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小巫的书 开启孩子幸福的一生:接纳孩子

18642218幼儿园早教

引言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5月27日16:31 新浪读书

众所周知,盖房子需要先打地基。房子盖得越高,地基越要打得深而稳。换句话说,地基坚固而牢靠,房子也会矗立得长久,不怕风吹雨打。反之,如果地基不牢固,那么房子就会摇摇欲坠。

人的生命也需要牢固的地基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这个地基是在人出生之后头几年建筑起来的,影响这个人一生的身心健康。这个地基的名字叫做“安全感”。

理解安全感并不难。就拿最基本的生活起居来说,我们必须知道脚下的土地是结实的,不会松动和坍塌,才敢放心地迈出脚步去走。我们知道街道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没有战乱没有暴动,我们没有生命危险,于是我们敢到外边去游逛办事。这种安全感是存在于我们大脑里的,平常并不会浮现于意识层面,我们习以为常。

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最基本的安全系数,如果我们感觉脚下的路松松垮垮、随时可能塌陷,如果我们看到窗外乱七八糟、人们面目狰狞、争斗得你死我活,那我们绝对不敢迈步,不敢出门。

对于儿童来说,什么是安全感呢?就是对世界对人间的基本信任。儿童必须怀有这样的信念:“世界是可靠的,生活是美好的,父母(以及他人)是可信赖的。”才能获得生存的动力、勇气和毅力。

安全感好的儿童内心坚信:“我是可爱的,我是被爱的,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我有能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我相信自己的判断。”

[ 本帖最后由 yangminggz 于 2009-8-6 21:32 编辑 ]
2009/08/06
精选回帖
96楼
1970/01/01回复
cnlilyeecnlilyee106楼
小巫的书我是全套买了,宝宝爸爸也看。尊重孩子的理念非常好,算是自然养育法比较和我投缘。也因为看她的书,BB母乳到15个月(顶了不少来自邻居的压力啊),后因为治疗牙齿吃药不得不终止。当然也有点可以商榷的地方,比如写到男孩成长都打架,她是放任自由的态度,我还是有点保留。我BB是女孩,她只写SAM,不写女儿的教养,有点遗憾
2009/08/07回复
悠游77悠游77123楼
喜欢小巫倡导的育儿理念看她的书,才逐渐开始明白自己,明白孩子。。。可惜,我不是个勇敢的人,还不能让我周围的亲人接收这个理念希望有机会能和大家探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啊
2009/08/08回复
我前几天在书店无意中翻到小巫的"接纳孩子",看的一点都不枯燥,内容很新鲜,道理也很容易理解,当即就买下了, ,只是,呵呵,只是这两天还没空看呢!  
2009/08/08回复
全部回帖
儿童最初的安全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来自养育者。养育者(主要是母亲)对孩子需求的反应必须是及时的、可靠的、始终如一的、预料当中的,儿童才能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善良的,同时儿童也在自我规范当中建立起对自己的基本信任。有了这两个基本信任,儿童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可爱的、受到保护的,从而建立起生命的意志力。给孩子安全感不仅要给予他们恰当的爱,也要给予孩子恰当的规则,他们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坚实可靠的。

有安全感的孩子意味着:安全感充足,儿童才能发展自己,不会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扰,也不会遇见困难轻易放弃努力。一旦确认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儿童就可以继续发展自己,不会再浪费精力和时间去获得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总是感觉到世界是有危险的、父母是不爱自己的,觉得会被父母抛弃。他总是在想办法证明:父母是爱我的,他们会照料我,不会抛弃我。

父母怎样给孩子安全感呢?有以下几件事情我们要做到。

*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尤其是孩子入睡之前的陪伴。

*不批评、责备、惩罚孩子,而是欣赏、鼓励、支持孩子。

*不要挟、威胁孩子,不从身体和感情上抛弃孩子。(不说“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或者“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

