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来,再来扯一篇,全面看空广州目前楼市
24922156房产楼市
2017/05/25
全部回帖

TVSEA22:
可能我没说清楚,搞得你麻烦找这么一大堆数据。我说的是居民人均用电量,总量肯定没北上高,毫无疑问
查看原文哦,广深的居民人均用电量高于北上!?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这样的事情,请给出数据来源证明这个说法。
2017/05/28回复

开心魔法2012:
哦,广深的居民人均用电量高于北上!?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这样的事情,请给出数据来源证明这个说法。
查看原文我不告诉你,可能是因为统计公布的人口不止那么多吗。中国的统计什么奇葩没有
2017/05/28回复

恩,是这样的。
中国现在要担心的是人口大幅减少,而不是增加,由于现在大城市房价高企、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有些人都不想生,有些人是生不起,有些人生得起养不起。
放开二胎以后,即便是那些年纪大的为了赶上最后一班车集中怀孕、生成,新出生的人口也没有增加多少。按照这个趋势以后中国的人口会越来越少,汉族的占比会越来越低,老年化会越来越严重。
按照现有的人口结构,以后很多90后、00后都能从他们的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里继承很多套房子,到时候房子更加没现在这么稀缺了。
中国各年龄段人口的统计数据,认真一看挺恐怖的:
70后人口总数是2.15亿,80后总数是2.28亿,90后是1.74亿,00后是1.26亿。
90后人口只有80后人口的76.31%,00后人口只有80后人口的55.26%。
还有段关于人口的文章,认真去看也有很多参考价值的:
但超低的人口出生率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却即将发生:从2013年起,中国经济将因人口问题而进入一个新的变局。
首先,中国人口的最大问题是:1990年后出生人口直线下滑,按照六普数据,1990年出生人口(六普存活,下同)有2800万人,是所有年龄段中人口最多的。结合小学入学人数,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数据虽然存在一定重报,但人口数量的高峰却是实实在在的。
不过,2800万的人口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从1963年起,中国人口维持了近30年的出生高峰期。这期间,每年出生人口平均超过2000万人。其中,1968-1970年和1988-1990年出生人口平均超过2600万人。1990年的人口高峰,就来自于1963-1970年期间的婴儿潮所形成的主力生育人群。
只是,婴儿潮果真像潮水一样,很快就退下去了。1995年的出生人口,只有1802万,比1990年减少1000万人!此后出生的人口继续下降,1999年-2003年这五年期间出生人口,年均竟然不到1400万,比1990年的高峰要少一半!
这样的数据,让人无法释怀。从1960年代起,中国经济和社会早已适应了每年新出生人口2000-2500万的规模,社会资源配置也长期以此为准。但1990年后,新生人口越来越少,1996-2010年,长达14年时间,没有任何一年新生人口(均指六普时生存人口)超过1600万人,其中还有4年不足1400万人。
这一个人口低生育低潮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小学教育上:1994-1996年,全国小学每年招生2530万人左右,随后,招生数量急速下滑,2000年起低于2000万,到2005年就不足1700万。10年时间,小学招生数量下滑1000万,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全国性的小学撤并、教师下岗、校舍荒废甚至于一些地方的希望小学也只有关门大吉。
2017/05/28回复
谈起形状很多人忘记了两个事实,一是在全国普涨的情况下,毕业生把家乡资金带入广州买个小两房甚至新房子并不难。
二是大家小看了小年轻的收入和薪水涨幅。计划买房的多是来自优质二三四线的入户小年轻和入职优质企业的毕业生,起薪一万以上的并不少,几年后二十万并不罕见。这些都是有资本短期内入职就买房的。
二是大家小看了小年轻的收入和薪水涨幅。计划买房的多是来自优质二三四线的入户小年轻和入职优质企业的毕业生,起薪一万以上的并不少,几年后二十万并不罕见。这些都是有资本短期内入职就买房的。
2017/05/29回复
mmuser 发表于 2017-05-25 14:13
|霄外白衣 发表于 2017-05-25 12:51
我观察的结论跟你一致。海珠荔湾现在在补涨。🐷城天河北锦城平稳是的。..
2017/05/30回复

mmuser:
我倒觉得必须坚持计划生育,没有计划生育,恐怕现在比印度好不了哪去。两胎放开早了几年,至少十年内多胎是绝对不能放开。一放开,就是生一堆蝗虫,高素质生一个甚至没生,低素质条件差的生一堆!
查看原文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我们周边地区,随着经济发展,生育率都不高。他们许多地区在鼓励生育,但也效果不佳。
2017/05/30回复

