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蒙氏幼儿园孩子的“幼小衔接”问题

42866196幼儿园早教

对蒙台梭利教育有兴趣的家长,是否选择蒙氏园的一个顾虑,是孩子未来的“幼小衔接”问题。孩子身在蒙氏园的家长也同样关注。我家宝宝送去一家蒙氏园(非纯蒙氏,但每天也有很多蒙氏操作时间,外加英语、奥尔夫音乐、美术、舞蹈、围棋和跆拳道)快两年了,专注力和秩序感都不错。但是带她去少年宫上亲子课,感觉她和别的孩子比,有点坐不住。其他家长也有类似意见,觉得孩子们在外上兴趣课的纪律差了点。虽说离孩子上小学还有近三年的时间,偶尔也会想想这个问题,看看有无必要最后一年转回传统幼儿园。

最近翻翻《父母世界》杂志的过刊,2008年6月有蒙氏教育专题,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探讨蒙台梭利的理念和实践。看了一个小学老师的评论,有些疑虑豁然开朗。和大家分享一下,以下是原文:“班上哪个孩子是从蒙氏幼儿园毕业的,我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们非常聪明,特别是数学思维方面非常灵活,但是他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力都不是很好。按照蒙台梭利的教育原则,蒙氏班出来的孩子都能够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工作”。但是也许就是这种自己安排、自己学习的方式,使得孩子只能适应自己的节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但当他们上了小学,需要按照老师的节奏进行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不适应。这是我的很多同行都认可的一种情况。”

看来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幼小衔接,有幼儿园的教育问题,也有小学的教育问题。蒙氏教育倡导有准备的环境,认为孩子吸收性的心智,不用成人灌输,可以从环境中学到很多东西(说白了就是在玩中学,自发的领悟),注重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蒙氏孩子的学习方式和传统学校老师主导的教学方式(生本教育不在此列)有一定冲突,可能让老师和家长比较头疼。我估计还有一层是因为蒙氏园的孩子看起来每天都在玩,没正经学个啥,其实在玩的过程中就吸收了很多知识,思维能力也比较强,刚上学会有点吃不饱。妥善引导,应该是可以改善的。

孩子早年的教育方式影响深远,记得以前看过一个中学老师说到好学生的几种类型,其中就包括蒙氏孩子。大意是说从分数上看,他们未必是面面俱到,最拔尖的一群,但确是学习兴趣最浓厚,真正热爱学习的人。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可能会表现得非常突出。另外又提到她对学生重视分数的看法:一旦学生以分数为重,缺乏学习兴趣,疲于竞争,就会感觉到无尽的压力,陷入恶性循环。从长远看,能从学习中得到乐趣,而不仅仅为分数而学非常重要。原帖很长,发个链接给大家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951f450100gb6x.html 我很认同这位中学老师的观点。幼小衔接只是孩子学习生涯的一个阶段,蒙氏孩子会有些不适应,但未必不能克服。而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专注力还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对于成长会有更持久的影响。我也曾随口和LG说起孩子以后幼小衔接有可能的情况,问他的意见,他完全不当回事。LG小时候个子高,安排到教室后面就坐,但看书多了眼睛近视,看不清老师板书,自然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专心听讲。但他由此培养了很强的自学能力,读书读个中上,工作后学习能力强的优势比较明显,倒也发展得不错。

注重孩子长期发展,希望孩子学习兴趣浓厚、自我学习能力强的家长选择蒙氏园不必太过虑。希望孩子上学严格按照老师的节奏学习的家长选择传统园会少一些焦虑。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10-3-5 02:01 编辑 ]
2009/10/10
全部回帖
(*^__^*) 嘻嘻……,可以理解,最难改变的是人的观念。论坛里有帖子说,生本教育小成绩不错的。建议看看: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67899-1-1.html
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 ... hlight=%C9%FA%B1%BE

我还特意上了骏景论坛看看那个小米粒的帖子,看她和大人论战,好有趣。呵呵......不光可以看到成绩, 还可以看到孩子的精神!不过还要看老师的具体实施情况吧。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4 12:37 编辑 ]
2009/10/14回复
转个贴:“美国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人有头脑”(http://chenzhiwublog.**/blog/static/48024204200962912850166/,星号处用163.com代替),作者陈志武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也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的特聘教授,对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和教育现状有很多切身体会,看问题的角度比较全面。看完再反思一下,我们基础教育阶段频繁的考试究竟有多大的意义?为了培养考试机器?!