*鼓励孩子独立,接纳孩子个性。

*给孩子树立恰当的规则。

*修炼自己,以身作则。
2009/08/06回复
事实上,父母的安全感好,孩子的安全感才充足。父母相信自己、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信任世界,孩子才能获得坚实的安全感。

怎样判断一个孩子安全感强不强呢?首先,孩子与父母形成安全依恋的关系。安全依恋的孩子不是没有分离焦虑,不是一下子独立不需要父母。很小的孩子不在意父母去哪里了,妈妈走掉他都没反应,这不是安全感强,而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安全依恋的孩子在父母离开时会表现出焦虑,但不是生离死别那种绝望式的哭闹,他们会逐渐平息;在父母返回时他们会很乐意看到父母,跟父母亲热一番之后再松手去做自己的事情。

安全感稳固的儿童有以下特点:他们不随意冒险,不在马路上乱跑,每到一个陌生之处也不会一下子闯进去,而是沉稳地观察环境,慢慢地融入。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是依恋式独立,他们很自信,不怕犯错和失败,乐于分享与合作,不以竞争获胜或物质占有定义自身的价值,不怕不同意见,不刻意逢迎。

安全感缺乏的儿童则有以下的表现:他们要么过度怯懦,要么胆大妄为,不顾自身安全;他们要么过度黏人,要么过度独立;他们不愿意独立解决问题,而是依赖他人的帮助;他们迷恋物品,渴求物质满足,离开慰藉物就六神无主、寝食不安;他们不敢参与竞争,或者不能接受失败;他们不愿意接受不同意见,而是要求大家必须跟他意见统一。

安全感是人类儿童身体、情绪、认知发展的基础,没有安全感,其他的一切都好比空中楼阁,也许看上去很不错,但却缺乏根基,不堪一击。
2009/08/06回复
分离焦虑来源于父母内心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5月27日16:31 新浪读书

我的宝贝现在1岁零1个月了,最近在我和他爸爸早上出门上班的时候明显地表现出焦虑不安,一定要我抱,不让放下,好像知道我们这一走就得晚上7点多才能回家似的。今天早上也是这样,我本来抱着他,到时间要上班了,阿姨过来抱,宝贝就开始哭闹,我赶紧说:“好吧,送爸爸妈妈上班吧,我抱你到外面去。”我和他爸爸、阿姨一起到外面后我要他自己推车子(他现在在学走路,很喜欢推车子),他不要,还是不让我放下他。阿姨要强制抱他过去,他就开始哭,爸爸赶紧抱过来说:“我们到花园去!”这样他才趴在爸爸的肩头,一脸的幸福相。到了花园爸爸要把他放下,他又开始哭闹。

我原来觉得我宝贝的安全感应该建立得挺好的啊,从出生到现在,除了平时上班,其他时间都是和他在一起,连晚上睡觉也是我带。周末阿姨带他出去玩的时候,他和我分开也没有闹。

现在看见宝贝这样依恋我,我心里很难过,觉着有些对不起他。我们都是早上7点多走,一直到晚上7点多才到家啊,吃过饭,也就能和他玩一个小时,他就要睡觉了。我很矛盾,不知是不是该辞职回家带他,这事一直让我很矛盾。不知道你自己看出来没有?来信最后一段话道出了问题的实质:“我很矛盾,不知是不是该辞职回家带他,这事一直让我很矛盾。”一句话里出现两次“矛盾”,可见你内心挣扎有多厉害。

