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小巫的书 开启孩子幸福的一生:接纳孩子

18678218幼儿园早教

全部回帖
遭遇秩序感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5月27日16:31 新浪读书

一天早晨,未满3岁的嘉嘉在幼儿园门口号啕大哭,老师和阿姨怎么哄劝都不行。我问他阿姨怎么回事,她说不知道。“本来都好好的,刚才出楼的时候,园长看见我们,让我们上她的车,她把我们捎过来。一上车嘉嘉就开始哭。园长是好心,我们这孩子真不给人家面子。”

我跟阿姨说:“你把嘉嘉再带回8号楼,从那儿走过来,他就好了。”

阿姨和老师莫名其妙地看着我,不明白我在说什么。看看不停号哭的嘉嘉实在无计可施,阿姨只好按照我的提议回去重新走了一遍。果真,嘉嘉破涕为笑,平静下来。

老师悄悄问我这是因为什么。我告诉她,这就是儿童的秩序感。嘉嘉每天早晨跟着阿姨从自己居住的8号楼走到幼儿园所在的5号楼,这是他生活的正常秩序。今天早晨园长用车带他过来,打破了这个秩序,导致嘉嘉悲痛欲绝。

[ 本帖最后由 yangminggz 于 2009-8-7 08:50 编辑 ]
2009/08/06回复
小巫的书我都买了,堆在床头慢慢看~觉得很不错的,颠覆了我们很多传统思想
2009/08/06回复
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天生具有强烈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他对于事物做出准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也是他建立道德意识的奠基石。

还在襁褓期,孩子往往已经要求周围的事物有固定的秩序,一旦这种秩序被打破,比如原来放在钢琴上的照片被挪到柜子上,孩子会感到不安,甚至莫名地哭闹。

1岁之后,孩子对于秩序的完美,有着一种近乎顽固的追求。

*他们坚持每样东西必须归其“主人”所有,他人不得动用。不仅不愿分享自己的物品,家里其他人的物品也不能随意交换使用。

*他们坚持拿到手里的食物或者其他物品必须是完整的。比如,孩子要吃苹果,父母认为他不可能吃完一整只,擅做主张把苹果切成两半,孩子大哭着拒绝接受。给孩子买来冰棍,妈妈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咬了一口,孩子撒泼打滚,一定要妈妈把吃进去的冰棍吐出来,或者干脆把咬过的冰棍扔掉。画画的纸破了一点点他们也会伤心不已,要求拿一张新的完整的。
2009/08/07回复
*他们坚持每个举动,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或者是自己的设计来完成。如果父母忽略了他们的要求,或者没有准确理解他们的意图,而导致事件过程的偏差,他们会固执地要求“重新来一遍”。

孩子的秩序感来源于对环境的控制欲望,这种控制欲望的根源在于对未知未卜的恐惧。生活有序,孩子感到安全。一旦这个秩序有所变动,孩子感到未卜,就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只有一遍遍重复原有秩序,不断巩固安全感,直到孩子把握了这个秩序的恒定,内化了守恒概念,知道在一定范围内的发挥不会影响后果,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他才能进一步发展。

秩序感是道德意识的起源之一。当一个小娃娃为了没有摆整齐的木头块儿焦急、为了掰成两半的面包大哭时,那是因为他认为整齐、完整是“对”的,凌乱、两半儿是“错”的。事物有了“对错”之分,行为自然也有“好坏”、“正误”之分,孩子的自律感应运而生。孩子开始意识到什么是“标准”、“正当”的,开始把行为和后果联系到一起。

如果父母不了解儿童秩序感敏感期的特殊心理和行为,误以为孩子“小气”、“惯坏了”、“成心找碴儿”,批评、斥责甚至镇压孩子的情绪反应,从而逐渐破坏孩子的秩序感,阻挠孩子对标准和完美的追求,也扼杀他们的自律感萌芽,导致孩子将来在遵守规则和发展道德感方面,出现各种障碍与问题。
2009/08/07回复
理解并尊重儿童秩序感敏感期的特殊要求,尽量满足孩子对事物固定秩序与完美无缺的追求。在这个时期,不强求孩子分享自己的物品,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

