是孤独的,有父母在背后支持和鼓励他,理解并欣赏他,我想孩子会适应得好一些。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6 11:5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