1岁左右的幼儿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这是他们情感和认知发育的一个里程碑,是必经阶段,是进步的表现。在襁褓期,他们以为自己跟妈妈还是一体的,这种感觉一般延续到8个月左右,也就是孩子学会爬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在8个月学会爬、1岁左右则学会走路,从身体上可以自行远离妈妈,也继而从心理上开始与妈妈分离,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不同的个体。这种分离既带给他们兴奋,也带给他们恐惧和焦虑。他们迫切地需要确认:无论离开多远,妈妈仍然是爱他的,会照料他、保护他。而这个时期,他们对时间的概念还很模糊,不能预见未来,他们往往认为暂时看不到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而如果父母离开,宝宝会误以为爸爸妈妈会消失不再来,因此出现分离焦虑。
2009/08/06回复
宝宝能否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则取决于家长的处理方式和态度。任何家长都深知产假结束后开始上班的日子,跟宝宝道别是最令人揪心惆怅的时刻。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怎样做才是有利于宝宝成长的,而不能一味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如果爸爸妈妈欢快地与宝宝道别,说完再见后干脆地离去,宝宝在一开始肯定会哭闹,但是日复一日的道别仪式和父母畅快的态度,以及在一定时间之后父母肯定会重现,则向宝宝反复说明:分别虽然令人一时难过,却也不是什么痛断心肠的坏事。宝宝也渐渐学会平静快乐地向父母道别,今后和自己依恋的人道别的场面还很多呢,这只是最初的练习而已。

然而,如果父母内心忍受不了跟宝宝暂时分离,告别时成年人比孩子还痛苦,更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内心充满矛盾、愧疚、伤痛,那么宝宝也无法忍受这种分别,每每闹得跟生离死别一样。孩子的状态往往是成年人内心状态的镜像,成年人内心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是什么样子。成年人忍受不了与孩子暂时分离,孩子就会哭闹不停,因为哭闹满足了成年人内心的需求,给他们一个理由不跟孩子分开。而在和孩子道别时,孩子的哭闹会撕裂成年人内心深藏的伤口,也许父母在幼年时经历过跟亲人分离的伤痛,甚至感受遭到遗弃,所以今天才会如此难以忍受和孩子的分离。

从来信看得出,你们夫妻俩特别心疼孩子,宝宝一哭,大家立刻想办法哄他,把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一直拖延到花园里,还是依依不舍。这不是安全感的问题,也不是宝宝分离焦虑的问题,而是父母舍不得跟孩子道别,孩子为了满足父母内心的需求,而表现得难分难解。我相信你们走掉之后,宝宝跟阿姨玩儿得好着呢,跟刚才的表现有天壤之别(来信能够看出,阿姨也蛮好的,宝宝不肯跟父母分离,不是因为阿姨有什么问题)。

你觉得工作时间长,陪孩子的时间少,对不起孩子,内心充满矛盾,甚至恨不得辞职回家带孩子。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你对孩子的依恋超过孩子对你的依恋,即使你辞职回家,也并非意味着将来孩子能够和你正常分离。也许你不打算让孩子离开你,但这是孩子的需求,他必须独立。全职妈妈也有很多苦恼之处,对此你有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建议你先梳理清楚在分离这一事情上,哪些是你的情绪,哪些是孩子的情绪,把你的痛苦与孩子的感受划清界限,处理好了这一关,再考虑是否辞职回家。
2009/08/06回复
“黏人”是儿童迈向独立的第一步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5月27日16:31 新浪读书

一直以来,哈林属于比较不黏人的小孩,14个月以前,他可以自己玩上一会,不需要大人陪。 但是最近有些不对了,哈林开始黏人,早上醒来就有点哭腔地找妈妈,因为哈林是自己睡小床的,靠在我们大床边上。要是哈妈不回应,估计撑不了几秒就要哭了。应了他,也要马上起来把他抱到大床上,否则还是照样哭腔十足。

已经连着两天了,晚上睡下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间,突然醒了就哭,然后要妈妈抱。这时爸爸抱也不管用了,一定要妈妈抱着。平时白天出去玩多久,都不会想妈妈,都不会主动提出要回家的,这两天小家伙玩到一半,会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要回家,然后要妈妈抱,如果妈妈不及时出现,就耍赖一样地在垫子上呼天抢地的。