给孩子安排规律的生活,固定时间吃饭、外出、洗漱、讲故事、睡觉,等等。规律的生活给孩子安全感,有助于他们遵守规则。

当孩子因为某样“秩序”被破坏而哭闹时,平静地陪伴他、倾听他并予共情,而后协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孩子要求“重新来一遍”,不妨花费几分钟时间按照他的设计重新来一遍,否则你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平息他的不安情绪。

别担心孩子会因此变得“小气”、“浪费”、“任性”。这只是儿童发展的必经阶段,不会一成不变。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以便今后更加健康的发展。
2009/08/07回复
孩子懦弱的根源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5月27日16:31 新浪读书

我的儿子今年刚满3岁,孩子性格较为内向、胆小,我们也从没有压制或者吓唬过他,似乎这种性格是与生俱来的。他在外面见到别的小朋友就很紧张,唯恐别人伤害到他。有时别的小朋友抢了他的东西,他也表现得很害怕,哪怕那个孩子比他弱小很多,他都只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东西被抢走而不做反抗。

我们很焦虑,不知道对于他这种懦弱性格应该采取怎样具体的措施来改善?急盼专家的回复!

你所面对的问题,是很多家长都曾经咨询过的普遍问题。我能感受到,你们大概很希望自己的孩子热情活泼、开朗大方,面对挫折坦然自若、不卑不亢,应该保护自己的时候毫不犹豫,遇到进攻则奋起反抗。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你们思考并回答自己。

第一,你们家里有没有像我刚刚描述的这样性格的人?这个人跟你们的孩子是否很亲密?他是不是孩子信赖的人以及乐于效仿的榜样?

第二,你们的孩子在生活中是否获得了足够的自由?他是否被允许自己吃饭?他是否被允许自由运用身边的一切(安全)材料进行自主工作?比如,他是否被允许自由地玩水、玩沙、玩泥巴,而不会遭到成年人“太凉”“太脏”的制止和阻碍?他是否被允许自由地探索、摆弄家里诸如锅碗瓢盆、米面豆菜、纸笔柜架之类的东西? 他可曾在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愉悦?

第三,你们的孩子是否被允许自由地表达和发泄负面情绪?

[ 本帖最后由 yangminggz 于 2009-8-7 08:59 编辑 ]
2009/08/07回复
关于第一个问题,如果家里跟孩子亲近的人,都比较内向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孩子受到遗传和榜样两方面的影响,也会比较内向害羞。如果家里有比较强悍的人,在孩子遇见挫折的时候一个箭步冲上前,替孩子伸张正义,那么孩子则在这种过度保护之下变得比较懦弱,缺乏自我保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第二个问题,如果家人十分疼爱孩子,热衷于包办孩子的生活,不让孩子自己动手,也不允许孩子从事一些看起来比较脏乱的活动,那么孩子既不能学会对自己负责,也无法体会到工作的愉快。如果他对工作材料无动于衷,那么看到自己手中的材料被别人夺走,也不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关于第三个问题,如果家人不喜欢孩子产生任何负面情绪,比如愤怒、伤心、恐惧等等,总是在这种情绪产生之初立刻竭尽全力压制、平息,那么孩子也变得不信任自己的感受,并且出于对表达后果的恐惧,不敢表达自己。

总之,在外表现比较懦弱的孩子,除非有强烈的先天遗传(即父母都是忍气吞声唯唯诺诺内向胆小的人)因素,大多数是因为家里溺爱、保护、约束过度,孩子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既没有自由发展体能的物理空间,也没有自由发展情绪的心理空间,孩子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十分恐惧外界和他人,不知道怎样面对冲突,也不知道怎样解决问题。因此,如果你们希望改善孩子的性格,首先改善你们的养育方式吧。
2009/08/07回复
第三章 玩耍,儿童认知发展的途径