      美国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人有头脑
  
    陈志武
    中国改革杂志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面对很多挑战,现在提的较多的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艰难?产业结构升级为什么难以实现?原因当然包括法治制度、产权保护及国有制问题,但也与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问题紧密相关。

  从历史来看,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构的变化总是相辅相成的。如从某种意义上,科举考试对于专制的农业社会是行得通的。在“小政府”的专制统治中,当官的也用不着宏观调控经济。

  时代前进, 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变为世界工厂前,几乎所有的美国州立大学和工程学院都侧重于技能型的工程系科。但经济发展促成了教育的全面转型,目前美国服务业占GDP的85%以上,美国教育体系已经转为侧重通识教育,培养通才。也基于此,耶鲁制定的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如果学生在大学从耶鲁毕业后,在某一领域投入极深,而忽视更广泛的做有思辨能力的公民的机会,那将是耶鲁的失败。

  产业结构升级绝对是受教育约束的。中国的教育则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实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移也非常困难。从上幼儿园到读研究生,中国教育一直强调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科学和工程几乎被所有家长、老师所认同,这样的教育体制使中国差不多也只能从事制造业。建立创新型社会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必须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只看重硬技术、偏重训练工程思维,这样离开市场和人性的研究,难以建立价值。

  为了支持以服务业为主的创新型社会,美国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时期,每年都会安排涉及科学、一般人文社会、语言方面的课程,每门课程完全由授课老师决定教材和内容。以人文社会课程为例,可能先是重点了解亚洲不同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然后是非洲、拉美等等。从幼儿园到小学,讲的深度会慢慢上升,但差不多每年或者每**绕着五大洲讲一圈。但就是这种非常广泛的了解,从小培养了美国孩子“全球化”的视野与思维。

  在美国, 思辨能力的训练自幼儿园开始就是教育的重点。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老师给孩子们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或辩论。其二是科学方法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而且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选民做好思辨方法论的准备。而现在为止,我接触的一些国内博士研究生、甚至科学家,从他们研究、思考和做论文的方法上,很难看出他们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

  美国的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人学会思辨,培养头脑,避免被愚弄。思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听到任何话都自然去怀疑、审视,然后去寻找证据证明这个话逻辑上、事实上或数据上是否站得住脚。这种习惯看起来简单,但却是培养自主思考非常重要的开端。同时,还能够把思想表达得很清楚,给人以足够的说服力。在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型国家建立等多方面愿望和渴求迫切时,实现这种教育转型尤其重要。