为了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哈妈觉得自己算做到尽量陪孩子了,不过为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哈妈每天都会跟家人处一会,让哈林自己跟保姆在一起玩,因为哈妈也是从书上知道,不能把自己的时间全部分享给孩子。对前面碰到的情况,哈妈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这是哈林缺乏安全感所致,还是哈林恋母的敏感期到来所致,请达人帮忙分析,以帮助哈林平稳地度过这个阶段。谢谢啦!哈妈想弄明白孩子的表现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还是因为恋母敏感期,其实,无论是哪个原因,孩子在这个时期的表现都是一样的——特别黏人,妈妈需要做的事情也是一样的——满足孩子的需求,所以如此看来,弄明白孩子表现的起因倒不是那么重要了。
2009/08/06回复
从子从子7楼
jihao记号
2009/08/06回复
当然,给一个结论,会在哈妈内心造成区别:如果是敏感期,那属于孩子的原因,哈妈可以很坦然;如果是缺乏安全感,那属于成年人的问题,哈妈会心存内疚,会感到自己没当好妈妈。如果哈妈来问我,那我就会说这是敏感期,尽管我不认为有追究的必要。哈妈那么努力想当好妈妈,我真不想看到哈妈忐忑不安、内疚自责,这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好。

14个月的孩子的确处在黏人的阶段,因为他们已经学会走路了,身体上的自由带来精神发展的飞跃:原来我是一个独立的人啊!下边这句话可能看上去自相矛盾,但却千真万确:“黏人”是所有人类儿童迈向独立的第一步。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与父母(尤其是第一抚养人母亲)分离,给宝宝带来既高兴又害怕的感觉。就像很多父母观察到的那样,宝宝试探性地往外走几步,又立刻转身飞奔回妈妈的怀抱;无论宝宝自己玩儿得多愉快,即便不参与宝宝的游戏,妈妈也必须在一旁陪伴着,宝宝会不时地看妈妈一眼,确认妈妈的注意力一直都在自己身上。万一妈妈走了神儿,宝宝会叫妈妈“看!看宝宝!”而如果妈妈想要离开,那宝宝可不干了,一定要上演一场难舍难分的催泪大戏。平时哪一眼没瞅见妈妈,则会满世界去找,简直就是妈妈的一贴小膏药。

“黏人”的阶段就是宝宝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宝宝需要确认:即便我跟妈妈不是一体了,妈妈仍然无条件地、一成不变地爱我。父母需要在每一天生活的细节中,无数次向宝宝证实:“我爱你!”这种反反复复的确认和证实,满足了宝宝内心对父母依恋的需求。只有这种需求得到完全并充分的满足后,宝宝才能真正地走向独立。他们带着父母对自己至死不渝的爱,以自信和开放的心态,面对更加广阔的世界。
2009/08/06回复
在这个特殊而又关键的时期,妈妈需要耐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宝宝。这是一种回报率极高的投资,换来的是宝宝一生幸福的基础:安全感。妈妈们应该庆幸,宝宝依恋的对象是自己这个当妈的,而不是别人,更不是物品。如果宝宝对他人的依恋胜于对母亲的依恋,或者宝宝的依恋对象不是人,而是物品,甚至他的手指头,也就是说,宝宝不是从妈妈那里寻求安慰,而是从其他人、物品,或者从吃手那里寻求安慰,那么说明宝宝的依恋模式出现了问题,他对母亲不够信任,他不相信母亲是可依赖的、是可以提供帮助和保护的,也许他害怕母亲会拒绝他。总之,依恋模式出现问题,会导致宝宝缺乏安全感。

建议妈妈们不要对孩子的黏人表现出不解、不快、不乐意的情绪,而是高高兴兴地多陪陪孩子,尽情享受这一转瞬即逝的时光吧。很快地,到了学龄期,宝宝就不这么黏着我们了。到那时,好多妈妈会感到挺失落的呢!