引言

如果有外星人来观察地球上的父母,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父母是这个星球上最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

的确,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是在父母“只要学习好”的指导思想下长大的。学习是父母们最最关心的话题,也是养育孩子最最重要的内容。很多父母在这方面舍得花钱,肯下功夫,甚至不惜像训练动物那样给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闪卡,追求立竿见影的功效。

然而,儿童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循序渐进、慢慢成熟的。就像我们不能催生孩子的第一颗牙一样,我们不能催生孩子的认知能力。任何提早、拔高、揠苗助长的行为,有可能取得暂时“辉煌”的成果,却会给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带来损伤。

儿童在生命的头几年,需要运用大部分能量去好好长身体,为将来的生活打下健康的基础。他们需要运用能量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为将来的生活奠定心理地基。他们需要运用能量确认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从而爱自己、接纳自己,才能在将来的生活中百折不挠。如果我们在这个时期让他们过早学习书本知识,那么我们则提前透支了他们用以发展生命的能量。

[ 本帖最后由 yangminggz 于 2009-8-7 09:06 编辑 ]
2009/08/07回复
有些看过我的书的读者说:“小巫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片面。在我看来,学习并非不重要,而是我们很多时候误解了孩子的学习,在评判儿童认知方面也使用了不恰当的衡量标准。如果有读者朋友觉得我不“重视”学习,那是因为我不支持给孩子灌输书本知识,让孩子把生命的能量损耗在获取某些技能方面。我一向坚信,一个安全感牢固、自信心坚定、自我意识强大、生活体验丰富的孩子,不会被书本知识难倒。

其实,每一个孩子在基本生存得到保障之后,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孩子就像外星人来到地球一样,他什么都没见过,如果不刻苦学习弄明白这个世界怎么回事儿,他就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存活。因此,我们总是说,孩子的每一动都是在学习。尤其生命头几年,儿童生活在他的行动当中,行动和思维不可分割。孩子活动的时候,说明他的大脑在积极运转;孩子什么都不做的时候,说明他的大脑也放慢了脚步。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的就是,对于人类儿童来说,认知并不意味着坐在屋子里念书,而是不安分地到处探索、攀爬、触摸,等等。简单地说,儿童认知的模式就是亲身体验,就是一个词:玩耍。

玩耍是儿童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玩耍,鼓励他们,给他们玩耍的自由。
2009/08/07回复
贪玩是儿童天性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5月27日16:31 新浪读书

隆冬雪后的一天,户外阳光明媚,我带着女儿和另外一位小姑娘艳丽到楼下院子里玩儿。她俩分别拿了一只小铲和小耙子,找到一栋楼后一片小树林,开始挖地上的积雪。我建议她俩把铲下来的雪块放在楼台上,让太阳施展“魔法”,把雪块和冰块变成水。她俩兴奋地赛着挖,看谁挖出来的雪块大,一块一块地摆放在楼台上,看着它们从固体变成液体,滴滴答答地往地上滴水。看了一会儿,两人又讨论了一下太阳好不好,我们能否靠近,挨得太近了我们是不是也化了。

那个位置恰巧挨着楼顶排水管出口处,地上结了一些冰,也积了一些水。她俩发现这个宝地之后,又开始忙碌地剁冰、铲水、挖土。我女儿嫌自己的耙子盛不上水,跟艳丽交换她的铲子;艳丽发明了耙子盛水的办法,示范给我女儿看。两个三四岁的小姑娘专心致志地玩儿了一个多小时,满头满脸满身的泥点儿,最后心满意足地离开树林,到游乐场荡秋千去了。
2009/08/07回复
如果换了其他的一些家长,他们可能不会“纵容”这两个孩子这么玩儿。因为在这些成年人眼里,这样玩儿让孩子手脏了、衣服湿了脏了、手冷了、身上也冷了,还可能冻病了。他们也许根本不允许孩子在冰天雪地里停留,而是最好呆在温暖的家里,跟着他们念书认字、背诵诗词。