再看看论坛里一个帖子:“频繁考试让孩子智商下降”(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782457&extra=&highlight=&page=1)做个比较。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9 10:12 编辑 ]
2009/10/14回复
青蓝靛:
我家小朋友,刚5岁。大概还在3岁左右,我就放了一台旧的电脑主机和显示器在房间里,还有2部旧闹钟,至今小朋友都没有对这些东西产生兴趣,都没有要拆开看看的念头。我只得悻然作罢。 我大概教他认过6个字,写在纸上那种教法。没在幼儿园上认字班,家里也没有认字的挂图一类,但小朋友现在7788可以将公园贴的告示念出来。 暑假和他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结果几天后在街上是他给我指路,告诉我该怎样坐车。 国庆看阅兵式,我问他:“看解放军叔叔多威风,以后你也去当解放军吧?”小朋友答:“我才不当解放军呢,我怕死。” 和小朋友一起嬉闹,他被欺负时,有朋友为他出头;回头那个朋友被围攻,他就站在30厘米外,对着空气比划着他的花拳绣腿。 至今,在海边,当海浪涌到岸边时,他总是撒腿就跑。 (我和他爸都说,在战争年代,这孩子多半当汉奸。反过来我又想:当汉奸的人,不过是选择了“本我”)儿子学琴得到老师的喜爱,我觉得无他,不过他记忆力偏强罢。并且我发现,他还会主动去和老师套近乎,也得到幼儿园老师喜欢。他会这样说话。比如某天他将果冻吃完了,他来对我说:“妈妈,我之所以没有给你留果冻,是想着你咳嗽,吃了会咳得更厉害。”其实何必这样婉转呢?但他好些时候就这样拐弯抹角。(我是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所以他爸说这孩子是“物极必反”)我说的跟你的主题没关系。只是孩子越大,我越觉得上天早决定了他长成哪样子。
查看原文
没看出别的,只看出孩子不是被动地等待家长和老师灌输知识,而是个能动的学习者,趋利避害,发自本能。这和蒙氏以及生本的理念冲突么?还真没看出来!“人类需要对周围世界有所了解,以躲避危难,发展自我的本质需求”(生本的理念)

BTW,我家宝宝也狡猾的狡猾,为了吃或者玩,心思多多。从一岁左右开始就需要和她斗智斗勇。只有像我这样斗争经验丰富,才能将她搞掂,要不然没两下就被她搞掂了。针对她的一些行为,还特意和LG讨论过“人之初,性本善”的问题,得出结论是人之初,无所谓善恶,凡事皆出于本能,不必上纲上线。传统教育倾向于把孩子从小教育成“超我”,在部分人身上可行,但成年以后内心也会比较压抑。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4 13:12 编辑 ]
2009/10/14回复
学习了!
2009/10/14回复
好久没上妈网,一来就看到楼主的好帖子,我们是老朋友了,支持 ,也继续期待中。
    最近我们再考虑为正在上蒙园的虫虫准备选择小学,她才三岁多,不过等毛毛出生,半岁左右,把房子折腾一下也就差不多了。之前一直在犹豫,是让她适应考试的竞争机制,还是让她继续做自己呢。不过现在和先生有了共识了:我们相信人生是长跑,它的意义不仅止于几次学习能力的大考,选择学校的氛围和朋友圈更重要,培养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能力很重要(蒙氏称为吸收性心智),承受压力的能力很重要,这些才是人生的财富。考试反而是其次,我和先生成长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个孩子我们还是会选择蒙氏教育,还是会让他按自己的内在需求成长。我们为两个孩子选定了一所很具争议性的小学,生本教育的,但也不会让孩子躲避考试机制,他们必须参加小升初的择校考试、中考、高考,面对不同的挑战,不论成败。我会告诉他们,考试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奋斗和自我挑战精神,学会面对成功和失败,学会在失败中成功。
2009/10/15回复
jocelyn1025:
没看出别的,只看出孩子不是被动地等待家长和老师灌输知识,而是个能动的学习者,趋利避害,发自本能。这和蒙氏以及生本的理念冲突么?还真没看出来!“人类需要对周围世界有所了解,以躲避危难,发展自我的本质需求”(生本的理念)BTW,我家宝宝也狡猾的狡猾,为了吃或者玩,心思多多。从一岁左右开始就需要和她斗智斗勇。只有像我这样斗争经验丰富,才能将她搞掂,要不然没两下就被她搞掂了。针对她的一些行为,还特意和LG讨论过“人之初,性本善”的问题,得出结论是人之初,无所谓善恶,凡事皆出于本能,不必上纲上线。传统教育倾向于把孩子从小教育成“超我”,在部分人身上可行,但成年以后内心也会比较压抑。[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4 13:12 编辑 ]
查看原文
我个人认为,传统教育把孩子教育成“无我”,蒙氏教育把孩子教育成“超我”,华德福教育把孩子教育成“唯我”(国外的教育比较倾向这种),各有利弊