另外,哈妈也没有必要把跟孩子在一起与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对立分割开来,大家都在一起,不是也挺好的吗。
2009/08/06回复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安全感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5月27日16:31 新浪读书

昨天周末,带11个月大的宝宝去游乐场玩。一开始是我抱她进去的,因为她就是不喜欢自己玩,到哪个地方都不愿意我放她下来。我想她大概要熟悉一下环境吧,也就陪她一起看看这里,看看那里。后来熟悉了,但她还是始终要我陪在她身边,应该说始终要和我的身体有接触她才放心。后来她外婆进来了,我就在一旁看着,她却不需要外婆一直抱着,就自己玩玩这儿玩玩那儿的,还自己爬一小会儿走一小会儿。但是一看到我,就不玩了,往我这里爬,要我抱……我妈说:她不看到你还能再玩会呢!那是不是我没有给她安全感啊?来信的描述很简短,我不能马上武断地推论“妈妈没有给宝宝安全感”。看得出你很焦虑:为什么宝宝总缠着我?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情况相反,妈妈会不会就不焦虑了?假设宝宝不缠着妈妈,而是缠着外婆,妈妈会有何感受?岂不是会更加焦虑吗?“她跟外婆更亲!难道是我没有给她足够的陪伴?难道是外婆没有给她安全感?”假设宝宝谁都不缠,自己玩儿,我猜测大概这是妈妈比较希望看到的场面,但是她就不焦虑了吗?是不是还会产生新的焦虑:“为什么宝宝对我和其他人一视同仁啊?她怎么不对我表现更多的依恋呢?难道是我没有给她安全感?”

总之,要让现代的妈妈们不焦虑,几乎是不可能的。宝宝缠也不好,不缠也不好,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妈妈们放心。
2009/08/06回复
看得出来,不仅是宝宝依恋你(这是她这个年龄段的正常表现),你对宝宝也是极度依恋的,而宝宝能够体会到你的内心需求。你可能当时希望宝宝能够离开自己独立玩儿一会儿,但是宝宝并不能分辨什么时候妈妈在抑制内心需求,她只知道必须满足妈妈对自己的依恋需求。也许当时你曾经努力劝说宝宝独立玩儿,宝宝更加糊涂了:我们之间素常的互动模式就是纠缠呀!怎么今天改变了呢?

另外,你也许跟自己的母亲之间有一些未解的情结,也许你幼年时母亲没有满足你对她的依恋需求(可能在你母亲那个时代人们必须抑制自己的自然感情,对孩子讲究严厉而不是宠爱),今天你母亲依然不乐意看到外孙女对你的依恋,使得你对宝宝的依恋表现感到愧疚,导致三个人之间的动力结构有些复杂和微妙。小宝宝具备一种非凡的能量,他们能够洞察成年人的心思,并对此产生相应的反应。

如果你能够接受这一点,能够觉察到是自己内心的需求在纠缠着宝宝,觉察到自己对母亲(外婆)的抵触导致宝宝的反应,如果你能够梳理清楚自己的情绪,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与母亲和宝宝之间的动力结构,并且在宝宝缠着自己的时候不焦虑、不内疚,也不推开她,而是尽情享受,那么宝宝的行为也会有所改变的。
2009/08/06回复
“怕生”值得庆贺,“认生”不是错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5月27日16:31 新浪读书

女儿1岁零5个月,非常认人,或者说是怕生,我不知道认人和怕生是不是同一个概念。总之,她绝对不让陌生人接触,尤其是男的,刚接近她或者和她说话,她立刻就转身。她熟悉的人带她不会这样,但是有熟悉的人带着,陌生的人来接触她,她也不要。这种情况是她很有安全感,还是说她根本没有安全感?

来信提到的认人或者怕生,或曰“认生”,跟安全感是否牢靠没有必然的关联,而是儿童发展的必经阶段。小婴儿从四到六个星期开始就有认生的表现,继而随着他们逐渐长大,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认生行为。他们年龄越大,思维越复杂,恐惧的内容越丰富,表现形式也越复杂,因为他们具备与以往不同的反应能力。认生是大自然给人类(动物亦然)安排好的自我防御机制,你女儿的表现应该说不仅很正常,甚至值得庆贺。如果是相反的情况,她跟谁都见面熟,谁带她走都行,你是不是更该担忧了呀?
2009/08/06回复
学习了.顶!!
2009/08/06回复
很多时候,幼儿抗拒陌生人,不仅是跟他们自身的怕生有关,也跟陌生人对他们的态度有关。很多成年人对待孩子的表现值得商榷,比如未经允许触摸孩子,拍头、拧脸、胳肢、抱起来,大惊小怪,高声评论,要求孩子“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什么的,或者没头没脑地对孩子提问“几岁啦?会背唐诗吗?唱个歌呀”。假设有人这样对待你,尽管你已经是懂得礼仪的成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摆出彬彬有礼的姿态,恐怕也是勉为其难,更何况一个幼小的孩子呢?