事实上,这样玩儿,有助于孩子认知雪和冰的模样、质地和手感,观察冰雪融化的过程,体会太阳的温度与冰雪之间的关系,了解泥土在冬天的触觉,通过一系列踩、踏、剁、挖、铲、盛、搬运的动作,锻炼她们的协调性,开发她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于那种安静的学习来说,这种又脏又乱的活动才是适合儿童年龄段的学习。

玩耍,是大自然赋予儿童的一件特殊礼物。刚出生的小宝宝,身体尚没有说话、走路、自理的本事,大脑却已经具备了归纳、提炼、认知的能力。这种天生的智慧,需要与自由的玩耍相结合,宝宝才能按部就班地健康成长。
2009/08/07回复
在成年人看来,让儿童自由地玩耍,会带来很多“副作用”。比如,会弄脏了身体和衣服,会弄乱了家里的摆设,有时会搞得灰头土脸,有时又弄得全身湿透,甚至有时会出危险。

让宝宝自由玩耍,对成年人来说的确比较麻烦,既需要我们事后勤奋地收拾和洗刷,又需要我们巧妙地引导和保护。我们多费心不怕麻烦,换来的是宝宝身心健康的发育和成长。如果我们怕麻烦,将宝宝的玩耍视为调皮捣蛋,阻止宝宝的玩耍,我们则阻止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妨碍了他们智力的进展,拖累了他们成长成熟的脚步。
2009/08/07回复
对身体的探索是最基本的智力开发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5月27日16:31 新浪读书

都说让宝宝自由探索是好事,探索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说探索开发宝宝的智力,我怎么才能知道他智力哪方面得到了开发呢?

小宝宝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从他们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在生命开初的几个月,婴儿探索最多的,是自己的身体,因为对于一个新生儿来说,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和反应都是前所未有、新鲜未知的。从呼吸、吸吮、吞咽、咳嗽、打喷嚏,到饥饿、困倦,乃至大小便,许许多多我们成年人习以为常、难以觉察的感觉,对小婴儿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经历。

这种对身体的探索,会贯穿整个身体发育阶段,而有意识的探索则集中发生在头**看到小宝宝津津有味地吃手指头、不屈不挠地扳着脚丫子伸进嘴里、饶有兴致地玩弄自己的手,甚至在纸尿裤里排泄的时候他们会停止手头的工作,聚精会神而又露出不解的神情。
2009/08/07回复
在婴儿期,小宝宝的探索对象还包括他环境中的一些物品,尤其是那些对他有所回应的物品。实际上,他最喜欢探索的,是对他进行积极响应的——人!而在生命初始,对他响应最积极的,就是妈妈和爸爸。所以不要小看我们当父母的在儿童探索中的角色,因为我们也是他们的探索对象,而且是最重要的对象。

为什么说人是儿童探索活动中最重要的对象呢?因为探索活动首先开发的,是小宝宝的情绪,在开发情绪的基础之上,探索活动开发他们的智力。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们的情绪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可以这样说,情绪将宝宝构建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将宝宝形成一个社会性的人。身体反应、情绪感受在先,认知能力和智力活动的开发随之而来。身体接受的信号激发感觉和情绪,这些感觉和情绪继而激活认知功能,让宝宝觉察和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并试图诠释、归类和掌控自己的情绪,总结出前因后果,还有把握和左右引发这种情绪的环境。因此,探索—感受—情绪—认知—尝试(再探索),形成一个延绵不断的循环,在这种循环中,宝宝逐渐长大。