我家人比较赞成传统教育,也有一点是传统教育重视大量基础知识的填鸭,这一点对小孩子来说,也不算坏,尽管形式过于强硬和僵化,但我们可以用家庭的蒙氏教育来弥补

[ 本帖最后由 昔我往矣 于 2009-10-15 11:18 编辑 ]
2009/10/15回复
我现在每天给儿子讲一两件我这一天发生的事

昨天我就讲到我去仓库验货,打算当天发送出货,结果发现很多货做得并不完美,这真是一件让人不开心的事。那就寻找解决办法吧,我跟工厂的人商量,工厂表示可以运回工厂重新做好,但是就要推迟几天才能出货了,我该怎么决定呢?于是我询问了客户,对于比较急的货,客户可以接受有点不完美,就当天发出,对于不急的货,就运回工厂重新做过。事情就这样解决了

我认为,蒙氏教育的孩子的痛苦,来源于他思考能力的不足,而不是感性方面的欠缺,所以作父母的,得在这方面多帮帮他

至于去传统教育学校上学,我们都做好了他成绩或者不错,但是不会被选为班干部,会总是被老师批评和投诉这一类的心理准备7
2009/10/15回复
jocelyn1025:
(*^__^*) 嘻嘻……,可以理解,最难改变的是人的观念。论坛里有帖子说,生本教育小成绩不错的。建议看看:http://www.gzmama.com/thread-1167899-1-1.html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 ... hlight=%C9%FA%B1%BE我还特意上了骏景论坛看看那个小米粒的帖子,看她和大人论战,好有趣。呵呵......不光可以看到成绩, 还可以看到孩子的精神!不过还要看老师的具体实施情况吧。[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4 12:37 编辑 ]
查看原文
其实我们家更赞成初二之前传统教育,初二之后生本教育,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初二送他出国读书,我又不舍得

我听到不少国外经济学家,教育学家对中国提出,GDP、人民币汇率这些都不重要,对中国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教育

期盼中国可以找到传统教育与生本教育的融合之路,可惜,在中国潜心于研究教育的人太少了,WHO CARE

[ 本帖最后由 昔我往矣 于 2009-10-15 11:16 编辑 ]
2009/10/15回复
jocelyn1025:
没看出别的,只看出孩子不是被动地等待家长和老师灌输知识,而是个能动的学习者,趋利避害,发自本能。这和蒙氏以及生本的理念冲突么?还真没看出来!“人类需要对周围世界有所了解,以躲避危难,发展自我的本质需求”(生本的理念)BTW,我家宝宝也狡猾的狡猾,为了吃或者玩,心思多多。从一岁左右开始就需要和她斗智斗勇。只有像我这样斗争经验丰富,才能将她搞掂,要不然没两下就被她搞掂了。针对她的一些行为,还特意和LG讨论过“人之初,性本善”的问题,得出结论是人之初,无所谓善恶,凡事皆出于本能,不必上纲上线。传统教育倾向于把孩子从小教育成“超我”,在部分人身上可行,但成年以后内心也会比较压抑。[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4 13:12 编辑 ]
查看原文
与蒙式、生本无关。

作为一个天性胆怯谨慎的男孩他妈,对于儿子的这一先天禀性,我多少是有点沮丧的。

“百无一用是书生”,我会想到这句话用在我儿子身上。

顺便说一句,蒙式也好,生本也罢,或者华德福,不过是教育的“形”罢了,“形”散“神”不散。“神”,爱也。所以即便在传统学校,碰到好的老师,一生幸也。

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很大问题是“没有了兄弟姐妹的相互制衡”。
2009/10/15回复
青蓝靛:
与蒙式、生本无关。作为一个天性胆怯谨慎的男孩他妈,对于儿子的这一先天禀性,我多少是有点沮丧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我会想到这句话用在我儿子身上。顺便说一句,蒙式也好,生本也罢,或者华德福,不过是教育的“形”罢了,“形”散“神”不散。“神”,爱也。所以即便在传统学校,碰到好的老师,一生幸也。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很大问题是“没有了兄弟姐妹的相互制衡”。
查看原文
谨慎可以理解,胆怯怎么会是天性呢?
2009/10/15回复
就我的儿子而言,他的确比一般的孩子胆小些。