当然,把孩子完全藏匿起来,期待认生阶段悄悄溜走,也是不现实和不恰当的。孩子认生的人,往往是我们的熟人朋友,甚至亲人,孩子认生令我们难堪,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接纳我们的社交圈子。孩子也需要建立同龄社交圈子,跟更多小朋友进行互动,学会如何融入陌生环境和集体。这些都需要练习,我们则需要根据孩子个体性格来进行帮助。

首先,不要给孩子贴“认生”“害羞”“胆小”之类的标签;其次,无论对方跟我们如何熟络,都不要敦促孩子马上消除戒备,更不能要求孩子见到谁都落落大方地打招呼,我们自己以身作则,对所有人都有礼貌,孩子会模仿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另外,多带孩子去户外,带孩子跟其他人一起玩儿,见识多的孩子不会过分认生。
2009/08/06回复
儿童不宜离开父母寄读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5月27日16:31 新浪读书

请问一下,一个6岁的小女孩可以离开父母到其他城市读书吗?当然她读的学校是封闭的。因为那里可以给她带来更好的学习环境,对她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她的性格很活泼,非常开朗,这对她有影响吗?我想听听您的意见及建议。 谢谢!

简单地说,我坚决反对儿童离开父母就读寄宿学校,无论这些寄宿制院校能给孩子提供什么奢华舒适的环境以及高等优越的学习条件。孩子最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怀抱,是在父母身边快乐地成长。父母最最需要的,是亲手抚养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成长的过程是缓慢的、漫长的,需要18年才能称为成年。即便成年之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联络也是紧密的,父母仍然是自己的底线、后援、永远的港湾。对父母的感情依恋在幼年期得到完全满足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很高,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很高,幸福指数自然也高。这种充实的安全感会伴随他们一生,父母的爱会支持着他们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甚至在父母已经逝去之后。
2009/08/06回复
把孩子送走,无异于给社会增添一名父母双全的孤儿,为将来的家庭关系埋下定时炸弹,并且导致孩子终身难愈的心理伤痕。这么小的孩子离开父母,会感到被亲人抛弃了,孤立无援,产生自卑,失去安全感。她会认为自己对父母来说不重要,继而感到作为一个人来说,也没有什么价值。她也会以为自己是因为不够好,才被父母推走。你们作为她的至亲,则会错过了解她、与她建立良性沟通的机会。将来她回家了,即便能够享受到团聚的快乐,但你们的心灵之间已经形同陌路,这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莫大的悲哀。

无论表面上多么活泼开朗的孩子,幼年时期离开父母对他们的心灵来说都是一个重创。大家对寄宿的孩子有一种误解,以为只要他们看上去阳光开朗、独立成熟,或者他们自己没有什么难受的感觉,就没有什么问题,甚至认为这是寄宿的好处。然而,寄宿给一个人造成的伤害,并非立刻显现。事实上,大部分孩子早已习惯将自己的感受深深地埋藏起来——因为流露出来是没有用的,父母已经在最大意义上拒绝了他们,没有人倾听他们、保护他们,他们只能以强硬的外表来保护自己。儿童被迫过早地形成坚强独立的外壳,对他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都是一种重度的损伤。寄宿给一个人造成的损伤,可能会在这个人结婚之后,尤其是生养孩子之后,才初露端倪。很多父母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忍受不了跟孩子分离,对孩子过度依恋、过度保护,究其根源,恐怕都是童年时期曾经遭遇过亲人有意无意的“抛弃”。