在最初始的几个月,宝宝逐渐将身体的感受、父母的回应,与情绪挂上钩:欢乐意味着温暖、乳汁、拥抱和轻柔的哼唱声;与之相反,难过意味着饥饿、寒冷、困倦、过强的刺激,还有自己的呼唤得不到及时的响应。父母跟宝宝的交流,让宝宝积累起情绪感受的数据库,并简单地分类成好和坏两种。
2009/08/07回复
接下来,宝宝进行的重要探索活动,就是识别他人的情绪,并根据这些识别来调整自己进一步的探索行为。比如,他把一个东西使劲儿扔到地上,妈妈惊叫一声,批评宝宝,捡起来告诉宝宝不许再扔。宝宝听不懂妈妈说了些什么,但是妈妈的激烈反应却让他感到十分有趣,于是他再次把东西扔到地上,并且饶有兴致地看着妈妈的脸,甚至咯咯地笑,因为在他看来,这个游戏真好玩儿!如果妈妈继续给宝宝负面的反应:皱眉、生气、训斥,宝宝知道这样的举动会改变妈妈的情绪,自此他掌握了控制妈妈的一件秘密武器。如果妈妈给宝宝正面的反应:平静地微笑、带着宝宝一起将东西捡起来,宝宝则获得鼓励,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安全,并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扔—落这个现象上,对物品与空间和地心引力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索,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他也乐于探索新事物,因为探索带给他欢快的情绪,他也会继续根据父母的情绪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充实情绪和认知数据库。

探索行为得到父母及时和正面响应越多,宝宝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越积极,他越会是一个平静而快乐的宝宝。相反,探索行为得到父母负面响应越多,宝宝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则趋向负面,并对此感到不解和困惑,继而引发宝宝难以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以我们说,自由少的孩子脾气大。

在婴儿期和学步儿期,宝宝需要父母关注的信号,就是他对人生和世界探索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及时和积极的响应,会让宝宝对自己形成良好的评价,树立最初的自信心。
2009/08/07回复
花样翻新才玩得久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5月27日16:31 新浪读书

我的宝宝宁宁快1岁了,他最近越来越淘气,喜欢乱爬乱摸,拿到书就撕,还总是把东西往地上扔。陪伴他玩耍的时候,我总是提心吊胆的,不知道他又有什么花样,会搞出什么破坏。另外我不知道怎样和他一起玩,他对我的提议常常不感兴趣,我只是在一边看着他而已。我应该怎样做,才能陪宝宝一起快乐玩耍呢?

老实说,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对于家长的体力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陪伴会爬和刚刚会走的学步儿,往往令成年人筋疲力尽。孩子的语言能力尚处萌芽期,他不能领会你的意图,也听不大懂你的道理,他自己还不太会表达,你也经常揣摩不透他的心思。   不过,交流的不便,并不能抑制孩子探索世界的热忱。对于快1岁的孩子来说,四周的一切都那么新奇,原来只能躺在床上或者爸爸妈妈的怀抱里,被动地看一看,现在自己可以挪动身体,主动亲手摸一摸了!所有的孩子都乐此不疲,到处爬到处摸,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可以摸,什么摸上去是有一定危险的,这需要他们在家长的帮助和引导下慢慢地发现。
2009/08/07回复
另外,在他们眼里,书不是拿来看的,而是拿来撕的;物体自由降落这件事,充满奇妙,于是拿到什么都往地上扔一扔,不然他怎么理解地心引力这种现象呢?更何况,他自己正在跟地心引力做斗争,要努力脱离地心引力的束缚,把脚抬起来,迈出去,跨出人生第一步。儿童在玩耍过程中的一大特点就是,他们只对自己特定年龄段能够把握的事情感兴趣,对他们能力之外的活动往往视而不见。如果你的提议得不到孩子的回应,说明这项活动不适合他目前的年龄段。家长不妨多观察孩子,看看他到底热衷于什么,针对孩子的兴趣,找到跟孩子有效互动的游戏方式。