第一次让他赤脚在草地上走,他不敢。
第一次让他赤脚玩沙,他不敢。
与小朋友一起玩球,对方把球踢过来,他早已逃之夭夭。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我们只能用天生胆小来解释。(外公就是胆小谨慎的人)

儿子的抚养人,主要是我和我母亲,而我们都是偏粗犷的。所以这委实更令人郁闷。 我们对他相当放手,总是鼓励他锻炼身体,多攀爬,多运动,明年还准备让他爸带他去徒步旅游。也不知后天的努力能起到多大作用?

所以有一次看到一个3岁多的孩子往一高处爬,爬着爬着被家人发现了,拖回来狂揍一顿。过一阵这孩子又往那里爬。
老公对我感慨:要是我家儿子能这样,我高兴死了。哪还会去打他呢?

孩子和孩子真的不一样。
我家从来不对儿子作学习上的要求,我甚至隐约担心他唯一擅长的就是学习了。
2009/10/15回复
lunaguan:
好久没上妈网,一来就看到楼主的好帖子,我们是老朋友了,支持 ,也继续期待中。    最近我们再考虑为正在上蒙园的虫虫准备选择小学,她才三岁多,不过等毛毛出生,半岁左右,把房子折腾一下也就差不多了。之前一直在犹豫,是让她适应考试的竞争机制,还是让她继续做自己呢。不过现在和先生有了共识了:我们相信人生是长跑,它的意义不仅止于几次学习能力的大考,选择学校的氛围和朋友圈更重要,培养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能力很重要(蒙氏称为吸收性心智),承受压力的能力很重要,这些才是人生的财富。考试反而是其次,我和先生成长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个孩子我们还是会选择蒙氏教育,还是会让他按自己的内在需求成长。我们为两个孩子选定了一所很具争议性的小学,生本教育的,但也不会让孩子躲避考试机制,他们必须参加小升初的择校考试、中考、高考,面对不同的挑战,不论成败。我会告诉他们,考试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奋斗和自我挑战精神,学会面对成功和失败,学会在失败中成功。
查看原文
谢谢虫妈!  有什么体会请多分享!
2009/10/15回复
青蓝靛:
就我的儿子而言,他的确比一般的孩子胆小些。第一次让他赤脚在草地上走,他不敢。第一次让他赤脚玩沙,他不敢。与小朋友一起玩球,对方把球踢过来,他早已逃之夭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我们只能用天生胆小来解释。(外公就是胆小谨慎的人)儿子的抚养人,主要是我和我母亲,而我们都是偏粗犷的。所以这委实更令人郁闷。 我们对他相当放手,总是鼓励他锻炼身体,多攀爬,多运动,明年还准备让他爸带他去徒步旅游。也不知后天的努力能起到多大作用?所以有一次看到一个3岁多的孩子往一高处爬,爬着爬着被家人发现了,拖回来狂揍一顿。过一阵这孩子又往那里爬。老公对我感慨:要是我家儿子能这样,我高兴死了。哪还会去打他呢?孩子和孩子真的不一样。我家从来不对儿子作学习上的要求,我甚至隐约担心他唯一擅长的就是学习了。
查看原文
的确是要承认每个孩子天性各不相同,性格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影响一半一半。家长也好、教师也好,先要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脾气秉性、兴趣爱好,再加以引导。同一种教育方式用在不同孩子身上效果也会不同。我家宝宝也属于天生比较谨慎型,凡事要观察过,没太大风险才去尝试。我们觉得这样也不错,至少风险不大,父母不必太担心。第一次不愿意尝试,就多鼓励孩子去尝试,往往后来她就能接受了。她天生气质比较敏感谨慎,但现在性格越来越开朗,我觉得和蒙氏幼儿园较为宽松的环境密不可分。各方面压力比较小,孩子会更愿意冒险一些。