总之,请你们慎重考虑自己的选择,对于孩子一生的幸福而言,一时的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
2009/08/06回复
都是寄宿的错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5月27日16:31 新浪读书

我的女儿快8岁了,上二年级。老师说我女儿个性太强了,吃不得半点亏,跟小朋友发生矛盾时,不但动口,还会动手。小朋友之间发生矛盾是正常的,但她反应太过了,太计较,从不谦让,决不委婉,太直了。批评她时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可之后又故态复萌,不改正。因为她是住校生,所以回到家也没发现她这方面的问题,这种性格以后在社会上肯定会碰壁的。请问专家,我该怎样帮助她呢?你女儿的问题,恐怕是寄宿引起的。她内心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所以表现得不能忍受挫折。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离开父母生活呢?我坚决反对未成年孩子离开父母,无论是让别人代养还是寄宿学校,都会将孩子变成一名父母健在的孤儿。

从你女儿身上,我们能明显地看出寄宿对她造成的伤害。首先,她积蓄了很多愤怒,无论哪里有一个出口,就爆发出来。和同学产生矛盾是一个很好的宣泄口,她内心的一腔怨愤一泻千里,她自己根本控制不住。这些愤怒的来源就是她潜意识里感到自己被父母抛弃了,她不敢对父母公开表示怨愤,她可能都无法意识到这些怒气的对象其实是父母,因为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的一切作为都是无比正确的。但是她的确很气愤,一有机会这些怒火就会熊熊燃烧,连她自己可能都莫名其妙。
2009/08/06回复
面对事业和分离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5月27日16:31 新浪读书

因公司人事调动,3月份我将被调去距我现在所居住城市很远的北方城市工作(至少3年)。对我来说,这是我期盼很久的机会,所以,虽然对正处在创业初期的丈夫和刚满两岁的女儿感到非常的抱歉和愧疚,但我还是决定接受公司的调令。让我感到最不放心和不安的还是女儿,虽然原来她也一直是爷爷奶奶带的,但起码每星期我会去看她两三次(每次待3个小时左右),而且,基本上每星期带回家自己带一两天。可以后,我每个月只能回来一次(三四天左右)。而且,明年3月份(女儿26个月)孩子就要上幼儿园了,在孩子生活环境和模式发生这么大变化的时候我却不能在她身边。书上说3岁前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对孩子以后的人生影响很大,可我和她爸爸都不能陪在她身边(她爸爸也因为工作的关系,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不过庆幸的是女儿虽然在缺少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但性格很不错,也很活泼,也还算懂事。也许是遗传,也许是天性,也许是环境所迫,现在的她表现得比同龄的孩子更独立和会照顾人。

还有两个月我就要走了,小巫老师,现在和今后,我们应该为女儿做些什么,也许该说是能为女儿做些什么,来尽量减少我们给孩子带去的负面影响,或者是伤害。
2009/08/06回复
上sina读书慢慢泡,谢谢楼主的分享啊5
2009/08/06回复
猜你喜欢

妈妈关注:虐童何时休!惩罚是教育孩子最失败的方式

高晓松为什么坚持不买房,好像金星也是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抑郁症

(原创)中国式陪读妈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2012年,是我们选择幼儿园,还是幼儿园选择我们?

请问有知道番禺富丽小学今年的赞助是多少吗?

热点推荐

京东自营买苹果手机 被爱回收坑惨了!

女儿打响抗痘大战 买了一堆外用药膏

康复治疗刷新我的新知 半个钟问诊600蚊

楼市全面放开 7区买房+1年社保可以入户

2024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2024年装修交流群 杜绝踩坑等你加入

秋冬来补一补 干了这碗人参鸡汤

鲜嫩多汁的榄角蒸排骨 试过返寻味

每周一次的养发馆打卡,还是小包间

银联喜事多一元购 这次要蹲点抢券

番禺美食节值得冲 多了很多本地美食

悟空·西关游

海洋挖掘寻宝益智玩具避雷 智商税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