一、以前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是很看好印度的发展前景,但是认真去调查一下才发现实际上印度这些年在这些大国中经济增长的速度是仅次于中国的。
印度由于人口结构比较年轻,被很多西方国家看好。中国由于人口红利吃完了,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以后要为之前吃完的人口红利还债(养老负担重,一对夫妇多的要赡养六个老人,照顾一两个甚至更多的小孩)。
这个你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我专门转帖文章的帖子今天发的两篇关于印度的文章,都是军政经名人写的。
二、现代工业的社会化的分工需要足够体量的高素质的人口才能独立支撑起全产业链的发展,目前只有中国一个国家有条件进行全产业链的发展,高中低端全线推进。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由于人口不够,只能和其它国家优势互补才能发展全产业链。
人口多处理得好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优势,而不是劣势。比如高铁、快递、网购等在中国能够获取很大的发展,与人口密集大,投入产出比高有很大的关系。
陈经:为何不能小看印度?正是因为有中国
……
中印超过10亿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会出现“越大越强”的规模效应。目前,只有中印两国有这种明显迹象,其中有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值得留意。我在2003年的《经济版图中的发展中国家》一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中印两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不一样。10多年过去,中国超预期实现了经济奇迹,印度表现其实也不差。
以前大家总觉得,人口多会拖累经济发展,小国更容易快速发展。人口多,好不容易取得一些经济成就,人均一下就没多少了。人口5000万以下的小经济体在少数几个产业取得突破,就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快速增长,与人口大国迅速拉开差距。中国抱怨人口多底子薄说了多年,80年代就说不能和周边地区比发展速度,要和同样人口多的印度比。印度更一直在抱怨,说人口多没办法,“印度式”3-4%的低增长率是被拖累的。亚洲四小龙快速崛起吃香喝辣,中印两个难兄难弟混得灰头土脸。
后来中国改革开放搞了十来年,虽然人均绝对数值还是不怎么样,但增长率是上来了,打开了想象力。印度1992年搞起经济改革,部分原因就是看到中国增长率可以高到8-9%,以前是不敢想的。一搞改革,印度增长率还真上来了。这是中国对印度的第一个“理论贡献”。
更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在21世纪初开始10多年又实现了一波超级经济增长。这次中国进一步用实践证明,人口超级大国的经济规模越大,增长反而更容易!中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还年年增长率排第一。这对印度来说,如果接受经济竞争输给中国这个现实,其实是一个超级利好,再一次打开了想象空间,是中国对印度再一次的“理论贡献”。印度只要能部分复制中国的这次增长,也会让印度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风声说,提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基础模型的保罗·罗默(Paul Romer)很快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他1986年提出的理论,正可以用于解释中印这种人口大国的超常经济增长。
传统增长理论看物理资本积累,人口大国需要的积累更多,基础设施压力大,更容易受物理瓶颈的限制,就是中印两国长年唠叨的“人口多底子薄”。
罗默认为不是这样,在新经济条件下增长的瓶颈与动力是学习模仿速度以及经济规模,人口大国反而有优势。因为人口大国消费市场极大,无形资产利用率高。同样的技术应用,人口大国有足够人口去产生经济回报,技术扩散效应好,人均技术投入不用多高效果就很好,这是小国做不到的。
三、中国的人口问题很复杂,甚至还涉及到共济会通过各种方法消灭和控制他们所谓的垃圾人口、比尔盖茨等等很多东西,对于以前没怎么接触过这些的网友来说不是一下两下说得清楚的,而且这种说法对他们来说可能太新奇了、不一定所有人都能一下子接受,所以我一直没有展开。
2017/05/3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