有时候觉得父母心中可能会有个理想,期待孩子是个什么样子。其实如果能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倒可以释然了。彼此都没什么压力,也不容易有冲突。引导孩子扬长避短也会很不错,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要靠父母去发现,去鼓励。

前面提到“一台旧的电脑主机和显示器在房间里,还有2部旧闹钟”,孩子没兴趣也很正常。这个超出孩子的认知范围,太深奥了,晚两年也许你儿子会有兴趣玩玩。如果你从未在他面前演示过拆装这些东东,对他来说既无意义,也谈不上有什么吸引力。按蒙氏的理念,孩子先是对日常用品有兴趣,再慢慢可以接受抽象一点的东西。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5 22:45 编辑 ]
2009/10/15回复
蒙式也好,生本也罢,或者华德福,不过是教育的“形”罢了,“形”散“神”不散。“神”,爱也。所以即便在传统学校,碰到好的老师,一生幸也。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很大问题是“没有了兄弟姐妹的相互制衡”。

这两点说的都没错,有爱心的老师是个关键。传统幼儿园或者小学中学,好老师可遇不可求。而严格按照蒙氏理念培养出来的老师,爱心是首要条件,细节之处会把握得更好。我家宝宝幼儿园小朋友经常带东西去幼儿园分享,分不分,如何分,全凭孩子说了算。最近让他们练习切东西,每个孩子轮流带去食品,可以自己一个人切,也可以和小朋友分享一起切。有一天去接的时候,老师说她今天带的食品,没想起来切(忙别的去了),问我们要拿回去还是放冰箱明天切。我原想着既然带去了,就会当天切,忘了老师也会提醒她,安排她去切。原来切不切,什么时候切,如何切,都是她做主。我们在家都未必这么尊重她,给她这么多自由。这件事,老师先是征求孩子的意见,没有切的食品如何处理,又征求家长的意见。也许在传统幼儿园,就都老师说了算了,家长也未必会有异议。点点滴滴的尊重积累起来,孩子自然会更快乐更自信。有时候孩子哭闹,也是因为感觉没有受到尊重。相互尊重,更有可能换来孩子对纪律的服从。

蒙氏还有其他一些教育方式都提倡混龄教育,对于独生子女来说,部分地弥补了没有兄弟姐妹的不足。观察了一段时间,混龄教育确实让孩子的社交能力更强,一方面,小孩子很乐于模仿大孩子,会学得很快。大孩子也乐于照顾小孩子,当当小老师很有成就感。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5 16:41 编辑 ]
2009/10/15回复
上什么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学校教育之外,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有深远影响,最好能和学校教育互为补充,让孩子发展得更全面健康。我家孩子上蒙氏幼儿园,虽说是在玩中学,学的东西已经不少了。在家我想的是如何带她多玩游戏,多接触大自然,让她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一点。小学中学阶段,如果上传统学校压力大,或许我们会想法让孩子多放松放松,多点书本之外的生活体验和娱乐。对于每种不同的环境,孩子都是有适应力的,其实不必太多虑。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也会是很好的锻炼。有时候觉得,教育孩子,我从小时候不快乐的体验中倒是悟出了更多的东西。就算不知道应该具体怎样做,我也非常确切地知道不应该如何做。在有选择的范围内,就替孩子做个适合的选择,无从选择的话,就顺其自然吧,不要太焦虑就好。不管受什么教育,都可以有出路,只是没有回头路。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5 17:06 编辑 ]
2009/10/15回复
昔我往矣:
我现在每天给儿子讲一两件我这一天发生的事昨天我就讲到我去仓库验货,打算当天发送出货,结果发现很多货做得并不完美,这真是一件让人不开心的事。那就寻找解决办法吧,我跟工厂的人商量,工厂表示可以运回工厂重新做好,但是就要推迟几天才能出货了,我该怎么决定呢?于是我询问了客户,对于比较急的货,客户可以接受有点不完美,就当天发出,对于不急的货,就运回工厂重新做过。事情就这样解决了我认为,蒙氏教育的孩子的痛苦,来源于他思考能力的不足,而不是感性方面的欠缺,所以作父母的,得在这方面多帮帮他至于去传统教育学校上学,我们都做好了他成绩或者不错,但是不会被选为班干部,会总是被老师批评和投诉这一类的心理准备7
查看原文
“蒙氏教育的孩子的痛苦,来源于他思考能力的不足,而不是感性方面的欠缺,”不解,为什么蒙氏教育会的孩子思考能力不足呢,我反倒认为直接灌输的教育更容易导致思考能力不足。能否解释一下。
2009/10/15回复
lunaguan:
“蒙氏教育的孩子的痛苦,来源于他思考能力的不足,而不是感性方面的欠缺,”不解,为什么蒙氏教育会的孩子思考能力不足呢,我反倒认为直接灌输的教育更容易导致思考能力不足。能否解释一下。
查看原文
人生阅历和知识面的狭窄会导致孩子思考能力的不足,我儿子还不会自己阅读,大人的引导比较重要