比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构建客体永久性的概念,他们正在玩的一样东西,如果你藏起来,几个月之前他们会以为这样东西就消失了,不会去找,现在他们则会付出一定的努力去寻找这样东西,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比较喜欢玩儿藏猫猫——藏玩具也好,藏人也好,不过注意不要藏得太隐蔽,孩子的注意力稍纵即逝,找一会儿找不到他会放弃的,甚至会难过。

有些时候,孩子对你的提议没有响应,而是埋头玩自己的,你只能在一边看着他,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仅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也有助于鼓励孩子逐渐脱离成年人的辅助,自己玩儿,你不妨就安静地坐在一边陪伴他,让他体味到自己独立玩耍的乐趣。
2009/08/07回复
玩出好奇心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5月27日16:31 新浪读书

我的宝宝佳佳快两岁了。最近我发现,她的好奇心远远超出我的预料。大人们平日司空见惯的东西,她都觉得新鲜,什么冰箱贴、遥控器、电灯开关、煤气灶、饮水机、牙膏牙刷、擦脸油,在她看来都是玩具,摆弄个不停,而且频频发问:“妈妈这是什么?”“为什么?”要是不让她动,她就哭闹发脾气,最后我只好妥协了。一遍遍解答她的问题,我倒是有耐心,但是我担心好奇心会给她带来危险。而且她的好奇心像个无底洞,好像怎么也满足不了,我真有点黔驴技穷了。

其实,如果一个孩子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看见冰箱贴就知道它靠磁铁吸在冰箱上,看见遥控器就知道那是指挥电视的、看见煤气灶就知道那是做饭用的,看见擦脸油就知道那是护肤用品……那么生活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恐怕也了无情趣。缺乏新鲜事物的刺激,她会感到很无聊。她会呆呆地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做。
2009/08/07回复
再让我们仔细想想,什么样的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没有好奇心呢?垂垂老矣、行将就木的人。他活了好多年,几乎什么都见识过了,身边没有什么新鲜的事物来引起他的好奇心了,他也就很安静地呆在那里,不再乱摸乱动了。其实即便是老年人,如果保持了高度的好奇心,积极活跃地探索和学习,他仍然会显得充满活力,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我们甚至会说他童心未泯。所以,好奇心可以说是儿童的一项专利,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动力。活了一辈子,我们谁也不敢说自己什么都知道了。就是这种对世界的未知,以及要解决未知的强烈渴望,促使我们积极地面对每一天新升起的太阳。

对于一个两岁的儿童来说,世界充满了未知,也充满了乐趣;一切的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好玩儿。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她看来,却是闻所未闻;她内心拥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她看到什么都要摸一摸,碰一碰,研究研究。

这种好奇心的发展,与儿童身体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学会走路意味着能脱离妈妈去探索世界,她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不一样了,以前她必须依靠妈妈才能动,现在自己就能动了,一旦发现这种新的自由,孩子都会很兴奋。当孩子学会走路之后,父母们立刻发现自己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孩子哪儿都要去,什么都要动;即便那些在我们看来有些危险的物品,孩子也兴致勃勃地去摸索。如果我们制止她,她会非常生气,大发雷霆。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这种特性,感到很头疼,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009/08/07回复
热点推荐

自助换驾驶证太便民 体检也是一台机搞定

公积金新规 个人申请额度调至80万!

班主任推荐家长去上课 小心营销!

澳门美食节一连十七日 一次试齐多国美食

2024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2024年装修交流群 杜绝踩坑等你加入

双胞胎小升初 摇号用同一个账号吗?

娃第一次参加跆拳道锦标赛 都准备了啥

最新!广州又一区发布学位预警

圣诞节大家准备过吗?打算点过?

史上最快的单位体检 一个钟搞定

地铁直达的农庄 12人花费还不到500

尊宝真是性价比王炸 还有很多新品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