蒙氏教育的孩子爱思考,不代表他会思考,小孩子碰到很多事情,都不可能像大人思考的那么全面,处理得那么顺手,偏偏他又惯性地去思考,去寻找解决办法,如果百思而不得其解,痛苦就产生了

[ 本帖最后由 昔我往矣 于 2009-10-15 21:23 编辑 ]
2009/10/15回复
我倒觉得孩子如果缺乏生活经验,思考过多,身体活动得不够,身心发育不平衡,才会容易痛苦。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智力上太早熟,未必是好事。

有时候也琢磨,为什么华德福教育出来的人幸福感最强,社会适应力也强,又不太重物质。我估计可能是因为他们从小通过各种游戏,既锻炼了身体,大运动、精细动作样样不缺;又培养出了良好的生活技能(这是我们的应试教育非常忽视的)和社交能力,可以通过相互协作,用自己的创造能力去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还愉悦了心灵。所以称之为:“给心灵、肉体和精神的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成年之后,不管环境如何,他们会努力工作去适应环境,除了有所思,还有能力将他们的想法付诸实施,忙忙碌碌,都没时间去痛苦。如果只是思考,却没有办法让自己的思考开花结果,陷入困境,可能比较容易痛苦吧。

想想过去农耕时代,男子学习务农,了解各种自然常识;女子学习女红,都是为未来的家庭生活做准备,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多点技能才可以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更有品质。现在进入知识社会,大家都非常重视孩子智力发展,也是为了他将来能有一技之长,赖以生存。但是过于注重智力,可能会忽视身体和情感发育,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0-15 22:40 编辑 ]
2009/10/15回复
猜你喜欢

祈福读双语幼儿园好吗

别轻易给孩子换幼儿园!

关于选择幼儿园的几点建议

蒙氏教育那么贵有用吗?有送去读蒙氏的宝妈么

孩子不上幼儿园,喜欢在家里,我该怎么办?

【早教心得】早教中心大pk,南方贝贝or 爱尔贝

热点推荐

不可思议!在市场被偷走半只鸡!

隐秘的绿野仙境!广州10个亲子徒步好去处!

房子卖不出?还不如装修好继续住

终于熬到女儿读大学 为人父母太不容易了!

地铁1号线--初音未来

2025妈网装修交流群 省钱不踩坑

突然发现【鹤洞东站】含金量还在上升

华鹤的古韵之美

路过皇冠假日酒店,顺便拍几张照

分享生活#夜上白云山

逛逛吃吃的一天

索菲亚沿线

游览哈尔滨“卢浮宫”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